浅谈宋元山水画的笔墨美

浅谈宋元山水画的笔墨美
浅谈宋元山水画的笔墨美

浅谈宋元山水画的笔墨美

07美本一班

莫熙鑫

2007504119

内容摘要:宋元山水画是中国山水画发展的鼎盛时期,它突出展示了隋代展子虞、唐代李思训、李昭道父子山水画作品大青绿、金碧山水一派的独具特色,展示了吴道子、

王维、王洽及张璪创立的风格不同的水墨山水画派。五代画家深入自然,所画景

物真实生动,北方画家的画风峰峦丛峙,雄浑壮美;南方画家的画风平淡天真、

清丽秀美,南北方画家创立了全景式构图与不同风格的皴法,丰富了山水画的艺

术表现语言,使宋元时期取得了巨大成就,有着很高的、独特的审美特征。

关键词:宋元山水画各流派特征审美特色

中国山水画是以自然风景作为描写对象的绘画形式,它作为一个独立的画科,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孕育于秦汉,萌芽于魏晋,独立于隋代,成熟于唐代,于宋元达到高峰。

宋元是山水画的鼎盛时期,名家辈出,流派纷呈,集中体现了古代山水画的艺术成就和审美特征。据《图画见闻志》《宣和画谱》《画继》《图绘宝鉴》所载统计,仅画家就有180余人。题材、内容广泛,江南江北,名山大川,宫景台阁,村野渔樵,各尽风貌。从形式上看,水墨、淡彩、青绿巧整点缀,皴法、构图、题款各具特色。其分类主要有青绿山水、浅绛山水和水墨山水三种,分别以工笔或写意的技法形式予以表现。

北宋之初以巨然、李成为代表,形成南北两家流派。李成以画“寒林平远”著称,画家依据自我的观察,以强调近景、中景,由近及远按比例逐渐放小的方式来描绘北方平原苍茫的地形面貌;同时还关注季节气候与环境的描写,创作出具有荒漠和严酷季节的“寒林”的形象,烘托出一种荒寒而悲怆的诗意。从而形成“气象萧疏,烟林清旷,豪锋脱颖,墨法精微”的作品面貌;李成的山水画在北宋被誉为“古今第一”。现存代表作品有李成与王晓合作的《读碑窠石图》(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茂林远岫图》(辽宁博物馆藏)、《晴峦萧寺图》(美国纳尔逊知陆藏)。至后是以北方画派的范宽、郭熙为代表形成“雄健与秀美”的两种流派。北宋初期的李成、范宽与中期的郭熙深受荆浩的影响,作品仍体现着雄浑壮美的五代之风;范宽常年深入终南山、太华山,对景凝想与构思,其山水画的风格与李成的风格迥然不同,偏重壮美气势的意境表达,用碎而坚实的笔墨皴出富有质感的壮观山石,山顶设置密林群体结构,一泻千尺的瀑布装饰点缀,使北方山川的壮美有着身临其境之感。范宽晚年笔墨更趋“枯老”“劲硬”之笔触,成功地刻画出北方关狭地区“山狭浑厚、气势雄拔”的山体形象。范宽的代表作有《鼷山行旅图》《雪景寒林图》(天津艺术博物馆藏)。郭熙是北宋中期山水画成就的代表。他的《早春图》准确地描绘着季节风景之特征。以其秀劲的格调透发出李成的影迹。其绘画作品还有《鼷山秋霁图》《关山春雪图》等,郭熙以大师特有的谦虚与诚恳直言道:“今齐鲁之士,唯摹营丘;关陕之士唯摹范宽。”并反对其时的因袭之风,“不局一家,必兼收并览,于自然中饱游饫看。”充分体现了郭熙的绘画作品笔法严谨而挺健,斧劈斫法,苍劲中极富阳刚之美。同时,也体现了郭熙极严肃的创作态度。

北宋后期杰出的青年山水画家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画卷,长为1183厘米,该卷兼具精工和神韵两大特色,大青绿着色,细致富丽,呈唐人之风;江南的“米氏山水”烟雨迷蒙,富有文人意趣,自成一家。画卷表现了峰峦绵亘,幽岩深谷,江河旷远,天地苍茫,宏大雄壮的祖国山河景象。全面继承了隋唐以来青绿山水的表现手法,突出石青石绿的厚重、

苍翠效果,使画面爽朗富丽。其次,在北宋,赵伯驹、赵伯骕以青绿山水见长,画风上承唐代李思训而又有新创,在设色山水画中,北宋中期提倡“小景山水画”,以坡坂汀渚、小山丛竹、江湖水鸟为题,赋色淡雅简练,有实有虚,充满文人情趣。有图例所证:北宋山水画家赵令穰的绘画作品《橙黄桔绿图》(24.2厘米X24.9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王诜的青绿山水画作品《烟江叠嶂图》(上海博物馆藏),充分体现了北宋文人画的勃兴与初步成就,同时代表文人画在山水画领域发展成就的还有米芾、米友仁父子的创作作品,与青绿山水所不同的是,他们推崇纯然为水墨的发挥,确立起“平淡天真”的文人画美学标准和审美情趣。

南宋时期的山水画家以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最为知名,四人并称“南宋四家”在继承北宋成就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和突破。在“南宋四家”中,李唐是一位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李唐的山水画作品《万壑松风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李唐早期受荆浩的影响,作品气势峻厚,峭拔雄浑的北方山水刻画得细腻真实,使用的是典型的“小斧劈皴法”,刻画的山石仍然是雷霆万钧的阳刚力量,其作品逐成笔墨精练、阔略豪放、元气淋漓的风格审美特征。山巅的丛树,近处的松林,有隐有现的石径,加强了画面幽深的情调。左方中景各有瀑布一线垂下,几折而后,转成一滩溪涧,涧水穿石而过,如闻声响,真是画到有声就是诗。李唐在晚年将山水画的构图和表现语言运用得简练概括,开创了勾皴同时进行的技法,为马、夏画风的兴起做了铺垫。

马远的《踏歌图》《倚松图》与夏珪的《临流抚琴图》,画中有诗,突破了前人的全景式构图,多画边角之景。“马一角,夏半边”。笔墨简约,形象清奇,追求诗的意境创造,是南宋山水画的主要特点。特别是《踏歌图》这幅画在北宋全景构图法中有所创新,精心提炼选取自然中最美的一角,达到“计白当黑,无画处皆成妙境”的造型于方硬中挺拔,皴法上除了马虫鸟远常用的“大斧劈皴”外,还使用方头尖尾“钉头鼠尾皴”。画面体现了马远利用“边角之景”独创意象所产生的魅力。在此绘画作品上所表现的“踏歌”,就是踏着拍子歌唱,在当时南宋时期南

方乡土中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的一种娱乐活动,后来演变为人们表达欢乐情绪的一种抒发方式。王安石在诗中描写:“虽非社日长闻鼓,吴儿踏歌女起舞,但道快乐无所苦。”(《后元丰行》)。此诗道出了淳朴勤劳的农民在劳动结束后,用一种抒发自我表现情感的方式来诉说着无比欢乐的自由情态。尤其是《踏歌图》通过四个年龄、姿态各不相同的点景人物“踏歌”的形式,将丰年带给人们的欢乐,生动地表现出来,人物附于自然山水的描绘,使整个画面统一在典雅、秀美、轻快的审美情绪意境之中。

