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头高级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化学选修四第二单元《溶液的酸碱性:溶液的酸碱性》(教学案)

海头高级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化学选修四第二单元《溶液的酸碱性:溶液的酸碱性》(教学案)
海头高级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化学选修四第二单元《溶液的酸碱性:溶液的酸碱性》(教学案)

教学时间

教学课题专题专题3溶液中的离子反应单元第二单元溶液的酸碱性节题第1、2课时溶液的酸碱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

技能

了解溶液pH的定义,能进行pH的简单计算。

过程与

方法

通过实验联想、比较等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情感态

与价值

通过溶液PH的测定,何会化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pH的简单计算教学难点pH的简单计算教学方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知识回顾]

1、写出醋酸、一水合氨溶于水和水的电离方程式:

CH3COOH CH3COO-+H+

NH3·H2O NH4++OH—

H2O H++OH—

2、水的离子积常数

[完成下表]

溶液酸

碱性

c(H+)与c(OH—)关系

任意温度室温

(mol/L)

pH值

(室

温)

酸性c(H+)>c(OH—)小于7

练习

口答、检查

25℃[H+]·[OH

—]= 10—7=10—14=Kw

[阅读]P67

中性 c (H +)=c (OH —)

7 碱性

c (H +)

大于7

一、溶液的酸碱性

1、 c (H +

)与c (OH —

)比较 2、 PH 与7

3、PH 试纸的使用

本质 对昭表3—6 大于7显碱性,

小于7显酸性 等于7显中性

教学过程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取试纸置于表面皿上,用玻璃棒蘸取试液少许,点在试

纸上观察颜色变化,与比色卡,读出。 [讲解] (二)有关pH 的计算 1.溶液简单混合 V 1、V 2的一元强酸或强碱 .

2.强酸和强碱混合(发生中和反应,忽略体积变化)可

能情况有三种: ①若酸和碱恰好中和. 即nH +=nOH —,pH=7. ②若酸过量,求出过量的[H +

],再求pH 值.

③若碱过量,求出过量的[OH —],求出pOH 后求pH 值. 特例:若强酸与强碱等体积混合 ①若pH 酸+pH 碱=14,则完全中和pH=7. ②若pH 酸+pH 碱>14,则碱过量pH ≈pH 碱-0.3 ③若pH 酸+pH 碱<14,则酸过量pH ≈pH 酸+0.3 [分析] ①呈中性:即pH=7.

不湿润

注意:强酸直接由[H +

]总求pH 值

强碱由[OH —]总

求pOH ,后再求pH 值

(注意)先判断显性离子!

了解即可 [练习]

pH=a 的HCl 溶液和

nH+=nOH—

10—a·V1=10—(14-b)·V2

V1:V2=10—14+a+b

10n=10a+b-14

n=a+b-14

a+b=14+n

②若呈酸性. 即pH<7

nH+>nOH—

10—a·V1>10—(14-b)·V2

V1:V2>10—14+a+b

10n>10-14+ a+b

a+b<14+n

③若呈碱性,即pH>7,同理可知

a+b>14+n pH=b的NaOH溶液按体积比V1 :V2混合.当混合液分别呈中性、酸性、碱性时,且V1:V2=10n 时,a+b分别为多少?

教学过程

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3.关于酸、碱混合时的定性判断(常温)

酸与碱混合时发生中和反应,但不一定恰好完呈中和。即使恰好完全中和,也不一

定溶液呈中性,由生成的盐能否水解及水解情况而定,另外酸碱的强弱不同,提供反应物的量不同也影响着反应后溶液的性质。一般酸或碱过量化生成的盐水解对溶液的酸碱性影响大。

下面把常见的几种情况分列出来.

①等物质的量浓度的一元弱酸一元强碱溶液等体积混合溶液pH>7(由生成的强碱弱酸盐水解决定)

②等物质的量浓度的一元强酸与一元弱碱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pH<7(由生成的强酸弱碱盐水解决定)

③等物质的量浓度的一元强酸与强碱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pH=7(因生成强酸强碱盐不水解)

想一想:若酸或碱之一是多元,情况又怎样?

