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取向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女大学生就业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女大学生就业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女大学生就业相关研究文献综述女大学生就业相关研究文献综述的论文报告一、题目:性别歧视在女性大学生求职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女性大学生是当前求职市场中充满活力的一群,但在求职过程中,面对职场中的性别歧视,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女性的职业发展。

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得出以下结论:性别歧视在女性大学生求职中存在,原因主要包括传统文化、就业歧视和女性自身条件差异等。

建议提高性别平等意识,创造开放的就业环境,提高女性自身素质。

二、题目:女性大学生职业偏好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女性大学生职业偏好的研究对于其职业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相关文献,发现女性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上有一定的偏好,挑选职位时更看重社交价值、工作环境和薪资待遇等因素。

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性别角色、文化背景和就业环境等因素。

针对这些影响因素,提出为女性大学生创造具有吸引力的职业环境,同时加强女性的教育和培训等建议。

三、题目:女性大学生就业状况及其对家庭的影响女性大学生的就业有利于家庭的经济稳定,同时也对家庭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相关文献,得出以下结论:女性大学生在就业中具有一定的优势,但职场中的性别歧视和工作压力等因素对她们的职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女性大学生的就业也会对家庭产生一定的影响,如增加家庭经济收入和改变家庭生活方式等。

建议在职场中建立性别平等制度,同时提高女性大学生的自信心和专业技能,实现家庭和职业的平衡。

四、题目:女性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女性大学生的创业意愿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文通过综述国内外相关文献,得出以下结论:女性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在不断提高,主要影响因素包括个人性格特质、社会支持和就业环境等。

建议提高女性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能力素质,同时优化就业环境,吸引更多女性大学生参与创业。

五、题目:女性大学生职业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女性大学生职业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对于提高女性大学生的职业发展水平和减轻职场压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相关文献,发现女性大学生在职场压力、性别歧视、职业身份认同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

大学生就业文献综述

大学生就业文献综述

大学生就业相关研究大学生的择业观与职业价值观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职业价值观是大学生对职业社会功能的认识及职业地位的的态度的总和;而择业观是大学生选择职业及所把握原则的综合反映。

相较而言,大学生择业观更突出大学生的个体性和自我主体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政策的不断改变,大学生的择业观一直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改变。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许多专家学者针对大学生择业观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

而目前,当代大学生的择业观念正处在一个新旧交替的转折时期,旧的择业观念面临崩溃,新的成熟的择业观念尚未真正确立。

然而,大学生对择业的评价和选择却比任何时候都复杂多变,对整个社会起着举则轻重的作用,因此,对当代大学生择业观的探索分析愈发成为时下一个热门的研究课题。

纵观当前对大学生择业观的研究成果,我国关于大学生择业观教育研究的文献数量较多,资料丰富。

数据显示,从79年至上个世纪末,一大学生择业观为题的论文数量很少,而到了本世纪,以大学生择业观为题的论文数量剧增,截至目前为止,论文数已突破百篇。

而国外目前对中国大学生择业观的研究较少,因而以下国外部分主要针对国外对本国大学生择业观的研究。

一、国内相关研究1、大学生择业观研究概况我国对大学生择业观的研究是从对青年职业价值观的研究开始的,研究开始较早,进入改革开放时期以后的研究逐渐增多。

韩进之等(1979)对我国青少年的职业理想进行了调查。

天津市劳动局技工培训处和天津是技工师范学院联合调查组(1982)发表了《天晶石技工学校学生的职业观、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的心理调查分析》,从心理学角度对我国青少年职业价值观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索。

其后,黄希庭等(1994)的著作《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与教育》对职业价值观的结构、类型、特点、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并提出了对青年职业价值观的教育建议。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原来“计划分配”的模式逐渐被“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模式所取代。

青年大学生就业压力及适应研究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青年大学生就业压力及适应研究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青年大学生就业压力及适应研究毕业论文文献综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青年大学生面临着就业压力和适应挑战。

本文将从文献综述的角度,探讨青年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来源、影响以及应对策略,旨在为大学生提供更好的就业指导和心理调适建议。

一、青年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来源青年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来源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就业市场竞争激烈: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就业市场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导致大学生面临更大的就业竞争压力。

2. 就业岗位不匹配:部分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专业技能与市场需求不匹配,导致就业困难和心理压力增加。

3. 就业环境不确定性:社会经济形势不稳定、政策调整频繁等因素都会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增加了他们的就业焦虑感。

二、青年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影响青年大学生就业压力如果得不到有效缓解和处理,将会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心理健康问题:长期承受就业压力会导致大学生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和学习工作效率。

