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北冥有鱼虽有嘉肴对比阅读

中考北冥有鱼虽有嘉肴对比阅读
中考北冥有鱼虽有嘉肴对比阅读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题

(一)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甲】《北冥有鱼》

【乙】《庄子·逍遥游节选》

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曰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注释】斥鴳(yàn):一种小鸟。

1、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真不知马也。

B、去以.六月息者也以.我酌油知之

C、绝.云气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D、彼且.奚适也?且.焉置土石?

2、解释下列加点词。

(1)怒.而飞()

(2)《齐谐》者,志.怪者也。()

(3)未有知其修.者()

(4)此亦飞之至.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2)此小大之辩也。

4、结合文段简要分析鹏和斥的形象。

(二)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甲】《虽有嘉肴》

【乙】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①决焉?(选自《孟涂文集》)

【注释】奚:怎么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不知其旨也旨:

(2)然后能自反也反:

(3)君子之学必好问好:

(4)舍问,其奚决焉舍: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3、【甲】【乙】文的中心论点分别是什么?(原文作答)

4、【甲】【乙】两段文字的论证方法有哪些相同之处?

(三)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选自《礼记·学记》

【注释】孙:同“逊”,顺。扞(han)格:抵触。燕朋:轻慢而不庄重的朋友。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教之所由兴也()

(2)教之所由废也()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3)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3、善教者有诸多好的教学方法,请概括出其中四种值得借鉴的方法。

(一)译文:在那草木不生的北方,有一个很深的大海,那就是‘天池’。那里有一种鱼,它的脊背有好几千里,没有人能够知道它有多长,它的名字叫做鲲,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鹏,它的脊背像座大山,展开双翅就像天边的云。鹏鸟奋起而飞,翅膀拍击急速旋转向上的气流直冲九万里高空,穿过云气,背负青天,这才向南飞去,打算飞到南方的大海。斥鴳讥笑它说:‘它打算飞到哪儿去?我奋力跳起来往上飞,不过几丈高就落了下来,盘旋于蓬蒿丛中,这也是我飞翔的极限了。而它打算飞到什么地方去呢?’”这就是小与大的不同了。

1、B A表选择其实 C 穿过断绝D打算况且

2、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记载。长。极点。

3、穿过云气,背负青天,这才向南飞去,打算飞到南方的大海。

这就是小与大的不同了。

4、“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翼若垂天之云”等表明鹏硕大无比的外形特点,“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等表明鹏力大无穷、志存高远且善用凭借等特点。斥鴳认为“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就是“飞之至”,表明它不可能理解大鹏展翅高飞的理想境界,足见其目光短浅、才疏志微。

(二)

译文:君子学习一定要喜欢提问。提问和学习,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习就无法提出疑问,不提出疑问就无法增加知识。喜欢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能好学。道理明白了,可是不能用于实践;懂得了那些大的道理,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如果放弃了提问,怎样解决呢?

1、(1)旨:甘美,美味,甘味(2)反:反省(3)好:喜欢,喜爱(4)舍:放弃,舍弃

2、(1)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2)喜欢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能好学。(关键点:好,判断句〕

3、【甲】教学相长也。(1分)【乙】君子之学必好问。(1分)

4、(1)两段文字都用道理论证,层层推进,有很强的逻辑性;(1分)(2)两段文字都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1分)

(三)

译文:大学的教育方法是:在不合正道的事发生之前加以禁止,叫做预先防备;在适当的时候加以教导,叫做合乎时宜,不超过学生的接受能力进行教导,叫做顺应;使学生相互观摩而得到好处,叫做切磋。这四点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原因。事情发生以后才禁止,就会遇到障碍而难以克服;过了适当时机才去学习,虽然勤勉努力,也难以有成就;杂乱施教而不按顺序学习,就会使学生头脑混乱而无法补救;独自学习而没有朋友一起商量,就会孤陋寡闻;轻慢而不庄重的朋友会使人违背师长的教导;轻慢邪僻的言行会使学生荒废学业。这六点是导致教育失败的原因。君子既然知道了教育

获得成功的原因,又知道了教育失败的原因,然后才可以作别人的老师。

1、成功失败

2、学习年龄过了才去学习,那么勤勉努力,也难以有成就。

独自学习而没有朋友一起讨论交流,就会孤陋寡闻。

3、预见学生的错误,防患于未然;把握教育契机,适时而教;循序施教;组织学生互相切磋;善于启发诱导;长善救失;善于答问。

北冥有鱼最新阅读练习题

《北冥有鱼》阅读练习 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 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 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 ... 云.()。是.()鸟也,海运 ..()则.() 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 ..()也。齐 谐者,志怪 ..(。志,。)者也。谐之言曰:“鹏 之徙于南冥也,水击 ..()三千里,抟.() 扶摇 ..()而上者九.()万里,去.() 以.()六月息.()者也。”野马 ..()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一、文学常识: 节选自《》。作者,名,时期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并称为“”。代表作《庄子》。《庄子》的著作。现存33篇,包括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 二、通假字: 北冥.有鱼(“”通“”,)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通“”,)三、词性活用:

