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形象“蛇”在俄汉语言文化中对比分析[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物形象“蛇”在俄汉语言文化中的对比分析
摘要:“蛇”这一动物形象,在俄汉语言文化中既有相近内涵,又有不同的表达含义。

本文意从中俄蛇文化的起源出发,通过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蛇内涵的演变及其在俄汉两种语言中的应用,反映两国文化和思维的差异,对于俄汉语言文化研究和跨文化交际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蛇俄汉语言文化对比分析
一、引言
“蛇”这一动物形象,在俄汉两国民族文化中,不仅指自然界中的蛇,还体现更为深层的语言文化涵义。

蛇这一形象在语言使用上的不同必然能够反映俄汉两国在文化和思维方式上的差异,这种文化差异又赋予了蛇不同的内涵,并以言语化的形式存在于语言的各个方面。

本文以俄汉语言中蛇形象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它形象的对比研究,分析蛇文化对语言生活的影响。

二、俄汉蛇形象的文化根源
蛇因其形象丑陋、狰狞,在大多数文化中,都是阴险、狠毒的象征。

在我国古代,蛇也曾是一美好形象,受到人们的崇拜。

原始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知识缺乏,人们对自然灾害频发和各种异常现象无法作出解释,便将某种动植物作为自己的祖先或保护神,认为其超自然能力会保护自己。

蛇因其诡秘的花纹,神秘莫测的行动,成为了中国古代人民依赖保护的神,产生了原始蛇图腾。

对蛇的崇拜在神话中也表现突出。

《楚辞·天问》记载:“女娲人
头蛇身”,创造了人类,化育万物,作为三皇之首的伏羲,相传也是人首蛇身,与女娲成婚,生儿育女,成为人类的始祖。

将自己祖先形象想象为蛇的身躯,可见蛇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中国人自称龙的传人,实际上就是把远古时代的蛇图腾加以神化。

在古代传说中,有一年鼠害成灾,由于蛇勇敢的消灭了鼠害,天神很感激,赐予生肖第六轮属相,并因其身形似龙被誉为“小龙”。

民间俗语:“二月二,龙抬头”,就是指农历二月初二(惊蛰),蛇度过漫长的冬眠期,开始了一年新的活动。

在俄罗斯文化中,蛇(змея)文化的根源却完全相反,始终是阴险、毒辣的象征。

除了自身形象使人形成这种感受,还与宗教文化密切相关。

在《圣经》故事中,上帝在伊甸园造就了人类的祖先亚当和夏娃,然而在毒蛇(魔鬼撒旦的化身)的诱惑下,两人偷食了苹果树上的禁果,有了上帝的智慧,也有了羞耻之心。

上帝十分生气,将他们逐出伊甸园,开始了人类漫长的苦难历程。

而那条蛇作为邪恶的魔鬼永远受到了人们的诅咒。

《圣经》中对蛇的定义也决定了蛇形象在俄罗斯文化中的内涵。

俄罗斯国徽双头鹰中心的红色小盾牌上,勇士圣.乔治(свя
тойгергий)用长矛杀死了邪恶的毒蛇,象征俄罗斯民族不忘历史,勇于同一切困难做斗争的精神。

在圣彼得堡的象征—“青铜骑士”(медныйвсадник)塑像上,彼得大帝骑着战马,脚下踩的同样是一条蛇。

可见蛇这一形象在俄罗斯文化
中象征着邪恶与残暴。

三、蛇形象在俄汉语言中的表现
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的认识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对蛇也有了客观的认识,而且中国人对于蛇的原始崇拜转向了对它的“进化物”—龙的崇拜。

蛇狠毒,阴险的形象更加鲜明的地出现在人们的脑海中。

首先,与蛇有关的一些汉语词语体现了性别歧视,这主要是古代封建社会女性地位低下造成的。

人们认为蛇冰冷细长,且柔软的外形与女性外形相似。

汉语中“美女蛇”用来形容外表美丽,内心阴险的女人,成语“蛇蝎心肠”用来形容女人内心的狠毒。

而例如“蛇精”“水蛇腰”这种带有贬低意味的词语也都是用来形容女性的。

此外,在汉语中还有一些和蛇有关的成语、俗语,也被赋予了贬义色彩。

例如成语拔草寻蛇(比喻招惹恶人,自找麻烦),佛口蛇心(比喻说话虽说得好听心肠却极狠毒),龙蛇混杂(比喻好人坏人混在一起),蛇欲吞象(蛇想吞下大象,比喻贪欲极大)等。

在汉语中还有一个关于蛇的词语—“地头蛇”,指在当地有势力的欺压人民的恶霸,现在也用来比喻本地有一定势力的人物。

通过以上对汉语中有关蛇形象词语、成语等的总结,可以看出蛇在汉语语言中大多表现反面形象,早先人们对蛇图腾的崇拜和敬仰已不复存在。

在俄罗斯,蛇一直都是凶恶的象征。

这种文化反映在语言中也有了深刻的寓意。

俄语中,除了змея以外,还有змей(毒
蛇),гадюка(蝰蛇),аспид(眼镜蛇)等。

它们除了指代动物界的蛇,都用来形容阴险,毒恶,奸诈的人。

例如:
нечелевек,змея!(грибоедов)不是人,是条毒蛇!
在俄语成语和谚语中,蛇同样扮演这样的角色,关于蛇的固定用法也有很多,例如成语“отогретьзмеюнасвоейгруди”,意思为“胸暖僵蛇”,用来指关爱或者怜悯忘恩负义的人;成语“подколоднаязмея”用来指阴险的人。

还有一些与蛇有关的谚语,如:
льстецподсловами–змейпод
цветами.
甜言蜜语的谄媚者如同鲜花下的毒蛇。

пригрелизмейку,аонатебяза
шейку.
你好心照看了蛇,它却咬了你的脖子。

сколькозмеюнидержать,абед
ыотнеёждать.
不管养蛇多久,必受其害。

俄语中还有一个词语不容忽视,“змейнаямудрость”,即不无奸诈狡猾的明智。

在这里,蛇的双重秉性表现出来,不仅有否定的含义,还象征着生命和智慧。

四、结语
通过上述蛇在中俄两国文化及语言中的对比分析,可以得出蛇(змея)这一自然界的动物形象,在两国语言文化中既有共性,又略有差异。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更好的理解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不同的文化对于语言产生的影响及语言对文化的反作用。

这样的研究,对于语言文化学的发展,中俄两国跨文化交际及语言文化交流和学习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光准,黄苏华,《走进白桦林—俄语语言与文化面面观》,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年
[2]刘光准,黄苏华,《俄汉语言文化习俗探讨》,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年。

[3]吴立莉,杨继玲,《东西方蛇文化之比较》,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4]蒋栋元,《善与恶的化身:蛇文化符号的阐释》,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