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第一框哲学的基本问题教案
哲学的基本问题教学设计(优秀6篇)

哲学的基本问题教学设计(优秀6篇)哲学的基本问题教学设计篇一教材分析1、本教学设计使用人教版教材,属于高二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模块,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的第一框《哲学的基本问题》,该内容是《生活与哲学》模块教学的知识起点,对于学生认知哲学问题学习哲学知识是入门课。
教学安排1课时。
2、本框题包括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两个目题。
第一个问题: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在这一目题中,首先回答了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然后介绍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所包括的两方面的内容。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说明哲学基本问题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
学情分析1、学习者是高二普通中学的学生。
2、高二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与生活经验,对世界的本质问题有一定的思考和探究。
3、但如何运用所学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知识探究世界的本质问题知识储备不足,无论在智力因素还是在非智力因素方面都还存在严重不足,因此开展探究存在相当的难度。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识记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理解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理解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原因;援引经典作家的言论,说明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形成不同的哲学。
(二)能力目标掌握简单的哲学思维能力;正确认识哲学的基本问题;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做出自己的回答。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一定的哲学兴趣;自觉能动地去认识世界,做一名可知论者。
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2、教学难点: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为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教法学法教法:启发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问题教学法。
学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合作探究、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过程创设情境趣味导入通过上学期文化生活的学习,我们知道中华文化真可谓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中华传统文化《坛经》中的一则哲理小故事。
第二课 第一框 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1、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 简单地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物质:简单理解为,客观存在的事物。 意识: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比如,思想,理念,
经验,观念,感觉,计划,目标等意识形态。 注意: A、“思维”和“存在”相搭配,“意识”和“物 质”相搭配,不要混淆使用。 B、“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不同于“物质和意识的 辩证关系”。
结论二:
从哲学研究看
思维和存在的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 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 始终,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 和方向,决定对哲学其他问题的回答。
是什么? 哲学的 基本问 题
(思维 和存在 的关系 问题) 内容
何者为第一性
(谁先谁后;谁是本原 谁是派生;谁决定 谁)
思维决定存在 唯心主义
A.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 主义的唯一标准: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就是唯物 主义;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义。 B. 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
义)。
世界的存在和发展不是意识决定的(唯物主义)
天行有常,
不为尧存,
不为桀亡。
荀子,战国末 思想家教育家
不可知论的代表人物
不可知论
认为物质和意识 不具有同一性, 否认思维认识世 界或彻底认识世 界的可能性。
休谟
康德
庄子梦蝶
庄子有一次梦见自己 变成一只蝴蝶,醒来 后,提出了一个著名 的问题:“究竟是刚 才庄子梦见自己变成 蝴蝶呢,还是现在蝴 蝶梦见自己变成了庄 子?”
到底是:
庄子梦蝶?还是蝶梦庄子?