怒.而飞怒:词作词,。 鲲之大.大:词作词,。 《齐谐》者,志怪.者也。怪:词作词,。 四、古今异义的词: 野马 ..也,尘埃也。古义:。今义: 南冥者,天池 ..也。古义:。今义: 海运 ..则将徙于南冥。古义:。今义:五、一词多义: ⑴名: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名.列前茅。() ⑵息:去以六月息.者也。()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北山愚公长息.曰。()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⑶之: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其翼若垂天之.云。() 鹏之.徙于南冥也。()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⑷而:怒而.飞。()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北冥有鱼 考点整理

《北冥有鱼》考点整理 一、内容:(掌握重点字词) 北冥(通“溟”,大海)有鱼,其名(名称)曰鲲(kūn)(传说中的大鱼)。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连词,表承接关系)为鸟,其名为(叫)鹏(传说中的大鸟)。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奋起,这里指鼓起翅膀)而飞,其翼若(像)垂(悬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就)将徙(迁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天然形成的大池)也。齐谐者,志(记载)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在水面上)击(拍打,这里指鹏鸟奋飞而起双翼拍打水面。)三千里,抟(tuán)(环旋着往上飞)扶摇(旋风)而上者九(表虚数,不是实指)万里,去(离开)以(凭借)六月息(这里指风)者也。”野马(春天林泽中的雾气。雾气浮动状如奔马,故名“野马”。)也,尘埃(扬在空中的土叫“尘”,细碎的尘粒叫“埃”。)也,生物之以息(气息)相吹(吹拂)也。天之苍苍(深蓝),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尽)邪?其(指代“鹏”)视下(往下)也,亦若是(这样)则已(罢了)矣。 二、【译文】 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的体积,真不知道大到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鹏。鹏的脊背,真不知道长到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天边的云。这只鹏鸟

呀,随着海上汹涌的波涛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南方的大海是个天然的大池。《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海面上急骤的狂风盘旋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离开北方的大海用了六个月的时间方才停歇下来”。春日林泽原野上蒸腾浮动犹如奔马的雾气,低空里沸沸扬扬的尘埃,都是大自然里各种生物的气息吹拂所致。天空是那么湛蓝湛蓝的,难道这就是它真正的颜色吗?抑或是高旷辽远没法看到它的尽头呢?鹏鸟在高空往下看,不过也就像这个样子罢了。 三、文学常识: 节选自《庄子·逍遥游》。庄子,名周,战国时期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代表作《庄子》。《庄子》是战国中期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所著。现存33篇,包括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 四、通假字: 北冥有鱼(“冥”通“溟”,海)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邪”通“耶”,语气词,相当于“呢”) 五、词类活用: 1.怒而飞 怒:形容词作动词,奋发,振翅。

虽有嘉肴对比阅读(1)复习课程

虽有嘉肴对比阅读(1)

《虽有嘉肴》对比阅读 虽有嘉肴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兌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乙)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兌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学记》)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___________ 也___________ (2)知困,然后能自强 .. (3)玉不琢.,不成器___________ 古之王者 (4)是故 .. 2.翻译下列句子。 (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3.读了甲段和乙段之后,谈谈你对学习有什么新的认识? 玉石如果不加琢磨,就不会成为可用之器;人如果不通过学习,就不会明白人生宇宙的各种道理。因此古代的君主在建立国家、统治百姓的时候,总是把教

育放在首要的位置。《尚书》的《兑命》篇说:“要始终如一地注重学习。”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四)阅读下面两段文言,完成26—30题。(17分)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选自《礼记·学记》) 【乙】子夏①问曰:“‘巧笑倩②兮③,美目盼④兮,素以为绚⑤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⑥。”曰:“礼后⑦乎?”子曰:“起⑧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⑨矣。”(选自《论语·八佾》) 【注释】①子夏:孔子的学生卜商,字子夏。②倩:笑得好看。③兮:啊。④盼:眼睛黑白分明。⑤素以为绚:素粉来打扮。⑥绘事后素:先有白底然后画画。⑦后:后起,在仁德之后产生。⑧起:发,启发。⑨诗:指《诗经》。 26.用“/”划分以下句子的朗读节奏,每句只划一处。(2分) (1)然后能自强也(2)起予者商也 2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4分) (1)不知其旨.也()(2)故.曰教学相长也() (3)何.谓也()(4)子.曰:“绘事后素。”()28.把下边两句译成现代汉语。(4分) (1)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2)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29.用文中语句填空。(4分) 甲文中的句子“”运用生活事例论述了实践的重要性;乙文所述之事印证了甲文中的句子“”。 30.读过甲乙两文,你在学习方面得到了什么启发?(3分)

