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的阶段特征与我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是指城市不断向周边地区扩张, 经济辐射能
力不断增强, 经济辐射范围不断扩大, 形成城
市区域的过程。城市区域基本上可以分为两
种形式, 一种为单一型城市区域, 另一种为复
合型城市区域。单一型城市区域是指城市本
身就是一个区域, 它的发展既表现为城区半
径的扩大, 也表现为城市群的组合。以英国的
伦敦市发展为例, 先从较小的“伦敦城”发展
城市化率 (%)
6. 1
7. 2 10. 8 19. 8 28. 2 39. 6 51. 2 56. 5 69. 9 73. 7 77. 2
城市化速 度( % / 年)

0. 06 0. 18 0. 45 0. 42 0. 57 0. 58 0. 25 0. 67 0. 19 0. 17
注: 城市化速度的计算方法: 第 n 年的城市化速度= ( 第 n 年的城市化率- 第n - i 年的城市化率) / i, 其中 i 为第 n 年与前一数据 的相距年数, 此表中 i= 20。 资 料来源: 《美国历史 统计》( 从殖民地 时期到 1970 年) , 1976 年, 第 8、10- 12 页; 《美国统计 摘要》, 1984 年版; 《国际 统计年鉴 2002》, 2002 年。
二、城市化各阶段的主要特征
( 一) 城市化前期阶段的主要特征: 集中型城市化和大城市化 在城乡空间结构的演变过程中, 始终存在着一对空间相互作用, 即集聚与扩散。集聚是指经济
诸要素在空间中的流动导致在区域上的密集化过程, 其根本动力在于人类经济活动对集聚经济的 追求。也就是说, 各种资源要素在流动中有规划、有秩序地组合成特定结构, 分布在空间某一点上, 往往能够产生人们预期的经济效应, 即集聚效应。许多研究者根据对美国、日本、韩国、巴西和印度 尼西亚的定量研究, 证实了集聚效应的存在。例如Henderson( 1999) 对韩国城市不同行业的集聚效 应 进行测算, 发现韩国高科技行业的集聚弹性系数为 0. 056, 这意味着某地高科技行业的就业人数 增加 1 倍, 就会给企业的产出带来 5. 6% 的增长。
( 二) 城市化后期阶段的主要特征: 扩散型城市化和城市区域化 集聚和扩散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当城市化进入后期阶段, 扩散将上升到主导地位, 成为该阶段
的主要特征。引起扩散的因素有几个: 第一, 避免集聚不经济。当集聚规模超过一定限度, 就会产生 集聚不经济现象。第二, 寻求新的发展机会。由于核心区由于竞争激烈, 市场趋于饱和, 迫使企业或 产业部门到外围地域开辟新市场, 以减少竞争压力。第三, 政府的干预作用。为缩小地域间的经济 发展差距, 政府常常采取有力措施, 控制过度的集聚, 诱导和强制资源要素和产业部门由集中走向 分散。因此, 在城市化后期阶段, 扩散机制推动城市化呈扩散型发展, 使之成为该阶段的主要特征。 例如, 表 3 显示出韩国汉城在1970 年左右其城市规模处于顶点, 而自 1970 年之后, 汉城的人口和制 造业在全国和所在省的份额开始迅速下降。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期和七十年代 初期汉城的工业发生了大规模转移, 当时汉城的大多数行业, 特别是化工、金属冶炼和加工业都转 移到了附近的卫星城。
关键词: 集中型城市化 大城市化 扩散型城市化 城市区域化
中图分类号: F 291.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 1309( 2006) 2- 0034- 06
一、城市化阶段的重新划分