元代山水画创作分为前、后期,元代前期的山水画创作群体主要有江南地区的“遗民画家”、非汉族画家以及蒙元宫廷或贵族赞助的画家所组成。其中以遗民身份出现的代表画家有钱选的《浮玉山居图》(上海博物馆藏)、赵孟頫的《幼舆丘壑图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藏)、“风尚古俊”的《鹊华秋色图卷》(台湾故宫博物院藏)等作品。他们在画法上追求一种古拙质朴、温韵典雅的画风,倡导“书画同源”的笔墨架构,加强了笔墨的艺术趣味与艺术表现力。元代后期的山水画创作者多是为躲避元末纷乱而避居的道士或隐士,“元四家”为其中的代表。由于画家的不同遭遇及文人画的确立,更注重笔墨意趣和个人风格,强调写意和主观情感的抒发,追求“情景交融”的意境,是元代山水画的主要特点。“元四家”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水墨浅降,苍郁浑厚;尤其是元代统治者重武轻文,导致更多的文人从事绘画。他们在艺术上提倡“高雅”“平淡天真”“天真幽淡”;理论上主张“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写胸中逸气”等。这一时期诗文印信也逐步正式进入画面。不但成为布局的组成部分,而且更直接地抒发作者的心声。诗、书、画、印形成一体,诗画相连,这标志着文人画形式的完善。《富春山居图》长卷,将富春江两岸数百里精粹聚于笔底,满纸空灵秀逸,笔简意远,后人誉之为“画中之兰亭”。原画主要是描写浙江富春江一带的山水景色。所画富春江两岸峰峦树木,似初秋景色,丰富而自然。画法有董(源)、巨(然)的温笔披

麻皴,也有干笔皴擦,用笔简练,使水墨发挥了极大作用,对以后水墨山水画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吴镇的《渔父图》气象苍茫;多描绘江南湖山景色,多以秀劲潇洒的草书题写“渔夫辞”,从而达致诗书画相得益彰的妙境,使之有着一种空灵的感觉。他善画山水梅竹,作画喜用湿笔,笔法雄浑,墨气清润。他的山水画多表现避世幽居,寄情山水的隐士生活。

倪瓒的《六君子图》笔墨简淡疏秀,意境冷落空旷;作“阔远”式构图,“一水两岸”,上下分明,树林顾盼,远山逶迤,气脉通达,体貌新颖。有黄公望题诗云:“远望云山隔秋水,近有古木拥披陀,居然相对六君子,正直特立无偏颇。”王蒙的《青卞隐居图》则繁茂苍郁,雄伟壮观。此图山势险峻,树林茂盛,画家采用层层加深的用墨,作解索牛毛皴,干湿互用,表现了山川浑厚,草木繁茂的江南气象,并从中寄托着画家隐逅山林的理想和志趣。他的山水画多表现隐居生活,颂扬隐居出世。其画特征讲究笔法墨色,善用枯笔,以用笔的多变和繁复称著。构图布局饱满,结构茂密,景色秀丽,有一种苍浑秀逸的风格。“元四家”的山水画笔墨技法丰富,功力深厚,个性鲜明,强烈地抒发了闲适无奈、寂寞哀愁或安贫乐道、自鸣高雅的情怀。“元四家”看轻功利,标榜作画只是抒发胸中“逸气”,“聊以自娱”的艺术观与画风对明清文人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以上略述了宋元山水画的艺术成就,其审美特征大体上归纳为:(一)源于自然,超然其外,体道悦性,立象尽意,将天、地、宇宙视为内心的寄托,研寻淳朴的理想精神、审美意境与写真画技,体现了大自然生命节奏变化的韵律。(二)在画法上采取了高、远、宽的散点透视法与构图,描绘了大自然的山川、云雾、瀑布、建筑、树木等,“立万象于胸中,传千祀于笔翰”,融入笔情墨象之中,体味“道”的自然、佛教禅宗理念的“虚静”修行和“悟”与“禅趣”,体会着文人山水画的自然闲逸感觉、澄静和清远,流露着画家对自然的感受与生命宇宙的体验。(三)“气”乃至“气韵生动”,所谓气韵,是指以气统帅的神、情、意、趣、韵、骨、形、势等因素,贯穿在作品的各个方面,是意境结构的生命主体。在宋元山水画作品中,我们看到了气韵的存在与美感。钟嵘在《诗品》中提出:“气之动物,物之感人,固摇荡性情,形诸舞咏。”谢赫论“气韵生动”,都是强调了艺术意境要有生气灌注一种运动的感觉,“气韵”是由这种运动规律和节奏中体现出来的韵律感。(四)审美张力,批评家泰特(Allen Tate)在《诗的张力》一文中说:“我在说的是,诗的意义就是它的‘张力’(tension),就是我们所能发现的‘外张’和‘内涵’通通合在一起的东西。张力是艺术的内在结构因素,意境因为有强大的内在张力而使它成为一个挖掘不尽的多义性世界。”宋元山水画的特征主要在思想意境构思中充满了“内涵”和“外张”的统一,每幅山水画给人们一种内在的力与外在的张力——动力与气势的自然和谐的韵律美感,蔓延渗透与画面主要部位,强有力地吸引着人们的视觉,嶙峋的山峰和斧劈皴的岩石向上向外伸张的力,形成了“用笔刚健,豪放而谨严”“水墨苍劲”的风格和气势。(五)诗境之美,诗境内涵是宋元山水画极力提倡的重要课题,诗情的融入则使意境的创作成为中国山水画的灵魂,宋代画论学家郭熙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正是如此,在宋元山水画的整体描绘中,真实体现了画家的诗意想象,将人物的情态与动势、情境秀丽的山川、幽静而神秘的仙境和隐现的宫阙、楼阁表现得淋漓尽致,更加突出地表现了作者文学化、神韵化、诗意化的境界。(六)笔墨技法之高超、之绝妙,是宋元山水画的特征之一。

在宋元山水画中体现了山水画的各种皴法以及树叶的各种点法,线条的中、侧锋的勾勒与深浅变化,近景与远景的合理布局,书法、文学题款和印章的和谐统一,突出了用笔、用墨、用色程式化的表现方法,形成了完美的、系统的山水画技法体系。

从中国民族的传统文化结合现实的意义上讲,中国山水画在世界美术史上占有很高的艺术地位,享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从宋元各流派山水画的风格特征中我们领悟到什么呢?我们应该学习、解析传统的中国画山水画的经典作品,借鉴与临摹,创新与发展。毛泽东说:“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胡锦涛主席提倡:“传统与现代的中国民族文化相结合,要不断改革、

不断创新。”我们要从笔墨的传统技法与现代的各种肌理渗化、拓染、印制、抽象变形、搓揉等相结合,以致快速地发展中国山水画艺术。从现代山水画建立与发展的视角观察,同时也能够看到名家辈出,山水画创作出现了欣欣向荣、气象万千的局面;画家继承传统,深入生活,努力探索,创作出大量形式新颖、富有时代精神的作品。著名画家张大千、黄宾虹等山水画家的作品浑厚华滋,注重个性与精神的写意之笔墨,妙于墨彩在具象与抽象之造型而变化,开一代新风,所作的山水画作品以意境美、笔墨美、形式美给了人们极大的审美享受。

参考文献:

[1]孙文忠.从郭熙到马、夏——宋代画院山水画审美特色管窥.美术研究.

2004(3) .

[2]夏晓春.论中国画意境审美动态.装饰.2004(3).

