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消化和吸收ppt课件

合集下载

生理学第六章 消化与吸收ppt课件

生理学第六章 消化与吸收ppt课件

——胰淀粉酶(pancreatic amylase) 将淀粉、糖原、 及其它碳水化合物水解为水解为二糖、三糖
——胰脂肪酶 胰脂酶(lipase) 、胆固醇酯水解酶、磷
脂酶A2 水解甘油三脂、胆固醇和磷脂
——蛋白水解酶 胰蛋白酶(trypsin)、糜蛋白酶
(chymotrypsin)、羧基肽酶(carboxypeptidase)
第六章 消化和吸收
概述 口腔内消化 胃内消化 小肠内消化 大肠的功能
(自学) 吸收 复习与思考题
精选ppt
1
消化和吸收的概念
消化 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小分子物质的 过程,称为消化(digestion)。
——机械消化
——化学消化
吸收 食物经消化后形成的小分子物质,以及 维生素、无机盐和水透过消化道粘膜,进入 血液和淋巴液的过程,称为吸收 (absorption)。
——缩胆囊素 使胆囊强烈收缩,胆囊排放大量 胆汁
——促胰液素 增加)
促进胆汁分泌(量和HCO3-含量
——胃泌素 促进胆汁分泌和胆囊收缩
——胆盐 经肠-肝循环返回肝脏后刺激胆汁分泌
精选ppt
41
小肠液
小肠液是由十二指肠腺和小肠腺分泌的碱性 液体(pH7.6);1~3L/d
主要成分为水、电解质、粘液、IgA和消化 酶
33
呕吐
呕吐 (vomiting) 是机体将胃及小肠内容物 从口腔驱出体外的过程。
呕吐中枢位于延髓
剧烈呕吐可导致消化液大量的丢失
精选ppt
34
胰液排放管道示意图
精选ppt
35
胰液的主要成分和作用
无色、无臭;1~2L/d;pH7.8~8.4;渗透压与血浆 同

生理学 第六章 消化与吸收ppt课件

生理学  第六章 消化与吸收ppt课件
平衡的调节; ❖ 吸收结肠内微生物产生的维生素B和K; ❖形成并暂时贮存粪便,最终将其排出体外。
26
第三节 吸收
一、吸收部位及途径
❖ 口腔、食管:基本无吸收(一些脂溶性药物如硝酸甘 油可经口腔黏膜入血)。
❖ 胃:少量水、酒精及某些药物(没有绒毛,食物大多尚 未被消化)
❖ 小肠:吸收的主要部位(十二指肠和空肠吸收营养物 质;回肠主要吸收维生素B12和胆盐并作为吸收功能的 贮备)。
❖ 胆盐: ▪ 肝细胞利用胆固醇合成胆汁酸,胆汁酸经逐级 转换,最终与Na+,K+结合形成胆盐,生成胆 汁酸是人体清除胆固醇的主要途径。 ▪ 胆盐是胆汁中参与脂肪消化、吸收的主要成分。
23
三、小肠内消化 (三)胆汁的分泌和排出
2.胆汁的作用
❖促进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对脂溶性维生素A、D、E、 K的吸收有促进作用 ❖利胆作用
❖ 成分: ▪ 无机物:水分、HCO3-、Na+、K+、Cl-等 ▪ 有机物:多种消化酶
各种消化液中胰液的消化力最强。
20
三、小肠内消化 (三)胆汁的分泌和排出
❖ 肝细胞分泌胆汁,经肝 管、胆总管直接排入十 二指肠(肝胆汁),或 由肝管转入胆囊管而贮 存于胆囊(胆囊胆汁)
❖ 对脂肪的消化和吸收起 易化作用
14
二、胃内消化 (二)胃液的分泌 2.胃黏膜的自身保护作用 ❖ 黏液-HCO3-屏障 ❖ 黏膜屏障
15
二、胃内消化 3.消化期胃液的分泌
(二)胃液的分泌
16
三、小肠内消化
❖ 机械性消化: 小肠的运动
❖ 化学性消化: 胰液 肠的运动
1.小肠运动的形式
❖ 紧张性收缩