2. 就业能力下降:过大的就业压力可能使大学生产生消极情绪,影响其自信心和求职能力,进而影响到就业的顺利进行。

3. 社会适应困难:就业压力过大会使大学生在社会中感到无助和迷茫,影响其融入社会和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

三、青年大学生应对就业压力的策略为了帮助青年大学生更好地应对就业压力,他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 提升自身竞争力:加强专业技能培训、参加实习实践等活动,提升自身就业竞争力,增加就业机会。

2. 积极调适心态: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面对挫折和困难时保持坚强,寻求心理辅导和支持。

3. 多渠道求职:不局限于传统的求职渠道,多利用网络、社交平台等渠道寻找就业机会,扩大求职范围。

4. 增强社会交往能力:加强社会实践和交往,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为顺利就业打下基础。

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文献综述

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文献综述

职业教育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文献综述许金龙(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广西 545004)摘 要 文章分析了国内外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相关理论和文献,并展开了文献述评。

关键词 高校毕业生 就业 文献综述一、国外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古典学派的传统就业观点。

根据古典学派的观点,货币供给、财政政策或者其他支出的变化不会对产出和就业产生持久的影响。

价格和工资的灵活变动能够维持充分就业。

凯恩斯学派的就业理论。

凯恩斯指出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政府能够刺激经济,并有助于保持一个较高的产出和就业水平。

凯恩斯提出了相应的就业改善理论与政策。

凯恩斯主义者坚信,政府能够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改变总需求,进而影响实际经济活动,改善就业。

马克思的就业理论。

马克思的就业理论,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运用劳动力的二重性来深刻剖析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失业问题,马克思把就业与失业看作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必然矛盾,同时揭示了其剥夺人性之本质,科学展现了劳动力市场中形成的人和人之间的经济与社会关系。

另外,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了一些比较值得借鉴的毕业生就业经验,如美、日、德、法四国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主要做法和模式。

美国的模式可以归纳为:在国家不包分配的情况下,学校提供对毕业生就业的指导服务,毕业生通过人才市场实现自主择业。

日本的模式和做法是采取巨资投资优先发展教育的明智策略将发展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基本国策,同时,非常重视教育立法也是日本政府对教育重视的一个重要方面。

德国的模式是一方面政府加快对就业制度的改革,另一方面政府加大资金投入毕业生就业,再一方面就是政府提供就业服务培训。

法国的模式是主要通过刺激企业投资,增加工作岗位;采取就业灵活的方式,工人的工作时间缩短,并对其提供鼓励性补贴,从而毕业生获得就业机会。

二、国内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相关研究(一)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影响的因素探讨。

文东茅(2005)以全国性高校毕业生调查为基础,以父亲的职业地位和受教育程度作为衡量家庭背景的指标,分析了家庭背景对子女高考成绩、就读院校、毕业去向、就业收入等的影响,发现我国不同家庭背景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及受教育结果均有明显差异。

大学生就业目标研究文献综述

大学生就业目标研究文献综述

大学生就业目标研究文献综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增长,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其就业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因此,大学生就业目标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探讨大学生就业目标的研究现状、影响因素以及发展趋势,以期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一、大学生就业目标的定义及研究现状大学生就业目标是指大学生在毕业后所期望达到的就业状态和职业发展方向。

在过去的研究中,学者们对大学生就业目标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和研究。

他们认为,大学生就业目标的设定与实现对于个人的职业发展和社会的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环境下,大学生就业目标也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特点。

在国内外的研究中,大学生就业目标的内容主要包括就业意向、职业规划、职业发展等方面。

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就业目标受到个人因素、家庭背景、教育背景、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不同的因素会对大学生就业目标的设定和实现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大学生就业目标的影响因素1. 个人因素:个人的性格特点、职业兴趣、职业能力等因素会直接影响大学生就业目标的设定和实现。

个人对于职业的认知和期望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其就业目标的选择。

2. 家庭背景:家庭对于大学生就业目标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家庭的经济状况、教育背景、职业观念等因素会对大学生的就业目标产生重要影响。

3. 教育背景:大学生的教育背景也是影响其就业目标的重要因素。

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就业目标的选择上会存在差异,教育水平和学习经历也会对就业目标的实现产生影响。

4. 社会环境:社会的发展水平、就业政策、行业需求等因素都会对大学生就业目标的设定和实现产生影响。

社会环境的变化也会引起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变化。

三、大学生就业目标的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增长,大学生就业目标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未来,大学生就业目标的发展趋势可能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多元化: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大学生对于就业的选择也会更加多元化。

就业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c

就业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c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一、选题缘由随着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我国高等教育正从精英化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实现了“市场导向,政府调控,高校推荐,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