逍遥游阅读理解答案

初中小说阅读题聂鑫森《逍遥游》【答案】 1.示例:相貌平凡;洒脱随性;学识渊博;从容镇定;责任感强;富有情趣。 解析:作者以第三人称向人们讲述了主角贺先生的故事。先写一间大学,渲染一下文化氛围,再引出人物,从名字、专长、外貌、应激反应等,再把他放到一个特殊的社会背景文化大革命,通过残酷的生活条件及与淘淘等的对比,把贺先生的精神境界表现得淋漓尽致。答题时要注意形象特征四字的要求。 2.示例:①陶淘是贺先生故事的见证者,起到线索作用;②陶淘在生活中的表现与贺先生形成对比,突出贺先生的品质;③陶淘的积极变化侧面体现了贺先生的人格魅力。 解析:人物的作用是多方面的,答题时要多角度思考。陶淘在文中主要起线索和映衬作用。 3.示例:运用神态、动作等描写,表现了贺先生在遭受迫害时的镇定,照应了前文的什么事都不必慌乱,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 解析:文化大革命中,贺先生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红卫兵小将隔三差五拉着他去游街批斗。他被戴上一顶很高很尖的纸做的帽子,胸前挂着一块黑牌,上写打倒反动学术权威,手里提着一面铜锣,贺先生的几个同辈因为受不了这种侮辱而自杀,但是贺先生他没有一点沮丧之色,从容地走着,锣声响得有板有眼,他还将普通的蔬菜做成各种美味。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这种精神,在贺先生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贺先生追求的是无条件的精神自由,一个人只要有追求,他就会有生存下去的欲望,所以贺先生没有因为生活的残酷也放弃自己的追求,而是表现得非常镇定。 4.示例:①逍遥游是《庄子》中的篇目,贺先生是研究《庄子》的专家,以逍遥游为题目符合贺先生的身份;②贺先生自由自在,不以环境险恶为念,以逍遥游为题目强调了贺先生的性格;③以逍遥游为题目寄寓了作者的人生理想,暗示了小说的主题。 解析:标题的作用主要有: 1、标题运用的修辞手法或写作手法的作用,如象征、比喻、一语双关等。 2、交代文章的写作内容。 3、交代文章的写作对象。 4、交代写作顺序。 5、交代文章主题、情感。 6、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北冥有鱼》知识点梳理

《北冥有鱼》知识点整理 一、重点字词 北冥(通“溟”,大海)有鱼,其名(名称)曰鲲(传说中的大鱼)。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连词,表承接关系)为鸟,其名为 (叫)鹏(传说中的大鸟)。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奋起,这里指鼓起翅膀)而飞,其翼若(像)垂(悬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就)将徙(迁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天然形成的大池)也。 齐谐者,志(记载)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在水面上)击(拍打,这里指鹏鸟奋飞而起双翼拍打水面。)三千里,抟 (tuán)(环旋着往上飞)扶摇(旋风)而上者九(表虚数,不是实 指)万里,去(离开)以(凭借)六月息(这里指风)者也。”野马 (春天林泽中的雾气。雾气浮动状如奔马,故名“野马”。)也,尘埃(扬在空中的土叫“尘”,细碎的尘粒叫“埃”。)也,生物之以息 (气息)相吹(吹拂)也。天之苍苍(深蓝),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尽)邪?其(指代“鹏”)视下(往下)也,亦若是(这样)则已(罢了)矣。 三、文学常识: 节选自《庄子·逍遥游》。庄子,名周,战国时期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代表作《庄子》。《庄子》是战国中期思想家庄周和他的

门人以及后学者所著。现存33篇,包括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 四、通假字: 北冥有鱼(“冥”通“溟”,海)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邪”通“耶”,语气词,相当于“呢”) 五、词类活用: 1.怒而飞怒:形容词作动词,奋发,振翅。 2.鲲之大大:形容词作名词,庞大的体形。 3.《齐谐》者,志怪者也。怪:形容词作名词,怪异的事物。 六、古今异义词: 1.野马也,尘埃也。古义:流动的雾气。今义:野生的马 2.南冥者,天池也。古义:天然形成的大水池。今义:湖泊的名称。 3.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古义:海波动荡。今义:海洋运输 七、一词多义: 名: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名称)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出名) 名列前茅。(名次) 息:去以六月息者也。(名词,气息,这里指风)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名词,气息) 北山愚公长息曰。(动词,叹气)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平息)