消化和吸收I 生理PPT课件

消化和吸收I 生理PPT课件

第三节 胃内消化
一、胃的分泌及调节
二、胃的运动
一、胃的分泌及调节
内分泌细胞:G细胞—促胃液素;D细胞—生长抑素;
肠嗜铬样细胞 (ECL) —组胺
贲门腺
外分泌腺: 幽门腺
泌酸腺
粘液颈细胞:黏液
粘液细胞
壁细胞:胃酸、 内因子
主细胞壁细:胞胃蛋白酶原
整个胃内表面:表面上皮细胞—黏G液细胞
主细胞
胃液:无色、无味、酸性(PH值0.9-1.5)
六、消化道的神经支配
消化道神经
外来神经 内在神经
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
(一)外来神经系统 (extrinsic nervous system)
1. 交感神经 (sympathetic nerve) 分泌NE, 抑制胃肠道运动和 腺体分泌
2. 副交感神经(parasympathetic) • 分布:迷走N---横结肠以上
(一) 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性质:无色、无味、酸性(pH 0.9-1.5) 成分:盐酸、胃蛋白酶原、粘液、内因子等 作用:
1.盐酸(胃酸)
分泌:壁细胞分泌
作用: 激活胃蛋白酶原转变成胃蛋白酶,
并为胃蛋白酶提供适宜的酸性环境 使蛋白质变性,易于分解 促进胰液、胆汁、小肠液分泌 杀灭细菌 促进小肠对铁、钙的吸收
四、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
(一)一般生理特性 (general characteristic)
1. 兴奋性较低 (比骨骼肌):收缩的潜伏、收缩、舒张期长 2. 伸张性大 3. 具有紧张性收缩 4. 自动节律性差 (比心肌):频率慢、不规则 5. 对电刺激不敏感,对化学、温度及机械牵张刺激敏感
(二)电生理特性 (electro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生理学课件ppt第6章篇消化与吸收

生理学课件ppt第6章篇消化与吸收

吸收代谢研究
通过人体实验,研究食物 成分的吸收代谢过程和机 制,以及营养物质在体内 的利用和转化。
消化系统疾病研究
通过人体实验,研究消化 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治 疗方法,为临床实践提供 依据。
体外实验
消化酶活性测定
通过体外实验,测定消化酶的活 性,了解酶在消化过程中的作用
和调节机制。
细胞培养
通过细胞培养技术,研究消化器 官细胞的生理功能和代谢过程,
消化腺的自身调节
消化道血管的自身调节
消化道血管能够根据消化道的需要, 自主调节血流量,维持消化道的正常 生理功能。
消化腺能够根据消化道的需要,自主 调节分泌的量和成分。
05
消化与吸收的疾病与异常
消化不良
总结词
消化不良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疼痛、饱胀、嗳气等症 状。
详细描述
消化不良的病因多样,可能与饮食不当、胃酸分泌过多、胃黏膜炎症等因素有关 。患者常常出现上腹部疼痛、饱胀、嗳气等症状,影响食欲和营养吸收。治疗消 化不良的方法包括调整饮食、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等。
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
传入神经将消化道内的刺激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引发相 应的反射活动;传出神经将中枢神经系统的指令传递到消 化道,调节消化道的运动和分泌。
自主神经系统
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主要通过影响 消化道平滑肌的运动、消化腺的分泌以及消化道血管的舒 缩来调节消化与吸收。
激素调节
促胃液素
以及外界因素对细胞的影响。
组织切片研究
通过组织切片技术,观察消化器 官的组织结构和细胞分布,了解
器官的功能和机制。
THANK YOU
感谢聆听
其他消化与吸收相关疾病

