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骨髓细胞学检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骨髓细胞学检查

主要内容:骨髓检查、血型检测、临床输血

第一节骨髓细胞学检查

一、骨髓细胞学检查的临床意义

1、诊断造血系统疾病:对各型白血病、各类贫血有明确诊断的作用。

2、帮助诊断某些代谢障碍性疾病:如高——雪氏病;

3、诊断原发性及继发性转移瘤

4、诊断某些原虫性传染病:查到黑热病原虫主要靠骨髓涂片。

二、骨髓取材部位:

1、髂后上棘:为首选,此处骨质较薄,骨髓液较丰富,操作安全,病人顾虑少。

2、髂前上棘:为次选,但易受血液稀释影响。

3、脊突穿刺:第三、四腰椎脊突为穿刺点,骨髓含量丰富,但面积小。

4、胸骨穿刺:在第二与第三肋骨之间的胸骨正中线上穿刺,穿刺针长度固定在1cm以上(胸骨较薄,后方有主动脉,技术要求高,一般不做首选)。但反映骨髓增生程度以胸骨为最好,脊椎次之,更次为髂棘。

三、骨髓细胞起源、发育体系及发育规律

(一)血细胞的起源及发育体系:

造血干细胞→造血祖细胞→

1.红系祖C→原红C→早幼红C→中幼红C→晚幼红C→网织红C→成熟红C

2.粒—单系祖C →原粒C→早幼粒C→中性、嗜碱中幼粒C→中性、嗜碱晚幼粒C→中性、嗜碱杆状核C→中性、嗜碱分叶核C

3.粒—单系祖C→原单核C→幼单核C→单核C

4.嗜酸粒祖C→嗜酸早幼粒→嗜酸中幼粒→嗜酸晚幼→嗜酸杆状核→嗜酸分叶核

5.嗜碱祖C→嗜碱早幼粒→嗜碱中幼粒→嗜碱晚幼→嗜碱杆状核→嗜碱分叶核

6.巨核系祖C→原巨核→幼巨核→颗粒型巨C→成熟型巨C→血小板

7.T细胞系祖C→T原淋巴C→T幼淋巴C→T淋巴C

8.B细胞系祖C→B原淋巴C→B幼淋巴C→B淋巴B→浆细胞

淋巴细胞分化经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骨髓由淋巴系干C分化为淋巴系祖C ;第二阶段此祖细胞迁移至各自适当的环境,至胸腺者分化为TC,仍在骨

髓者分化为BC;第三阶段是外周的淋巴细胞,在这里获得并发挥其免疫功能,TC参与C免疫,BC转化为浆C,产生抗体参与体液免疫。

(二)细胞发育规律

1、细胞体积:大→小,巨核除外,越成熟体积越大。

2、胞核:大小:大→小→脱核(红细胞系)

形态:圆→不圆→分叶(粒细胞系)

染色质颜色:淡红→紫红→深紫;

结构:细丝状→粗网状→块状

3、核仁:大小:大→小;数目:多→小→消失

4、胞浆:量:少→多;颜色:深兰→浅兰→淡红;颗粒:无→有。

病理情况下细胞发育紊乱,可不符合上述演变规律,如胞核发育明显落后于胞浆(见于巨幼细胞贫血),核尚大而染色质浓集,核成熟但有核仁等(见于白血病),这些异常现象有

助于对病理性细胞的识别及鉴别诊断。

四、骨髓血细胞检查结果分析

(一)骨髓增生程度

根据成熟红细胞与有核细胞的比例可粗略分为5级,由于穿刺吸取骨髓时,只有稀释的可能而无浓缩的机会,因此检查结果介于两级增生程度之间时,可将其增生程度上提一级。

增生程度成熟红细胞:有核细胞常见病因

增生极度活跃1:1 白血病、红白血病等

增生明显活跃5:1-9:1(10:1)白血病、增生性贫血

增生活跃27:1(20:1)正常骨髓、某些贫血

增生减低90:1(50:1)造血功能低下

增生极度减低200:1 典型的再障

(二)粒细胞系与有核红细胞的比例(粒红比)

