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劳工组织作业

国际劳工组织作业
国际劳工组织作业

现今中国失业问题浅谈

作者:王冰特经济学院07级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

摘要:失业问题已经成为现今中国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农民工失业群体,高校毕业生失业群体是构成失业大军中的最主要的部分。如何解决这两部分人的失业问题,是解决事业难题的关键。结构性失业,就业观念脱离实际需求,国家政策的执行不力是造成严峻就业压力的原因。因此提升就业人员素质,转变就业观念和变革政策、加大政策执行力就成为了解决失业问题的途经。

关键词:结构性失业国家政策就业观念教育

促进就业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一个目标。然而当今中国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压力。国家的宏观调控再就业方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能否很好的解决现今大量的未就业、失业人员的就业问题,关系到当今的社会稳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大问题。

那么中国现今面临的就业压力到底有多大呢?下面这篇非官方的报道或许能让我们对就业压力有一个更为明晰的认识。

“中国社科院于2008年12月16日发布的《社会蓝皮书》称,中国城镇失业率已经攀升到9.4%,已经超过了7%的国际警戒线,比政府公布的截至三季度末城镇登记失业率4.0%的统计数据多出一倍!两个统计数据竟然相差如此之大,让人不知道应该相信谁。但冷静想一下,2008年在宏观调控的打压和金融风暴的影响下,全国有10多万家中小企业倒闭,人们自然要相信社科院的数据。其实,多年来国家统计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失业率上一直持不同的观点。例如,对2001年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就有着不同的结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统计局在《2001年度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认为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6%。而中国社会科学院在《人口与劳动绿皮书》中认为:中国城镇的实际失业率已经达到了7%的警戒线。结论也竟相差近一倍。另外,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2000年中国城市失业率为9.4%,其中男性为8.7%,女性为10.4%。并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在福州、上海、沈阳、西安和武汉等五个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所作的点调,1996年9月以来,五城市16—60岁之间的劳动年龄人口的失业率一直在8%以上,而且在持续升高。从2002年2月开始,失业率甚至超过了14%,远远高于官方公布的城镇登记失业率。由此来看,不管是宏观的全国普查数据,还是微观调查数据,得到的城镇失业率都远远高于官方统计的“城镇登记失业率”。2006年,上海社科院副研究员曾燕波认为,如果把农村富余劳动力算入,我国失业率就要高达20%。如果把“下岗”和“失业”实现并轨,失业率的数字将更高。在此之前,台湾经济学家测算中国大陆失业率在30%以上,亚洲开发银行测算在34.3%。本人综合各方面的数据,经过认真推算,确信目前中国失业率已经达到33%以上。”(https://www.360docs.net/doc/b817771214.html,/mqs1933)

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的得出下面的结论:1、中国的就业形势严峻,实现失业率控制在百分之四点五的任务任重道远;2、中国的失业人口中最大压力是农民工失业者和教育毕业生中的“待就业者”,当然也不能忽视,当今中国农村还有1~1.5亿的劳动力没有出路;

3、要实现失业问题的解决,过去的宏观调控政策对现今的中国的失业问题并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解决当今的失业问题,必须要靠国家的非经济政策来实现。

一、造成严峻待就业局面的原因

造成失业问题的原因,无外乎有劳动力市场供需不平衡,劳动力能力与实际需求不匹配,劳动力就业观念偏颇。

(一)劳动力市场总体供求不平衡

劳动力能否顺利就业,与劳动力市场需求密切相关。而现今中国的现实情况是由于各种原因而导致劳动力市场表面上的供给大于需求。而劳动力需求的不足又主要是通过城市劳动力的需求来体现

中国的失业大军,主要是由数量庞大的农民工、高校、大专院校应往届毕业生组成。每年涌入城市的新的农民工,加上高校扩招带来的高校毕业生逐年累积,是的事业队伍越来越庞大。而当今中国城市经济发展多带来的就业岗位远远不能满足每年待就业人口增长的需求。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家的就业政策实施不力导致的本该就业的一部分人没有就业。因此,通过经济发展扩大就业岗位来解决就业问题的方法短期内不能奏效。

(二)劳动力技能与工作需求的不匹配

劳动力不能顺利就业,就业后容易失业的问题,很大原因在于劳动力技能与工作需求的不匹配性。中国现今失业问题主要是一种结构性的失业,是由于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现有劳动力的知识、技能、观念等不适应这种变化,与市场需求不匹配而引发的失业。

从高校毕业生方面来说,现今高校毕业生有很大的一部分并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高级技工高新难求”和“硕士生月薪1500元起”的事件已经屡见不鲜。而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要从高校教育体制寻找。从现今高校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模式来看,缺乏与实际需要相结合的授课模式是造成毕业生技能与工作需要不匹配的重要原因。高校的教师授课,通常都是理论性授课。因此,学生即便考得很高的分数,但缺乏相应的实践经验,缺乏把理论运用到实际的技能。这些毕业生通常一到工作岗位就难以把应对工作需要,还要从头学起,大学的教育并没有发挥作用,成了一种浪费。而从学生自身来看,现今的高校缺乏一种严谨求实的学风,很多的学生并没有把时间用在学习知识上。因此,当今高校毕业生专业技能不高,到的品行一般,难以就业也就不难理解。

另一个导致高校毕业生能力与工作不协调的原因是国家的工资福利制度设计的不合理,国家的就业指导方向默认性偏差使得很多学生并不能在本专业就业。学生不在本专业就业并不是什么问题,但是大批量的学生不能在本专业就业就不是一个小问题了。下面这个现象可能是我们常见的:一个学习桥梁架构的学生去考国家发展与改革委的公务员。其结果是要么这个学生失业,要么是另一个本该考上公务员的人失业。不在本专业就业,缺乏就业行业的工作能力就成为了必然。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高校教育乃至中学教育体制中的一种弊端:专业选择后难以改变,文理科选择后也难以改变。很多学生并不喜欢自己的专业,但由于中学时的选科和大学前的专业选择由于并不了解该专业的信息而进入自己不喜欢的专业。而想大学后想转专业时又由于各种原因而难上加难,因此只能“将就”。“将就将就”,导致大学生在大学期间不能掌握更多的知识,而是“混”过大学时光;

从农民工角度来说,当前的农民工,包括近期的“预备”农民工,其受教育水平低是一个难以扭转的局面。农民工受教育水平低,而经济结构的转型需要高素质的人,供需矛盾显现;另一个原因是由于农民工受教育水平低而延伸出来的对就业信息的获取能力和分析能力弱,。没有得到就业需求信息就盲目进程,进城后又不知道该去哪里寻找工作,因此在城市盲目的流动;第三个原因是当今需求大量农民工的企业大都是劳动密集型企业,而这些企业的产品市场又大多是国际市场。因此,一旦发生经济危机,国际市场对产品的需求减少,接踵而至的企业破产或减产必然导致大量农民工失业。

因此,切实提高劳动者的能力与市场需求的匹配性是解决失业问题的重要环节。

(三)就业观念与就业需求的偏离

就业观念是影响就业水平的又一重要因素。个人的就业观念的形成不仅来源于其自身所受的教育,也来源于周围人的影响、国家的就业政策、大众媒体的影响。

1、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

高校学生所受的毕业前的教育是其就业观念形成的重要原因。而这些学生所受的教育,无非是从小学到大学的应试型教育,所学的东西也是与实际状况有很大偏离的理论知识。而在中学本该接受的人生价值观念的教育却严重缺乏,而在大学里,缺少了教师的约束,一切以自身的努力为主。应该形成就业观念的阶段,缺乏了发散性的引导,学生缺乏正确、务实的就业观念也就成为了一种正常状况。就业观念偏离实际就业能力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实际就业领域可能与自身专业不对口也很正常。