[3]段七丁编著.中国山水画技法.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3]贺西林,赵力编著.中国美术史简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编著.中国画.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3课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教案【优选】

第13课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1教学分析 知识与能力 了解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发明时间、排版方式,指南针和火药的发明、应 用、外传,知道宋元时期发达的中外交通状况 过程与方法 阅读文字材料和“相关史事”,获取相关历史信息,了解宋元时期科技发展 的状况;探究文中“材料研读”、识读《元朝交通路线图》,学习宋元时期中 外交通的新发展和重要影响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学习古人不懈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理解中国古代科技发展与发达的中外 交通对世界文明进步作出的重要贡献;认识到中国是世界历史长河中的重要 组成部分 教学重点:四大发明;宋元时期对外交往的基本史实。 教学难点:四大发明的影响。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数百位演员组成方阵,用汉字“和”的演变过程,向世界展现了我国古老的四大发明之一——活字印刷术。那一幕带来的震撼,许多人至今都念念不忘。人们在自豪之外,未免会生出更多的悲叹,这种古老技艺,怕是只能存活于博物馆了吧。其实不然。浙江省瑞安市飞云江畔的东源村,墨汁依旧飘芳香,木活字印刷技艺,在那里被完整地保存着。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这一古老的发明。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活字印刷术 1.多媒体播放视频——《毕昇制作泥活字》 2.阅读教材“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一目,归纳活字印刷术的工序及材料。 3.材料研读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版。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梦溪笔谈》 4.提出问题:活字印刷术哪些地方体现了“活”的特点?与雕版印刷术相比,活字印刷术有怎样的进步? 提示:变死字为活字,变死版为活版。既经济又省时。 5.材料研读 约在13世纪,我国活字印刷术就传入朝鲜半岛。朝鲜高丽王朝末期,已开始使用金属活字印刷,到李朝获得大发展。日本直到16世纪,才开始有活字印刷术,是壬辰(1592年)日本侵朝战争后由朝鲜传过去的。当时日本从朝鲜带回数以万计的铜活字和铸字工,从此日本有了活字刊印本。中国活字印刷传到越南更晚至19世纪。我国活字印刷术传到欧洲在15世纪,是从我国新疆沿中亚、西亚逐步传到欧洲的。我国科技史专家潘吉星先生指出:“谷腾堡完成其活字试验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印刷术在欧洲传播和进一步发展的一个高潮。而在谷腾堡时代我们仍能看到中国的技术影响。”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提出问题:说说活字印刷术的传播方向。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对当时社会产生了什么作用? 提示:活字印刷术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山水画写生心得

山水画写生心得 山水画写生心得 山水画写生心得胡阶庆一、山水写生之乐画山水画,不走进大山中去写生,是很难把握住山水的灵魂的,山水画写生心得。那么,当你背起行囊走进大山的时候,你便到了与世隔绝的另一个世界,让你超然随想,让你信笔挥洒。在山水间,听鸟唱虫鸣,飞瀑喧泄;观山润花放,云起云落。一派脱除尘俗的感觉。在这里要强调的是,要想在山水间写生,就要选择适合写生的地点。就连现在最时尚的旅游都时兴“无景点旅游”,因此,我们写生千万不要到著名的景点去,乡野山村最入画。在写生前,一般我都要先打听,山里能不能住宿。有些景区今天买完票,明天再画还要买票,最好别去,画着不方便。一般我选择买一次票进村,一呆十几天。比如离我们不太远的山西、河北、河南等地都有景区内有农户的,而且这些景点取得游客极少,一种原生态的味道。如果再近,那就是蓟县山区,津围公路和去盘山道路两旁的小岔口,进取都有不错的风景。在山里除了写生、放松心情以外,还感悟自然,写一些山水情怀的体会。比如,我在兴隆写生的时候,看到一株长在山巅的小松,向导说它叫“忍者”,问了原因,才知道:一颗小小的松子,在缺水、少养分的石缝山巅生长,实属不易。向导说这棵树有上百年,可它的粗细、高矮开上去也就像十几年,在旅途中,我有了感悟——正是它不事张扬才寿过百年。如果长得太高太壮,要么因养分不足而苦干,要么在山巅遭雷电击垮,这都难使它保全,正是这种涅槃的状态,让我们今天还能看到它的身姿。由此,我想到人和自然物象是一样的道理,回来后写了一篇散文《走进自然呈大道》。二、写生之险到山里写生,可谓:与自然亲密接触。往往会让人亲历险境,让我们终身不忘。比如,有一年去兴隆写生,向导把我们带到半山腰,然后指出路线,我们便去爬山。但到下午四、五点钟,山雨突至,天马上阴沉下来。这个时候肯定是马上下山,但是我们却找不到下山的路。这时,不远处传来大型猫科动物的“咕咕”声响,这更增加了我们的恐惧感。路旁和我们一样迷路的一直戴胜鸟,特别可爱,花纹奇特,可是已经无心欣赏。雨越下越大,我们灵机一动——顺着流水的方向走,

浅谈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历程

浅谈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山水画历程 摘要:山水画的艺术发展历程人们自古以来就有着亲近自然、追逐山水的欲望。“高山流水,小桥人家”是古代人们所追逐的,便出现的山水诗;古人描绘山水,便出现了山水画;古人创造山水,便出现了中国古典园林。中国山水画与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和发展有着密切联系,两者的创作一脉相成。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相互作用,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和审美情趣。 一.起源(石器时代、殷、周、秦汉) 山水画是中国画中的特有的画种之一,说到中国山水画起源得先从中国绘画说起。早在旧石器时代,制陶工艺的出现使得绘画在陶器的装饰上得以表现;在新石器时代,彩陶上的装饰图案代表新石器时代绘画的最高水平;原始岩画是中国绘画最早的遗存,原始岩画包含着人类的智慧和本性,反映了原始先民的朴素理想、信仰和生活;而到了秦汉,实现了全中国的统一,宫殿壁画的大量涌现,促进了绘画的发展。这时虽未出现山水画,但出现了表现山水的图画,如东汉时期的山系平陆早园汉墓壁画《山水图》。 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园林形式是“囿”,园林里面的主要建筑物是“台”。中国古典园林的雏型产生于囿与台的结合,在奴隶社会后期的殷末周初。囿台主要是满足上层社会阶级,他们用囿台狩猎、游玩、观察天象和气候以及祭祀。而在秦汉园林则以山水宫苑的形式出现,离宫别馆与山水环境结合,范围大到方圆数百里。其中最为有名的是“阿房宫”,它首先在苑囿中建立朝宫,实现了皇家园林里的游赏、居住、朝政等活动的兼容,促使了具有宫苑式的“园”的形成。中国园林从汉起称“苑”。其中以上林苑最为著名,它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座皇家园林。同时在汉文帝时期还出现了私家园林,《西京杂记》就记述了这个时期茂陵富人袁广汉所筑私园情况:“东西四里,南北五里,激流水注内。构石为山,高十余丈,连绵数里。”以山水为建筑要素亦在私家园林中建设。