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的变革所引起的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发生转变的过程, 是 非农产业和人口集中化、集约化、高效化以及传统的乡村社会向现代的城市社会演变的自然历史过 程。从世界城市化实践来看, 城市化进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1979 年美国地理学家诺瑟姆( Ray·M ·Nort ham) 发现, 各国城市化进程所经历的轨迹, 可以概括成一条稍被拉平的“S”型曲线( 如图 1) 。 我国学者高佩义援引英国的数据资料, 基本上证实了这一曲线的存在。¹谢文蕙则进一步对 S 型曲 线的数学模型进行了推导, 得出公式为: Y= 1/ ( 1+ Ce- rt) ( 其中Y 代表城市化率, t 为时间, C 和r 为 常数) 。º按照传统的观点, 城市化进程可分 为三个阶段: 城市化率低于 30% 为初期阶 段, 30% ~ 70% 为中期阶段, 70% 以上为后期阶段。»但该种划分方法不能体现出城乡空间结构演变的阶段性 特征, 对城市化实践缺乏指导意义。因此, 本文将采用新的划分界限, 对城市化阶段进行重新划分。
表 3
韩国汉城的扩散过程
年 份 汉城占全国城市人口的比例( % )
年 份 汉城占其所在省的人口份额( % ) 汉城占其所在省的制造业份额(% )
资来自百度文库来源: Henderson, 2000。
19 60
34 19 70
62 76
19 70
41 19 80
63 61
1 980
38 1 983
67 45
束后, 经济的复苏对这一段时期过慢的城市化速度进行了弥补) , 但如果我们把时间跨度延长至 40
年, 则发现1920 年前 40 年的城市化平均发展速度为0. 58% / 年, 而1920 年后40 年的平均速度为 0.
47% / 年, 因此我们可以确定1920 年是美国城市化进程的拐点。因此, 以1920 年为界, 美国的城市化
1 99 0
33 1 99 3
61 30
2006 年第 2 期 ·上海经济研究·
从地理空间的表现形式看, 集聚的过程
导致集中型城市化, 引起城市人口密度的增
加, 而扩散的过程导致扩散型城市化, 使城市
范围得到扩展, 引起城市区域化。城市区域化
展方针提供依据。
我们通过对美国城市化进程的考察, 证实这种划分方法实际上是完全成立的。如表 1 所示, 在
1920 年以前美国城市化发展速度是逐年加快的, 之后则逐年减慢, 只是 1940 年和 1960 年的数据有
些例外( 主要是因为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美国经济大危机导致城市化速度下降, 但在二次世界大战结
递减的速度发展, A 点对应图 2 中城市化速度曲线 MY 的最高点A' 。¼因此, 可以以“S”曲线上的拐
点为界划分城市化阶段, 当城市化率低于拐点所对应的城市化率 Y1, 我们称之为城市化前期阶段,
城市化率以递增的速度提高; 当城市化率大于 Y1, 我们称之为城市化后期阶段, 城市化率以递减的
速度提高。这种划分方法的最大优点是能充分体现城市化各阶段的主要特征, 为分阶段制定城市发
前期发展阶段后, 两市在地理上便连为一体了。A 城和B 城各自变成 A、B 城市区域系统的子系统。
我们仍以美国为例, 来证实扩散型城市化和城市区域化是城市化后期阶段的主要特征。在1920
年以前, 美国中心城的人口增长率要高于郊区的人口增长率, 例如在1900 年~1910 年和 1910 年~
1920 年, 中心城的人口增长率分别为35. 5% 和 26. 7% , 分别高于郊区的 27. 6% 和22. 4% , 这说明美
19 80
8 67 2 31
184. 2 351. 1
19 00
62 8
10. 8 6. 6
发展 中国家
1930 1950
城市数目( 个)
83
2 13
14
43
城市人口( 百万人) 18. 3 39. 6
15. 9 57. 5
1 98 0
723 176
151. 5 297. 5
资料来源: 保罗·贝洛克: 《城市与经济发展》, 江西人民出版社, 1991 年, 第 154、247 页
收稿日期: 2006- 01- 09
2006 年第 2 期 ·上海经济研究·
如图1 所示, 根据城市化进程的“S”型曲线特点, 在曲线上必然存在一个拐点 A ( 拐点的具体位
置因各国城市化起始时间和城市化速度不同而异) , 之前城市化以递增的速度发展, 之后城市化以