《生理学》第六章消化和吸收徐PPT课件

《生理学》第六章消化和吸收徐PPT课件
HCl H+
pH2 凝胶层 HCO3– pH7
500m
4.内因子
⑴来源:壁细胞分泌 ⑵成分:糖蛋白(有2个亚单位)
亚单位A+B12→复合物:防B12被水解 酶破坏亚单位B+结合特异受体: 促进回肠末端吸收B12
⑶临床:胃大部切除、广泛性萎缩性胃
炎、胃酸缺乏的病人,壁细胞受损或减少时, 可发生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蠕动波起自胃体中部,逐步向幽门部推进。 迷走神经、胃泌素、胃动素使其频率和强度增加; 交感神经、胰泌素、抑胃肽作用则相反。 作用:搅拌和磨碎食物,与胃液充分混合形 成食糜,利于化学性消化,使食糜与胃液充分混合 和研磨。推进食糜经幽门进入十二指肠
2、胃的排空
概念:食糜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速度:以食物而异(流体、粒小、等渗 的快) 水 10min > 糖 2h > 蛋白质 2~3h > 脂肪5~6h (一餐混合食物由胃完全排空约需 4-6h)
消化道
氨基酸 甘油 蛋白质 脂肪 脂肪酸 葡萄糖 消化 糖类
维生素 水 无机盐 吸收 机体组织 细胞利用 残渣 排出体外 (粪便)
食物
血液
第一节
消化管各段的消化功能
一、口腔内消化 消化从口腔开始 (一)唾液及其作用
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小唾液腺分泌 唾液是无色无味近于中性的液体。 含水(占99%),无机盐、黏蛋白,唾液淀粉酶、溶 菌酶等。
(二)胆汁
肝细胞分泌, 持续分泌(0.6-1.0
L/日)、间歇排放,不含消化酶。
经肝管、胆总管排入十二指肠或胆囊
消化期可经肝和胆囊直接进入十二指肠
肝胆汁:
肝脏直接分泌的胆汁。金黄色,弱碱性
胆囊胆汁: 胆囊中贮存的胆汁。颜色较深,中性或弱酸性

生理学消化与吸收课件

生理学消化与吸收课件

药物 ACh
组胺
阿托品 甲氰咪呱
咖啡因 乙醇
奥美拉唑(洛赛克)
Ca2+ 毛果云香碱
────────────────────────-
神经 迷走N+ 壁内N丛反射 交感N+ 肠-胃反射
迷走-迷走反射
情绪 应激状态
恶劣情绪
━━━━━━━━━━━━━━━━━━━━━━━━━
1.促进胃液分泌的因素
促进胃液分泌的因素很多: ●食物是胃液分泌的自然刺激物(蛋白质等); ●乙酰胆碱、组胺、促胃液素、糖皮质激素等是 刺激胃液分泌的内源性物质。 ●应激状态:如舰员出海,长时间处于应激状态,
2.清洁作用:大量唾液能中和、清洗和清除有害物质;溶菌 酶还有杀菌作用。
3.排泄作用:铅、汞、碘等异物及狂犬病、脊髓灰质炎的病 毒可随唾液排出。
4.免疫作用:唾液中的免疫球蛋白可直接对抗细菌,若缺乏 时易患龋齿。
(三)唾液分泌的调节
咀嚼 味觉 嗅觉 条件反射
+
延髓唾液 分泌中枢
-
副交感N
ⅦⅪ
交感N NE
பைடு நூலகம்
一、消化管平滑肌的生理特性
(一)一般特性 1.自动节律性低且不规则:是肌源性的,不如心肌规律,节律较慢,无固
定节律点。整体受CNS和体液的影响。
2.兴奋性较骨骼肌低:因其ATP酶活性低、钙泵少。
3.较大的伸展性:能容纳性舒张,而不发生明显的压力变化和运动障碍。
因无肌小节和Z线,粗细肌丝均较长。
4.一定的紧张性:经常保持微弱的持续收缩状态,是肌源性的,维持
内分泌细胞
两端:副交感N 中间:交 感 N 双重N支配 副交感N:兴奋作用为主 交感N:抑制作用为主