在这种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仍然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全社会所共同面对的现实问题.(一)、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是事关我国教育改革、社会稳定以及整个国家民族发展方向的大问题。

首先,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建设的宝贵人才,实现其充分就业,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是科教兴国战略的重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

其次,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关系改革开放稳定大局以及和谐社会的创建,直接左右着无数家庭的悲喜。

再次,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也影响到整个社会对于教育的投入。

因此,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二)、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是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主要途径。

基层就业就是到城乡基层工作,在中国就业形势严峻,城市人才相对饱和,而基层人才匮乏的大背景下,到基层就业应当成为当代大学毕业生的主流选择.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是国家对人才的宏观调控,是促进人才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方式,有利于促进城乡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有利于缓解现今的就业问题,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已有的研究成果(一)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通过分析文献,具体来说有以下两个方面:1、供给远远大于需求根据教育部统计,我国高校毕业生的数量,2008年为559万,到2012年突破680万.在就业方面,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08年6月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68%,而到了2010年也仅为72%,而后公布的数据2011年就业率大抵与上年持平。

由此可以看出,历年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在当年毕业时均未达到80%,有20%以上的大学生处于“失业”状况。

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增长的数量赶不上毕业生供给数量,供过于求是毕业生就业难的最本质原因。

大学生就业文献综述

大学生就业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一、前言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全社会的普遍关注。

据统计,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495万毕业生中145万待业;2008年559万毕业生中173万待业;2009年611万毕业生中196万待业;2010年631万毕业生中175万待业,而2011年又有660万大学生毕业,这就意味着2011年需要就业的大学生至少达到835万。

据测算,2011年,全年通过经济增长能够提供的新增就业岗位总数仅约为1200万个,需要就业的人员总数超过2500万人,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不容乐观,而且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大学生就业压力不会减弱。

本综述选取了5篇与大学毕业生就业相关的期刊,重点讨论毕业后就业问题。

5篇文章选取的角度也不一样,通过多角度的了解使我们在面对毕业后就业问题时能更好的应对。

就业问题说白了就是就业市场供与求的问题,现如今就业难既有市场饱和的问题,也有大学生自身的问题。

二、主题1.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成因《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成因与对策建议》认为成因主要有4个方面:市场就业环境:1、高校毕业生的快速增长与我国经济结构对高层次人才需求不足之间的矛盾加剧。

20世纪末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走了一条投资和出口拉动的路子,投资主要投向了就业密度低的行业,而出口则主要是以技术水平较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为主,其吸纳劳动力以教育层次和技能水平相对较低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主,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吸纳有限。

因此,在这种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下,经济增长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拉动作用有限。

笔者认为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主要症结,并不是人才过剩,而是我国经济结构对中高层次人才需求不足造成的。

2、就业模式的转变与就业市场不完善间的矛盾。

高校方面:1、学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造成供需结构不平衡的矛盾突出。

2、高等教育定位不当,“攀高”倾向严重,导致培养的学生既不是实用型人才,也够不上研究型人才。

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文献综述作者:XXX摘要:大学生作为国家新建设的工程师和新动力来源,曾经是高学历,高薪水,高能力的代名词,然后近年来,大学生就业一直面临着巨大的困难。

近年来,教育界和人力资源专家对大学生就业进行了一定研究,本文在对这些成果进行系统总结的基础上, 简要评析了总体研究现状, 并指出当前亟待进行深入研究的问题, 以期为大学生就业指引方向。

关键词:教育就业经济人才需求。

一.前言: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的规模不断上升,大学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了大众化教育,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金融危机以后,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非常严峻,就业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更加凸显。

本文从劳动力市场分割、经济发展模式、大学教育质量和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等角度深入地分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从政府、高校、企业和大学生四个角度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

二.正文【存在的主要问题】1、由于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人学校的迅速扩张,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数连续快速增长,给就业形势带来极大压力,使正处于经济转型期的中国就业市场呈现出一种矛盾现象。

【3】2、城乡新增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增大,这种情况也直接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

虽然国家和各省近年来出台了一些就业新政策,但有些政策缺乏操作性,执行起来比较困难,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还没有与全社会的就业以及社会保障体系很好的衔接。

【3】3、人才需求信息难以整合。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社会化、市场化和信息化水平高。

网络资源开发不够,投入不足一些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还远未完善。

【4】4、许多学生在大三就开始为工作做准备,到处联系工作单位,而理论上这一年应该是学生专业知识的强化阶段,对于学生的学业至关重要。

学生不能很好利用这段时间可能会因为专业知识不牢靠而对以后的就业再成障碍。

【4】5、一些高校对毕业生就业重视不够,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与劳动力市场变化的需求,毕业生与市场需求存在结构性矛盾。