国家政策是影响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又一重要因素。当今国家出台的政策如鼓励大学生创业计划、到基层到西部去的计划等从理论上来说是非常有效地,但是从实践上来看并没有起到多大的效果。大学生失业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反而有失业状况加剧的倾向。这些政策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方面能起到的效果只是一种阶段性的,有很大的局限性。分析其原因,一是这些政策虽然使得高校毕业生能得到一定的实惠,比如到西部支教一年的大学生可以达到相应的考研考公务员的优惠政策。但是从实际上来讲,到基层到西部地区服务,其工资水平低不说,其相关的福利待遇,自身技能的提升,对信息获取的机会等都不能得到很好的保证。从经济人角度来讲,到这些地区工作的机会成本远远高于在城市工作的机会成本。因此这些政策只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并不能再长久的时间内发挥作用。二是国家的政策制度本身带有很大的不公平性,如公务员的工资水平、福利水平不断的提高,且这种趋势越加明显;国企的工资福利亦如此。这种状况既暗示了人们就业要向这方面靠拢,又明确指引高校毕业生去花大力气追逐这类岗位。这种政策不仅不能让更多的人就业,而是使更多的人面临失业。

社会价值观是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的第三个因素。改革开放给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活动,而伴随经济发展的产物,社会价值管的部分观念偏离了社会主义的现象也凸显了出来。造成价值观偏颇的原因不是经济的发展,而是由于信仰的缺失,道德教育的不足,使得新一代的有其实改革开放后的很多高校毕业生不具备为人民服务社会的精神。因此,其寻求就业的方向和目标也是怎样让自己的物质生活水平更高,而不是在想到自己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也能使得别人得到发展。服务于基层,服务于西部,或到艰苦的条件下去工作的政策就成了一纸空文。即使政策再好,高校毕业生不响应,那也是徒劳无用。

2、农民工的就业观念

农民仍旧是当今中国劳动力中的大部分。每年会有一大批的农民从土地上分离出来流向城市,成为城市中的劳动力。同时,也正是因为每年有如此多的农民进入城市成为农民工,因此加大了城市的就业压力。

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可以说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表现。农民进城给城市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农民承担了城市中的最苦、最累、最脏的工作,而这些工作城市人是根本不屑的。农民工之所以大批进程,且做这些工作,一是由于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传统农业不再需要更多的劳动力;而是由于城市的扩张等原因,产生了大量的失地农民;三是劳动力输出大声的农村生活水平普遍低下,且缺乏发展潜力;四是从城市回到农村的农民工给农村带去了城市的信息,刺激农民进城欲望,认为城市有更好的生活。

这些原因改变了农民的“面朝黄土背朝天”“土里刨食吃”的传统观念。他们向往并愿意到城市哪怕是接受最低级的工作。而且由于其自身所受教育低,缺乏必要的技能,因此,他们无力去从事更好的工作。

国家对农村的大力支持使得农民减轻了很多负担,如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免费的政策,种粮补贴的优惠,新型合作医疗也得到推广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农民进城的脚步放缓,部分改变了农民进城就业的观念。然而事实上的很多政策难以落到实处,基层政府的不作为是的很多农民发出这样的感慨“国家政策是好的,我们非常支持。但是能真正落到我们头上,让我们得到实惠就好了!”。如何解决国家政策落实不到位的问题,是能否让更多的农民能够在本地就业的重要方面。

二、解决失业问题途经

1、大力发张经济,创造更多的经济岗位

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靠发展来解决。既然失业问题不可避免,最有效的解决方式还是要靠大力发展经济。

发展经济不能单纯依靠GDP的增长,能够促进大量劳动力就业、创造更多工作岗位的一个是服务业,另一个是高科技行业。而传统的第一二产业随着机械化的设备的使用,因此将面临着工作岗位不断缩小的趋势。当然建筑业可能伴随城市的发展而需求更多的劳动力,但从单位用工量的使用上来说,其劳动力需求量也是不断缩小。

从现今的中国发展阶段来说,城镇失业问题的解决主要应该靠发展服务业。且应该为技术含量适中的服务业。这些行业可以让接受过初步培训的农民工就业,也能够让高校毕业生能直接进入就业岗位,而技术含量高的服务业,高、精、尖的技术性行业,由于其技术的要求,从现实的国情来说不能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因为高校学生一般只接受的是初级广泛的学科教育,对科学技术的研究还不能胜任高技术水平的工作。

对于中国的农村,从经济发展潜力来说,无外乎有两种:一是可以挖掘其自身发展潜力的农村,如东部的平原地区和中部地广人稀的地区;另一种是潜力缺乏的农村,如各种山区的土地贫乏地带和平原的人均耕地少的农村。对于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前者可以依靠发展乡镇企业,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和交通优势,争取实现从土地富余出来的劳动力能够就近或在当地就业。而对于后一种类型的农村,则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或是发展旅游业,或是由当地政府统一为富余劳动力寻找工作,避免农民的盲目外出,而且当权利受到侵犯时还可以通过政府寻求救助。

2、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实现充分就业

当今中国失业问题的解决之道,更有效地方法不是依靠经济的发展,而是靠制定切实可行的且能够贯彻到位的政策。也就是进行国家的宏观调控,运用行政力量促进就业。

经济的发展有客观规律的制约,认为的改变经济发展速度是不切合实际的。“十一五”这五年,在用人需求方面,按经济发展增长速度保持在百分之八至百分之九的速度,约为1200万人,缺口1200万人。更重要的是农村还有1亿~1.5亿的富余劳动力并算入待就业和失业人口中。从这一数据就可以说明,单纯的依靠经济的发展并不能解决当今中国的失业问题。

就解决失业问题要靠政策,而政策的执行要靠投入,包括人力资本的投入,财政资本的投入等。对于高校毕业生形成的庞大失业队伍问题的解决,国家应继续推行“到西部去,到基层去”的就业政策。这些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地,教育发展落后,高校毕业生到这些地区不仅能为当地的发展做出贡献,也能更好的实现自身价值。而且中国现今的很多基层地区还很落后,需要的人才非常多。从而现今的这一政策的作用出现瓶颈的原因无外乎是去这些艰苦的地方却得不到更高的工资,应该有的社会保障却没有。使得这些岗位并不能吸引更多的高校人才就业。因此,要让这一政策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必须调整到这些地区服务的毕业生的工资水平和福利水平。

对于农民工失业问题的解决,则要从农民工素质低下的源头开始。加大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力度,向农村地区有其实落后地区投入更多的软硬件资源是解决初级教育水平低的必备条件。对于农民的农业技术培训也是提高农民素质的一种方式,农民有更多的中指农业的技术,有了更好的致富手段,想让他们离开农村也就成为了一种困难的事情。对于城市中的农民工,则要通过开办免费的或低收入的培训班。使他们得到培训。为其寻找工作创造条件。再就是建立专门的服务于农民工的信息站。让用工需求以最快的速度传达到农民的耳中。

3、国计民生靠教育

教育是解决国计民生问题的重要途径。而解决就业的最终途径仍是靠教育。保证基础教

育质量,扩大高级中学教育范围,扩大大专以上学历覆盖面。延长受教育时间。转变教育授课方式。这些都是解决现今就业难的重要途径。

保证九年义务教育质量。看似一个简单的问题。其实不然。它需要跟多的人力物力投入。九年义务教育的顺利完成。难点不在于具有城镇户口的子女,而在于贫困地区的农村教育以及在城市的农民工子女,以及类似农民工的未取得城镇户口人的子女问题。中西部偏远地区的农村面临的教育问题。一是基础设施的严重缺乏。而是师资力量的严重缺乏。第一点的解决可以考率增加财政投入,第二点的解决单纯依靠财政投入并不能解决问题。因为在农村教授九年义务教育的教师工资非常低。且教学质量难以保证。教师流动性大。最大的原因在于教师的缺乏。解决师资力量缺乏的唯一方式是提升这类教师岗位的吸引力,而吸引力的提高,不仅要靠待遇。更多的是靠福利的提高。因此国家各项力量向这些方面倾斜,是解决保证九年义务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而九年义务教育质量的保证,又是为贫困地区的青少年接受更好的教育打下了基础,为其自身创造就业条件,使其具备一定的就业能力。这一政策的另一好处是能够解决很大一部分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使其学有所用。这样两大失业群体各减少一部分,就业压力变小。

