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文献与研究方法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生课程论文报告

课程名称:音乐文献与研究方法

课程论文题目:读优秀论文的思考

姓名:周莹莹

学号:42009849

所在学院:音乐学院

专业:学科教学(农硕)

任课教师:杜菁菁

2013年 1 月8 日

新民歌价值体现的几个方面

硕士论文《改革开放前的中国民歌研究》

作者:郭晶时间2010年6月4日

一、新民歌的文化价值

文化是国家政治和经济的精神载体,反映一个国家的意识形态和精神水平。而在文化中,歌曲无疑是最能及时反映时代变迁的重要手段,是时代变迁中不可缺少的元素。中国新民歌将复杂的民族文化信息简化为可以一目了然的、形象的符号,对民族文化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新民歌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最具有特色且区别于其它国家和民族的东西,在于文化传统的不同。我国新民歌来源于中古传统文化这一肥沃的突然中,中国传统文化滋养了中国新民歌。新民歌浓郁的民族特征是其文化价值的集中体现。我国是用有56个民族的和谐大家庭。

二、新民歌的社会价值

新民歌最广大的受众是人民群众,也最贴近社会大众的生活,是人类社会思想宝库中的一朵奇葩,闪耀着人民大众思想的光芒。新民歌促进社会和谐进步,人民群众是社会的创造者,新民歌在服务社会大众的同时,也服务于社会,在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的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的和谐进步。

三、新民歌的世界价值

最是民族的也最是世界的,中国的新民歌来自于中华民族的传统

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与世界的优良传统和优秀文化有着质的同一性。在全球化不断发展的今天,中国新民歌受到来自世界音乐艺术潮流影响的同时,也深刻的影响着世界音乐艺术的发展,出现了现代语古典融合,中国与西方融合,一国与世界融合的局面。

流行音乐对青少年的影响

硕士论文《关于当代流行歌曲在普通高中音乐课堂多元化应用的探析》作者:郑洋洋时间2007年5月社会环境条件决定着社会的认识。青年一代对音乐的态度反映着他们对社会事物的态度和追求。社会就当前青少年对音乐的态度来评价他们,往往忽略了这样一点——环境造就了人,整个社会的环境条件影响着青年人兴趣和选择。“年轻人对新事物敏感的天性……使得他们非常容易接受外来的文化思潮和行为方式。”伴着时代的进步飞跃,使这一代生活在“网络世纪”中的年轻人接触了父辈当年几乎无法想象的大量国际信息;外国文化入侵并充斥着本土的文化市场,国际潮流文化都能在这一代人身上找到特有的标志——尤其是流行音乐带来的影响——随着旋律飘来的,不仅仅是追星的狂热那么简单。

要研究流行音乐的特点,我们可以从社会的特点入手。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分工越细,文化越趋多元,音乐的支流就越多样化。通过观察青年人对音乐的偏好,可以看到社会的节律与他们的生活节奏和音乐爱好是密切相关的。这一代人思维活跃,不愿受约束,丝毫不矫揉造作的释放情感,宣泄情感,不是说喜欢引人注目,有意要当众

人眼中的焦点,而是内心对生活真诚的热爱不需要遮掩。这群个人色彩浓烈的年轻人,通过不断展现自我而越发自信——他们需要一个属于自己的观众展示台,需要肯定自身价值,尤其是自身独特的地方。——也许这展示台并非是全开放性的。他们渴望独立。但丁的“鸭子宣言”——“自己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是他们听着“特爽”的句子——尽管他们当中很少有人知道这是但丁的名言。

80年代出生的一代是多元化的一代,难以被轻易的定义。他们充满个性,这是无法否认的事实。不断寻找自我,肯定自我,这一代“在路上”探索着,期待着他们的文化上升成为主流文化的一天。既然我是那么的重要,究竟“我”是什么,“我”将来会怎么样呢?他们的内心,渴望着“客观的聆听者”。只要符合社会文化发展的环境条件,支流文化将会上升为主流文化。全社会都有根据历史的经验引导这一代青少年走上与社会发展未来方向相吻合的责任。

关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现状的思考

文章名《普通高中音乐新课程实施现状调查与推进策略----基于广东省的调查》刊名《人民音乐》作者:王朝霞时间:2011年4月国家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实验全面展开,整个改革涉及到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的变革,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教材改革,课程资源的开发、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师资培训等,是一个由课程改革所牵动的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体现了从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学习方式、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方面的转变和改革。教师和学生以及家长都热切期待高中生活能变得自

主、快乐、丰富多彩。

课程的设置和开设,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压力巨大,逼迫教师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研究一些很陌生的知识。教师需要从头开始学习、思考、整理、规划,最后才能开设。而教学的新任务还没有适应过来,原来的教学常规一点都没有减少,教师依旧需要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考试命题、试卷的批改、谈心等常规教学任务,还需要不折不扣的完成原来的教学任务,更值得一提的是,新旧课程不是替换而是叠加,需要对新教材进行大量的钻研和印证、删减、补充,有想做的更好的教师还要把本省教材以外的其他版本教材认真对照,分析,这又增加了许多新任务,而这一切都必须在日常工作中同时完成和进行的。这一切还不算更加耗时、耗力、耗人员的全省综合素质评价的几十项、几千学生、两三天内就必须上传的微机录入工作。

新课程的到来,虽然不可能解决基础教育存在的所有问题,但至少希望新课程的推进要有助于这些问题的解决。针对问题,我们呼吁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采取有力措施缓解矛盾与压力,保证高中课改健康地朝着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课改初期一些课堂出现的形式化、低效、混乱的状况,说明教师对探究、合作等新的教学方式还不熟悉,我们要更加重视教学方式的转变、优化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过程。只有在自主选择和自主学习的状态下才有可能获得真正的高质量的教育。我们相信,在众多关心、关注教育未来发展的有识之士的建议、调研过程中,新课程改革的未来会更好。我们也祝愿新课程改革一路走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