④当pH=pOH 的强酸与强碱溶液以等体积混合后pH=7(与酸、碱的几元性无关) ⑤当pH=3的某一元酸溶液与pH=11的一元强碱以等体积混合后pH ≤7。(考虑酸有强弱之分,若分弱酸,制反应后酸过量)

⑥当pH=3的某一元强酸pH=11的一元碱溶液的以等体积混合后pH ≥7(同理⑤,弱碱过量)

⑦将pH=3的酸溶液和pH=11的碱溶液以等体积混合后溶液pH=无法确定. 再想一想:⑤⑥⑦与酸、碱的几元性有无关系?

例1.将0.5L0.1mol/L Fe 2(SO 4)3溶液与1L0.6mol/L 氨水溶液完全混合并过滤,溶液总体积不变,则所得滤液的pH 值与下列选项符合的是__________ A .等于0.3mol/L 氨水的溶液的pH 值 B .等于0.2mol/L 氨水溶液的pH 值 C .大于0.3mol/L 氨水溶液的pH 值 D .小于0.2mol/L 氨水溶液的pH 值

[解析]:先考虑反应,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Fe 3+ + 3NH 3〃H 2O===Fe(OH)3↓+3NH 4+ 1mol 3mol 0.1mol 0.3mol

由此可知氨水过量0.3mol ,但体积已为1.5L ,此时氨水浓度为C=

L

mol 5.13.0=0.2mol/L

请注意,上反应还生成了0.3ml NH 4+,但NH 3〃H 2O 的电离会产生抑制作用,故后成性没有0.2ml/L 的纯氨水强,本题应选D.

例2.求下列混合溶液的pH :(1)pH=3和pH=5的两强酸等体积混合;(2)pH=8和pH=10的两强碱等体积混合。

分析 酸溶液混合后,H +的物质的量等于原来两酸溶液H +的物质的量之和,从而求出[H +]及溶液的pH ,碱溶液混合后,OH —的物质的量等于原来两碱溶液OH —的物质的量之和,从而求出[OH —],根据Kw 换算出[H +],最后求出溶液的pH 。在第(2)题中,切不可直接将两碱溶液中的H +的物质的量相加,不能认为这是混合溶液的H +的总量,否

则就会造成很大错误。 解:(1)[H +

]=

1

11

/10

1/10

5

3

+?+?--L mol L mol

=5×10—4

mol/L pH=-lg(5×10—4)=3.3 (2)[OH —

]=

1

11

/10

1/10

4

6

+?+?--L mol L mol

=5×10—5

mol/L [H +

]=

5

1410

5101--??=2×10—10mol/L

pH=-lg(2×10—10) =9.7

总结:两种强酸等体积混合的pH 等于混合前pH 数值小的加上0.3;两种强碱等体积混合的pH 等于混合前pH 数值大的减去0.3。(2)必须按显性离子计算。

例3.常温下有体积为V 1L ,pH 值为m 的稀硫酸和体积为V 2L 、pH 值为n 的NaOH 溶液混合后. (1)如果V 1=V 2时.

①当m+n=13时,则混合后溶液呈______________性. ②当m+n=15时,则混合后溶液呈______________性. (2)如果混合后pH=7时;

①当m+n=14时,则V 1 :V 2=____________. ②当m+n=13时,则V 1 :V 2=____________.

③当m+n >14时,则V 1 :V 2=___________.(填表达表),且V 1________V 2(填>、<、或==

解析 H 2SO 4尽管为二元强酸,但当用pH 值表示时,与几元则无关. (1)根据上文提及的特例,可知 当m+n=13<14,即混合液呈酸性. 当m+n=15>14,即混合液呈碱性,pH >7. (2)若混合后溶液pH=7,即中性.

