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政以德》教学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政以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了解孔子的德政主张。

二、落实本课的字词句。

三、掌握课文中的词类活用。

教学重点:

诵读原文,感受孔子思想;细析“季氏将伐颛臾”一节;整理活用现象、句式特点和相关成语。

教学难点:

孔子德政观点和固定句式。

教学方法:

诵读为主,归纳为辅。让学生充分诵读,试着背诵。在熟读的基础上与学生一起落实字词句,一起归纳课文中文言特点。

课前准备:

一、认真阅读课文、注释、翻译,掌握字音字义。

二、查阅资料,了解孔子有关思想。

三、研讨课后练习。

学习建议:诵读、归类。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题导入

公元前551前,有一个叫颜徵(征)在的女子在尼山祝祷归家后,果然怀孕。待十月怀胎时,忽然梦见一位垂髫的仙女,手牵着一只满身龙麟的独角兽,背上坐着一小孩。仙女言:“此兽名叫麒麟,专为送子而来。”

等到出生时,天上传来奏乐声,同时有五个仙翁,从云彩中冉冉下降。其中一个说道:

“天生圣人,天降音乐。”

结果这个孩子一出生,就发现他与众不同。怎么与众不同?

他降生后不但头顶如反盂(yú,盛汤浆或饭食的圆口器具。反盂,即头顶上中间低四面高),而且面部有“七露”,眼露筋、耳露轮、鼻露孔、嘴露齿,眼、耳、鼻又均双露,称为七露。看上去像个怪物,他的父亲叔梁纥和母亲颜徵在就把他扔在野地里了。后来,不知道从哪里飞来一只老鹰给他打扇子,遮蔽骄阳;又有一只老虎将他衔进了一个山洞,并给他喂乳汁。这就是所谓的“龙生虎养鹰打扇”的传说,这个传说至今还在曲阜一带流传。

这个人是谁?大名鼎鼎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是也。孔子,名丘,字仲尼。孔子是对他的尊称,孔老二是对他带点贬义的称呼。

二、逐章诵读

请同学范读、齐读、自读、小组读、男声读、女声读。读熟全文,读背其中脍炙人口的章节。

三、德政主张

逐章把握孔子的德政主张。

本课记载的是孔子及部分弟子有关从政方面的言论,以德从政、以礼从政是其主要思想。

(2.1)【解读】

本章孔子谈德政以及德效。

这里讲的是为政者管理政务,除了依靠法律的手段之外.首要依靠的是自身品德的修养。为政以德,首先是为人以德。儒家文化强调,先“正心,修身,齐家”,然后才是“治国,平天下”。孟子所谓“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多助者天下顺之。寡助者天下叛之”,说的就是施行仁政的结果。有德乃有人,有人乃有政,德闻天下,众人呼应,犹如群星环绕。“为政以德”就像北极星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这里用人们熟知的现象作比喻,来强调施行仁政的重要性、必要性。事实上,按现代天体学知识,众星并不是“共(绕)”北极星而运转。

为政以德的“德”,含义十分宽广,在儒家文化中至少包括“仁、义、礼、智、忠、信、清、廉、洁、直、孝、勇、诚、敬、恭、敏、惠、温、良、俭、让、宽、简……”等40多个积极道德子目。

借喻释理,赋理以形。使说理亲切。是孔子说话艺术的一大特色。

(2.3)【解读】

本章谈为政的四大纲领:“政”、“刑”、“德”、“礼”。

《礼记·缁衣篇》记载:“子曰:‘夫民,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有格心;教之以政,

齐之以刑,则民有遁心!’”《礼记》这段记载可看作读此则的钥匙。这里谈的是“德治”与“法治”的关系.在孔子看来德治高于法治。为政者首先想到的应是“为政以德”,而不是“为政以法”。在德、法关系上,应是“德”先“法”后,因为“法”只是对“不德”之人起惩罚的作用。

“为德”是为政者的主要法宝:

一、为政者本身应修德,同时还应加强社会公德教育,使社会成员明是非,辨善恶,识忠佞,从而耻恶、耻非、耻佞,进而行善、行是、行忠。

二、“德之不行”,施之以法,再用法去约束他们,“行德”意在使民“知耻”。“礼义廉耻”,管子称之为治国的四大纲领,他认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知耻且格”表明“行德”应着眼于民众的道德修养,民众的素质提高,如此,才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国家的太平。

另外,不论古今中外,研究管理科学的,其研究范围均逃不出孔子划定的“政”、“刑”、“德”、“礼”的范畴。所有管理学的管理措施,均在该四大范畴之内。“政”,政务,规则;“刑”,刑罚,法律;“德”,仁爱,善心;“礼”,礼仪,外交,内外关系的协调沟通,均在“礼”的范畴之中。“政”、“刑”属于刚性管理,他律管理原则;“德”、“礼”属于柔性管理,自律性管理,柔性管理比刚性管理层次更高。最好的管理是刚柔结合、刚柔兼济,诸葛亮说:“纯柔纯弱,其势必削,纯刚纯强,其势必亡;不柔不刚,合道之常。”(《诸葛亮全集·军谶》)

(13.9)【解读】

本章记载孔子“富而后教”的观点。

孔子与卫国交往较频繁,数次前往,数次离开。这次卫国之行,冉有为孔子驾着马车,来到一个人烟稠密、人口众多的地方,孔子率先发出了感叹:“庶矣哉!”人口真多啊!冉有不失时机向孔子求教:“既庶矣,又何加焉?”人口众多,又该怎么办呢?孔子说:“富之。”使他们富裕。冉有紧追一问:“既富矣,又何加焉?”孔子答:“教之。”师生之间的对话,有三步曲:“庶之”,“富之”,“教之”。层层深入,条理井然,告诉我们一个最基本的道理:先富后教。《管子·治国篇》说:“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民贫则难治。”为什么这样说呢?“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陵上犯禁,陵上犯禁则难治也。”儒法治国之道如出一辙,强调物质第一,精神第二,但两者难以确定先后,当两手同时抓。当今社会,开放搞活市场经济,一切措施,意在“富民”;道德规范建设,意在“教民”。二千多年后,我们的举措仍难离孔子“先富后教”或“边富边教”的理论框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