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学和比较诗学-教学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80年代初,比较诗学再呈新貌。《中西比 较美学文学论文集》
• 大陆第一本系统的中西比较诗学专著是曹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庆《中西比较诗学》:一、注重中西比 较诗学的文化探源;二、注重中西诗学范 畴比较研究;三、将中西诗学归为五大类, 即艺术本质、艺术起源、艺术思维、艺术 风格、艺术鉴赏等基本问题。
• 80-90年代,繁荣兴旺。黄药眠、童庆炳 《中西比较诗学体系》
60年代以来,文学理论大规模地涌入比较文学研究领 域,成为20世纪后半叶世界比较文学研究的一大特征。
跨文化阶段(中西比较诗学)
No Image
历史的探寻和批评的或美学的沉思, 这两种方式自视为恰好相反,而事实上 却应彼此补充——如此,比较文学便会 不可违拗地被导向比较诗学。
——法国学者 艾田伯
No Image
三、比较诗学的理论形态
比较诗学研究的机理性主要是指比较研究中的 一般规律以及在进行不同诗学研究中必须遵循 的一些基本原则及其产生的一些独有的特征。
一、可比性原则
跨文化的比较诗学是可以研究的,它的可比性 可从三个方面进行规定。
(一)本体论原则
研究者必须分别深入到不同的诗学本体中去, 从整个的诗学构架、运思方式,到概念、范畴 的规定性内质,都必须进行跨文化的思索和了 解,一种身份的转换和文化的认同是这种本体 论研究的前提。
艾布拉姆斯的理论
No Image
大陆早期的中西比较诗学
王国维
1904 年 《 红 楼 梦 评论》
1908 年 《 人 间 词 话》。
“写实的”与“理想 的”、“优美”与“宏 壮”等西方诗学概念与 范畴
No Image
鲁迅 1908年 《摩罗诗力说》
“摩罗诗派”其实就是浪漫 派,十九世纪初期盛行于 西欧和东欧,是以拜伦和 雪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上 升时期的积极或革命的浪 漫主义流派。
• 意者欲扬宗邦之真大,首在审己,亦必知 人,比较既周,爰生自觉。
• 《论诗题记》:“篇章既富 ,评骘遂生。东 则有刘彦和之《文心》 ,西则有亚里士多德 之《诗学》 ,解析神质 ,包举洪纤 ,开源发流 , 为 世楷式。”
No Image
朱光潜 1942年《诗论》
• 钱钟书《谈艺录》 • 谈论中国诗歌时引证许多西方诗学例子。
比较文学三个阶段:
法国学派阶段;
比较诗学在20世纪上半叶基本处于尚未展开的状况 基亚“比较文学不是文学比较”,是“国际文学关系
史” 法国学派的“造反者”艾田伯《比较不是理由》批判
了法国学派的保守观点,提出“从比较文学到比较诗 学”。
美国学派阶段;(比较诗学产生) 跨民族、跨语
言。韦勒克、艾田伯、日尔蒙斯基
当比较诗学进入到中国文化语境以后,中国 学术界尤其是比较文学界也开始将西方的 “诗学”概念与中国的“文艺理论”的概 念合在一起来使用。
No
海外及台I 港m : age
1975年,刘若愚
《中国的文学理论》(海外第一部中西比 较诗学的代表作)
(Chinese Theories of Literature)
• “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 未裂。”
• 1949-1977年,比较文学及比较诗学一度销 声匿迹
• 1979年《管锥篇》出版,复苏。
• 王元化《文心雕龙创作论》
• 宗白华《美学散步》
• 季羡林《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金克 木《比较文学论文集》、杨周翰《攻玉 集》、范存忠《英国文学论集》
“形而上学的理论” 、“决定的理论”、“表 现的理论”、“技巧的理论”、“审美的理论”、 “实用的理论”
1983年,叶维廉 《比较诗学》》《东西比较文学模子的应用》“文 化模子”理论的提出
叶维廉指出:用西方文学理论来套中国文论, 用西方的文艺理论来解释中国的文学作品,来 印证中国文论,必然导致割裂和扭曲中国文化 传统。
No Image
无论中西诗学在基本概念和表述方法等方 面有多大的差异,但它们都是对于文学艺术审 美本质的共同探求,换句话说,中西方文论虽 然从不同的路径走过来,但它们的目标是一致 的,其目的都是为了把握文学艺术的审美本质, 探寻文艺的真正奥秘。这就是世界各民族文论 可以进行对话和沟通的最坚实的基础,是中外 文论可比性的根源,因为任何文学研究(包括 比较文学研究)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把握住 人类文学艺术的审美本质规律。
——曹顺庆
No Image
第一个也是终极的目的在于通过描述各
式各样从源远流长、而基本上是独自发
展的中国传统的文学思想中派生的文学
理论,并进一步使它们与源于其他传统
理论的比较成为可能,从而对一个最后
可能的普遍的世界性的文学理论的形成
有所贡献。
——刘若愚
No
二、比较I 诗m 学的兴起a 和发g 展 e
No Image
“诗学”可以定义 为关于文学的概念、 原理或系统。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 尼尔•迈纳
No Image
《诗经》之学
在先秦时期《诗经》就被儒家尊为“六经” 之一。(《诗》、《书》、《礼》、《易》、 《春秋》、《乐》,因《乐》早已亡佚,后 世又称为“五经”)《诗经》在汉代又被定 为官学,因此后世的文人常常把《诗经》之 学称为“诗学”。
– 唐代开始泛指一般诗歌的创作技巧。
– 在比较文学学科进入中国文化语境之后,才开 始用诗学来指称广义的文艺理论。
No Image
2、比较诗学
比较诗学就是通过对各种文学现象的理论体 系的研究,去发现全人类对文学规律的共同认识。
比较诗学(Comparative Poetics)是比较文学 学科理论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指不同国 家(民族)和不同文化体系的文学理论之间的比 较研究。相对于传统的各民族文艺理论研究而言, 比较诗学更关注于一种跨民族、跨文化的文学本 质规律的探求,并在这种跨越中阐述不同文学理 论各自所具有的特征。
周英雄《结构主义与中国文学》、王建元《雄浑 观念:东西美学立场的比较》、古添洪《记号诗 学》、郑树森《现象学与文学批评》、张汉良 《读者反映理论》
No Image
刘若愚的《中国文学理论》借鉴艾布拉姆斯的理 论,以“作家”取代“艺术家”,以读者取代 “欣赏者”,而“宇宙”、“作品”两项则维持 不变,并将这四要素重新排列成两个反向圆环, 图示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