根据上文提到,a+b=14+n ,可推知 当m+n=14时,则V 1 :V 2=1 当m+n=13时,则V 1 :V 2=

10

1

当m+n >14时,则nH +=nOH — 10—m

〃V 1=10—(14—n)

〃V 2

V 1 :V 2=10

—14+n+m

=10m+n —14

∵m+n >14,∴V 1 :V 2>1 即V 1>V 2

例4.Ba(OH)2和NaOH 混合溶液的pH=14,取该溶液100mL ,持续通入CO 2,当CO 2通入0.56L 时生成沉淀最多(体积指标准状况,设溶液体积不发生改变),试通过计算回答:

(1)Ba(OH)2和NaOH 的物质的量浓度各为多少?

(2)当通入CO 2的体积为2.24L 时,溶液中各种离子(除H +

、OH —

)物质的量浓度各为多少?

解析:(1)混合液中总[OH —]=1mol/L , n(OH)—=0.1mol 当CO 2道入0.56L 时沉淀最多,此时发生如下反应:

Ba(OH)2 + CO 2===BaCO 3↓+H 2O 1mol 1mol 0.025mol 0.025mol C[Ba(OH)2]=

L

mol 1.0025.0=0.25mol/L

n(NaOH)= n(OH —)总-2 n[Ba(OH)2] =0.1-2×0.025=0.05(mol) C(NaOH)=

L

mol 1.005.0=0.5mol/L

(2)当n(CO 2)=0.1mol 时,发生下列反应 CO 2 + OH — = HCO 3— 0.1mol 0.1mol 0.1mol

此时溶液中无沉淀,故[Na +

]=0.5mol/L [Ba 2+

]=0.25mol/L [HCO 3—]=1mol/L

小结:溶液中发生多种反应时常用关系式法、电得失守恒、电荷守恒。

[小结]能定性判断溶液的酸碱性,会进行PH的简单计算。

[作业]讲义

板书

划一、溶液的酸碱性

二、溶液PH计算

PH试纸的使用要讲,PH计算只讲简单的。

[课后练习]

1.下列溶液中,pH最大的是()

A.pH=4的盐酸和pH=10的烧碱溶液等体积混合B.pH=5的盐酸稀释1000倍C.pH=11的烧碱溶液稀释1000倍D.pH=11的氨水溶液稀释1000倍

[讲解] pH最大,即溶液碱性最强,氢氧根离子浓度最大,D

2.有pH值都等于4的硝酸和醋酸,均取1mL加水稀释至amL和bmL,测得稀释后溶液的pH均为5,则稀释后溶液的体积()

A.a=b=100mL B.a=b=1000mL C.a<b D.a>b

[讲解] pH相等强酸与弱酸,加水稀释相同倍数,强酸溶液PH变化大。C

3.中和相同体积,相同pH值的H2SO4、HCl、CH3COOH三种稀溶液时,用去同种浓度的NaOH 溶液的体积依次为V1、V2、V3,则V1、V2、V3的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A.V1=V2=V3 B.V1=V2<V3 C.V1=V2>V3 D.V1<V2<V3

[讲解]相同pH值的H

2SO

4

、HCl、CH

3

COOH三种稀溶液中,硫酸、盐酸氢离了子浓度相同,

酸强浓度较大。

4.等体积混合0.1mol/L盐酸和0.06mol/LBa(OH)2溶液后,溶液的pH等于()A.2.0 B.12.3 C.1.7 D.12.0

[讲解]氢氧化钡是二元碱,且过量。B

5.有pH值相等的A、B、C、D四种一元酸的溶液各20ml,与过量镁充分反应后,产生氢气质量是D>C>B=A.这说明:①D的酸性最强. ②A与B的酸性最强且彼此相当.③原D反应后溶液的pH值最大. ④反应后原A和B的溶液的pH值最大;⑤反应前D的电离程度最大,⑥反应前四种酸的电离程度相同,其中正确的是()

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⑥D.②③

[讲解] D,采用排除法。

6.pH值相同、体积相同的盐酸和醋酸分别与等体积、等浓度的NaOH溶液混合,若醋酸与氢氧化钠混合后溶液的pH值的7,则盐酸与氢氧化钠的混合后溶液的pH值()A.>7 B.<7 C.=7 D.无法判断