再从非义务教育方面来看,解决失业问题分为两部分,农民工部分和高校毕业生两部分。农民工的失业,从现在来说可能是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造成的,但这只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状况。从整体和长远来讲,农民工的失业是由于其自身缺乏技术,缺乏信息获取能力,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要改变农民工的这种局面,用单纯的经济发展创造工作岗位的方法注定是要失败的。一是由于经济发展速度达不到可以创如此多的岗位的水平;二是即便经济发展可以带来足够的岗位,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岗位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农民工无法适应这种需求。

因此,切实提高农民工的技能,发展职业技能培训教育就成为最佳的途径。让更多的农民工逐步接受各级的培训,改变其就业能力和就业观念,使其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是解决结构性失业问题中农民工失业的重要途径。当然,只靠发展职业技能培训还不够,因为很多的农民工并没有时间和经济力量去学习。因此,制定相应的配套措施,保障农民工的非工作时间,是保证农民工能够参加培训的前提条件;同时,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应为公益性的且有质量的培训,而国家应该为保证这种培训而“付费”,这是国家的一种义务。

高校毕业生的失业,仍旧主要是结构性的失业,让那个更多的学生到基层去只能“治标”,不能“治本”。这种政策只能让那个这些毕业生实现暂时的名义上的就业。解决高校毕业生失业问题的“治本”之道,是要改变现行的大多数高校的教育体制。高校的扩招本来是一项非常好的政策,它使得更多的人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这无可厚非。但是搞笑的扩招的一个后果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这不是高校扩招制度本身的错,而是缺乏扩招之后相应的教育体制并没有改革,缺乏相应的德育教育。因此,大学生就业观念的不适应现实需要也就可以理解。

大学教育开课的科目本来就是应实际的需要开设的。然而事实上教授的课程并不能适应与时间,在本专业就业的学生所占的比例并不是太高。除了一些专业性非常强的工作。本专业学生不在本专业就业,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资源的严重浪费现象。学校师资,国家投资,学生时间的浪费。解决学生学习与现实不匹配的问题,方法只有一个: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时间,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脱离课堂,脱离课本,脱离固定的教学模式,到现实生活中学习,独立的运用学到的知识解答问题,解放思想,大胆实践,这才是解决学生能力缺乏的途径。而实现这一教学方式,教师、学校是关键。“订单式”教育不应仅仅应用于某些专业性很强的专业,而应该应用到所有的大学生当中。

大学教育的另一个弊端——专业的严格限制性,即大学里转换专业是意见非常困难的事情。这种情况的后果是很多学生在不喜欢自己的专业的情况下,不得不“熬”时间。大学里

学不到东西,找工作时无从下手也就无可后非。解决这一问题,则要改革大学的另一个教育模式,专业限制模式。让学生能够自由选择专业,自由的进行专业转换,是实现资源更有效配置的方式。当然,改变后能否达到预期效果还有待考证。

大学生思想观念,就业观念的培养,不是依靠现行的马列科目的学习,想要依靠这种强制性的灌输方式来培养学生的价值观注定是一种失败。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培养,要靠国家,靠社会,靠我们的整个教育体系。

面对愈加严峻的就业压力,我们不能坐以待毙,而是应该努力寻求解决方法,妥善的处理,积极地面对,将就业压力转换成一种人力资源,早日实现中华民族复兴。

国际劳工组织与预防性国家安全卫生文化

编号:AQ-WH-01747 ( 安全文化)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 WORD文档/ A4打印/ 可编辑 国际劳工组织与预防性国家安 全卫生文化 International Labor Organization and preventive n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culture

国际劳工组织与预防性国家安全卫 生文化 备注:安全文化就是安全理念、安全意识以及在其指导下的各项行为的总称,主要包括安全观念、行为安全、 系统安全、工艺安全等。安全文化主要适用于高技术含量、高风险操作型企业,在能源、电力、化工等行业 内重要性尤为突出。 安全文化的内涵 2003年,第91届国际劳工大会通过了一项“职业安全卫生全球战略”,其核心内容有二:一是促进建立和保持预防性国家安全卫生文化;二是在国家一级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中引入管理体系的理念和方法。该战略从国家层面定义了安全文化,即“预防性国家安全卫生文化是人们享有安全与健康的工作环境的权利在各级都受到尊重;政府、雇主和工人可通过一种明确各自权利、责任和义务的制度,积极地参与以确保安全和健康的工作环境,并赋予预防原则最高的优先权;建立并保持一种预防性安全卫生文化要求利用所有可能的手段,以提高对危害和危险的总体意识、认知和了解以及如何对它们加以预防或控制。”这种“国家安全卫生文化”理念包含若干要素,

而预防原则是其中的关键。作为促进职业安全卫生的一个重要方面,安全文化、预防文化和其他不同术语均在许多国家被加以使用。这些不同的术语传达了类似的含义,尽管它们强调了概念的不同方面。应当指出的是,安全文化的概念中虽然没有提到“卫生”,但它涵盖了职业卫生。 安全文化的来源 安全文化的概念是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在前苏联1986年4月26日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后,于1991年提交的一份报告中首次使用后,才被国际上所采用。自那时以来,许多组织和研究人员发展了这一概念,更广泛地应用于非核工业,并将其与职业安全卫生的预防性方法和对人及其行为方面的有效职业安全卫生管理的需要联系在一起。特别是对一些重大事故进行的调查和报告,如关于“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灾难调查中,在确定事故的原因时亦将安全文化方面的不足作为一个突出问题加以考虑。 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报告认为,安全文化是“有关组织和个人的特征和态度的集合。作为一个压倒一切的优先事项,核电站的安全

国外安全评价概况

编号:SM-ZD-83775 国外安全评价概况 Organize enterprise safety management planning, guidance, inspection and decision-making, ensure the safety status, and unify the overall plan objectives 编制: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档下载后可任意修改

国外安全评价概况 简介:该安全管理资料适用于安全管理工作中组织实施企业安全管理规划、指导、检查和决策等事项,保证生产中的人、物、环境因素处于最佳安全状态,从而使整体计划目标统一,行动协调,过程有条不紊。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 1.1 安全评价的产生、发展及现状 1.1.1 国外安全评价概况 安全评价技术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是随着保险业的发展需要而发展起来的。安全评价技术在20世纪60年代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首先使用于美国军事工业,1969年美国国防部批准颁布了最具有代表性的系统安全军事标准《系统安全大纲要点》(MIL-STD-822),对完成系统在安全方面的目标、计划和手段,包括设计、措施和评价,提出了具体要求和程序,此项标准于1977年修订为MIL-STD-822A,1984年又修订为MIL-STD-822B,该标准对系统整个寿命周期中的安全要求、安全工作项目都作了具体规定。我国于1990年10月由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批准发布了类似美国军用标准MIL-STD-822B的军用标准《系统安全性通用大纲》(GJB900-90)。 1964年美国道(DOW)化学公司根据化工生产的特点,

