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7----18页的8----10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加深对加减法的理解.2.会利用加减法的这些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初步的判断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会利用加减法的这些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问题回顾,再现新知

1.创情板题

教师:我们在前三年已经学过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现在来学习一些有关加减法的规律性知识。

教师出示下面的题:

(1)一班有男生24人,女生有19人。’ 24 + 19 = 43(人)

全班共有多少人? │││

加数加数和

(2)二班有43人,其中男生24人, 43 — 24 = 19(人)

女生有多少人? │││

和加数加数

(3)一班有43人,其中女生19人。 43— 19 = 24(人)

男生有多少人? │││

和加数加数

先做第(1)题,让学生自己分析数量关系,进行解答,然后提问:

“这道题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谁能说出加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学生回答后,教师在第(1)题的右边板书出加法算式,并在算式下面写出“加数、“加数”、“和”(如右上)。

接着让学生解答第(2)、(3)题,然后回答:

“与第(1)题比较,第(2)、(3)题是已知什么,求什么?

“用什么方法计算?”

引导学生说出第(1)题是已知男生和女生人数,求全班人数用加法,第(2)、(3)题是已知全班学生人数和男生或女生人数,反过来求女生或男生人数,都用减法计算。教师板书出第(2)、(3)题的减法算式(如右上)。

然后教师提问:

“如果撇开题里讲的具体的事,每道题各是已知什么,求什么?”

启发学生说出:第(1)题是已知两个加数,求它们的和,用加法;第(2)、(3)题都是已知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用减法。

学生回答后,教师在第(2)、(3)题的算式下面注出“和”、“加数”、“加数”(如右上)然后启发学生想:

“根据第(2)、(3)题的算式与第(1)题的算式的联系,你能说一说减法是什么样的运算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减法是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个加数的运算。

让学生看书上第54页,读一读书上的结语。然后提问:

“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什么?”(被减数。)

“要减去的已知加数叫做什么?”(减数。)

“要求的未知加数叫做什么?”(差。)

教师说明: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减去的已知加数叫做减数,求出的未知加数叫做差。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逆”就是相反的意思,“逆运算”就是相反的运算。我们可以通过上面的例子来理解;第(1)题用加法计算,第(2)、(3)题都用减法计算,第(2)、(3)题与第(1)题比较,第(1)题的问题在第(2)、(3)题中变成了已知条件,第(1)题中的其中一个已知条件在第(2)、(3)题中变成了问题。也就是说,减法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与加法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正好相反,在加法中已知的,在减法中变成了未知的,在加法中未知的,在减法中变成了已

知的。所以减法是与加法相反的运算,通常叫做“逆运算”。这就是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板书课题: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出示学习目标

①通过具体情境,引导学生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加深对加减法的理解.

②会利用加减法的这些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自读一遍。

3.出示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17页----18页的内容,重点看第8题,思考: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10分钟之后交流。

二、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1.基本练习,巩固新知

多媒体出示课本第17页的第8题

学生先根据题中的范例独立填写算式。交流时得出: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还要学生知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表格中的算式进一步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前的关系。明确加法与减法是一种互逆运算。]

2.综合练习,应用新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