高中政治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第二课第一框哲学的基本问题学案新人教版必修

第一框哲学的基本问题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辩证关系问题。
你认为这种观点对吗?提示: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
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1)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2)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物质和意识何者为本原的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
二、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从生活实践上看: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认识和改造世界,归根到底都要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从哲学上看: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
(1)哲学要从总体上探讨人与世界的关系,就必须首先弄清楚并明确回答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议题一 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内容南北朝时期,齐朝宰相萧子良的府内,名流云集,高僧满座。
他们信仰佛教,大谈因果报应,宣扬人死后精神不灭。
普通官员范缜挺身而出,指出:“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他认为,精神不过是人体的一种作用,从属于形体,形体存在则精神存在,形体死亡则精神消失。
(1)高僧宣扬“人死后精神不灭”属于哲学的什么观点?范缜的“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属于哲学的什么观点?(科学精神)提示:高僧宣扬“人死后精神不灭”属于唯心主义观点。
范缜的“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属于唯物主义观点。
哲学的基本问题教学设计

2.1哲学的基本问题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第二课笫一框的内容。
学习本框内容,要知道: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
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这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辩证分析唯心主义在生活中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1)学生心智特征分析:本节课授课对象是本校富二年级的学生。
学生平时上课气氛较为活跃,愿意参与,有过议题式学习的经历,为本节课议题探究的开展提供了良好条件。
但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
(2)学生已有经验分析。
学生已具备合作探究,搜集整理分析资料,预习教材提出问题的基本能力。
通过第一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到哲学的基本概念,知道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本节课将学习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和为什么。
在议题式教学卡的引导下,学生应该能顺利参与课堂活动。
三、教学目标本课教学目标根据三个相互关联的参照维度(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和三维目标)确定如下:1 .明确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理解它为什么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 .掌握哲学的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
3 .知道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基本观点及其代表人物。
4 .联系生活实际,能够用哲学观点分析和指导生活实践。
四、重点难点重点: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难点:为什么说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五、整体思路【以议题式教学卡方式呈现】本课整体设计考虑到以下内容:教学流程:遵循“议题描述一一议题决策一一议学延伸”的顺序,具有结构化特征。
学科内容: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必要性及其措施,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要求。
公开课教案1-《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教学目标分析知识目标识记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含义。
理解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哲学的基本问题与我们生活的关系,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的重要性。
能用所掌握的知识分析说明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能分析说明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对于哲学发展的影响。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掌握简单的明辨是非的能力,比较分析的能力、抽象思维的能力,能对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作出自己的回答。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哲学发展的历史,明确哲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生活、学习中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培养一定的哲学兴趣,自觉、能动地去认识世界,做一名可知论者。
教学内容分析教材分析本课集中解决的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本框分为两个目题。
第一目分析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结合现实生活,抽象概括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同时进一步分析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含的内容。
第二目分析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的分析是从两个角度展开的:它是人们在生活与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也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二者的内在联系是按照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为什么的逻辑顺序展开,从而让学生对于哲学的基本问题有比较深刻的理解。
教学重点: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解教学难点:对于思维能不能正确反映存在的理解学情分析通过对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的学习,为初学哲学的高二学生揭开了哲学神秘的面纱,激发了学生探索哲学究竟研究什么的浓厚兴趣,从而为本节课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本节课内容理论性强,较抽象,学生只停留在懵懂阶段,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密切联系生活,及时点拨与升华,引导学生用理性和智慧的眼光认识世界。