国际劳工组织155号《职业安全、健康和工作环境》

国际劳工组织关于职业安全、健康和工作环境的公约国际劳工组织关于职业安全、健康和工作环境的公约 第155号公约 国际劳工组织全体大会,经国际劳工局理事会的召集,于1981年6月3日在日内瓦举行第67届会议,经议决采纳本届会议议程第六项关于职业安全、健康和工作环境的若干提议,经决定这些提议采取国际公约的形式,于1981年6月20日通过下列公约,此公约称为1981年关于职业安全和健康的公约。 第一部分实施范围和定义 第一条 1本公约适用于各个经济活动部门。 2凡批准本公约的成员国,在诸如海运或捕鱼业等特殊部门的经济活动中,如因产生实质性的特殊问题,经尽早与有关雇主和工人代表组织协商后,可部分或全部免于实施本公约。 3每个批准本公约的成员国,在按照国际劳工组织章程第22条所提出实施公约的首次报告中,应详列按本条第2款免于实施公约的各个部门和理由,并说明为适当保护这些部门的工人而采取的措施,在其后的报告中,应指出争取扩大实施范围所取得的进展。 第二条 1凡适用本公约的各个经济活动部门,其一切工人均适用本公约。 2凡批准本公约的成员国,对特定范围的工人实施本公约有特殊因难者,经尽早与有关雇主和工人代表组织协商后,可部分或全部免于实施本公约。 3每个批准本公约的成员国,在按照劳工组织章程第22条所提出的实施公约的首次报告中,应详列按本条第2款免于实施本公约的特定范围的工种和理由,并在其后的报告中指出争取扩大实施所取得的进展。 第三条

对于本公约: 1《经济活动部门》一词,系指雇佣工人的一切部门,其中包括机关、事业单位。 2《工人》一词,系指一切受雇佣的人员,其中包括公务人员。 3《工作场所》一词,包括工人在雇主直接或间接监督下进行工作而应在或应去的一切地方。 4《规定》一词,指所有由一个或几个主管机关赋予法律效力的规定。 5《健康》一词,与工作有关,不仅指没有疾病或残疾,而且包括与工作安全、卫生直接有关的、影响健康的物理和心理因素。 第二部分国家政策的原则 第四条 1各成员国应根据国家条件与惯例,并与最有代表性的雇主组织和工人组织协商,制定、实施和定期审查有关职业安全、健康和工作环境的国家政策。 2这种政策的目的是在合理和切实可行的范围内,把工作环境中的危险因素减少到最低限度,以预防来源于工作、与工作有关,或在工作过程中发生的事故和对健康的危害。 第五条 上述第四条提到的政策,在对职业安全、健康和工作环境有影响的范围内,应考虑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劳动的物质要素(劳动场所、工作环境、工具、机器和材料、化学、物理和生物物质和制剂、劳动过程)的设计、试验、选择、取代、装置、安排和维修。 2在劳动的物质要素与进行或监督劳动的人之间存在的关系,以及机器、材料、劳动时间、劳动组织和劳动过程对工人身心能力的适应。 3对有关人员进行培训和必要的补充训练,使其安全、卫生知识达到适当水平。

大学生创新创业调查报告

大学生创新创业调查报告 大学生创业一直是国家所号召的行为,下面就是为您收集整理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调查报告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 大学生创新创业调查报告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新创业对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越来越突出。从而迫切需要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此该项研究主要通过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的情况进行调查,了解我院学生的创业动态,从而让学院重视开展创业教育,并做出一定的扶持措施,大力扶持那些掌握创新知识的大学生进行创业,成为国家基础研究和高科技领域原始创新的主力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支持和保障,从而帮助我院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就业。 研究思路 为了准确了解到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情况,了解到他们创业途中会遇到的困难及需要的帮助从而能给其他多数大学生借鉴。因此,在本次大学生创新创业调查中我们对部分大学生做了问卷调查,主要以大学生在创新创业的状态、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看法、让他们作为创业者的方向选择及所需要的帮助等情况来反映本次的调查结果,探究大学生创新创

业的真实情况。根据问卷反映的情况,我们从政府、学校、个人三个角度去分析我院学生创业存在问题的原因,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解决措施。 研究对象与方法 在这次的调研活动中我们针对研究主题编写了调查问卷《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调查问卷》(见附录),采取网上发问卷链接对广州商学院经济系各级学生进行调查以及在12月13日“点石成金”创业大赛决赛现场调查部分参赛者和部分消费者,一共回收了308份问卷。根据研究的需要,我们上网查阅了有关资料和了解了一些有关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时事。运用数理统计法,运用问卷星网络平台进行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并且对其结果进行归纳、分析,结合相关的理论加以阐述,并相应提出建议和政策;在此次大学生创新创业调研活动中我们秉着实事求是,力求数据真实的态度并尽我们最大的努力去调查每个年级段的大学生,保证我们的调查的随机性和科学性。 大学生创新创业调查报告二如今大学生创业问题受到我国各界的关注。而且现在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并不容乐观,大学生创业对即将面临工作的大学生是一条值得考虑的出路,但是现在社会上对大学生创业的褒贬不一,很多人认为大学生刚出校门就开始创业是盲目的,而且缺乏创业的意识和能力。因此我们开展了一次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国外职业安全机构介绍

国际性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国际劳工组织[International Labor Organization (ILO)] 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国际职业安全健康信息中心[International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Information Centre (ILO-CIS)] 国际劳动监督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Labour Inspection] 国际职业卫生学会[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Occupational Health (ICOH)] 国际社会保障协会[International Social Security Association] 职业安全健康网[Occupational Health and Safety Resources Net] 欧洲职业安全健康局[European Agency for Safety and Health at Work]

加拿大-欧洲工作地安全和健康联盟[Canada and European Union Cooperation on Workplace Safety and Health] 亚太职业安全健康组织[Asia Pacific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Organizations(APOSHO)] 美国(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th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美国国家职业安全与健康学院[The National Institute for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NIOSH) ] 美国职业安全健康局[Occupational Safety & Health Administration(OSHA)] 美国职业安全健康复审委员会[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Review Commission (OSHRC) ] 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National Safety Council(NSC)] 美国矿山安全健康局[Mine Safety and Health Administration (MSHA)]

国际劳工组织与中国

国际劳工组织与中国 姓名 学号 专业 课程名称 授课教师 2011年11月26日

摘要 本文回顾了国际劳工组织的发展历程,着重介绍了国际劳工组织与我国的合作、相关公约和建议书对我国劳工保护方面的作用等方面,最后就WTO中实施劳工标准的争论和我国实施劳工标准的形势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分析。希望通过本文可以对国际劳工组织及其对中国在劳工权益保护方面的进程及影响有个大略的了解。 关键词:国际劳工组织;职业安全卫生;中国劳工权益

目录 一、国际劳工组织概况 (1) 二、国际劳工组织与中国 (3) 三、国际劳工标准对中国立法的作用 (4) 四、国际劳工组织与中国在职业安全卫生领域的合作 (5) 五、我国实施国际劳工标准的形势 (6) 参考文献 (9)