在城市化前期阶段, 以集聚效应为动力的区域经济集聚趋势十分显著, 集聚与规模经济成为经 济活动的主要特征。由于开始受资源稀缺性的限制, 以城市为基础的国民经济工业化过程通常会在 少数具有优势的经济中心, 或者交通枢纽、矿产资源富集地等开始起步。随后, 受规模收益递增的影 响, 进入集聚增长的累积循环过程, 先行工业地区不断吸引其周边影响范围内的各种资源, 并供给 商品和服务, 发挥政治和经济的领导组织功能, 逐渐成长为核心区, 其它地区成为受其支配的外围
·上海经济研究· 2006 年第 2 期
区域。在此过程中资本和劳动力向核心区流动, 在空间上表现为中心城市迅速发展, 并在该地区占 据主导地位。因此, 在城市化前期阶段, 集聚机制内在地推动集中型城市化的形成, 并使之成为该阶 段的主要特征。
根据世界城市化进程, 集中型城市化一般会导致大城市超先增长, 出现大城市化。导致大城市 化的直接原因是在城市人口和农业人口的流动中, 总的趋势是流向大城市的人口要超过流向中小 城市的人口。从表2 可以看出, 对于发达国家, 1950 年以前( 根据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 1950 年为 其拐点, 对应城市化率为 54. 9% ) , 无论是在城市数目方面, 还是在人口方面, 大城市的增长都远远 超过了中小城市( 1950 年与1800 年相比, 在数目方面, 大城市增加了 60 倍, 而中小城市只增加了 18 倍; 在人口方面, 大城市增加了 106 倍, 中小城市只增加了 18 倍) 。但在1950 年以后, 大城市尽管总 体上还在增长, 但其速度已经和中小城市没有多大差别: 与1950 年相比, 1980 年大城市和中小城市 的数目分别增长0. 9 倍和0. 8 倍, 人口增长分别为1. 0 倍和0. 9 倍。而对于发展中国家, 由于城市化 起步较晚, 即使在 1950 年以后, 大城市的增长仍然明显高于中小城市。这表明, 大城市超先增长规 律只出现在城市化进程的前期阶段。因此, 大城市化是城市化前期阶段的主要特征。
表 2
城市化前期阶段的大城市超先增长规律
城市规模
年 份
10~50 万人 ≥50 万人
10~50 万人 ≥50 万人
180 0
26 2
5. 3 1. 6
发达国家
1850 1900 1950
城市数目( 个)
53
16 2
47 4
5
33
12 0
城市人口( 百万人)
11
33. 4 95
6
44 170. 7
·上海经济研究· 2006 年第 2 期
城市化的阶段特征与 我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
杨 波 朱道才 景治中
( 安徽财经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 233041)
内容摘要: 城市化进程可以分为前期阶段和后期阶段, 集中型城市化和大城市化是 前期阶段的主要特征, 扩散型城市化和城市区域化是后期阶段的主要特征。我国总体上仍 处于城市化的前期阶段, 因而应走集中型城市化和大城市化道路, 但部分城市化先行地区 已经进入后期阶段, 应该加强这些地区的城市区域建设。
国人口仍以向中心城的集中为主。然而在二十世纪20 年代, 美国中心城的人口增长率为23. 3% , 而 郊区为34. 2% , 后者超过前者近11 个百分点。½此后, 郊区的人口增长率一直高于中心城, 而且差距
到“内伦敦”, 再到“大伦敦”, 最后发展到巨大 的“伦敦区域”。复合型城市区域是由于城市
图 3 复合型城市区域形成模型
集中发展之后的循序性扩散与跳跃式扩散, 使许多原本不相干的和联系很少的城市逐渐连为一体,
所形成的城市区域。如图 3 所示, A、B 两市原是不相联系的。但A 市进入后期发展阶段, B 市经过
进程可以划分成两个阶段: 1800 年至 1920 年为城市化前期阶段, 城市化率由 6. 1% 上升至 51. 2% ;
1920 年至今为城市化后期阶段, 城市化率由 51. 2% 提升到 77. 2% ( 2000 年数据) 。
表 1
美国城市化进程
年份
1800 1820 1840 1860 1880 1900 1920 1940 1960 1980 20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