教学策略方法整体思路1老师讲解与学生独立思考相结合。
哲学是对智慧的热爱与追求,知识等于智慧,不能把哲学仅从掌握知识的角度来学习。
只有在学习知识和实践的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敢于质疑,通过亲身体验、长期积累,才能增长智慧。
第二课 哲学的基本问题 教案 说课稿 教学反思 课件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第一框哲学的基本问题邹平一中张燕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哲学的基本问题(2)解释哲学的基本问题(3)援引经典作家的言论,说明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形成不同的哲学能力目标:(1)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2)比较、分析的能力(3)抽象思维能力态度、价值观目标本课学习,了解哲学发展的历史,明确哲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生活、学习中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教学重点:哲学的基本问题教学方法:合作探究课件教学教学过程:温故知新:什么是哲学?世界观与哲学的关系?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导入新课: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产生的哲学思想、古希腊时期的哲学,到现在我们学习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人们探讨哲学已经有几千年了。
那么,大家知道哲学分为哪些派别吗?为什么会分为这么多的流与派呢?主要是对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回答不同,那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一、哲学的基本问题1.是什么?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物质与与意识的关系问题)教师:在这里首先弄清楚两个哲学范畴:你认为思维包括哪些内容?---认识、思想、态度、看法、计划等等。
存在包括哪些内容?思维以外的所有的一切对与我们的意识来讲都是一种客观存在,所以存在简单地讲就是客观存在的事物。
教师:既然是关系那包括几方面的内容呢?2.基本内容:(1)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教师:本原是啥意思?---一切事物的最初根源教师:这个问题又可以称作是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第一性在哲学上理解为先有谁后有谁,谁决定谁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产生了两个哲学派别即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认为思维决定存在,唯物主义认为存在决定思维。
大家看这个问题:唐朝时佛教盛行,有一次,广州法性寺方丈讲授佛教经学,和尚们都在寺中端坐,聚精会神听讲。
忽然,一阵风把佛前的幡吹得左右摇晃。
两个和尚就小声议论起来,一个和尚说:“那幡在动呢!”另一个却说:“不对,那不是幡动,而是风在动啊!”旁边一名叫慧能的和尚闭目平心静气插嘴道:“不是幡动,也不是风动,分明是你们的心在动呀!”问题:你认为是什么在动?学生:风动,幡动,心也在动教师:是先有心动还是先有幡动?是心动引起的幡动还是幡动引起的心动?学生:回答什么的都有(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思考深入的学生倒认为是心动引起了幡动)教师:幡动与心动放映了主观与客观两个世界的关系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
高中政治第二课第一框哲学的基本问题教案必修4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第一框哲学的基本问题【学习目标】知识目标:识记:哲学的基本问题;理解:解释哲学的基本问题;分析:援引经典作家的言论,说明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形成不同的哲学能力目标: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比较、分析的能力;抽象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了解哲学发展的历史,明确哲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生活、学习中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学习重难点】重点:1.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成为为哲学基本问题的依据难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成为为哲学基本问题的依据【知识扩展】思维:即意识。
主要是我们对这个客观世界的反映(或认识),比如:观点、理论、方针、政策、计划方案,想法、念头等。
存在:即物质。
指不依赖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如说我们所看到的高山流水、房子汽车、书桌黑板、钢笔铅笔等导语:通过第一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和根本看法,而整个世界包括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那么在哲学研究的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认识等很多问题上,有没有一个贯穿哲学发展始终,并且把不同哲学区分开来的基本问题呢?如果有,应该是什么呢?为什么呢?【知识梳理与课堂探究】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课堂探究一】形神论战南北朝时期,齐朝宰相萧子良的府内,名流云集,高僧满座。
他们迷信佛教,大谈因果报应,宣扬人死后精神不灭。
普通官员范缜挺身而出,指出“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他认为,精神不过是人体的一种作用,从属于形体,形体存在则精神存在,形体死亡则精神消失。
他把萧子良等一帮王公名流驳得哑口无言。
萧子良几次组织人马与他辩论,都被他驳倒。
萧子良无可奈何,派人对他说:像你这样有才能的人,不怕得不到高官,为什么发表这种违背潮流的言论呢?你应当赶快放弃你的言论。
范缜听后,哈哈大笑:要我范缜“卖论求官”,那我早就是“高官”了!探究问题:1、这里的“形”指的是什么,“神”指的是什么?2、你认为先有“形”还是先有“神”?“形”和“神”的关系应该怎样?探究引导:“形”——物质存在的东西“神”——思维现象探究结论:1.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新人教版必修4高中政治第二课第一框哲学的基本问题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知识脉络
解惑提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 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即二者谁先谁后、谁决定 谁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 认识存在的问题。 1.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的内容 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内容,即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就是唯物主义;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就 是唯心主义。各种哲学由于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分属于唯物主 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
说,这个问题叫作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反映了什么哲学问题?
(2)你对材料一和材料二所反映的哲学问题是如何理解的?