2020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训练专题《虽有嘉肴》含答案

6 虽有嘉肴 课内精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 虽.有嘉肴( ) (2) 弗食.,不知其旨也( ) (3)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 (4) 其.此之谓乎( ) 2.下面的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知/ 其旨也 B .教/ 然后知困 C.是故学/ 然后知不足D .然后/ 能自反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2)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4.下面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礼记》又名《小戴礼记》,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B.《礼记》是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C.“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其中“至”解释为“达到极点”,“至道”指最好的道理。 D.本文主要阐述了教书对学习的重要作用。 5.填空。 (1) 《虽有嘉肴》集中论述了_______ 与 _____ 的关系问题,说明了 _____________的道理。 (2) 本文在论述时先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作比, 继而引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 _______________ ”这个结论。(用原文回答) 6.你对“教学相长”是怎么理解的? 比较阅读 一、[2016 ·永州]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虽有嘉肴》《君子之学必好问》阅读练习及答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五)比较《虽有嘉肴》《君子之学必好问》,完成 23~27 题(10 分,每小题 2 分)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因。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义务教育深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乙】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①决焉? (选自《孟涂文集》)【注释】①奚:怎么 2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2 分) (1)不知其旨也旨:(2)然后能自反也反: (3)君子之学必好问好:(4)舍问,其奚决焉舍: 24.请用“/”给【乙】文中画线文字断句,限划两处。〔2 分) 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2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 分)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26.【甲】【乙】两段文字的中心论点分别是什么?(用原文作答)(2 分) 27.【甲】【乙】两段文字的论证方法有哪些相同之处?(2 分) 答案: 21.诗人通过描写泰ft雄伟磅礴的气象,(1 分)抒发了自己攀登顶峰,俯瞰一切的雄心壮志。(1 分) 22.“钟”字是聚集之意,运用拟人手法,表现大自然对泰ft情有独钟,将神奇和秀丽聚集于泰ft的情感。 “割”字,泰ft分割天色之意,描绘了泰ft将天色分割,ft北ft南昏晓分明的画面,突出了泰ft遮天蔽日的形象。 23.(1)旨:甘美,美味,甘味(2)反:反省(3)好:喜欢,喜爱(4)舍:放弃,舍弃 24.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25.(1)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关键点:至、善,“虽”译成“即使”不扣分)(2)喜欢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能好学。(关键点:好,判断句〕 26.【甲】教学相长也。(1 分)【乙】君子之学必好问。(1 分) 27.(1)两段文字都用道理论证,层层推进,有很强的逻辑性;(1 分)(2)两段文字都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1 分) 【乙】参考译文:君子学习一定要喜欢提问。提问和学习,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习就无法提出疑问,不提出疑问就无法增加知识。喜欢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能好学。道理明白了,可是不能用于实践;懂得了那些大的道理,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如果放弃了提问,怎样解决呢?

《北冥有鱼》练习题(含答案)

《北冥有鱼》练习题(含答案) 《北冥有鱼》练习题(含答案) 《北冥有鱼》练习题(带答案)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谐》者,志怪者也志:记载 B.置杯焉则胶胶:粘住,意思是搁浅 C.而后乃今将图南图:谋取 D.而控于地而已矣控:投,落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其翼若垂天之云 ②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B.①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②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C.①我决起而飞 ②风飘飘而吹衣 D.①时则不至 ②至则无用,放之山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的语言以夸饰惊人,善于运用想象和夸张,如文中描写鲲鹏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极富浪漫主义色彩。 B.庄子使用了一个气势磅礴的“鲲鹏变化”的寓言,不仅写出了鲲鹏之大,而且写出了鹏的水击三千里,高飞九万里,大海的掀动,狂风的倏起,空中飘飞的尘埃,如野马奔腾般的泽气,以及那至高至远的苍天等,构成了天地广阔的大意境。 C.从“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可以看出,大鹏虽然自己伟岸强大,但要万里南征,仍要有所凭借。 D.庄子描绘了蜩与学鸠目光的短浅、见识的狭小与抱负的狭隘,以及它们对大鹏的嘲笑,并且用“之二虫又何知”一句话,间接而尖锐地对它们进行了批判,轻蔑的态度溢于言表。

《北冥有鱼》与课外对比阅读训练及答案汇集(15套)