宋元时代山水画的艺术

中国山水画是以自然风景作为描写对象的绘画形式,它作为一个独立的画科,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孕育于秦汉,萌芽于魏晋,独立于隋代,成熟于唐代,于宋元达到高峰。 宋元是山水画的鼎盛时期,名家辈出,流派纷呈,集中体现了古代山水画的艺术成就和审美特征。、题材、内容广泛,江南江北,名山大川,宫景台阁,村野渔樵,各尽风貌。从形式上看,水墨、淡彩、青绿巧整点缀,皴法、构图、题款各具特色。其分类主要有青绿山水、浅绛山水和水墨山水三种,分别以工笔或写意的技法形式予以表现。 北宋之初以巨然、李成为代表,形成南北两家流派。李成以画“寒林平远”著称,画家依据自我的观察,以强调近景、中景,由近及远按比例逐渐放小的方式来描绘北方平原苍茫的地形面貌;同时还关注季节气候与环境的描写,创作出具有荒漠和严酷季节的“寒林”的形象,烘托出一种荒寒而悲怆的诗意。从而形成“气象萧疏,烟林清旷,豪锋脱颖,墨法精微”的作品面貌;李成的山水画在北宋被誉为“古今第一”。、至后是以北方画派的范宽、郭熙为代表形成“雄健与秀美”的两种流派。北宋初期的李成、范宽与中期的郭熙深受荆浩的影响,作品仍体现着雄浑壮美的五代之风;范宽常年深入终南山、太华山,对景凝想与构思,其山水画的风格与李成的风格迥然不同,偏重壮美气势的意境表达,用碎而坚实的笔墨皴出富有质感的壮观山石,山顶设置密林群体结构,一泻千尺的瀑布装饰点缀,使北方山川的壮美有着身临其境之感。范宽晚年笔墨更趋“枯老”“劲硬”之笔触,成功地刻画出北方关狭地区“山狭浑厚、气势雄拔”的山体形象。范宽的代表作有《鼷山行旅图》《雪景寒林图》(天津艺术博物馆藏)。郭熙是北宋中期山水画成就的代表。他的《早春图》准确地描绘着季节风景之特征。以其秀劲的格调透发出李成的影迹。其绘画作品还有《鼷山秋霁图》《关山春雪图》等,郭熙以大师特有的谦虚与诚恳直言道:“今齐鲁之士,唯摹营丘;关陕之士唯摹范宽。”并反对其时的因袭之风,“不局一家,必兼收并览,于自然中饱游饫看。”充分体现了郭熙的绘画作品笔法严谨而挺健,斧劈斫法,苍劲中极富阳刚之美。同时,也体现了郭熙极严肃的创作态度。 北宋后期杰出的青年山水画家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画卷,该卷兼具精工和神韵两大特色,大青绿着色,细致富丽,呈唐人之风;江南的“米氏山水”烟雨迷蒙,富有文人意趣,自成一家。画卷表现了峰峦绵亘,幽岩深谷,江河旷远,天地苍茫,宏大雄壮的祖国山河景象。全面继承了隋唐以来青绿山水的表现手法,突出石青石绿的厚重、苍翠效果,使画面爽朗富丽。其次,在北宋,赵伯驹、赵伯骕以青绿山水见长,画风上承唐代李思训而又有新创,在设色山水画中,北宋中期提倡“小景山水画”,以坡坂汀渚、小山丛竹、江湖水鸟为题,赋色淡雅简练,有实有虚,充满文人情趣。 南宋时期山水画家以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最为知名,四人并称“南宋四家”在继承北宋成就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和突破。在“南宋四家”中,李唐是一位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李唐的山水画作品《万壑松风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李唐早期受荆浩的影响,作品气势峻厚,峭拔雄浑的北方山水刻画得细腻真实,使用的是典型的“小斧劈皴法”,刻画的山石仍然是雷霆万钧的阳刚力量,其作品逐成笔墨精练、阔略豪放、元气淋漓的风格审美特征。山巅的丛树,近处的松林,有隐有现的石径,加强了画面幽深的情调。左方中景各有瀑布一线垂下,几折而后,转成一滩溪涧,涧水穿石而过,如闻声响,真是画到有声就是诗。李唐在晚年将山水画的构图和表现语言运用得简练概括,开创了勾皴同时进行的技法,为马、夏画风的兴起做了铺垫。 马远的《踏歌图》《倚松图》与夏珪的《临流抚琴图》,画中有诗,突破了前人的全景式构图,多画边角之景。“马一角,夏半边”。笔墨简约,形象清奇,追求诗的意境创造,是南宋山水画的主要特点。特别是《踏歌图》这幅画在北宋全景构图法中有所创新,精心提炼选取自然中最美的一角,达到“计白当黑,无画处皆成妙境”的造型于方硬中挺拔,皴法上除了马虫鸟远常用的“大斧劈皴”外,还使用方头尖尾“钉头鼠尾皴”。画面体现了马远利用“边角之景”独创意象所产生的魅力。在此绘画作品上所表现的“踏歌”,尤其是《踏歌图》通过四个年龄、姿态各不相同的点景人物“踏歌”的形式,将丰年带给人们的欢乐,生动地表现出来,人物附于自然山水的描绘,使整个画面统一在典雅、秀美、轻快的审美情绪意境之中。 元代山水创作分为前、后期,元代前期的山水画创作群体主要有江南地区的“遗民画家”、非汉族画家以及蒙元宫廷或贵族赞助的画家所组成。其中以遗民身份出现的代表画家有钱选的《浮玉山居图》(上海博物馆藏)、赵孟頫的《幼舆丘壑图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藏)、“风尚古俊”的《鹊华秋色图

中国画山水画写生技巧分享

中国画山水画写生技巧分享 中国画山水画写生技巧分享 中国画的"写生",往往是"皮袋中置描笔在内,或于好景处,见 树有怪异,便摸写记之,......"(元·黄公望《写山水诀》)。中国 传统的山水画写生观中,实在是把对自然的深入观照和细微体悟放 在首位,并使自然山水与画家心灵互融神会,最终达到顾恺之所说的"与山川神遇而迹化"的目的.为达此目的,光是"模写"是远远不够的。遍游名山大川,融汇于胸,然后发于毫端,而至传神。观照与 体悟的功夫是必须到家的,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神遇而迹化。 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写生观,其实是把人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山水即我,我即山水,所以在"物我"之间了无阻碍,既然山水之神已达,必定形神俱足。这一点是目前现代意义的"写生"无法达到的。 但其精神,对现代山水画写生教学,也有其积极作用。 一、现代山水画写生的作用 1.写生的.桥梁作用 中国画的学习,一般均从临摹入手,并且往往始终伴随着学习的全过程。作为学习国画的一种重要手段,通过临摹,能在短期内高 效率地迅速了解国画的各种基本技法,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由于国画技法,如山水中的皴法等,经过前人反复锤炼,已成十 分完善的程式,临摹一久,很易被其完善的程式所迷惑而不能自拔。而通过写生,就能使学习者在传统技法下的程式化山水与真山实水 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一方面,以所习技法表述真实山水,另一方面,用大自然中山水的万千姿态,印证传统山水程式,明了这些程 式之由来。 2.写生的记录作用

作为游历山水时的感受的记忆手段,写生也有其重要作用。且不论古代没有相机、摄像机,对不可能长游细察的山水记上一"异"十 分必要,即使在现代,有了相机等现代化记实工具,但当面对真实 山水时所得的感触,同时因地、因气候变化的阴晴明晦、云蒸岚飞,都会有许多变化。这些用写生记录,往往比较切合感觉,而一拍成 照片,往往反而因太"真实"而缺乏感人力量。 3.写生的体微作用 比较山水画的临摹与写生,临摹等于是在求教名师,只要精研细察,必能得莫大收益。但光从临摹上得到体会,毕竟是吃别人嚼过 的馍,"纸上得来终究浅"。如不能把这些临摹所得与自然真山水相 比照,一不小心便会陷入泥古的泥潭而不能自拔。在这里,直接面 对活生的自然山水,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往往会有自己的独特体会。这些独特体会经过多次强化,并反复去粗存精,就会成为个人 绘画风格面貌确立的起点。 也正是这一点,才是现代山水写生教学向传统山水写生观靠拢的起点。 二、现代山水写生教学的两个误区 误区之一:"泥古不化"。过分强调临摹所得的山水画技法,特别是山石皴法等,结果是要么活山水被程式所囿写成死山水,要么是 思路被真山实水所束缚,而找不到表现的方法。 误区之二:"食洋不化"。是以西画速写的方法直接移植入国画山水写生中,把国画写生等同于硬笔明暗速写或线描速写。其直接恶 果是当速写得心应手之后,无论平时随手挥写,或严肃的创作,所 画之作几乎全为一副"速写相"。这些画作,如果光从画面视觉效果看,可能也不错,但却不能称是中国山水画。因直露和肤浅,直接 决定了其品格的低下。 当前,"速写相"现象几乎泛滥了全中国,其形成的历史原因已无庸多言。令人担忧的是,在许多学者和教授者,甚至能够左右美术 发展方向的领导者,仍热衷于此类"嫁接"。一些人全不顾东、西方 艺术之间的巨大差别,结果将中国画体系弄得千疮百孔,自断生路。