一、国际劳工组织概况 国际劳工组织(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简称ILO)成立于1919年,原为国际联盟的附属机构,1945年成为联合国负责社会和劳工事物的一个专门机构,是联合国机构中历史最悠久、地位十分重要的一个专门机构,其总部设在瑞士的日内瓦。 1919年10月,国际劳工组织在华盛顿召开了第一届国际劳工大会。首届大会制定了6个国际劳工公约和建议书,任命了理事会,法国社会党人阿尔培特·多玛被任命为第一届国际劳工局局长。 国际劳工组织从1919年至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1919年——1939年,它是国际联盟中的一个自主的专门机构。 2、1940年——1945年,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国际联盟解体,它作为一个独立的国际组织继续存在。 3、1945年至今,它成为联合国中负责社会和劳工事务的一个专门机构。 实现全世界的永久和平、公正和人道是国际劳工组织的宗旨。这一宗旨已体现在国际劳工组织1944年在美国费城通过的国际劳工组织章程中,即“只有社会正义为基础,才能建立世界持久和平”。 国际劳工局局长胡安·索马维亚先生在其1999年国际劳工大会上的施政报告《体面的劳动》中,提出了给人人以“体面的劳动”的新概念,将基本劳工标准以及恰当的报酬、工作条件和社会保障融入其中,作为检验“全球化的试金石”。保护员工免遭与工作相关的伤害、疾病、不健康的影响是国际劳工组织肩负的一项历史使命,是实

关于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调查报告1 如今大学生创业问题受到我国各界的关注。而且现在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并不容乐观,大学生创业对即将面临工作的大学生是一条值得考虑的出路,但是现在社会上对大学生创业的褒贬不一,很多人认为大学生刚出校门就开始创业是盲目的,而且缺乏创业的意识和能力。因此我们开展了一次“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调查”活动。由于交际的缘故填写问卷的人员中以理工科学校为主,其次09届和10届的大学生是主要的被调查群体。 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据统计今年,中国将有611万名研究生、大学本专科学生毕业。外加去年未找到的毕业生210万,可预计XX年的高校就业人数多达810万,而XX年这一特殊的年间我们不仅遭遇到了金融危机的重创,还经历了刻苦铭心的雪灾、地震等一系列的重大事件交织发生的一年。这些重大事件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格局,并构成了当前就业面临的严峻形势。在全球金融危机重压下,XX年上半年全国有6.7万家民营企业倒闭,而在xx年年,民营企业吸纳了34.2% 的大学毕业生。一方面我国就业人数明显增加,另一方面企业萎缩明显,企业校园招聘也相应畏缩。往年10月,各大企业都早早地启动了校园招聘计划,各大高校内也因此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但是由于遭受金融风暴的影响,就业市场整体不景气,很多

大企业为了降低人工成本不得不大规模裁员,同时很多作为吸引就业主体的中小企业由于受到劳动合同法、出口遇冷等多重因素影响,业务订单量明显减少,用工需求也明显减少。这给学生就业客观上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由此可见,就业的形式不容乐观,因此,创业这一出路就出现在越来越多的毕业生的眼中。在调查中有57.22%的人表示,在毕业后有创业的打算。 主题: 在网上有调查显示,“曾经多次参加创业计划竞赛”的学生仅有3.5%,“参加过一次”的占11.3%,有85.2%的受访者表示“未曾参加过这样的’活动”——进行过创业实践尝试的学生总体比例还不到15%。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我们的调查显示,有50%的大学生认为只要开创一份事业都可以叫创业,有22.16%认为创业就是开办企业(公司)。这些认识显然是不正确的创业是指某个人发现某种信息、资源、机会或掌握某种技术,利用或借用相应的平台或载体,将其发现的信息、资源、机会或掌握的技术,以一定的方式,转化、创造成更多的财富、价值,并实现某种追求或目标的过程。在被调查者中有57.22%表示在毕业后有创业的打算。但是调查显示认真关注大学生成功创业事迹的人仅有15.46%,所以我们认为现在的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不足,甚至有些盲目,不过还有一点,不排除我们调查的人群大部分还没有面临工作,所以对创业的重视程度不够的原因

关于外交及中国外交的相关报告

关于中国外交的相关报告 外交,是指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方面的活动,如参加国际组织和会议,跟别的国家互派使节、进行谈判、签订条约和协定等。国家以和平手段对外行使主权的活动。通常指由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外交部长和外交机关代表国家进行的对外交往活动。 从古至今,外交活动的地位一直都很高。从上千年前的城市国家开始,人类就开始从事外交了。在人类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外交官被派到另一个国家里就一个特别问题进行谈判,谈判后立刻回到该国。他们一般出自统治者家庭或者是高级官员,由此使得他们与其他国家谈判的结果具有一定的合法性。 一般来讲,我们认为现代外交是从文艺复兴早期的意大利北部开始的,而最早的大使馆则是在13世纪里设立的。在这个过程中,米兰起了一个尤其重要的作用。首先开始在意大利北部其他城市里设立常驻大使馆的就是米兰。而今天的许多外交习俗也是从当时的意大利开始的。其中一个例子就是大使上任时要向对方国家元首提交其任命书。从意大利出发,这个实践逐渐扩展到了其他欧洲国家。 外交随着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兴起而发展。这些国家在全世界的扩张,使得首先形成于欧洲的外交理论、原则、制度、惯例和形式推广到世界各国,并逐步为国际社会所接受。交通和通讯的发展,尤其是20世纪电讯和航空的发达,更加便利了国际交往,形成了现代外交的开放、联系和世界性的特点。中国古代称外交为外事,清末称外务,近代才开始使用外交一词。英文外交一词源于希腊语δiπλωμα,意为君主派出使节时用以证明身份的证书。 外交活动历史悠久。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确立了主权国家作为国际关系和国际法主体的地位,也明确了外交在国际关系中的职能作用。20世纪随着交通和通信的发展,国际交往的便利,形成了现代外交的开放、联系和世界性的特点。外交已成为世界各国和国际活动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权国家外交的宗旨是,以和平方式通过对外活动实现其对外政策的目标,维护国家的利益,扩大国际影响和发展同各国的关系。外交的活动形式多样,主要有访问、谈判、交涉、缔结条约、发出外交文件、参加国际会议和国际组织等。 各国外交都受该国政治、经济制度以及国内政策和需要的制约。综合国力是一国外交的基础和后盾。外交也需要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紧密结合。经济、文化、科技、体育等领域的官方对外联系以及各类民间对外交往,则是对外交的重要和必不可少的补充。 当代外交具有以下特征:①独立自主的外交权是主权国家的标志之一,外交的主导原则是主权平等;②“外交授权有限”,外交涉及国家最高利益,外交决策权在国家最高决策机关,外交机关只是执行决策机关制定的决策,仅在一定限度内可以灵活掌握,遇有重大问题须请示决策机关;③国家元首、政府首脑等国家领导人以各种方式的直接参与,起着愈来愈大的作用;④全方位、多元化地参与外交活动是当代外交的发展趋势。各国外交都受该国政治、经济制度以及国内政策和需要的制约。 当今世界,联合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外交机关。而外交承认的多寡,则成为国家是否独立的重要标准。有时,拥有主权、领土的政治实体也不易获得国际上的承认。比如在历史上,荷兰曾在很长时间里无法获得其他国家承认,即使其最紧密的同盟者为其国家利益也不见得完全承认它;而位于台湾的中华民国政权,则于1970年代因国际政治因素,而退出联合国之中国席次,其他国家转而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因此,跟台湾无外交关系的国家,为求

