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也是一种资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错误”也是一种资源──小学生语文学习错误资源化研究管窥

江苏省江都市小纪镇华阳学校苏延俊

【内容提要】错误是学习过程中正常而普遍的现象。小学生的知识背景、思维方式、情感体验等和成人不同,他们的表达方式可能不准确,学习中难免会出现错误。我们从错别字这一有效资源启航、在读错中挖掘文本内涵、让学生在尝误中培养承挫能力,探因求果,揭开其神秘的面纱,让其成为学生学习中的有效资源,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错误资源小学生语文学习

什么是“错误”?所谓“错误”是指师生在认知过程中的

偏差或失误。“错误”伴随着教学的始终,它有时发生在学生方面,有时发生在教师方面。

学生出错是正常的,关键是我们怎样对待错误。我们教师对待错误往往像“洪水猛兽”一样,恐惧、厌恶与排斥是根深蒂固的。老师们通常更多看到的是错误的消极方面,在平时教学中对待错误可谓是恨之入骨。因为它阻碍了教学进度,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因而我们对学生的错误处置都稍偏简单。或表情冷漠,或斥责批评,不但没有使学生的错误得到改善,反而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自尊心。随着错误的没有根治,年级逐步上升,错误也与日聚增,反而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

恩格斯说:“最好的学习就是在错误中学习。”让学生经历错误,认识错误,纠正错误才可能更好地防止错误。学生的错误是极有价值的,正好引起我们的思考。放弃经历错误也就意味着放弃经历复杂性,远离谬误实际上就是远离创造。过度地防错、避错,缺乏对错误的欣赏与容纳,大大减少了学生扩展认知范围、接触新发现的机会,使天然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大胆尝试的探索意识被压抑乃至被扼杀,所伴随生成的个性特征和思维特征必然是谨小慎微、害怕出错。一条缺少岔路的笔直大道,使我们的学生失去了很多触类旁通、联结新意向的机会,同时也由此失去了矫正失误和新发现的快乐。

学生学习总是在“尝试──错误──再尝试”的模式下进

行探究式学习的,而尝试、探究必然生成更多的差错。叶澜教授就曾断言:“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绪方式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差错,正是被忽视又亟待开发的宝贵的教学资源。所以,将学生在学习产生的错误资源化是新课程的迫切要求,也是利于学生成长的有效因子。新的课程改革倡导新的课程观,它要求教师要充分挖掘课程资源,教学中的“错误”就是一种重要

的课程资源,善于挖掘并运用形形色色的“错误”,将会给课堂教学带来蓬勃生机与活力。错误资源化研究在数学领域研究开发较早,研究也较鼎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效果自然是很明显的。特级教师华应龙多年研究“差错资源化”,他主张“课堂因差错而精彩”,让学生从“误”到“悟”。他还说“错了,也不白错,抓住‘她’好好欣赏,看看能从中学到些什么!”

笔者就小学语文学习中产生的错误资源进行一些有益的尝试、探索与研究。

一、追本溯源──从错别字这一有效资源启航

学语文,错别字的出现可以说是家常便饭,司空见惯。在平时的阅读和写作中,碰到不认识或不会读、不会写的字,主动查字典的同学仅占27.3%,绝大多数同学要么读半边字,要么用形声字、同音字代替写时亦然。于是,像“已经(以今)”“再接再厉(励)”“难道(到)”“炯炯有神()”“琴声()”“今天(令)”“考试()”“武松()”这样的错别字也便屡见不鲜。

【反思】

庄子曾说:“始生之物,其形必丑。”

透过错别字看其成因。小学生错别字的成因比较复杂,既有内因又有外因;既有客观又有主观;既有生理因素又有心理因素等等。从我们目前的研究情况看有以下几个方面。

1.第一印象不牢。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均主导着学生的识字。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绝大多数是有意注意起主导作用。可有时是“有心插柳柳不发,无心插柳柳成阴。”因为在有意注意中,学生不易持久,因而对一些字印象不够深刻,再加上小学生年龄小,在脑中留下的印象比较淡薄,第一印象记不牢,所以时间一长,学生便形成思维定势,容易写错别字。

2.心里浮躁动机不明确。“态度决定一切。”这是一个哲人说的一句话。是啊!一个人的心境,左右着人的一切。学写字的时候要求“写字认真心要静。”作为年龄小、好动活泼的小学生来说,有多少学生能安稳地坐一堂课,能静下心来用良好的心态认真完成一次作业呢?于是练字的时候是一种字体,写作业的时候又是一种字体,即便是低年级学生也是如此,课外作业是无法与课堂作业媲美的。大多数同学写起来不是缺胳膊少腿,就是笔走龙蛇、龙飞凤舞。

3.不求甚解。在平时的阅读和写作中,碰到不认识或不会读的字,主动查字典的同学仅占27.3%,绝大多数同学要么读半边字,要么用形声字、同音字代替。

4.负迁移影响。布鲁纳和奥苏伯尔认为:“学习普遍存在着迁移”。在学习活动和教学实践中常常发现,以前的学习会对当前的学习产生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如“安徽(微)入场券(卷)”。这样的错别字并非均发生在同一人身上,大家或多或少地拥有自己的一些“专利”。

5.强信息的干扰。电视等媒体影响,也是导致学生错别字产生的根源。一些店牌、标语、广告、通知、启事、“牛皮癣”……对学生或多或少产生一些影响。如标语“大力发(展)生产。”;饭店里“歺(餐)厅”、“鸡旦(蛋)”;电视蚊香广告──默默无蚊(闻)的享受;停车场招牌:“仃(停)车场”……

6.年级段教学持续性的失调。低年级主要以识字、写字为主,而从中年级到高年级,语文教学的精力转向了对课文的理解、感悟,生字在老师的眼里只是上山途中的小石块,搬开了就不影响行程。因而短、平、快的识字方法,节约了时间,为分析理解课文提供了便利,然而,识字应得的时间被占,它展现给人们的便是火候不到,错别字层出不穷。

二、曲径通幽──在读错中挖掘文本内涵

【案例】:《水》教学片段

让生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当生读到“在抚摸过全身的每一寸皮肤后,刚好能够湿润脚板,地上几乎没有一滴被浪费掉的水。”

生:老师,他读错了!他把“润湿”读成了“湿润”。

师:也是的,可不还是这两个字吗?不碍事,没什么区别。

(生一阵沉默)

生:反正我觉得他和书上读得不一样就是错了。

师:会不会是作者写错了呢?你们同桌研究一下,看过究竟谁错了。

(生同桌讨论)

生:我们认为作者没写错,是他读错了。虽然是同样的字,可调换了位置意思发生了略微的变化。“湿润”偏重于“润”,“润湿”偏重于“湿”。

生:我们还认为表达的效果也发生了变化。“润湿”是表示水刚经过,脚板所占水分不多,而“湿润”不光湿了,而且湿透了,湿的程度比较大。你想想,一勺水四个人洗澡,能让每个人的每个部位都湿透吗?

生:我来补充,在当时严重缺水的情况下,“请我喝酒,不如请我喝水。”也不允许母亲那么“奢侈”。“润湿”更加体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