2015陕西教师资格考试之美术学科—浅谈中国山水画的发展

2015陕西教师资格考试之美术学科—浅谈中国山水画的发 展 中国画自古就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科,中国山水画是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画。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但当时尚未从人物画中完全分离。在隋唐时期开始独立,五代、北宋时趋于成熟,成为中国画的重要画科。接下来中公资深讲师就带领大家一起来梳理一下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历程。 一、起源——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实现了全中国的统一,宫殿壁画的大量涌现,促进了绘画的发展。这时虽未出现山水画,但出现了表现山水的图画,如东汉时期的山西平陆枣园汉墓壁画《山水图》。 二、起兴——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长期乱战,社会动荡不安,使得社会普遍流行着消极悲观的情绪,名士们纷纷寄情山水以逃避现实,大量的山水诗、田园画的出现促使山水画的生成。从东晋画家顾恺之在《论画》中云:“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看出此时的山水画已经与人物画相提并论,并且已初步从人物画的陪衬中独立出来,他的人物画《洛神赋图》卷中的部分配景山水中可以看到峰、石、云、水、树的表现,领略到当时山水画的大致形貌。此时的山水画理论也已经基本成熟,而且讨论了空间的表现,奠定了中国山水画的理论基础。第一次将山水搬上了中国美术的表现舞台,他的《画云台山记》可算山水画论的开山之作。 在南北朝后期山水画逐渐发展成独立画科,并出现了戴逵、宗炳、萧绎等以山水画著名的画家。宗炳所著《画山水序》,是最早的山水画理论文章。 三、全盛——隋唐 隋唐结束了战乱状态,进入中国历史上的全盛时期。山水画在南北朝时所显现的独立趋势,入隋以后渐渐明朗。初、盛唐之际,山水画已脱离人物故事而成独立的画科,到盛唐时,出现了画法工致、赋色浓丽和笔迹豪放、水墨减淡等不同流派,山水画由此启立门户,形成中国古代绘画独特的发展体系。 山水画的发展,首先表现在隋唐兴建的大量宫廷和台阁上,他们在设计依山傍水的建筑时,先要绘画大量山水背景,从而促使了山水画的进步。这时期出现了展子虔、李思训、王维、张璪等一大批山水画大师。现存最早的山水画作品,是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反映

北宋山水画有哪三大主要流派

北宋山水画有哪三大主要流派 北宋南北两大山水画派中的李成、范宽、董源以不同的画风和卓越的贡献,创立了当时三大主要流派。荆浩虽然开创了北宋北派画派,并著有经典的《笔法记》,对山水画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然而,荆浩,包括关仝、李成在内则没有一幅作品传下来。我们从实际的记载中和后人的有关摹本可以了解到,荆、关、李三人中,起决定性的是李成。米芾曾云:“李成真见两本,伪是三百本。”可见李成的影响是巨大的。他画的水墨山水,善用淡墨的情韵,体现山水的灵秀,展现的是文秀的一路。米芾又谈到:“李成淡墨如梦雾中,石如山动。”李成创造了“卷云皴”,他的作品虽没有留下,但从师承李成的郭熙的画中可以看到卷云皴的表现形式。“卷云皴”是最早也是影响最深远的山水画皴法之一。北宋另一主要流派山水画家是范宽。范宽与李成虽然是北方流派,但是与李成有很大的不同。他的画体现的是壮武的风采,王诜将他与李成比较,称之为“一文一武。”范宽传世的作品有《溪山行旅图》、《雪景寒林图》等。他画山水,强调主峰突出,要占三分之二的画面。以一种雄伟峻厚的气势,显示一种咄咄逼人的威严。同时,范宽又十分重视具体景物深入细致的刻画,精心经营山坳深壑中的飞瀑流泉和山峦的顶端密密层层的树木。特别是正面的山体以稠密的小笔,皴出山石巨峰的质与骨。这种皴法便是后人所称的“钉头皴”或“雨点皴”,稍大一点的被称为“豆瓣皴”。与北派两家对峙的便是以董源为代表的江南山水派。董源笔下描绘的是江南景区。米芾对他也有很高的评价:“平淡天真,唐无此品,在毕宏上。”《夏山图卷》等便是他的代表作。董源最大的成功之一是创造了最能表现江南山石形质的皴法“披麻皴”同时他又十分讲究淡墨的渲染,使湖山增强了湿润的感觉。最后他还用点来丰富表现手法,重重叠叠的点,使江南的湖光山色增添了郁郁葱葱的感觉。董源的继承者有巨然。巨然山水在董源的基础上开创了“长披麻皴”,然后再以焦墨破笔点苔。浓点淡皴,更显得气格秀润,墨彩腾发。由于北宋三大主要流派的争奇斗艳,使中国的水墨山水画,形成耀古开今的局面。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3课: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练习题附答案

第13课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1.右图人物的重大发明是( ) A.指南针 B.雕版印刷术 C.活字印刷术 D.火药武器 2.中国古代有许多重大发明。下列发明按出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造纸术、活字印刷术、火药 B.火药、造纸术、活字印刷术 C.活字印刷术、造纸术、火药 D.造纸术、火药、活字印刷术 3.中国很早就出现了以火药来推进的武器装备。请你推测一下,下列人物中可能最早使用到火药武器的是( ) A.蒙恬 B.岳飞 C.朱温

D.唐太宗 4.“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这反映了 ( ) A.元朝建立了发达的驿站系统 B.元朝城市防御设施完善 C.宋朝驿站比较发达 D.元朝城市设计合理,宏伟美观 5.宋元时期造船和航海技术有了较大发展,可通往的地区有( ) ①日本②高丽③波斯湾④印度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6.柳诒徵《中国文化史》载:“(宋代)士大夫家以藏书名者,所在多有……其最富者,至逾十万卷,盖超过于宋之馆阁矣。得书易,则读书者不甚爱惜。”出现材料中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造纸术有巨大突破 B.印刷术有重大改进 C.王祯的转轮排字法提高了印刷效率 D.科举制度不断完善

7.论从史出是历史研究的方法之一。下列哪些成就能说明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时期 ( ) ①活字印刷术的发明②蔡伦改进造纸术③指南针用于航海 ④火药武器在军事上的广泛应用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8.下列是几个反映宋元时期历史的影视剧片段,其中有一个片段并没有真实再现当时的社会现实,它是 ( ) A.毕昇将黏土做成泥活字,用来排版印刷 B.李某乘坐装有指南针的商船南下做生意 C.文天祥在竹简上给皇帝写奏折 D.蒙古军队在西征中用火炮攻打敌营 9.宋元时期,中外海上交通非常发达的原因不包括( ) A.造船技术进步 B.指南针的发明 C.海外贸易繁荣 D.四通八达的驿站 10.“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这句话反映出( ) A.中国古代文明孕育了西方近代文明