大学生择业观文献综述(精选5篇)

大学生择业观文献综述(精选5篇)

大学生择业观文献综述(精选5篇)第一篇:大学生择业观文献综述国外研究:森帕格(Rosenberg,1960)对全美国的大学生进行了职业价值观的调查与研究,得出结论为:大学生都会高估自己的预期收入,预期收入会受家庭背景、性别、学校专业、成绩、就业信息来源等因素的影响;日本在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方面研究也取得较大进展,大阪大学的学者中田信男(1971)对日本国立大学的学员进行了“大学生所希望的职业与职业价值观的关系”调查与研究,研究发现:大学生一般都向往规模大,效益好的大公司,从职业选择来看,日本青年都喜欢专业性强的工作。

日本的广播协会属下的广播舆论调查所在1973年也在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方面进行了研究,他们调查了1500名大学四年级的学生的职业观。

国内研究:凌文辁、宋辉等人(1999、1994)通过对大学生择业意向的调查,也发现考虑职业的经济报酬收入排在择业动机的首选标准。

阴国恩等(2000)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调查认为“充分发挥能力”、“职业中的自主程度”是大学生择业时的主要标准。

王明丽等(2000)认为80年代大学生择业具有“社会价值”取向不同,当代大学生拥有以“实用”为标尺的自我发展的职业取向。

夏成云等(2001)对大学毕业生择业心理研究认为大学生心理障碍主要有:焦虑心理、从众心理、懈怠、悲观心理、侥幸心理、犹豫心理等。

龙燕梅(2003)认为可以关注择业效能信息源,以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的预期,这会提高个体成功完成择业任务的水平。

周家华、王金凤(2004)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认为当前大学生择业的心理特点主要有以下特点:择业热情高涨、对未来充满憧憬、乐于接受竞争、崇尚双向选择、心理容易受到打击、保守和风险意识并寸、机会和实惠心理并重。

欧阳霞、李德平等人(2004)认为毕业生消极择业心理形成的主要原因:对当前的就业形势认识不足、相关知识和能力欠缺、缺乏竞争意识、心理状态差、思想压力大、所学专业与未来工作的矛盾等。

大学生毕业去向分析文献综述 (2)

大学生毕业去向分析文献综述 (2)

影响大学生毕业去向因素分析文献综述每年的毕业季都是一个面临选择的季节,有人会选择继续读书深造,有人会选择开始就业,也有人选择待业在家。

每个不同的选择,都有影响它的因素,通过分析这些因素,我们可以知道哪些是我们能改变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站在更好的位置。

关键词:毕业去向因素分析不同选择的原因1、历年大学生毕业数量数据图:数据显示:从2004年开始我国的毕业生数量呈直线上升趋势,从280万一直跃升到2010年的631万,因此我国毕业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

2、历年高校毕业生招生就业统计表:2006-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逐渐下降,而高校生毕业人数在不断增加,有数据也可以了解到,大学生毕业后不同选择的原因。

3、与来自经济地位较高的家庭的学生相比,来自弱势家庭的学生在家庭社会资本与个人社会资本上都比较缺乏。

4、大学生毕业选择就业或升学时,家庭社会交往广泛度对升学选择产生显著的正面影响,而选择个人社会交往广泛度对就业产生了显著的正面影响。

5、社会资本对大专生和本科生就业落实率有较为显著的正的影响,但是对硕士和博士的就业落实率没有显著影响。

还有其他各种因素影响着大学生毕业后的去向,而以上几点则是在众多因素中比较突出的原因。

我们可以通过对大学生毕业后的去向进行总结及对造成这种去向的因素进行分析。

大学生毕业后的去向总结及分析:1、考研近年考研状况表:从2002年到2010年,我国大学生报考研究生的人数和研究生的录取人数在不断地上升。

从历年研究生考试的报名情况来看,考研热持续不减。

一些人因为就业压力大而考研,高校考研率和扩招幅度在增长,找不到合适工作的毕业生就开始考研;而有些人则一开始就选择考研,希望借此提高自身知识水平,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

2,就业选择就业的原因:1.更早积累工作经验2、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较高,已为毕业后工作做好准备3.进入实践状态,为考研做准备。

4、能力比较突出,刚毕业就被企业录用。

大学生就业文献综述

大学生就业文献综述

大学生就业文献综述随着中国高校教育的发展,大学生的数量急剧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日益突出,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之一。

大学毕业生是国家和社会的宝贵财富,是人才资源的主要来源。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如果不能有效应对,不仅可能对人力资源市场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还会影响社会稳定。