粒细胞系各阶段(中性、嗜酸、嗜碱)的细胞总和与各阶段幼红细胞总和之比,称粒红比,正常约为3~4:1。

1、正常:①正常骨髓象;②病变未累及粒、红系(原发PC减少);③粒红平行

减少,如再障。

2、比值增高:①粒细胞系增生:如感染、慢粒;②幼红细胞贫血,如单纯红细胞再障。

3、比值下降或倒置:①幼红细胞增生,如各种增生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②粒细胞系降低,如粒细胞缺乏症。

五、白血病的概念及分类

1、概念:属于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是一组高度异质性的恶性血液病,其特点为白血病细胞呈现异常增生伴分化成熟障碍,有明显的质(形态和功能)和量的异常,并广泛浸润全身组织器官,抑制正常的造血功能,临床上出现不同程度的贫血、出血、发热、及肝脾、淋巴结肿大,可危机生命。

2、分类:按细胞分化程度、细胞形态、临床分类。

我国白血病FAB形态学分型:

M1 原始粒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原始粒细胞≥90%

M2 原始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

M2a 原始粒细胞介于30%~90%,单核细胞<20%

M2b 骨髓粒系明显增生,异常原始及早幼粒细胞明显增多,以异常的中性中幼粒细胞增生为主,常>30%。

M3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骨髓中以颗粒增多的异常早幼粒细胞增生为主,常>30%。

M3a 粗颗粒型:

M3b 细颗粒型

M4 粒-单核细胞白血病

M4a 以原始及早幼粒细胞增生为主,原、幼单及单核>20%

M4b 以原、幼单核细胞增生为主,原粒+早幼粒细胞>20%

M4c 具有粒系又有单核系特征的原始细胞>30%

M4Eo 除上述特征外,有颗粒粗大且圆、着色较深的嗜酸性粒细胞,占5%~30%。

M5 单核细胞白血病

M5a未分化型,骨髓原单核细胞≥80%

M5b 部分分化型,骨髓原始和幼稚单核细胞30%,原始单核细胞<80%

M6 红白血病骨髓中红细胞系≥50%,伴有形态学异常;原粒细胞(或原单+幼单核细胞)>30%。

M7 巨核细胞白血病,外周血有原巨核细胞;骨髓中原巨核细胞>30%。

L1 以小细胞为主,大小较一致,核染色质较粗,核仁小不清。

L2 以大细胞为主,大小不一,核染色质较疏松,核仁较大,1至多个。

L3 以大细胞为主,大小均一,核染色质细点状均匀,核仁1个或多个明显。六.几种常见血液病的血液学特点

1、缺铁性贫血(IDA):

是体内贮存铁缺乏,影响了血红素的合成而引起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骨髓象】:有核细胞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粒、红比变小。红系明显增生,以中、晚幼红细胞居多,粒系和巨核系无特异改变。

2、再障(AA):

是由多种病因和不同机理引起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导致全血细胞生成减少。【骨髓象】:骨髓增生明显减低或极度减低,分类计数示红系及粒系减少,以成熟和接近成熟的细胞为主,晚幼红常↑,巨核细胞减少或不易找到,淋巴细胞相对↑。浆细胞、组织嗜碱细胞、网状细胞、吞噬细胞等非造血细胞↑。

3、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M1 、M2、M3

原粒细胞或早幼粒细胞明显增多,原粒+早幼粒细胞>30%,并有形态变异,可见于各种年龄组,但以5岁左右儿童和青少年发病率最高,成年人中也较为常见。

4、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①早幼、中幼、晚幼及杆状核粒细胞均明显增多,并伴嗜酸粒细胞增多;②骨髓增生极度活跃或明显活跃,粒红比显著增高。③粒系极度增生,各阶段均见,以中性中幼粒、晚幼粒增生为主,嗜酸嗜碱增多;④红系受抑;⑤好发年龄在25~60岁,发病高峰在40岁左右,男性略多于女性。

第二节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

血型是人体的一种遗传性状,狭义的说是指红细胞表面抗原的差异,广义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