国际劳工立法的产生和发展

国际劳工立法的产生和发展 重点问题提示: 国际劳工组织;国际劳工组织的宗旨;国际劳工组织的机构设置;国际劳工立法;中国与国际劳工组织;中国加入WTO与国际劳工立法。 第一节国际劳工组织 一、国际劳工组织的发展历史 国际劳工组织(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 ILO)是联合国的一个专门组织,负责国际劳动与社会政策事务。国际劳工组织的成立是国际劳动法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国际劳工组织大大丰富了国际劳动法的体系与内容,其所制定的国际劳工公约与建议书是国际劳动法的最重要的法源。 国际劳工组织成立于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之时。早在战争期间,经过美国劳工联合会的努力,协约国各国工会达成一致意见,认为应该在战争结束后的和平条约中写入一些保障工人利益的条款。最后,各国工会组织的要求被战后的和平会议所采纳,为此专门成立了一个劳动委员会,负责起草一个宣言和国际劳工组织章程草案。委员会委员来自9个国家,包括:比利时、古巴、捷克斯洛伐克、法国、意大利、日本、波兰、英国和美国。该委员会主席由美国劳联主席塞缪尔·龚柏斯(Samuel Gompers)担任。劳动委员会从1919年1月开始到同年4月完成了国际劳工组织章程的起草工作。 在1919年4月的巴黎和会上,经过各国政府代表的讨论通过,该章程成为凡尔赛和约的第十三编,又被称为《国际劳动宪章》。和约第:387条至399条规定了国际劳动机关,第400条至第420条规定了程序问题,第427条规定了劳动的一般原则。根据巴黎和约的规定,很快就成立了国际劳工组织,作为国际联盟的一个自治的附属机构,并于1919年10月在美国华盛顿举行了第一次全体会员大会。 巴黎和会之所以会同意成立国际劳工组织,主要是出于以下几方面的动机:首先是人道主义的动机,这个在前面已经介绍过。各国工人的人数虽然越来越多,但是他们受到肆无忌惮的剥削,雇主们毫不考虑他们的健康、家庭生活和发展。这样一种不人道的现实越来越多地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这种观念清楚地表达在国际劳工组织章程的序言之中,序言指出:“劳动条件对大多数人来说……存在着不公正、艰苦和贫困。”第二个动机是政治性的。劳动者的队伍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正在日益增长,如果没有劳动条件的改善,势必会发生社会骚动,甚至会爆发革命。因此序言表明,不公正造成了“严重的骚乱,已经威胁到世界的和平和协调。”第三个动机是经济性的。因为改善劳动条件不可避免地会对生产成本造成影响,任何产业或者国家单独采取社会改革,都将会使自己处于比竞争对手相对不利的地位。因此序言敦促各国采取集体行动,并且明确指出:“任何国家如果不采取人性化的劳动条件,都会妨碍其他国家改善本国劳动条件的努力。”除了上述三个动机,巴黎和会的代表们还增加了一个原因,那就是工人们从战场和生产两个方面为结束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个观点被写在章程的最前面,即:“全面和持续的和平只能建立在社会正义的基础之上。 国际劳工局第一任局长是法国政治家艾伯特·托马斯(Albert Thomas),他在法国战时政府中担任军需部长。托马斯上任不到两年,国际劳工组织就制定了16个公约和18个建议书。1920年夏天,国际劳工组织迁到了日内瓦。虽然工作已经基本进入正规,但是一些国家的态度却发生了转变,它们抱怨国际劳工组织制定了太多的公约,其刊物上的言论过于严厉,而且经费预算太高,等等。总之,就是一切都要削减。在这种困难形势之下,国际法院不顾法国政府的施压,判决国际劳工组织的管辖范围及于农业部门的劳动。这对国际劳工组织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支持。 1926年,国际劳工组织设立了国际劳工标准的监督体系,这个体系至今仍然在运作。监督体系中

2014年全球创业观察报告

2014年全球创业观察报告 作者:暂无 来源:《智富时代·时代财富》 2015年第3期 2015年1月29日,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中国创业研究中心发布了全球创业观察报告(2014),这次发布的报告主题 是中国青年创业报告。青年为创业主力,更倾向于接纳朋友建议 青年创业者是指年龄在18~44岁的创业者。中国青年创业相对于全员的创业活动更为活跃。我国青年创业活跃 程度在全球创业观察的70个参与国家和地区中排在22位,早期创业活动指数为18%,属于活跃的国家。 据了解,无论男女,25~35岁的创业者最多。其次是35~44岁的创业者。 创业者与受教育程度有关系吗?按照受教育程度,青年创业者中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占60%,受过高等教育的创 业者比重接近40%。拥有本科学历的创业者占12.2%。专科学历的创业者占27.5%。全员创业者中,拥有本科学历的 比重占9.2%,美国为51.7%;拥有专科学历的比重占21.6%,美国为33.5%。 从创业动机看,可以把创业者分为生存型创业者和机会型创业者。前者是迫于生存压力不得不选择创业;后者是 看到了比目前事业选择更好的机会而去创业。研究表明,这两类创业的效应不同。相对于生存型创业,机会型创业能 带来更多的就业、更好的创新、更新的市场和更大的成长潜力。我们的调查看到,青年创业中,学历是小学的创业者 占机会型创业的比重为22.2%,而学历是高中和大学的创业者占机会型创业者的比重为70%以上。 青年创业者对生活和工作收入的满意度高于非创业者。调查显示,超过50%的青年创业者对生活是满意的,而非 创业者低于50%。而且,青年创业者的创业有成熟,满意的人越多。这一点在对工作收入的满意度上表现得更加明显。青年创业者对工作收入的满意度,在还是初生创业者时为略高于40%,在成为初创企业后,达到50%。而非创业者对 工作收入的满意度低于40%。 此外,据报告显示,青年创业者的三个主要资金来源依次是:朋友、家庭和亲戚,分别为36%,34.7%和16%。 青年创业主要从四个来源获得意见建议:7 3 . 9%来自朋友;5 2 . 6%来自配偶或伴侣;45.7%来自父母;39.2%来自 家庭或亲戚。90后不惧失败,80后更自信 80后对应于年龄在25~34岁的创业者,90后对应于年龄在18~24岁的创业者,他们是否有特有的群体特征呢? 80后是青年创业者的主体,创业活动最为活跃。80后创业者的早期创业指数为21.34%,90后创业者的早期创业指数为14.32%。 90后相对于80后,有31.1%的被访90后认为在未来三年内有创业意愿,且不惧失败。但在创业能力方面,认为自己具备创业能力的人少于80后。无论是80后还是90后,都认为创业是好的职业选择。 此外,这两个群体也有类似的地方。80后和90后的创业动机没有区别,都是以机会型创业为主要动机,分别达 到66.5%和68.9%。在中高技术上无优势但注重产品新颖性 从创业中的创新程度、市场开发程度、成长性、中高技术所占比例、创造就业和国际导向等可以衡量创业质量。 青年创业者作为一群有活力的群体,但是创业并不是一时头脑热,要有一定的眼界与充分的准备。创业的长期发展与 创业者所选行业、创业者眼界、能力等密切相关。那么,青年创业者的创业质量如何? 据报告显示,青年创业者更注重产品的新颖性,与全员创业者相比,有77.7%的青年创业者的产品具有新颖性, 高于全员创业者的62.7%;青年创业者较有成长潜力,与全员创业者相比,有新技术和一定增长潜力以上程度的青年 创业者为6.2%,全员创业者为5.7%。 青年创业者更有可能创造就业。青年创业者能提供的当前就业机会中,有17.1%的青年创业者预期能提供超过5 个人的就业岗位,高于全员创业者的16.7%;青年创业者5年内能提供的就业机会中,有36.9%的青年创业者预期能 提供超过5人的就业岗位,高于全员创业者的35.3%。同时,青年创业者更关注国际市场。

国际局势与中国外交论文

国际局势与中国外交论文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下,国际局势变化微妙,当下的国际是以美国、俄罗斯、日本、欧盟等为主轴的,各国都围绕着自己的利益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进行着竞争与合作。在利益之间的竞争中,美国日本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由于科学技术的发达和经济实力的强大,在利益的竞争中处于有利的攻势地位,而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则处于守势地位。在当下的国际局势下要想在国际潮流中站稳脚就必须发展强大的经济实体,采取正确的外交策略,才能使自立于强国之林。 关键词:国际局势;中国外交;和平发展 一、当前国际形势 世界政治对多极化 世界政治走向多极化是大势所趋,但其发展不会一帆风顺。多极化格局将是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多极化格局的形成是世界力量的重新组合和利益重新分配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各国都把国家利益放在对外关系的首位。冷战结束后,在国际旧秩序的运行机制下,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美国想构建单级世界,谋取世界霸权,南北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全球化条件下第三世界国家的整体利益呈分化态势,在国际舞台上合力作用的发挥受到制约,国际新秩序的建立还将有一个长期的过程。[1] 国际形势总体和平,局部动荡 当前国际形势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两