因此,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下面是近些年的一些关于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文献:1.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大学生就业--一个社会资本的视角∙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是决定大学毕业生社会资本水平的最主要因素,而社会资本水平叉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行为及结果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实证分析表明:以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来衡量的社会资本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意向、求职行为和工作落实情况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即社会资本水平越高的大学毕业生推迟就业的可能性越大,更愿意选择企业单位就业,期望的月薪起点越高,求职信心也越强,此外,他们付出的求职努力相对较少,而最终落实单位的概率较高.因此我们在研究大学生就业问题时不能忽视社会资本.2.促进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对策体系研究∙促进我国大学就业可以从政府、市场、高校和社会四个层面寻求对策.政府主要通过促进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岗位、调整大学生供给、建立相应的激励、引导和保障机制为大学生就业创造制度和政策环境;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供求机制、定价机制和竞争机制及保障市场运行的法律体系是形成大学生就业市场机制的重要内容;高校要通过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与就业指导和提高就业服务意识与服务水平,为促进大学生就业提供基本保证;用人单位和家长共同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就业则是大学生就业参与主体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3.校大学生就业趋向及影响因素调查分析——以河南高校(北区)为例∙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大学生是我国重要的人力资源,解决好他们的就业问题,对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意义重大.目前,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最急迫需要解决的就是社会经验缺乏、对职场认识模糊等问题,对此,应在着重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的同时,加强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扩大校园网的辐射力和影响力.4.基于提升大学生就业水平的对策研究文章在对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再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提升大学生就业水平的四项对策措施:构建多学科交叉培养模式,增加大学生就业宽度;推进多元化教学改革,增强大学生就业厚度;强化实践创新训练,提高大学生就业强度;提升就业指导服务质量,加大大学生就业力度.5.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近几年由于国内经济发展放缓和高校毕业人数急剧增加的影响,就业岗位的短缺与待就业人数激增之间的矛盾加剧,加之现在大学生存在很多的不健康的就业心理问题,进一步严峻了就业形势.如何解决好大学生毕业与就业问题成为当下关注的焦点.本文就以分析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成因入手,探讨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对策,以期为指导大学生顺利就业提出参考性策略.大学生就业难的客观原因在于我国人口多,大量过剩人口的存在;大学毕业生供求不平衡;人才培养的结构不合理;用人单位用人存在盲目性和高消费;就业渠道不畅通等。

大学生就业观念研究文献综述

大学生就业观念研究文献综述

大学生就业观念研究文献综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的持续增长,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其就业观念对于个人的职业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探讨大学生就业观念的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内涵和重要性大学生就业观念是指大学生对就业的认识、态度和价值取向。

它涵盖了对职业选择、就业机会、职业规划、职业发展等方面的认知和看法。

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家庭背景、学校教育、社会环境等。

良好的就业观念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导向,增强就业竞争力,实现自身的职业发展目标,同时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二、大学生就业观念的研究现状近年来,关于大学生就业观念的研究逐渐增多,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一方面,有研究聚焦于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形成机制,探讨了家庭、学校、社会等因素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影响。

另一方面,也有研究关注大学生就业观念的特点和变化趋势,分析了不同年代、不同群体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差异和共性。

三、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的问题尽管大学生就业观念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首先,部分大学生就业观念较为功利化,过分追求高薪、高职位,忽视了职业发展的长远规划和个人兴趣爱好。

其次,一些大学生对就业市场了解不足,缺乏对职业前景的清晰认识,导致就业选择盲目和不理性。

此外,部分大学生缺乏创业意识,过分依赖传统就业模式,缺乏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四、大学生就业观念的未来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就业形势的变化,大学生就业观念也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未来,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注重个人职业规划和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综合竞争力。

同时,学校和社会也应加强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引导和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实现自身与社会的共同进步。

综上所述,大学生就业观念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对于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影响大学生就业意愿的因素分析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影响大学生就业意愿的因素分析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影响大学生就业意愿的因素分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的不断增长,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新生力量,其就业意愿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分析影响大学生就业意愿的因素,以期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一、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就业意愿的影响家庭因素一直被认为是影响大学生就业意愿的重要因素之一。

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对就业的期望、家庭对个人发展的支持等都会对大学生的就业意愿产生影响。

研究表明,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学生更倾向于选择自主创业或者选择较为理想的工作岗位,而家庭经济状况一般的学生可能更注重稳定性和收入水平。

此外,家庭对个人发展的支持也会对大学生的就业意愿产生积极的影响,家庭的期望和支持可以激励大学生更加努力地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二、个人因素对大学生就业意愿的影响个人因素是影响大学生就业意愿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个人的性格特点、职业规划、自我认知等都会对就业意愿产生影响。

