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机数的产生及其应用(北师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随机数的产生及其应用》是源自高中新教材人教A版数学必修3第三章的3.2.2和3.3.2的两节内容,是为了更广泛、高效地解决一些实际的概率问题、体现信息技术的优越性而新增的内容。

教材从学生已学过的《随机事件的概率》和《统计》知识出发,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初步学会利用计算器或计算机Excel软件来产生整数值随机数和均匀随机数,从而能通过随机模拟的方法估计随机事件的概率、估计圆周率的值、近似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并进一步理解用频率估计概率的统计思想。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随机模拟实验的经历,理解用频率估计概率的统计思想,并掌握利用计算器或计算机来产生随机数的基本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在古典概型和几何概型中探究随机数产生的过程, 感受随机数产生的必要性,并且体会随机模拟的数学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让学生合作探究,实践操作的学习过程,体验主动探索和团结协作的精神,通过让学生概括利用随机数的产生估计概率的方法步骤,增强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用频率估计概率的统计思想,掌握在随机模拟实验中利用计算机产生随机数来估计概率的方法

难点:

概率模型的建立以及随机模拟实验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设想(具体如下表)

: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来代替这种实验呢?

2:如何利用计算机产生随机数呢?

组织学生讨论,并发言: 根据几何概型的思想:

圆的面积落在圆中的豆子数

正方形的面积落在正方形中的豆子数2

r π⋅圆的面积

例2:假设你家订了一份报纸,送报人可能在早上6:30—7:30之间把报纸送到你家,你父亲离开家去工作的时间在早上7:00—8:00之间,问你父亲在离开家前能得到报纸(称为事件A)的概率是多少? 法一:利用几何概型的方法

法二:利用计算机模拟试验的方法

归纳:利用随机数的产生估计概率的方法(步骤):

①建立概率模型,进行随机模拟实验;

②判断所需的是整数值随机数还是均匀随机数

③通过计算器或计算机产生随机数,进一步统计出频数和实验总次数

④通过求出的频率估计出概率值

课堂练习:利用计算机模拟方法计算下

五、教法与学法分析:

学情分析:

学生在必修3已学过《随机事件的概率》和《统计》的内容,对随机数已有一定的了解,并且已初步理解用频率估计概率的统计思想。但存在的困难是:

1.如何将随机事件的概率问题转化为随机数的模拟实验?

2.如何利用计算机Excel软件来产生某个区间内的随机数?

根据以上学情分析,我设置如下教法和学法:

教法:围绕着“如何将随机数的模拟实验渗透在随机事件的概率问题”展开教学。

我采用“问题引领,分层探究,指导操作”的教学方法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如:在抛硬币的模拟实验中,

①.通过三个问题的层层切入,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让学生逐步感受利用计算机产生随机数的必要性

②.通过计算机分层设置以下探究过程,逐步呈现用频率估计概率的统计思想。

③.通过教师指导进行操作,使学生能逐步掌握利用计算机产生随机数的基本方法。

学法:围绕着“如何将随机事件的概率问题转化为随机数的模拟实验”展开学习。

我注重培养学生的以下学习方法:

1.定向思考、知识转化:

如例1(圆周率)中,

通过引导学生定向思考:

①.落在圆内和正方形内的豆子数与圆周率有何关系?

②.能否用随机数来表示落在正方形内的每一颗豆子?

③.如何利用随机模拟的方法统计出分别落在圆内和正方形内的豆子数?

让学生经历以下转化过程,进一步体验了用频率估计概率的统计思想。

如例2(送报纸)中,

通过让学生经历合作探究,实践操作的学习过程,体现了学生主动探索和团结协作的精神,从而达到巩固新知,提升思维的教学目标。

教学用具:多媒体、计算机、记录用纸(表格)

六、教学设计说明

通过问题的的层层切入和探究的循序渐进,能激起了学生探究、获取新知的欲望,通过在随机模拟实验中,利用计算机产生随机数来解决一些实际的概率问题,突出了教学重点和突破了教学难点。本节课注重学生合作探究过程的展开,使学生深化随机模拟的方法,体会用频率估计概率的统计思想,更充分体会到利用信息技术在数学领域中的优势。

教材中是以3.2.2和3.3.2作为两节独立的课程,而本节课将两个内容整合为一节,同时对部分例题进行重新筛选和调整,基于现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这样的设计更加合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