(一)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甲)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节选自《庄子·北冥有鱼》) (乙)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持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节选自《庄子·這遥游》) (注)①穷发:穷,尽;发,草木,植被。指不毛之地,沙漠。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化.而为鸟化: (2)怒.而飞怒: (3)天池 ..也天池: (4)其广.数千里广: (5)未有知其修.者修: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2)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 3.(甲)(乙)两文中所述之鲲鹏,借助于飞到“南冥”,其目的是 4.你从鲲鹏身上得到怎样的人生启示?(写出两点即可) 【答案】 1.(1)变化(2)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3)天然形成的水池(4)这里指宽(5)长2.(1)这只鸟,大风吹动海水的时候就要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去了。(2)(它的)背如同泰山(那么高大),翅膀就像悬挂在天空的云。 3.风力(外力);到理想的境地去追求精神自由 4.(1)人应有执着的信念。(2)人要有雄伟的气魄。(3)人要树立远大的理想。(4)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

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北冥有鱼》)(乙)王独不见夫腾猿乎?其得柟梓豫章①也,揽蔓其枝而王长其间,虽羿、蓬蒙不能眄睨②也。及其得柘棘枳枸③之间也,危行侧视,振动悼栗,此筋骨非有加急而不柔也,处势不便,未足以逞其能也。 (节选自《庄子·山木》)(注)①柟豫章:都是端直好木。②眄睨:斜视。③柘棘枳枸:都是有刺的小树。5.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北冥.有鱼____ (2)志.怪者也____ (3)野马 ..也,尘埃也____ (4)揽蔓其枝而王.长其间____ (5)及.其得柘棘枳枸之间也____ 6.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2)未足以逞其能也。 7.(甲)(乙)两文段都寓理于事,共同表达了______的观点。 8.(甲)(乙)两个文段在塑造形象时分别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答案】 5.(1)同“溟”,海(2)记载(3)山野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4)称王(5)等到 6.(1)(当它)用力鼓动翅膀飞翔(时),它的翅膀就像悬挂在天空的云。 (2)不能充分施展他们的才能。 7.万物的活动是有所凭借的。(意思对即可) 8.【甲】文段在塑造大鹏鸟的形象时,运用了比喻、夸张、想象的写作手法;【乙】文段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刻画了腾猿的形象。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北冥有鱼

《虽有嘉肴》练习附答案

《虽有佳肴》练习(含答案) 一、作品简介 本文节选自《》,又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论著的选集,《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的专著。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该文中隐藏一个流传至今的成语是。 二、课文字词句练习 1、用“/”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体会古汉语特有的韵律美。 (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请划三处 (2)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请划两处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嘉肴 ..()()自强.()兑.命()学.学半() 3.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虽.有嘉肴()②弗.食()③不知其旨.也() ④不知其善.也()⑤然后能自强 ..也()⑥虽有至.道() ⑦教学相长.()⑧是故 ..学然后知不足()⑨教然后知困.() ⑩.然后能自反 ..也()⑴然后能自强.()⑵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4.古今异义。 虽.有佳肴古义:()今义:() 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今义:() 教然后知困.古义:()今义:() 学.学半古义:()今义: () 5.翻译下列句子。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三、把握文章论证思路 本文在开头先以“”作类比引出“”,再从和两方面进行道理阐述,从而得出“”的观点,最后又引用“”来深化强调论点。

《虽有佳肴》练习参考答案 一、作品简介 本文节选自《学记》或(《礼记集解》),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二、课文字词句练习 1、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体会古汉语特有的韵律美。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嘉肴 ..(jiá)(yáo )自强.(qiǎng )兑.命(yua)学.学半(xiào ) 3、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虽.有嘉肴即使②弗.食不③不知其旨.也甘美 ④不知其善.也好,妙⑤然后能自强 ..也自我勉励⑥虽有至.道达到极点 ⑦教学相长.促进⑧是故 ..学然后知不足因此⑨教然后知困.不通,理解不了 ⑩.然后能自反 ..也反省自己⑴然后能自强.勉励⑵学.学半教 其.此之谓乎大概,表示推测 4、古今异义。 虽.有佳肴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甘美今义:主旨 教然后知困.古义:不通,理解不了今义:困难 学.学半古义:教今义:学习 5、翻译下列句子。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即使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也不知道它味道的甘美;即使 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也不知道它的好处。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因此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才能知自己 有理解不了的地方。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知道不足,然后才能反省自己;知道自己有不理解的地方,然后 才能自我勉励。 三、把握文章论证思路 本文在开头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类比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 再从教和学两方面进行道理阐述,从而得出“教学相长”的观点,最后又引用“学学半”来深化强调论点。 “语文实践活动——爱读书,爱思考”。(6分) 4.步入初中的大门,意味着成长的又一个重要时段开始了。生命每一个成长的时段都不可重复,不可替代,不要把初中的学习仅仅看成是为未来做准备,很多美好的事物只能在初中阶段才能有最深的感悟,很多优秀的品性只有在初中阶段才能养成,错过便是一辈子的遗憾。而读书和思考对于你们初中时段的成长意义重大。