生理学消化吸收ppt课件

生理学消化吸收ppt课件
(2)胃肠激素 +:促胃液素,CCK-PZ,胃动素 -:促胰液素,抑胃肽,胰高血糖素
上一页 下一页
5-2 机械性消化
三、胃运动与胃排空(gastric empty)
(二)胃排空
1.胃排空的机制
2.影响胃排空的因素
四、小肠运动
㈠小肠运动的类型(图) ㈡小肠运动的调节 ㈢回盲瓣(回盲括约肌)
上一页 下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神经分泌
返回
第二节 机械性消化
一、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 二、咀嚼和吞咽
(一)咀嚼的意义 (二)吞咽反射
三、胃运动与胃排空
(一)胃运动 1.胃运动的形式 容受性舒张 蠕动(peristalsis)
紧张性收缩
上一页 下一页
5-2 机械性消化
三、胃运动与胃排空
2、胃运动的调节
(1)外来神经 迷走神经→Ach+M受体 紧张 交感神经→NE+β2受体 舒张
胃腺 胃底腺 主细胞→酶
壁细胞→盐酸、内因子
幽门腺
上一页 下一页
5-3 化学性消化
二、胃液
㈡胃液的性状、成分和作用
1.盐酸
(1)盐酸的生成
(2)盐酸的作用
2.胃蛋白酶原
3.黏液
(1)可溶性粘液
(2)不溶性粘液(粘液-碳酸氢盐屏障图)
4.内因子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5-3 化学性消化
(三)胃液分泌的调节 1.非消化期胃液的分泌 2.消化期胃液的分泌 3.影响胃液分泌的因素
血管
上一页 下一页
5- 1
三 、 胃 肠 激 素 (gastrointestinal hormone)
(1、一形)态、特胃征肠(道开内放分型泌细细胞胞图,闭合型细胞) 2、分泌方式(内分泌图、旁分泌图 、神经分泌图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②副交感神经兴奋,平滑肌收缩增强, 括约肌舒张,消化腺分泌增加。两者作用 以副交感神经为主。
内在神经系统
是存在于消化道管壁内(食道中段至 直肠)由神经元和神经纤维组成的神经 网络,又称肠神经系统,是一个完整的、 可独立完成反射活动的整合系统。
内在神经丛的分布及作用
内在神经丛 位置
分泌的递质 作用部位
2.特点
慢波电位
① 单向波,有平台期;
②起源Cajal 细胞;
③不引起肌收缩,是起步电位;
④消化道不同部位,慢波节律不同;
⑤决定消化道平滑肌收缩的节律,及
蠕动的方向、节律和速度。
胃肠激素的作用
胃肠激素 分泌细胞 分布部位
生理作用
促胃液素
G细胞
促进胃酸的分泌及胃的
胃窦、 运动,促进胃粘膜上皮 十二指肠 的生长,促进胰酶的分
粘膜下N丛 粘膜层和 ACh、VIP 环行肌之间
腺cell 上皮cell
肌间N丛
环行肌和 ACh、P物质 平滑肌cell 纵行肌之间 VIP、NO
(图示:内在神经丛的分布)
内在神经系统的作用
传递感觉信息,调节运动神经元的 活动,启动、维持或抑制效应系统的 活动。
(图示: 消化系统的局部和中枢性反射通路)
属完全的神经反射性调节
包括: 条件反射性分泌 非条件反射性分泌
唾液分泌的调节
1.条件反射性分泌 在进食之前,食物的形状、颜色、气 味和进食环境乃至语言文字的描述,所引 起的唾液分泌。 2.非条件反射性分泌 在进食过程中,食物对口腔粘膜机械 性、温度和化学性的刺激所引起的唾液分 泌。
咀嚼
睡眠
嗅觉 + 味觉
延髓唾液分泌中枢
-
疲劳 失水
条件反射
恐惧
恶心
副交感神经
第Ⅶ对脑神经
第Ⅸ 对脑神经
交感神经
ACh
交感神经节
IP3
NE cAMP
Ca2+
+
唾液腺 图 唾液分泌的神经调节
分泌增加
肌样上皮收缩 血管扩张 代谢增加
二、咀嚼
由各咀嚼肌按一定的顺序收缩而实现。
三、吞咽
由一连串依一定顺序发生的反射动 作实现,称为吞咽反射。
盐酸的最大排出量:正常人的盐酸最大排 出量为20~25mmol/h。
基本电节律、动作电位和肌肉收缩的关系 ①基本电节律与平滑肌的收缩并无一定的
平行关系,一次慢波后并不一定伴有肌肉 收缩;
②动作电位只发生在慢波去极化的基础上, 并随之产生肌收缩;
③基本电节律是平滑肌收缩的节律控制波.
(图示:消化道平滑肌的电活动)
二、消化腺的分泌功能
1.消化腺的分布 2.消化液的主要功能
第六章 消化和吸收
胡志苹
消化
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能被 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称 为消化。
吸收
食物经过消化后,透过消化道 粘膜,进入血液和淋巴循环的 过程,称为吸收。
第 一 节
概 述
一、消化道平滑肌的特性 二、消化腺的分泌功能 三、胃肠的神经支配 四、消化道的内分泌功能
(一)一般特性
1.兴奋性较低,收缩速度慢,有自 发性的节律运动;
既存在于胃肠道,也存在于中枢神 经系统的肽类物质被统称为脑肠肽。
胃肠激素的作用
1.调节消化腺的分泌和消化道的运动
(表 胃肠激素对消化腺分泌消化管运动的作用)
2.调节其他激素释放
抑胃肽
+ 胰岛素↑
+
+ 葡萄糖↑ 糖原
血糖浓度↑ 3.营养作用
慢波电位
1.概念 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的自发性去
极化和复极化的频率较慢的节律性电位 波动,又称基本电节律。
① 分解各种食物成分; ② 提供适宜的pH环境; ③ 稀释食物; ④ 保护消化道粘膜。
三、胃肠的神经支配 (一)外来神经系统 (二)内在神经系统
外来神经系统
1 .包括交感和副交感神经。 2 .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起源
(图示: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起源及支配)
3.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作用 ①交感神经兴奋,消化道平滑肌舒张, 括约肌收缩,消化腺分泌减少,胃肠血管 收缩;
粘液 盐酸、内因子 胃蛋白酶原 粘液 碱性粘液
(一)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性质 纯净、无色酸性液体,
pH 0.9~1.5 成分
无机物:HCl、K+、Na+ 有机物:胃蛋白酶原、胃蛋白酶、
粘蛋白、内因子
(一)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1.盐酸 2.胃蛋白酶原 3.粘液和碳酸氢盐 4.内因子
1.盐酸
基础酸排出量:正常人空腹时盐酸排出量, 0~5mmol/h。
2.伸展性大,具有一定的紧张性; 3.对机械牵张、温度变化和化学刺 激敏感。
(二)电生理特性
1.静息电位: -40~-80mv 特点:不稳定,主要由K+形成, Na+,Cl-及钠泵参与。
2.慢波电位 3.动作电位 在慢波的基础上单个或成簇地发生。
特点:时程较骨骼肌长,由Ca2+、 Na+内流产生,引起肌收缩。