大主题,国际形势在总体上是和平的,大多数国家都把发展本国经济作为第一要务。 但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上不稳定和不确定的因素还很多,世界仍然不太平。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对世界和平存在一定威胁,地区之间特别是中东地区局部动乱频繁爆发,国际恐怖主义活动日益猖獗,核危机的存在这一切都造成世界格局的不稳定。 同时,国际多边军控谈判停滞不前,军备竞争有增无减,主要大国启动核武库更新换代,太空争夺已现端倪。这一切都充分说明核裁军、防扩散问题依然困难重重。另外,频繁发生的海盗活动、国际贩毒等事件也严重国际社会的安全。目前的国际热点不少,而且有增多之势,如非洲之角形势、伊朗—美国关系、俄罗斯—格鲁吉亚关系、乌克兰危机、美国在东欧几个国家部署导弹防御系统问题等。 大国关系的调整 近年来,大国之间的磋商与合作大大加强了,共识和利益汇合点增多了,共同利益也相应拓宽了。各大国通过一系列的高层互访加强了彼此之间的联系,推动了大国关系的发展,建立了各种不同内涵的“战略关系”、“伙伴关系”。大国之间关系的调整是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表现,同时还推动了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发展。 大国关系的调整有着深刻和复杂的原因,首先是因为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使各国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程度加深,使经济外交越来越多地成为大国外交的首要内容。因此,大国关系的调整的主

国际劳工组织/中华全国总工会

国际劳工组织/中华全国总工会 加强职工教育、促进性别平等、实现体面劳动研讨会 与会人员名单 上海世博园,2010年7月8日 序号 姓名 单位及职务 全国总工会 1 倪建民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 2 李守镇 全国总工会宣教部部长 3 彭勇 全国总工会国际部副部长 4 刘迎祥 全国总工会宣教部副部长 5 胡家康 全国总工会宣教部副部长 6 肖冬 全总女职工部副部长 7 沈琴琴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副院长 8 徐璐 全国总工会国际部国际组织处处长 9 李建民 全国总工会国际部综合处处长 10 倪燕芳 全国总工会宣教部职工教育处处长 11 刘淑萍 全国总工会宣教部综合处处长 12 宋墨铁 全国总工会国际部办公室调研员 13 李清宜 全国总工会国际部欧洲处副处长 14 彭艺 全国总工会宣教部新闻处副处长 15 董友斌 全国总工会宣教部新闻处副处长 16 孙建福 全国总工会国际部办公室副主任 17 杨先 全国总工会国际部综合处助理调研员 18 王明燕 全国总工会宣教部职工教育处副处长 19 燕晓飞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教授

20 张金亮 全国总工会办公厅干部 21 张成菊 全国总工会宣教部职工教育处干部 22 彭静 全国总工会国际部国际组织处干部 各部委 23 戴晓初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际合作司副司长 24 李祥伟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调研员 25 钱晓燕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际合作司调研员 26 许杏彬 中国劳动科学所助理调研员 27 刘伯红 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副所长 28 牟红 全国妇联国际部副部长 29 李亚妮 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30 张蕾 全国妇联国际部副处长 31 热娜 全国发展部城市处副调研员 32 刘晓晨 全国妇联交流与合作中心干部 33 刘寒松 中国企联国际部副主任 34 尚晓明 中国企联国际部处长 35 吴琦 中国企联国际部干部 地方工会 36 黄秀芳 北京市总宣教部干部 37 刘 娟 天津市总宣教部副部长 38 牛立杰 内蒙古总工会宣教部副部长 39 金勇男 辽宁省总经审主任 40 李 扬 吉林省总副主席 41 易环宇 吉林省总宣教部干部 42 赵贵国 黑龙江省总宣教部副部长 43 汪兰洁 上海市总副主席 44 丁巍 上海市总宣教部部长 45 沈雄德 上海市总国际部部长 46 朱和顺 江苏省总宣教部部长

全球创业观察GEM-2010-Global-Report-summary-coinsay

全球创业观察2010报告要点 编译:卢远添 https://www.360docs.net/doc/b817771214.html, 2011年12月

说明 本报告基于全球59个经济体不同的发展层次和地域特点,对2010年全球的创业活动与趋势做出了细致分析,得出了很多非常有价值的结论。对于我们的政策制定者、创业者、投资人而言,通过这个报告,可以从全球视角看到其他经济体创业者们的最新动态,并对比观察我们自己的创业环境与活动,为创业环境的优化、创业与创业投资的开展提供一个指南。 资本实验室本着研究与分享目的编译本报告的要点,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全球创业观察2010报告(要点) 在本报告中,全球创业观察(GEM)在世界范围内完成了12个有关创业态度、活动以及个人期望的年度调查。与1999年刚开始时只涉及12个发达国家相比,GEM在过去12年里已经发展到涵盖80多个经济体。在2010年报告中,59个经济体超过17.5万人接受了调查。这59个经济体不但代表着最大的创业样本,而且在地理特征和经济发展层次上也代表着最大的多样化群体。这个群体涵盖了超过52%的世界人口和84%的全球GDP。 2010年报告显示,在所分析的经济体中,约1.1亿18岁到64岁之间的人积极参与了创业。另外,有1.4亿人正在运营他们在不到3年半前建立的企业。两者合计,约有2.5亿人参与了GEM定义的早期阶段创业活动。在这些创业者中,约有6300万人在未来五年内计划至少招聘5位员工,而其中2700万人在未来五年内期望创造20个以上的工作机会。这显示了创业活动对世界就业增长的贡献。 GEM对世界范围内的创业者进行了综合分析,调查了创业者的态度以及个人参与各阶段创业的活动和特点。此外,还披露了创业者对其业务的愿望,以及他们创业的其它主要特点。来自世界各地的研究者组成了各国研究组,通过他们的协同合作,这一工作得以顺利完成。每个国家的研究组负责至少2000个成年人样本的年度调查。此外,他们还向国内专家进行咨询,以便能更好的揭示其所在经济体的创业生态和水平。 世界经济论坛(WEF)的《全球竞争力报告》根据人均GDP以及初级产品占出口份额的情况,把经济体分为三个层次:要素驱动型经济体,效率驱动型经济体和创新驱动型经济体。GEM在研究中采用了这种划分标准。 根据WEF的分类,要素驱动阶段主要是自给型农业和资源型企业占主导,它非常依赖于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的投入。在效率驱动阶段,经济获得了进一步发展,伴随着工业化和对规模经济的日益依赖,资本密集型的大型企业更占优势。而进入创新驱动阶段后,知识密集型企业占据主导,且服务部门进一步扩张。 此外,GEM 还考虑了地理因素,把各经济体划分为六个地理区域: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中东、北非(MENA)以及南亚地区,拉丁美洲及加勒比海地区,东欧地区,亚太地区,美国和西欧地区(见表1)。 本年度调查在2010年6-7月间进行。此时,世界仍在努力摆脱2008-2009年开始出现的经济衰退,而很多国家未来的经济稳定性还是个未知数。经济衰退长期影响的最明显表现在于,发达国家的GDP持续下滑或停止增长。与此同时,新的增长引擎开始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生根萌芽,尤其是在亚洲和非洲。当一些经济体已经从这次危机中脱颖而出时,别的经济体却还深陷高失业率,消费疲软和失控的债务泥潭之中。 对于同时列入2009年和2010年GEM调查的41个经济体,我们对该经济体的早期创业活动指数(TEA)从2009年到2010年的总体变化情况进行了比较。通过比较可看出,在要素驱动型和效率驱动型经济体中,TEA正向和负向的变化大体相当,而在创新驱动经济体中,TEA提高的经济体比TEA降低的经济体略少。从地理位置上来说,大部分地区的TEA均有增有减。