浅谈山水画学习的心得体会_1

【标题】浅谈山水画学习的心得体会【作者】罗礼洪【关键词】?山水画??学习方法??写生??艺术?? 【指导老师】陈文安【专业】美术学【正文】 引??????言 中国山水画从古到今流传几千年,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山水画至今流芳百世,山水画的技法千奇百怪,变化多端。应从实践中去理解、去学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写生才能形象地、真实而具体地深入认识客观世界丰富和提高形象思维。写生是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认识再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在写生的过程去学技法和规律,掌握一般规律,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自己审美观、价值观、人生观。当然艺术决不是某一种事物的图解和说明,它是艺术家在深入生活中得到了深刻的认识和强烈的感受。艺术也是要求对生活进行高度集中和概括,要求典型化、理想化、从而创造出比现实更美好,更富有诗意,更理想的艺术境界,创造出革命时代新的意境。 美术是创造性的工作,真正搞好是不容易的。路子要走正;还要下很大的苦功夫。“生而知之,不学而能”是没有用的,只有学而知之。对学画的人来说,天份是有高低区别,但也只是学习上有快慢之分,绘画本身应该说是很难的,因为它不仅是门学问,同时还要有很高的

技能。因此我认为要了解很多学术知识。首先了解绘画基本功如下: 一、学习山水画的基本功至少有三个方面的要求 1、是一般的造型能力。绘画语言是以可视形象反映客观事物,造型能力不好等于没有绘画语言,造型能力,指对形象、轮廓、明暗、层次、透视等的描绘能力。即对客观事物的刻划要准确,提高一般的造型能力,是艺术发展首要的前提。 怎样对待素描?我认为学中国画,山水画学点素描是可以的,或者说是必要的,素描是研究形象的科学,它概括了绘画语言的基本法则和规律,素描的唯一目的,就是准确的反映客观形象。客观描绘的准确性、体面、明暗、层次。光线的科学道理,对中国画的发展只有好处,没有坏处,我们的一些前辈画家。特别是徐悲鸿把西洋素描的科学方法引进中国,对中国绘画的发展起了很大促进作用,这是近代美术史上的一大功绩,我想这是任何人都不能否认的。有人说:学中国画的学了素描有碍民族风格的发展,我是不同意这样的看法,我学素描时间比较短,我曾有补习素描的打算,假若我的素描修养能再多些,对中国画创作会带来更大的好处,说西洋素描会影响发展民族风格,这是一种浅见。缺乏民族风格关键在于对民族传统的各个方面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没有把自己民族的东西放在主要地位,而不在于学了素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徐悲鸿先生在欧洲学习素描功力最深,造诣也最高,后来他画了大量的中国画,能说他失去民族风格了吗?我看不光没有失去,反而是促进了中国民族绘画艺术的发展,使民族风格发出了新的光彩,中国是一个有高度发达的传统文化的国

2019-2020-阅读答案:中国的山水画……(含答案解析)-word范文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阅读答案:中国的山水画……(含答案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的山水画作为文人对自己生存环境——大自然的观照,深深的打上了意识 形态的烙印,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哲学内涵。山水画虽然以自然景物为描绘对象,但在中国山水画的水墨写意中,两度(平面)空间、多点透视及线的表现特点 又不是客观真实的再现,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山水画“以形媚道”和“天人合一”的两大特征。西方人一直对中国画家早就能够完整地表现出山水百思不解。山 水画的出现的前提包括非拟人的自然哲学,在古希腊的地中海地区,洛克利歇 斯的《神圣的自然》就是这一哲学的最基本的文字表述。那时的古希腊地中海 地区出现了一种有创见的、有发展前途的西方山水艺术。它远远先于远东地区 的山水画,但后来的基督教改变了这一切。西方山水画艺术被扼杀、中断了, 直到文化复兴运动后,一些思想家和艺术家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山水画才得 以重新发展。然而在中国,自然哲学一直把人和自然看作是无法分割的整体, 这种“天人合一”的观察自然的方式,为山水画提供了创作前提。中国山水画 在“以形媚道”的创作思想指导下,以似与不似、虚虚实实的创作方法把自然 和人格之美结合起来,通过对自然界的山川、草木、宇宙、大地的赞美来表现 出人的理想心态及人格。 传统的儒家思想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哲学思想,渗透在中国人 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同样影响着历代画家的审美世界观。在山水画史上,许多 画家在创作中刻意表现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并对人类心意与自然物性的对应 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 老庄理论认为,最高的智慧不是站在客体之外去认识把握客观规律,而是需要 尽可能地融入客体之内去体会、理解,使主、客体完全融合。道家的这种哲学 精神,转化成了中国艺术的主要精神。作画时,不局限于同一时空的写实,而 是凭记忆按照心想去表现景物,力求达到“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 欲行”的自由境界,这一过程实际上是对道的感悟、体验、转述、传达与表现。这种以道为本体存在,在空间意识上建构一个永恒的“质有而趣灵”的空间艺 术表现,惟有山水画特殊的散点透视法才可以表达。道家对自然的直观一直是 中国山水画家的神秘的一面,直至后来披上了禅宗的外衣。 禅宗是佛教中惟一推动山水画发展的部分。禅的实质是“释迦其表,老庄其实”;但是禅对人生及宇宙的直觉体验,“顿悟”其中的奥妙玄机,比道家略 高一筹。禅的神秘的哲学精神是将儒、道、佛、印度教的思想有机地融合在一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优秀教案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讲述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活字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和发达的中外交通。宋元时期政治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继承隋唐时期文化和吸收外来文化等等,都是宋元时期科技辉煌的原因。由四大发明的传播,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学习古代科学家勤于探索、坚持不懈、勇于创新的精神。宋元时期的中外交通对今天“一带一路”的建设具有现实意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宋元时期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及向世界的传播,由此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知道宋元时期交通发达的原因、表现及影响,认识到发达的中外交通,促进了不同文明的交流与发展; (2)探究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发明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进行历史感知、历史想象的形象思维能力; (3)通过对宋元时期科学技术高度发展原因的分析,培养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能力及概括、归纳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体会活字印刷术的创新性,认识此项发明对中国和世界的贡献; (2)认识指南针对中国及欧洲航海业的促进作用,体会科技引领世界; (3)了解火药的发明,火器的改进、应用情况,及其对作战技术的影响,对欧洲世界的震动; (4)了解古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基本情况,结合现今“一带一路”进行对比探讨。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宋元时期的科技,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今天的“一带一路”是中国进一步对外开发的主要举措,对比古代中国的“一带一路”,使学生对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对外友好交往的辉煌成就怀有自豪感。 【教学重点】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过的应用及向世界的传播;宋元时期对外交往的史