研究表明,性格外向、乐观的学生更倾向于选择具有挑战性和发展空间的工作岗位,而性格内向、谨慎的学生可能更倾向于选择稳定性较高的工作岗位。

此外,个人的职业规划和自我认知也会对就业意愿产生重要影响,有清晰职业规划和自我认知的学生更容易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三、教育因素对大学生就业意愿的影响教育因素也是影响大学生就业意愿的重要因素之一。

教育背景、专业选择、学习成绩等都会对大学生的就业意愿产生影响。

研究表明,教育背景较好的学生更容易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更容易找到理想的工作岗位。

此外,专业选择也会对就业意愿产生影响,选择热门专业的学生可能更容易找到就业机会,而选择冷门专业的学生可能面临就业压力。

学习成绩也是影响就业意愿的重要因素之一,优秀的学习成绩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选择机会。

四、社会因素对大学生就业意愿的影响社会因素也会对大学生就业意愿产生影响。

社会就业形势、用人单位需求、社会竞争压力等都会对大学生的就业意愿产生影响。

大学生就业取向研究的文献综述

大学生就业取向研究的文献综述

大学生就业取向研究的文献综述1.前言1.1大学生就业取向概述目前,许多大学生“毕业即失业”,但并不意味着大学毕业生绝对过剩。

不少学者对大学生就业取向进行了分析,闵维方,丁小浩,文东茅,岳昌君(2006)调查发现“我们看到的现象是45%的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50%的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35.4%的应届毕业生希望去党政机关工作,而只有3%的人能实现这个愿望”[1]。

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一方面,我国高校毕业生的直线增长速度超过了社会提供的较为“理想”的工作岗位的增长速度,从而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加剧,获取同样岗位的难度与过去相比明显增大;另一方面,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方面“高不成、低不就”,就业意愿和就业现实的矛盾非常突出,陷入选择性失业的怪圈。

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加之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1.2就业取向的概念的界定就业取向是指在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指导下,对自己未来所从事的职业和发展目标做出的想象和选择。

许多大学生把自己定位于白领阶层、政府官员,有很多学生非外资企业、国有大企业不去。

对于求职,大学生受各个方面的影响显而易见。

目前影响学生就业选择的因素有个人因素、高校、政府等各方面。

大学生在择业时往往忽视了自己的能力和兴趣,不能理性地做出客观选择,导致大学生在就业是不能明确自己的方向,而与此同时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并没有如此大的增加,使得就业难问题日益凸显。

2.大学生就业取向的研究现状不少学者对大学生就业取向的现状都进行了研究分析,孙明亮(2009)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取向分析中指出,大学生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对于每个大学生择业都是一个很严峻的考验[2]。

何渊(2006)的研究中指出,大学生就业取向中,选择教育,艺术事业的,要比选择制造服务的高,公务员及事业单位,以其稳定性和高福利依然受到大学生的青睐,另外,外资企业是很多大学生择业时的首选;民营、私营、个体非上市公司,甚至是国有企业并不受在校生青睐[3]。

大学生就业难的文献综述

大学生就业难的文献综述

大学生就业难的文献综述关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有大量的文献可供参考,其中,主要可以分为两类,即一部分学者认为大学生就业难是主观原因,另一部分人认为主要认为大学生就业难是由客观原因引起的。

辽宁大学仲夏教授的文章《从主观原因浅析大学生就业难及解决办法》指出,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更多的是应该从主观去寻找原因,其中,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观原因有:1.目标不明确,甚至根本没有目标;2.专业不过硬,缺乏核心能力;3.对社会缺乏了解,没有任何社会经验;4.对自己认识不清,对职业期望过高;5.就业自主能力不足,创新意识不强。

最后,作者认为,大学生应该注意挖掘自己的潜力,全面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以此来应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

大多数学者认为,大学生就业难主要是由客观原因引起的。

其中,武汉大学舒服华教授在《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探析》中指出,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主要分为两个,一是社会机制亏欠大学生就业市场,又包括就业市场不够完善、就业渠道不够畅通。

二是学校教育脱离大学生就业市场。

同样的,江汉大学的教授在《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高校对策思考》一文中更多的是从高校这个客观原因来探讨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他指出,高校存在的以下两个问题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第一,1. 高校在制定发展规划, 确立办学定位、办学思路时市场意识不强。

第二,2. 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许多不足之处影响了大学生就业。

当然,还有学者从政府角度来探讨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我个人认为,我们需要综合专家学者的观点,一方面,大学生自身注意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素质,增强就业能力。

另一方面,高校转变培养模式,政府畅通就业渠道,为大学生就业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将会达到很大程度的改善。