国际劳工标准

国际劳工标准:形式与内容 国际劳工标准,又称国际劳动立法,一般是指由国际劳工大会通过的国际劳工公约和建议书,以及其它达成国际协议的、具有完备系统的关于处理劳动关系和与之相关的一些关系的原则、规则。 一、国际劳工标准的主要形式 国际劳工标准的主要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国际劳工公约,另一种是建议书。 国际劳工公约和建议书虽然都属于国际劳动立法文件,但其法律效力是不同的。国际劳工公约经国际劳工大会通过后,提交成员国批准;公约一经批准,成员国必须遵守和执行。而建议书则是提供成员国制定法律和采取其它措施时的参考,不需要成员国批准,因而没有必须遵守和执行的义务。 从1919年第1届到2004年第92届国际劳工大会,国际劳工组织共制定了185项国际劳工公约和195项建议书。这些公约和建议书都是采取单行法的形式,每一个公约或建议书只包括某一项劳动问题或问题的某一方面的规定。国际上有人把这些公约和建议书的汇编总称为《国际劳工法典》。截至2005年2月16日,现有国际劳工公约185项中,共得到177个成员国的7259次批准。 二、国际劳工标准的核心和宗旨 国际劳工标准的核心和宗旨是确立和保障世界范围内的工

人权利。工人权利又称劳工权益,是指法律所规定的处于现代劳动关系中的劳动者在履行劳动义务的同时所享有的与劳动有关的社会权益。工人权利是一个历史和发展的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背景条件下,工人权利的内涵有所不同。 国际劳工立法的目标,在《国际劳工组织章程》中,确定为“只有以社会正义为基础,才能建立世界持久和平”。在《费城宣言》中进一步确立为“全人类不分种族、信仰和性别都有权在自由和尊严、经济保障和机会均等的条件下谋求物质福利和精神发展。”因此,国际劳工组织需要通过制定和实施国际劳工标准的方式,来确立和保障世界范围内的工人权利,改善各国工人的劳动条件,以达到维护社会正义和世界和平的目标。 三、国际劳工标准的内容和分类 国际劳工标准的内容涉及劳动和社会保障领域方方面面的问题。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国际劳工标准首先关注的是有关改善劳动条件、保护工人健康,如限制工作时间、禁止妇女和未成年人做夜工、规定最低受雇年龄、规定星期日休息,设立工厂监察制度、防止工业灾害、禁止使用有毒原料等事项;其次是关于实行社会保险、赔偿工人损失,如规定工伤和职业病赔偿、疾病保险、失业保险以及工人赔偿的最低标准和争议处理等事项;再次是关于失业和工资方面的,如设立职业介绍所、规定最低工资等事项。

大学生创业概论与实践教程考试子卷4

大学生创业概论与实践教程考试子卷4 返回 ?卷面总分190 ?题目数50 ?说明1、考试不同于章测试,考试都是有时间限制的,不要抱着“我想先进去看一下题目”的心理就点开了考试,考试一旦点开就会开始计时,无论关闭网页或是关闭APP,仍会继续计时。 ?第一部分 ?总题数:50 1 【多选题】(5分) 以下哪些要素是创业过程中应当关注的? A. 新颖有趣的创意 B. 如何将创意商业化 C. 如何为顾客创造价值 D. 如何捕获价值获得成长 正确答案是:A,B,C,D 2 【多选题】(5分) 互联网创业的主要特点包括()。

A. 轻资产 B. 入手易 C. 成功率高 D. 成长快 正确答案是:A,B,D 3 【多选题】(5分) 创业企业首批用户的增长和扩张速度不依赖于下面哪些因素? A. 产品自身的新颖程度 B. 创业企业的目标人群分析 C. 创业企业的资金实力 D. 沟通和服务的质量

正确答案是:A,C 4 【多选题】(5分) 各类创业过程的三个共性是()。 A. 如何创造不可模仿的竞争优势 B. 如何应对外部环境的快速变化和不确定性 C. 如何迭代、试错并低成本获得关于目标的反馈 D. 如何解决资源的稀缺并提供有创造力和价值的产品与服务 正确答案是:B,C,D 5 【多选题】(5分) 成功创业团队的基本特征有: A. 凝聚力 B. 团队利益至上 C. 对企业的长期承诺

D. 专业能力的完美搭配 E. 公平弹性的利益分配机制 正确答案是:A,B,C,D,E 6 【多选题】(5分) 精益转型阶段的四个战略问题,包括: A. 企业为什么要转型 B. 组织能否变的了 C. 转型的方向是什么 D. 转型的市场环境如何 正确答案是:A,B,C,D 7 【多选题】(5分) 根据全球创业观察的研究,总体上来讲,跟美国相比,下列有关中国创业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国际劳工组织对劳工权益的保护机制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817771214.html, 国际劳工组织对劳工权益的保护机制研究 作者:刘黎明 来源:《商业文化》2011年第10期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劳动关系也日益全球化。为了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又 不损害劳动力的后备资源,国际劳工组织在这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国际劳工组织是各国在劳工法制领域合作的国际性产物,它通过制定劳工标准为各国的劳工立法提供一个参考目标与借鉴对象,并提供一个对各国劳工状况进行监督的机构,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劳工保护条件的改善。 关键词:国际劳工组织;三方机制;社会责任;集体谈判 中图分类号:D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10-0037-02 一、国际劳工组织简介 国际劳工组织(ILO,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始建于1919年,于1946年国联解体后成为联合国的第一个专门机。其成立的宗旨是促进充分就业和提高生活水平;促进劳资合作;改善劳动条件;扩大社会保障;保证劳动者的职业安全与卫生;获得世界持久和平,建立和维护社会正义。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变化,它的业务和活动领域不断扩大,成员国也日益增多,截止到2011年成员国发展到183个。 国际劳工组织的主要机构是国际劳工大会、理事会和国际劳工局,它主要是通过“劳工立法”即制定国际劳工标准的形式来改善劳动者的生存状况。自1919-2011年期间,国际劳工大 会共通过189个公约和201个建议书,其中有八个公约涉及自由和集体谈判、反对强迫劳动、 废除童工、就业平等等四项工人的基本权利,被称为基本劳工公约,又被称为核心劳工标准。公约和建议书的区别只在于它们对成员国的法律约束力不同。前者一经成员国批准,就具有法律约束力。后者虽不具有法律约束力,但国际劳工组织仍然采取多种措施,督促成员国实施建议书所规定的内容。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章程》(以下简称《章程》)的规定,成员国有义务将国际劳工大会通过的建议书报国内立法机关,以便其在立法时予以参考。同时,成员国还应依照理事会规定的周期,定期向国际劳工局局长报告建议书条款得到实施的程度。 二、国际劳工组织对劳工权益的保护 (一)预防机制 1、构建“三方机制”,有效平衡劳资关系。雇主和劳工是劳动关系的主体,但政府作为劳动关系的监督管理者,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此形成了国际劳工组织平衡相关主体利益所特有的“三方机制”,这三方主体对国际劳工组织的活动各自独立享有平等的发言权和表决权。国际劳工组织所构建的这种“三方机制”,成为各国解决劳资纠纷的有效形式。为了切实加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