促胰液素
S细胞
促进胰液中水和HCO3的分泌,促进小肠液及
小肠上部 胆汁的分泌,促进胆汁
的排放;抑制胃的运动
及分泌
胆囊 收缩素
I细胞
促进肝胆汁的生成,促
小肠上部
进胆囊平滑肌的收缩; 促进胰酶的分泌;促进
胃酸的分泌
Hale Waihona Puke 第 二 节口 腔 内 消 化
一、唾液及其作用
1.唾液的性质 2.唾液的成分 3.唾液的作用 4.唾液分泌的调节
第 三 节
胃 内 消 化
一、胃 的 分 泌 二、胃 的 运 动
胃的分区(图)
与食管连接处1~4cm环状区
小弯中点 头区:胃底
和大弯上1/3
胃体大部分
处的连线 尾区:胃体的远端
胃窦
贲门腺区 5% 泌酸腺区 2/3~4/5 幽门腺区 20%
胃内腺体的分泌
贲门腺 泌酸腺 幽门腺
粘液细胞 壁细胞 主细胞 粘液细胞 粘液颈细胞
第一期:由口到咽。 第二期:由咽到食管上段。封闭鼻 咽通路,封闭咽与气管的通路。 第三期:沿食管蠕动下行到胃。
食管下括约肌(LES)
在食管和胃之间,存在的一个高 压区,压力比胃内高0.67~1.33kPa,类 似括约肌。
作用:阻止胃内容物逆流入食管。
食团 → 食管 → 迷走抑制性纤维兴 奋 → VIP、NO释放 → LES舒张 → 食 团通过、入胃 → 促胃液素释放 → LES收缩
四、消化道的内分泌功能
(一)胃肠内分泌细胞的特点 1.种类多,数量大; 2.属APUD细胞:分泌胃肠激素 (胺前体摄取与脱羧细胞) 3.作用方式 远距分泌、旁分泌和神经分泌
四、消化道的内分泌功能
(二)胃肠激素 胃肠激素:由胃肠道粘膜下的内分
泌细胞所分泌的多种具有生物活性的化 学物质。 (三)脑-肠肽的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