《虽有嘉肴》课内外比较阅读教学提纲

《虽有嘉肴》原文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敩,教也)学半。其此之谓乎? 翻译 虽然有好菜摆在那里,如果不吃,也就不能知道它的美味;虽然有至善的道理(最好的义理),如果不去学习,也不能知道它的美好可贵。所以说:学习过后才知道自己的学识不够,教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的学识不通达。知道不够,然后才能反省,努力向学。知道有困难不通达,然后才能自我勉励,发奋图强。所以说: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尚书·兑命篇》说:教别人能够收到一半学习的效果。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课文 虽/有嘉肴(yáo),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qiǎng)也。故曰:教(jiào)学/相长(zhǎng)也。《兑(yu è)命》曰:“学(xiào)/学(xué)半。”其/此之谓乎? 注释(字词解释) 1.《虽有嘉肴》节选自《学记》(《礼记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2.虽:即使。 3.嘉肴(yáo):美味的菜。嘉,好、美。肴,用鱼、肉做的菜。 4.旨:甘美。 5.至道:最好的道理。至,达到极点。 6.是故:所以。 7.困:不通,理解不了。 8.自反:反省自己。 9.自强(qiǎng):自我勉励。强:勉励。 10.教(jiào)学相长(zhǎng):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11.《兑(yuè)命》:《尚书》中的一篇。兑,通“说(yuè)”,指的是殷商时期的贤相傅说(yuè)。命,《尚书》中的一种文章体裁,内容主要是君王任命官员或赏赐诸侯时发布的政令。《尚书》,又称《书》《书经》,儒家经典之一。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的著作的汇编。 12.学(xiào)学(xué)半:教人是学习的一半。第一个“学”是教的意思。 13.其此之谓乎: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其,表示推测。 【读解】 看了这段文学,很容易让我们想起毛泽东在《实践论》当中说的一段话:“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尝一尝.....”从这里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一大特点:非常重视实践,要求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于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 进行实践必须抱着现实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以清醒冷静的态度面对现实,是一就是一,绝不说是二。即使错了,也不敢于承认,使知道行合一,理论和实际联系在一起,反对空头理论。这样就有了“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这种自然而然的结论。 学习本身是一种实践活动,当然必须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而不能掺杂使假或者骄傲浮躁。正如毛泽东所说的,“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另一方面,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铺相成。这样来看问题,同样也是现实的和实际的

《北冥有鱼》(初中语文分类复习及五年中考对比阅读汇总)

《北冥有鱼》(初中语文分类复习及五年中考对比阅读汇总) 北冥.(通“溟”,大海)有鱼,其名.(名称)曰鲲.(kūn)(传说中的大鱼)。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连词,表承接关系)为鸟,其名为.(叫)鹏.(传说中的大鸟)。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奋起,这里指鼓起翅膀)而飞,其翼若.(像)垂.(悬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海水运动)则.(就) 将徙.(迁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 ..(天然形成的大池)也。齐谐者,志.(记载)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在水面上)击.(拍打,这里指鹏鸟奋飞而起双翼拍打水面。)三千里,抟.(tuán)(环 旋着往上飞)扶摇 ..(旋风)而上者九.(表虚数,不是实指)万里,去.(离开)以.(凭借)六月息.(这里指 风)者也。”野马 ..(扬在空中的土叫“尘”,..(山野中的雾气。奔腾如奔马,故名“野马”。)也,尘埃 细碎的尘粒叫“埃”。)也,生物之以息.(气息)相吹(吹拂)也。天之苍苍 ..(深蓝),其(悬着)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尽)邪?其.(指代“鹏”)视下.(往下)也,亦若是.(这样)则已.(罢了)矣。 停顿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译文 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的体积,真不知道大到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鹏。鹏的脊背,真不知道长到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天边的云。这只鹏鸟呀,随着海上汹涌的波涛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南方的大海是个天然的大池。《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海面上急骤的狂风盘旋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离开北方的大海用了六个月的时间方才停歇下来”。春日林泽原野上蒸腾浮动犹如奔马的雾气,低空里沸沸扬扬的尘埃,都是大自然里各种生物的气息吹拂所致。天空是那么湛蓝湛蓝的,难道这就是它真正的颜色吗?抑或是高旷辽远没法看到它的尽头呢?鹏鸟在高空往下看,不过也就像这个样子罢了。 文学常识: 节选自《庄子·逍遥游》。庄子,名周,战国时期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代表作《庄子》。《庄子》是战国中期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所著。现存33篇,包括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 通假字: 北冥.有鱼(“冥”通“溟”,海)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邪”通“耶”,语气词,相当于“呢”) 词性活用: 怒.而飞怒:形容词作动词,奋发,振翅。 鲲之大.大:形容词作名词,庞大的体形。 《齐谐》者,志怪.者也。怪:形容词作名词,怪异的事物。 古今异义的词: 野马 ..也,尘埃也。古义:流动的雾气。今义:野生之马 南冥者,天池 ..也。古义:天然形成的大水池。今义:湖泊的名称。 海运 ..则将徙于南冥。古义:海波动荡。今义:海洋运输 一词多义:

(完整版)《虽有嘉肴》练习附答案.doc

《虽有嘉肴》练习(含答案) 一、作品简介 本文节选自《》,又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论著的选集,《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的专著。 该文中隐藏一个流传至今的成语是。 二、课文字词句练习 1、用“ / ”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体会古汉语特有的韵律美。 (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 请划三处 (2)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 请划两 处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嘉肴()()自强()兑命()学.....学半() 3.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虽有嘉肴()② 弗食()③不知其旨也...() ④不知其善也()⑤然后能自强也()⑥虽 ... 有至道() . ⑦教学相长()⑧是故学然后知不足()⑨教然 ... 后知困() . ⑩然后能自反也()⑾然后能自强()⑿学学半..... ()

其此之谓乎() . 4.古今异义。 虽有嘉肴古义:()今义:() . 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今义:(). 教然后知困古义:()今义:(). 学学半古义:()今义:(). 5.翻译下列句子。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 其善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 学相长也。 . 三、把握文章论证思路 本文在开头先以“”作类比引出“”,再从和两方面进行道理阐述,从而得出“”的观点,最后又引用“”来深化强调论点。 四、开头“虽有嘉肴”一句有什么作用? 五、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 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虽有嘉肴对比阅读教师卷

《虽有嘉肴》总复习 一、参考译文 即使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其味道的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二、课后演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虽.有嘉肴:(2)是故 ..学然后知不足: (3)然后能自反 ..也:(4)学.学半: (5)不知其旨.也:(6)虽有至.道: 2、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异义。 (1)然后能自强.也。古义:今义: (2)教然后知困.。古义:今义: (3)虽.有嘉肴。古义:今义: (4)学.学半。古义:今义: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故曰:教学相长也。 (4)其此之谓乎 4、本文集中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问题,说明了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5、(用原文填空)本文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作比继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进而又以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 6、本文观点是教学和学习是互相影响和促进的,所运用的论证方法是类比论证。 三、阅读品味。 (一)惟勤读书而多为之 顷岁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尝乘间以文字问之。云:“无它术,惟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擿,多作自能见之。”此公以其尝试者告人,故尤有味。 (选自苏轼《东坡志林》)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世人患作文字 ..少:文章(2)故尤有味.:意味,指道理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无它术,惟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这)没有其他技巧,只有勤奋读书并多动笔写文章,自然就会好。 (2)疵病不必待人指擿,多作自能见之。 (写作的)毛病不必等着别人指出来,(只要)写作文章多了自己就能发现它 3、欧阳修认为写好文章的途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惟勤读书而多为之 参考译文:近年孙莘老结识了欧阳修,曾经找机会就写文章的事请教他。欧阳修说:“(这)没有其他方法,只有勤奋

《北冥有鱼》 知识点汇总

《北冥有鱼》知识点汇总 原文 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一、文学常识 庄子,姓庄名周,战国中期宋国人,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是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后世将其与老子并称“老庄”,他们的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代表作品为《庄子》,以及名篇《逍遥游》《齐物论》等。 二、基础知识 1、生字难字(略) 2、书下注释:(如有出入,以教材为准) 鲲:传说中的大鱼。鹏:传说中的大鸟。 怒:奋发,这里指鼓起翅膀。徙:迁移。 志:记载。击:拍打,这里指鹏鸟奋飞而起双翼拍打水面。 抟:盘旋。 扶摇:旋风。

去:离开。 生物:指有生命的东西。 以息相吹也。息:呼吸所产生的气息。 去以六月息者。息:气息,这里指风。 苍苍:深蓝色。 正色:真正是颜色。 野马:山野中的雾气。 吹:吹拂。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表示选择,是……还是……。亦若是是:这样。 三、结构 逍遥游是庄子一书的第一篇,本文是节选一小段。它的中心是说,人应当不受任何束缚,自由自在地活动。这实际上反映了庄子要求超越时间与空间,摆脱客观现实的影响和制约,忘掉一切,在主观幻想中实现“逍遥”的人生观。这是一种根本不可能有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幻想。 在庄子看来,即使是大鹏,也算不上逍遥,因为他需要借助外力才能达到自己的意愿。而只有因循自然而游于无穷时空中,才是真正的逍遥。这在现实社会中即意味着,消除自我意识,无所作为,无所追求,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逍遥的境界,这显然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空想。 四、写作手法 略