第二篇:大学生创业分析文献综述2200字文献综述题目大学生创业姓名汪传坤学号20xx213990所在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文献类型电子文献检索词大学生创业文献综述信息源NoteExpress关于大学生创业的文献综述学院:物理学院专业:电子信息类班级:电信三班姓名:汪传坤学号:20xx213990【摘要】据教育部数据显示,每年的毕业生数量在逐年增加,20xx年毕业生总量压力更进一步增大,同时,用人需求结构性矛盾突出,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

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文献综述一、前言大学生作为国家新建设的工程师和新动力来源,曾经是高学历,高薪水,高能力的代名词,然而,随着高校扩招,大学生规模不断上升,人才供应关系明显变化,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因此找出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并提出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的建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此研究的目的是确定影响当今大学生就业的因素。

当今不少学者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成果。

本文对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了综述和分析,对文献观点进行梳理,找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自变量。

并指出目前研究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

二、正文1、大学生就业现状2011届大学毕业生受雇全职工作比例下降,读研比例上升:2011届大学毕业生中,有82.1%的人毕业半年后受雇全职或半职工作,1.6%的人自主创业。

有9.3%的人处于未就业状态,其中1.1%准备国内外读研,6.1%准备继续寻找工作,还有2.1%放弃了继续求职和求学。

2011届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为608.2万人,按本研究得出的比例推算,在毕业半年后调查时有约499万人受雇全职或半职工作,有近10万人自主创业,近57万人处于未就业状态。

2013年开始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下,高速发展的中国并不能独善其身,在一些地区、一些领域,经济危机已经表现得非常明显。

近期,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13年《经济蓝皮书》指出:预计到2013年底,将有100万名大学生不能就业,2013年还将有592万名大学生毕业面临找工作,大学生就业问题非常严峻。

来自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高达699万,比2012年增加19万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毕业生最多的一年。

2013届毕业生就业地点分析:2013届毕业生就业量最大的前10位城市依次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天津、成都、南京、济南、苏州;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量最大的前10位城市依次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苏州、杭州、成都、郑州、青岛。

文献综述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

文献综述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

文献综述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毕业生就业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毕业生就业问题不仅关乎个人的生活发展,也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本文将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探讨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研究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解决途径,旨在为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研究现状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就业压力的增大,毕业生就业问题备受关注,成为社会热点话题。

许多学者对毕业生就业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各种观点和解决方案。

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和研究报告中,关于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研究呈现出以下几个主要特点:首先,研究角度多元。

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毕业生就业问题展开研究,包括政策层面、教育体制、市场需求等多个方面。

他们通过对不同角度的研究,深入分析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本质和原因,为解决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持。

其次,研究方法多样。

在研究毕业生就业问题时,学者们采用了各种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调查、深度访谈、案例分析等。

这些研究方法不仅使研究结果更加客观和可靠,也为深入了解毕业生就业问题提供了更多的视角和思路。

再次,研究成果丰富。

通过对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研究,学者们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和建议,如加强职业指导、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完善就业政策等。

这些研究成果为政府部门和高校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有助于改善毕业生就业环境,促进就业机会的增加。

二、毕业生就业问题存在的主要问题尽管学者们在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毕业生就业问题依然存在一些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就业信息不对称。

由于信息不对称,许多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往往无法获取到准确的就业信息,导致错失就业机会。

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满意度。

其次,职业指导不足。

当前,虽然高校开展了一些职业指导工作,但仍存在指导内容单一、指导方式陈旧等问题。

毕业生缺乏系统的职业规划和指导,容易迷失在就业的迷雾中,影响了就业效果。

大学生就业取向文献综述

大学生就业取向文献综述

大学生就业取向研究的文献综述1.前言1.1大学生就业取向概述目前,许多大学生“毕业即失业”,但并不意味着大学毕业生绝对过剩。

不少学者对大学生就业取向进行了分析,闵维方,丁小浩,文东茅,岳昌君(2006)调查发现“我们看到的现象是45%的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50%的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35.4%的应届毕业生希望去党政机关工作,而只有3%的人能实现这个愿望”[1]。

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一方面,我国高校毕业生的直线增长速度超过了社会提供的较为“理想”的工作岗位的增长速度,从而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加剧,获取同样岗位的难度与过去相比明显增大;另一方面,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方面“高不成、低不就”,就业意愿和就业现实的矛盾非常突出,陷入选择性失业的怪圈。

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加之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1.2就业取向的概念的界定就业取向是指在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指导下,对自己未来所从事的职业和发展目标做出的想象和选择。