(3)结合第(2)问的结论,简要说明材料反映的“问题”成为哲学的基
本问题的理由。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知识脉络
提示(1)材料一反映的哲学问题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 材料二反映的哲学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知识脉络
典例剖析
例题1近年来,我国载人航天交会对接技术取得了重大进展,标志
着我国载人航天技术又向前迈出了重要一步。载人交会对接的成
功需要对航天问题的认识做到“零失误”。“零失误”佐证了( )
①思维是对存在的正确反映 ②思维有时左右存在的发展 ③
康德不可知论的错误倾向 ④思维能够正确地反映存在
A.①②
精神消失。萧子良几次组织众人与他辩论,都被他驳倒。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知识脉络
(1)这里的“形”“神”各指什么? (2)你认为先有“形”还是先有“神”?二者的关系是怎样的? 提示(1)“形”指的是人的肉体,属于存在;“神”指的是人的精神,属 于思维。 (2)先有“形”,后有“神”。存在决定思维,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课第一框: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课标内容要求:
本框教学内容是贯彻落实课程标准2.1,援引经典作家的言论,说明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形成不同的哲学;解释哲学的基本问题。
二、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方面的内容;明确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内容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懂得哲学基本问题与生活息息相关,学会自觉运用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认识、分析社会生活现象。
2、能力目标:
应着重培养学生辨证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比较、分析的能力,抽象思维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识别不同哲学派别本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实践中坚持辨证唯物主义观点,自觉反对和批判唯心主义。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哲学的基本问题
2、教学难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复习旧课
(1)哲学具有什么功能?
——哲学能启迪智慧,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哲学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功能,它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工具,能帮助人们确立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
(2)为什么说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哲学智慧和思想产生于人类的生活和实践活动;哲学起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哲学与我们的生活、与自然和社会密切相关
(3)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世界观——一般的世界观人人都有,朴素的、自发的理论化、系统化
哲学——并不是人人都有——系统化理论化的的世界观
(4)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
决定
世界观方法论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体现和影响
(5)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研究对象不同,
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哲学具体科学
作为基础
2、导入新课
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产生的哲学思想、古希腊时期的哲学,到现在我们学习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人们探讨哲学已经有几千年了。
那么,大家知道哲学分为哪些派别吗?——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如何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首先要解决“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思维和存在的问题。
3、具体内容
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9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思维和存在,或以物质与意识作为代替,同时告诉学生,两个关系词——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是
可以互换的。
(这里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表达对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看法)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分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9页内容,并思考什么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在“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下划分的。
我们可以发现,同学们对这个问题有两种看法。
凡是认为物质决定意识的,我们说它是唯物主义;凡
是认为意识决定物质的,我们认为它是唯心主义的。
这样哲学就分成了两大阵营。
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各种哲学由于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分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
3、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之分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10页内容,并思考什么是不可知论?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是在“思维和存有无统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下划分的。
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是划分哲学上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学上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绝大多数哲学家对这个问题都作了肯定的回答。
也有一些哲学家,如英国的休漠和德国的康德,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是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他们的观点被称为不可知论。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教材第10页“专家点评”“名言”内容,同时讨论、思考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解。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总结——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唯物主义是科学的
②关于哲学的第二个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
解释同一性——就是说意识(思维)能否正确认识物质(存在)的问题。
总结得出三种看法——认为意识(思维)可以正确认识物质(存在)的,属于可知论者;凡是认为意识(思维)不能正确认识物质(存在),属于不可知论者。
两者观点都有的,为不彻底的不可知论者。
教师点评:略。
二、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10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无论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都要面对从客观实际出发,还是从主观出发的问题,说到底都要涉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人类所从事的活动主要归结为两类,一是认识世界,二是改造世界。
无论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说到底都要解决一个共同的问题,
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因此,哲学的基本问题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哲学要从总体上探讨人与世界的关系,就必须首先弄清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并对此作出明确的回答。
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三)课堂总结、点评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其中,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四)实例探究
[例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①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②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问题③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③④
答案:B
[例2]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A.对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
B.对哲学的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
C.对思维和存有无统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
D.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
答案D
[例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成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因为它()
①是人们生活、实践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②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③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
④决定着它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答案:D
六、板书设计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它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2)它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决定着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七、课后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