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和”:寒热并用之谓和,补泻合剂之谓和,表里双解之谓和,平其亢厉之谓和。
和之:“和”指调和、调理。指用温药不可太过温补温燥。应兼用行气、消饮、开阳、导二便和 清郁热的药物。
温药和之:调和治本,强调辨证论治。
• 治本:温脾肾为主,苓桂术甘汤、肾气丸 • 治标:行(气)、消(饮)、开(阳)、导(二便)
治疗痰饮病的临床方法有: • 汗——饮邪留于肌表,位偏于上焦 • 下——饮留于内,重证实证,正气不甚虚 • 利——饮留于内、在下 • 温——饮邪较轻,正虚较明显
“言和之,则不专事温补,即有行消之品,亦概其义例于温药之中,方谓之和之,而不可 谓之补之益之也。盖痰饮之邪,因虚而成,而痰亦实物,必少有开导,总不出温药和之四字, 其法尽矣。”——魏荔彤《金匮要略方论本义》
[原文14] 支饮亦喘而不能卧,加短气,其脉平也。 [提要]论述支饮的脉证
(三)留饮与伏饮
[原文8]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手大。 [提要]饮留于心下的症状(痰饮)
“诸阳皆受气于胸,而转行于背”
[原文9] 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咳嗽则辄已。 [提要]饮留在胁下的证候(悬饮)
[原文10] 胸中有留饮,其人短气而渴;四肢历节痛。脉沉者,有留饮。 [提要] 饮留在胸中及四肢的证候,并指出留饮的主脉(支饮与溢饮)
[原文16] 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提要]痰饮病脾肾阳虚证治
• 病机:脾阳不运;肾阳虚气化不利
脾虚不运
水饮内停,妨 短
肾虚气化不利 碍升降之气 气
• 治法:脾虚——健脾利水 • 方药:苓桂术甘汤
肾虚——温肾化气利水 方药:肾气丸 温补为主,消水为辅
祈某,女,47岁,气喘已12年,现气喘,呼气易,吸气难,咳吐白沫,面色苍白,形瘦怯 寒,秋冬喘益甚,春夏病稍安,此乃肾阳虚不纳气所致,当温肾纳气,用肾气丸加人参2两, 代赭石2两,蛤蚧4对。人参辅以代赭石其补益之功可直趋下焦,以培元气之根基,加蛤蚧以 助肾气丸温肾纳气之力,炼蜜为丸,每服15克,日2次,多年宿疾,尽剂而愈,且形体转盛, 精神倍加。
[原文11] 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潤剧,必有 伏饮。
[提要]痰饮伏于膈上的证候(支饮)
二、治则
[原文15]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提要]痰饮病的治疗大法
温:振奋阳气,开发腠理,通行水道 温药:温通,温潤,温补之品
饮为阴邪,遇寒则聚,得温则行,故以温化为主。阳气恢复,气化功能正常,水饮自除。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概说
痰饮:人体的津液代谢失常,水液流走停蓄于体内某一局部所导致的一种疾病。
广义——四种饮证的总称 狭义——痰饮病中的一种饮证
沿革
• 始见于《金匮要略》 • 汉晋唐,“淡饮”,淡通澹,为水动貌 • 金匮中的痰饮重在饮,痰称为“浊唾”
• 痰饮:水留胃肠 • 悬饮:水留胁下 • 溢饮:水溢四肢 • 支饮:水聚胸膈
• 悬饮 咳唾:肝肺气机不利,饮邪上逆 引痛:肝经布两胁,肝肺气机与停饮相互搏击。
• 溢饮 当汗出而不汗出:肺气不宣,玄府闭塞 身体疼:饮阻卫阳,肢体经络营卫运行不畅。 重:水饮停留肌肉
• 支饮 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水停胸膈,凌心射肺 其形如肿:肺合皮毛,饮邪犯肺而走皮肤。
病名
病位
病机
痰饮
“水饮为阴邪,得阳气则温化”故不拘饮邪停蓄什么部位,都应以振奋阳气,温化水饮为 主要治疗方面,并随证选用疏导饮邪的药物,以达到温化而不壅滞,疏导而不伤正,故谓 “和之”。——梁运通《金匮释按》
三、证治
刘某某,男,27岁,近几月来,头昏目眩,胸闷纳差,背寒冷如掌大,精神萎靡不振,常 唾清稀涎沫,舌淡胖苔白潤,脉弦滑。
(一)痰饮 [原文16]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提要] 痰饮病脾阳虚证治
病机:脾胃阳虚,饮停心下(胃) 水饮停留在胃,影响胸胁——胸胁支满 清阳不升,饮邪上冒——目眩
治法:温阳化饮,健脾利水 苓——淡渗利水;术——健脾燥湿 桂——振奋中阳,以运水饮;草——缓中和胃
• 温中有消,温而不燥,是温药和之的代表方。 • 临床:背寒冷如掌大,小便不利,短气,心下逆满,起则头眩,舌质淡胖,苔白润,脉弦滑。
分类
• 留饮:水饮久留而不去 • 伏饮:水饮深伏而难行 • 微饮:水饮之轻微者
实际可归属 四饮范畴
一、成因、脉证与分类
(一)成因与脉证 [原文12] 夫病人饮水多,必暴喘满。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脉双弦者寒也,
皆大下后善虚。脉偏弦者饮也。
[提要] 广义痰饮病的成因与脉证。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 五运并行。”——《素问•经脉别论》
胃肠
脾虚不运 水停胃肠
主证
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 沥有声
悬饮
胁下
饮停胁下 气机受阻
咳唾引痛
溢饮 支饮
四肢肌表 脾虚不运,肺气不宣,水饮停聚 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 溢于四肢肌表
胸膈
饮留胸膈,气机阻滞 肺失宣降
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 如肿
[原文13] 肺饮不弦,但苦喘短气。 [提要]水饮犯肺的证候(支饮)
食少:脾胃虚弱,健运失职
运化失职
饮多:水饮内盛,影响脾的运化 水饮内停
喘满:妨碍胸膈气升降 短气:水邪轻微,妨碍呼吸 悸:水饮内盛,上凌于心
(二)四饮的脉证
[原文1、2] 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问曰:四饮何以 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留在胁下,咳唾引痛,谓 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 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此脾虚寒饮滞中,为苓桂术甘汤之证。茯苓15克,桂枝10克,白术12克,法夏12克,陈皮 6克,甘草3克。两剂后,头昏目眩大减,胃纳增加;六剂后,诸证若失。本病例患病几月, 中西药效不显,前医从虚治,愈补愈呆,尚未认识到脾虚痰饮为患,我用此方以温脾化饮,
加法夏、陈皮,以增强祛寒痰之功,使脾阳健运来自百度文库阳复饮化而诸证自平。
[提要] 痰饮的分类、主证、病因病机、病位
四饮命名
• 痰饮:饮邪流动,下趋胃肠 • 悬饮:饮停于胁下,悬结不散 • 溢饮:水满而外流,指饮邪泛溢肌肤 • 支饮:水饮停聚于胸膈之间,如有物支撑
主证
• 痰饮 素盛今瘦:脾主肌肉,脾胃虚弱,肌肉失养。 沥沥有声:饮邪在肠间流走(振水音、肠鸣亢进、气过水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