许多大学生把自己定位于白领阶层、政府官员,有很多学生非外资企业、国有大企业不去。

对于求职,大学生受各个方面的影响显而易见。

目前影响学生就业选择的因素有个人因素、高校、政府等各方面。

大学生在择业时往往忽视了自己的能力和兴趣,不能理性地做出客观选择,导致大学生在就业是不能明确自己的方向,而与此同时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并没有如此大的增加,使得就业难问题日益凸显。

2.大学生就业取向的研究现状不少学者对大学生就业取向的现状都进行了研究分析,孙明亮(2009)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取向分析中指出,大学生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对于每个大学生择业都是一个很严峻的考验[2]。

何渊(2006)的研究中指出,大学生就业取向中,选择教育,艺术事业的,要比选择制造服务的高,公务员及事业单位,以其稳定性和高福利依然受到大学生的青睐,另外,外资企业是很多大学生择业时的首选;民营、私营、个体非上市公司,甚至是国有企业并不受在校生青睐[3]。

女大学生就业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女大学生就业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女大学生就业相关研究文献综述关于《女大学生就业相关研究文献综述》,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女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问题,其原因和对策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本文以学术期刊的重要搜索引擎“中国知网”为平台,键入关键字“女大学生就业”为高级精确搜索,在2014 年度截止10 月17 日,共搜索到137 篇相关的文章。

按照研究角度和研究对象的不同,笔者将这些文章归类梳理,总结出经验和不足,希望对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提供帮助.一、广泛研究类这类研究无论从题目还是内容上都不做具体分类和针对性研究,而是很广泛地对我国女大学就业难的1多的一类研究。

这类研究首先分析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然后提出相应的对策。

比如,林宝灯的《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就业问题成因和对策》中认为,政府应加强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的制定,优化女大学生就业环境;高职院校提供女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发挥女大学生自身个体支持的作用.马翠在《谈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中,提出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有不正确的就业观念、择业能力的不足和性别歧视;并且从完善女大学生就业市场体系、提高自身素质、保持良好心态等方面提出解决对策.这类研究从整体全面的角度对女大学生就业难进行了分析,从政策、法律、社会、传统思想、家庭、学校及个人的角度论述了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又从上述的角度提出解决对策,这种研究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没有结合具体问题、各专业和女大学生自身实际进行研究。

二、专业研究类根据女大学生所学的专业进行就业研究,共计18篇,占总数的13%,位列第三。

在专业研究中,关于理工专业的研究10 篇,师范专业2 篇,会计专业2 篇,建筑类、经管类、农业类和哲学专业各一篇。

在关于理工专业女大学生就业难的研究中,侯菊英等的《对理工科女大学生行为文化建设的思考》提出就业难的原因是学习兴趣下降、信心不足、社团活动参加不多、生活单调交往能力差等;从营造成长环境、加强女性教育、提升理工女生的综合素质、增强理工女生的自信等方面提出解决对策。

我国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我国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我国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文献综述我国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如何通过教育改革来改善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文献综述一、研究的背景就业是指在一定年龄内的人们所从事的,为获取报酬或为赚取利润所进行的活动,教育与就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接受教育的一个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更好的就业,这里教育就成为了一项投资,以期能够在未来的就业中赚取更高的利润来弥补所投入的成本。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得到长足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我国的高等教育迅猛发展,但另一方面,就业的形式却越来越紧张,接受教育并没有带来更好的就业前景。

20世纪末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整体就业难度持续增加,遵循国际通用的关于失业的定义,我国已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高校毕业生失业问题。

这样的情况同样出现在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毕业生的失业率是社会整体的失业率的几倍。

上述这些情况都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能否通过教育的改革来改善毕业生就业情况。

近几年我国对教育改革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我们该如何改才能有效的缓解毕业生就业的难题。

二、研究的成果(一)、对毕业生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的研究对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得出了很多结论。

第一种观点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认为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是由于供需的不平衡导致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出现了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态势,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把教育作为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

究其原因,是在这一时期人力资本概念的提出(1935年沃尔什发表的《人力资本观》文章中首先提出)以及完善(代表人物:舒尔茨,丹尼斯,贝克尔),在人力资本理论中,教育被摆在了非常重要的地位(【美】舒尔茨著,蒋斌、张衡译:《人力资本投资-教育和研究的作用》,商务印书馆,1990)。

但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知识分子失业”和大学毕业生失业问题在各国蔓延。

菲利普.库姆斯指出,“知识青年大量涌向本以饱和、又被严重的经济衰退进一步削弱的就业市场,从而引起职业队文凭等级的要求突然急速提高,造成了普遍的个人痛苦和不祥的政治动荡”(菲利普.库姆斯著《世界教育危机》,赵宝恒,李环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