北冥有鱼对比阅读练习

北冥有鱼对比阅读练习 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1—4题。 【甲】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乙】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1、下列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3分)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父利其.然也 怒而.飞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以.我酌油知之 彼且.奚适也且.父未尝语我也 2、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 ①怒.而飞()②去以六月息.者也() ③志.怪者也()④此亦飞之至.也() 3、把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⑴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⑵此小大之辩也。 4、结合文段简要分析鹏和斥鴳的形象。 (三)1、C 介词,凭借 2、①鼓起翅膀②气息,这里指风③记载④极点 3、⑴穿越云层,背负青天。这样以后打算南飞,将要到南海去。⑵这就是小和大的分别。 4、大鹏硕大无比,“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有崇高理想,追求“广大、高远、自由、无可束缚也无可企及”的“逍遥游”“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斥鴳不可能理解大鹏展翅高飞的理想境界,它们认为“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就是飞翔,不必像大鹏一样飞到九万里高空再飞翔。所以它们目光短浅。

《虽有嘉肴》《拾遗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12-16题。(共11分)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选自《虽有嘉肴》) 【乙】任末①年十四,学无常师,负笈②不远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③,削荆④为笔,刻树枝为墨。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缕麻蒿⑤以自照。观书有会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选自《拾遗记》,有删改)【注释】①任末:人名。②笈:书箱。③庵:茅草小屋。④荆:灌木名。⑤麻蒿:植物名,点燃后可照明。 1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2分) (1)不知其旨.也旨:(2)负.笈不远险阻负: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人若不学,则何以成? 14.下面句子中朗读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1分) A.不知/其旨也 B.观书有会/意者 C.然后/能自反也 D.常/以净衣易之 15.对以上两段选文相关知识的分析与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甲】文选自《札记·学记》。《学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论著。 B.【甲】文开头以“嘉肴”与“至道”做类比,指出了学习的重要性,之后推出中心观点。最后又引用《兑命》中的话加以佐证。 C.【甲】文主要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乙】文用了记叙和描写的表达方式。 D.【甲】文告诉我们教和学的关系。【乙】文强调了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16.结合【甲】【乙】两文中的内容,谈谈你在自主互助学习中的启示?(2分)

《虽有嘉肴》与课外对比阅读训练及答案汇集(2套)

(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8~11题。(14分)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礼记·学记》)【乙】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①,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②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③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 (欧阳修《诲学》)【注】①常德:指固有的特点、本性。②害:妨碍,影响。③舍:舍弃,失去。 8.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题目。(6分) (1)解释下列加点的文言实词。(4分) ①不知其旨.也(▲)②然后能自反.也(▲) ③不知道.(▲)④因物则迁.(▲) (2)下列各句中加点“之”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人之.性,因物则迁 A.安知鱼之.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B.跳往助之.(《愚公移山》) C.已而之.细柳军(《周亚夫军细柳》) 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 9.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标两处)。(2分) 虽不琢以为器 10.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 (2)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 ▲ 11.(甲)(乙)两文分别阐述了什么观点?(2分) ▲ 8.(1)①味美;②反思;③道理;④变化(4分,一空1分) (2)A (例句和A项:结构助词,的。B代词他们 C动词,去,往 D助词不译)(2分) 9.虽 / 不琢 / 以为器(2分,一处1分) 10.(1)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或困惑)。(2分)

(完整版)《北冥有鱼》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9—12题。(15分) 《北冥有鱼》(《庄子.逍遥游》)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1)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冥:。 (2)《齐谐》者,志怪者也。怪:。 (3)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抟:。 (4)野马也,尘埃也。野马:。 1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 云。 (2)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 冥。 11、作者笔下的“鹏”是个什么样的形象?(4分) 12、你喜欢鲲鹏吗?谈谈你的理由。(3分) 答案: 9、(4分) (1)同“溟”,海。(2)形容词用作名次,奇怪(怪异)的事物。(3)盘旋飞翔。(4)山野中的雾气。 10、(4分) (1)用力鼓动翅膀飞,它的翅膀就像悬挂在天空中的云。 (2)这种鸟,海水运动时就要迁徙到南海。 11、作者笔下的“鹏”是一个硕大无比、力大无穷、志存高远、善借长风的形象。 12、示例一:我喜欢鲲鹏。因为鲲鹏入深海,翔九天,胸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搏击长空,纵横大海,就像诸葛亮、毛泽东等历史人物,他们以天下苍生为己任,推动历史向前发展。 示例二:我不喜欢鲲鹏。因为我喜欢知足常乐,淡泊名利,就像普通的劳动者,他们爱岗敬业,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