山水画写生的学习心得

浅谈山水画写生的学习体会 山水画是国画重要的组成部分,自南北朝独立成科,迄今大约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历经各代艺术家的实践,业已形成了其相对独立的艺术体系。 传统山水画的学习途径主要是通过临摹、写生、创作来完成的。写生是“外师造化”的过程,是从“所见”到“所知”,由“视觉”到“传达”的过程,它需要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才会有所结果。通过对生活的真实体验,用写生的方法把生活中有意味的形式加以记录,从而为以后的创作积累素材;素材是创作的基础,只有掌握了丰富的素材资料,进行创作时,才能有所选择。写生的形式是多样的,无论是浅绛、水墨或者青绿,其目的都是在于对作品内在精神的表达。“写境”,即寄情于真实的自然景观;“造境”,即建立在自然物象的基础之上,强调作者对情感的表达。 我们从熟悉的校园来到新鲜的大自然,空间的变换给了我们不同的感受,身处自然,感触自然。才能更深刻的表现自然,画家石涛就曾久居深山数十载,之后在自己的画作上无限感慨的题写:“搜尽奇峰打草稿”的字样,其意在于,告诫后辈在进行绘画创作之前,一定要有大量的实践积累作为基础,做到成竹在胸,这样才能创作出生动而丰富的作品。下面是我在前一段时间的写生中的几点体会: 1、感悟自然。首先要培养自己的情感,用心去热爱自然,感受自然,把自己置身于自然,去感受山川的空灵。古人云:“悟对通神”,想要准确的领悟山水画的绝妙境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创作的过程中能够全身心地投入,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体会。让自己的心灵融入到纯美的大自然当中,真切地感悟山水的灵魂。只有这样,才能使画者的心灵得到净化,进而使山水画的精神得以升华,做到“情境合一”。 2、观察自然在感受大自然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自己的观察方法,认识大自然的形态、特征和生长规律。春景则协和销烟笼,长烟引素,水如蓝染,山色渐青。夏景则古木蔽天,绿水无波,穿云瀑布,近水幽亭。秋景则天如水色,簇簇幽林,雁鸿秋水,芦岛沙汀。冬景则借地为雪,樵者负薪,渔舟倚岸,水浅沙平。凡画山水,须按四时。此为自然之理法。自然界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山与山之间,山与水之间,山与树之间,树与树之间,水与水之间,人与山水树木之间等等,既要整体,又要局部,整体去观察山的势,局部看精彩的部位,总之,摆在我们面前的自然界犹如一幅画。既有山的开合,又有精彩的画眼和严谨的局部,而关键就在于你要如何去发掘它潜在的魅力。 3、描绘自然学生通过前一段的临摹以后基本有了一定的技法基础,根据我们对自然的观察和感受就应该细心的描绘,在描绘自然的同时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构图因为中国画与西洋画在构图上是有根本区别的,西洋画的构图属焦点透视。而中国画一般都是散点透视,不受定点的约束,意在体现“望秋水,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的感受。 取景可分全景和局部(小景),取全景时要体现主次关系,还要注意加减,山可以加可以减。也可以加些生活素材,如房子、人物、树木、河流等用以点缀,也可取小景,比如山之一角。水之一涯,可构成一幅小画面。 意境在画的同时就是你创作的同时,你可以用心去感受,可以把春天画成

美术鉴赏论文浅谈中国山水画

浅谈中国山水画 【摘要】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 游山玩水的大陆文化意识,以山为德、水为性的内在修为意识,咫尺天涯的视错觉意识,一直成为山水画演绎的中轴主线。从山水画中,我们可以集中体味中国画的意境、格调、气韵和色调。再没有那一个画科能像山水画那样给国人以更多的情感。若说与他人谈经辩道,山水画便是民族的底蕴、古典的底气、人的性情。 【关键词】山水画中国底蕴文化古典 一、中国山水画的起源 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可追溯到三国时代,顾恺之的《画云台山记》中所叙述的《云台山图》证实了我国不但有山水画,而且起源于三国。顾恺之,字长康,江苏无锡人,精于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博学多才,艺术造诣很高,素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他的《论画》极大的促进了隋代以后我国山水画的发展,而后而后宗炳的《画山水序》王微的《叙画》,进一步的证实了我国的山水画的由来,且证实了山水画的素材来源于真山真水的写生,绝非人为臆造。

---《洛神赋图》之一,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绘制(宋摹) 二、中国山水画的独立 隋朝的时候,由于政教的关系,因此绘画受到重视。隋朝绘画扔以人物或神仙故事为主,但山水画已发 展成独立的画科。展子 虔与董伯仁齐名,与东 晋顾恺之、南朝陆探微 及南朝梁张僧繇并称 前唐四大画家。展子虔历经北齐、北周与隋朝,曾在隋朝任朝散大夫,后任帐内都督。画过佛教画《法华经变》,风俗画《长安车马人物图》,但均没有传世。其山水画《游春图》,用勾勒刷法,著大青绿。空间透视安排合理,注意远近关系和山树人物的比例,能够于《游春图》-展子虔

咫尺之中,具备千里之趣。这证明了隋朝的山水画已经彻底解决“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空间处理问题,成为卷轴山水画兴起的代表作。 二、中国山水画的成熟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随着政治、经济、军事、教育、体育、音乐、外交……的发展,山水画教育开始设科,学画的人越来越多,王维、李思训、李明道、吴道子、阎立木、张萱、张燥邓等是最有名望的画家。大诗人王维曾任尚书右承、安史之乱后隐居于陕西蓝田辋川。其材艺双全能诗能画。诗歌以山水见长名扬史册,绘画尤长水墨,他的《雪溪图》、《孟浩然马上吟诗图》、《雪山图》、《辋川图》等。被宋代苏轼赞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成为后世文人追求的最高境界。李思训出身于唐宗,他不仅是当代最有名的大画家,而且是屡建奇功的右武卫大将军。他受展子虔的影响,从形式上推动了山水画的主体,继承了六朝和隋代的山水画的技法。他的艺术实践使唐代的山水画得到了发展,也感染了许多精专山水画家。其子李昭道就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父子的青绿山水画同水

列举一件宋代作品,说出这件作品的名称和作者,并谈谈你对这一美术作品以及宋代中国美术的认识。

列举一件宋代作品,说出这件作品的名称和作者,并谈谈你对这一美术作品以及宋代中国美术的认识。 范宽《深山行旅图轴》 范宽北宋时期著名山水画家,和董源、李成并称为北宋三大家。山水初学李成,继法荆浩,后感“与其师人,不若师诸造化”,对景造意,不取繁饰,自成一家。范宽的山水是外师造化而来,从当地的真实山水出发,汲取艺术形象,“对景造意”融会贯通,精炼概括,把山水典型化了,所以他的作品,具有峻拔深厚的艺术形象,雄阔伟美的气格;苍老沉着的笔墨。评者以为“得山之骨”。与关仝、李成并为五代、北宋间北方山水画的主要流派代表。 《深山行旅图轴》写关陕山水,高山仰止,气象雄伟。画面由一条明显的中轴线纵向贯通,造成一种紧凑向上的律动,右侧有深谷瀑布,另一边是矮小的侧峰。近景是逶迤曲折的清溪山路,使这种向上律动所形成的紧张感得到缓解,并点出画的主题。使画面结构趋于平衡。范宽运用深黑的墨色,和扭曲颤动的笔触,画山石的轮廓和皴纹,分出岩石的块面,然后用浓淡层次不同,雨点般的短线,顺着石块结组的方向,逆笔皴擦,产生明暗深浅的立体感,而且加强了由皴纹引导的山石的动势,赋予山石强韧的生命力。树木的画法亦然,树干粗壮,盘根错节,枝桠参差,生动的表现出生长在坚硬的岩石表层,饱经风霜的老树的自然生态。范宽的作品,着重骨法,用墨比较深重,从这件作品中即可看出。宋朝手工业和商业的发达,皇室贵族对美术的爱好与重视,画作开始在宋代兴起,文人士子开始购藏鉴赏书画,平民对美术品的需求量有所增加,宋代美术的最大成就,主要表现在技巧的成熟和穿凿的繁荣以及种类、题材、风格的进一步的多样化。 (一)宋画和宋瓷是中国中古时期的双葩,其艺术上的细腻体贴和精致表现,是同时期的 中世纪欧洲不能梦想的,而文人画的兴起, 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二)建筑艺术在总体特征和审美风貌上比起唐代有了明显的变化,中国古代建筑到了一 个新的发展阶段,以后的元明清建筑知识 在宋代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 (三)雕塑艺术在规模气魄和造诣上都不如唐代,但亦表现出世俗化的生活情趣 (四)书法变唐人书法法度森严为轻快活泼,掀起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又一个高潮。 (五)金属、漆器、染织工艺制作兴盛。 在两宋时期,宫廷绘画达到鼎盛繁荣,文人绘 画形成潮流,通俗美术勃兴。 中国山水、花鸟画更为繁荣昌盛。首先山水、 花鸟画已上升到最重要的地位,绝大多数画家 都擅长山水、花鸟画。宋朝是中国山水画的黄 金时代,王世贞将北宋李成范宽为一边,南宋 李刘马夏为一变,是山水画发展的两个重要阶 段。 北宋初年设立了翰林图画院,两宋画院可称为 历史上画院隆盛的时代,而画院之制度也以此最为完备。出自院画作家的作品,反应了最高统制者的审美标准,谓之“院体画”。宋代院画“高洁为工”的鲜明风格特征,给后代的传统绘画以良好的影响。 北宋时期著名山水画家,范宽和董源、李成并称为北宋三大家。郭熙提出了“三远构图”,北宋中期是青绿山水和水墨山水的分野时期,青绿山水一王希孟等为代表,水墨山水以米芾父子为代表。 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被称为“南宋四大家”。以四人为代表的院体山水画开创了南宋山水画艺术的新风格。如果说北宋山水画艺术以雄浑、辽阔、崇高胜,南宋山水画则以秀明、工致、优美胜。

心得体会 山水画写生心得体会

山水画写生心得体会 山水画写生心得体会第二篇、浅谈山水画学习的心得体会_1 山水画写生心得体会 【标题】Bstyle=color:black;background-color:#ffff66>;浅谈/B>;山水画学习的心得体会【作者】罗礼洪【关键词】?山水画??学习方法??写生??艺术??【指导老师】陈文安【专业】美术学【正文】引??????言 中国山水画从古到今流传几千年,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山水画至今流芳百世,山水画的技法千奇百怪,变化多端。应从实践中去理解、去学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写生才能形象地、真实而具体地深入认识客观世界丰富和提高形象思维。写生是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认识再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在写生的过程去学技法和规律,掌握一般规律,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自己审美观、价值观、人生观。当然艺术决不是某一种事物的图解和说明,它是艺术家在深入生活中得到了深刻的认识和强烈的感受。艺术也是要求对生活进行高度集中和概括,要求典型化、理想化、从而创造出比现实更美好,更富有诗意,更理想的艺术境界,创造出革命时代新的意境。 美术是创造性的工作,真正搞好是不容易的。路子要走正;还要下很大的苦功夫。“生而知之,不学而能”是没有用的,只有学而知之。对学画的人来说,天份是有高低区别,但也只是学习上有快慢之分,绘画本身应该说是很难的,因为它不仅是门学问,同时还要有很高的技能。因此我认为要了解很多学术知识。首先了解绘画基本功如下:

一、学习山水画的基本功至少有三个方面的要求 1、是一般的造型能力。绘画语言是以可视形象反映客观事物,造型能力不好等于没有绘画语言,造型能力,指对形象、轮廓、明暗、层次、透视等的描绘能力。即对客观事物的刻划要准确,提高一般的造型能力,是艺术发展首要的前提。 怎样对待素描?我认为学中国画,山水画学点素描是可以的,或者说是必要的,素描是研究形象的科学,它概括了绘画语言的基本法则和规律,素描的唯一目的,就是准确的反映客观形象。客观描绘的准确性、体面、明暗、层次。光线的科学道理,对中国画的发展只有好处,没有坏处,我们的一些前辈画家。特别是徐悲鸿把西洋素描的科学方法引进中国,对中国绘画的发展起了很大促进作用,这是近代美术史上的一大功绩,我想这是任何人都不能否认的。有人说:学中国画的学了素描有碍民族风格的发展,我是不同意这样的看法,我学素描时间比较短,我曾有补习素描的打算,假若我的素描修养能再多些,对中国画创作会带来更大的好处,说西洋素描会影响发展民族风格,这是一种浅见。缺乏民族风格关键在于对民族传统的各个方面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没有把自己民族的东西放在主要地位,而不在于学了素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徐悲鸿先生在欧洲学习素描功力最深,造诣也最高,后来他画了大量的中国画,能说他失去民族风格了吗?我看不光没有失去,反而是促进了中国民族绘画艺术的发展,使民族风格发出了新的光彩,中国是一个有高度发达的传统文化的国家,在中国美术史上,一些外来的文化传入,中国都有能力吸收消化,

陕西教师资格考试之美术学科—浅谈中国山水画的发展

陕西教师资格考试之美术学科—浅谈中国山水画的发展 中国画自古就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科,中国山水画是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画。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但当时尚未从人物画中完全分离。在隋唐时期开始独立,五代、北宋时趋于成熟,成为中国画的重要画科。接下来中公资深讲师就带领大家一起来梳理一下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历程。 一、起源——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实现了全中国的统一,宫殿壁画的大量涌现,促进了绘画的发展。这时虽未出现山水画,但出现了表现山水的图画,如东汉时期的山西平陆枣园汉墓壁画《山水图》。 二、起兴——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长期乱战,社会动荡不安,使得社会普遍流行着消极悲观的情绪,名士们纷纷寄情山水以逃避现实,大量的山水诗、田园画的出现促使山水画的生成。从东晋画家顾恺之在《论画》中云:“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看出此时的山水画已经与人物画相提并论,并且已初步从人物画的陪衬中独立出来,他的人物画《洛神赋图》卷中的部分配景山水中可以看到峰、石、云、水、树的表现,领略到当时山水画的大致形貌。此时的山水画理论也已经基本成熟,而且讨论了空间的表现,奠定了中国山水画的理论基础。第一次将山水搬上了中国美术的表现舞台,他的《画云台山记》可算山水画论的开山之作。 在南北朝后期山水画逐渐发展成独立画科,并出现了戴逵、宗炳、萧绎等以山水画著名的画家。宗炳所著《画山水序》,是最早的山水画理论文章。 三、全盛——隋唐 隋唐结束了战乱状态,进入中国历史上的全盛时期。山水画在南北朝时所显现的独立趋势,入隋以后渐渐明朗。初、盛唐之际,山水画已脱离人物故事而成独立的画科,到盛唐时,出现了画法工致、赋色浓丽和笔迹豪放、水墨减淡等不同流派,山水画由此启立门户,形成中国古代绘画独特的发展体系。 山水画的发展,首先表现在隋唐兴建的大量宫廷和台阁上,他们在设计依山傍水的建筑时,先要绘画大量山水背景,从而促使了山水画的进步。这时期出现了展子虔、李思训、王维、张璪等一大批山水画大师。现存最早的山水画作品,是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反映了隋代或初唐青绿山水画的面目,开创了青绿山水画的端绪,并且初步探讨了“咫尺千里”的透视观。《游春图》以青绿勾填法描写山川、人物,尚无皴法,树木直接用粉点染,体现出朴拙而真切地描绘自然景色的能力,展示出山水画已由六朝以来的萌芽状态而趋向成熟,山水画就是从这里开始正式走上了蓬勃发展的道路。 唐代的山水画具有划时代意义,具体表现为青绿和水墨两种不同风格的建立。一派是青绿山水,“大小李将军”——以李思训及其儿子李昭道为代表。二李的画法是以墨笔勾勒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