[讲解]B

7.相同条件下pH=3的盐酸和pH=3的醋酸:

(1)取等体积两溶液,分别稀释pH=4时,两者加水量的关系是:

前者________后者(填>、<或=,下同=;

(2)取等体积的两溶液,分别加入等物质的量的相应钠盐固体少量,两溶液的pH大小关系是:前者_________后者;

(3)各取两溶液VL,分别加入VLpH=11的NaOH,充分反应后,两溶液pH大小关系是:前者__________后者。

8.某工业废水,经化验含游离氯的浓度为0.001mol/L,且此废水的pH=4,为除去10L此废水中的游离氯,需加入浓度为0.025mol/L的Na2SO3溶液多少毫升?除氯后溶液的pH约为多少?

[直击高考]

1.室温下,下列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所得溶液的pH一定大于7的是(06上海)

A.0.1mol/L的盐酸和0.1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

B.0.1mol/L的盐酸和0.1mol/L的氢氧化钡溶液

C.pH=4的醋酸溶液和pH=10的氢氧化钠溶液

D.pH=4的盐酸和pH=l0的氨水

2.室温时,将x mL pH=a 的稀NaOH溶液与ymL pH=b的稀盐酸充分反应。下列关于反应后溶液pH的判断,正确的是(06广东)

A.若x=y,且a+b=14,则pH>7 B.若10x=y,且a+b=13,则pH=7

C.若ax=by,且a+b=13,则pH=7 D.若x=10y,且a+b=14,则pH>7

高中化学 3.2.1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第一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4

云南省高中化学 3.2.2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第二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4 一、内容及其解析 1、 内容:水的电离、溶液的酸碱性与溶液的PH 。 2、 解析:学习水的电离以及影响水的电离的因素、水的离子积,,c (H + )、PH 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 二、目标及其解析 1、目标:(1)、了解水的电离和水的离子积 (2)、了解溶液的酸碱性与pH 的关系 2、解析: (1)、通过学习知道水的电离和水的离子积和离子积常数,知道水的电离受其他因素的影响。 (2)要求懂得溶液的酸碱性与pH 的关系及PH 的测定方法,学会用PH 的理论进行有关溶液PH 的计算。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1、教学重点:水的离子积,溶液酸碱性和溶液pH 值的关系 2、教学难点:水的离子积,有关溶液PH 的简单计算。 四、教学过程: 引入:水是不是电解质?研究电解质溶液时往往涉及溶液的酸碱性,而酸碱性与水的电离有密切的关系。那么水是如何电离的呢?精确的实验证明,水是一种极弱的电解质,它能微弱 地电离,生成H 3O + 和OH — : 一、水的电离(第一课时) 1、水的电离 H 2O + H 2O H 3O + + OH — 简写为:H 2O H + + OH — 实验测定:25℃ [H + ]=[OH -]=1710-?mol/L 100℃ [H + ] = [OH - ] = 16 10 -?mol/L 水的电离与其它弱电解质的电离有何异同? 不同点:水是“自身”作用下发生的极微弱的电离。 相同点:均是部分电离,存在电离平衡 提问:请学生计算水的浓度,1L 纯水的物质的量是55·6mol ,经实验测得250 C 时,发生电 离的水只有1×10-7 mol ,二者相比,水的电离部分太小,可以忽略不计。因此电离前后水的物质的量几乎不变,可以视为常数,常数乘以常数必然为一个新的常数,用K w 表示,即为水的离子积常数,简称水的离子积。 2、水的离子积 K w = c (H +)·c (OH — ) 由于250C 时,c (H +)= c (OH —)= 1×10-7 mol/L 所以250C 时,K w = c (H +)·c (OH —)=1×10-14(定值)(省去单位) 提问:当温度升高时,K w 如何变化?影响K w 的因素是什么?(电离过程是吸热过程) 1000C 时,K w = c (H +)·c (OH —)=1×10 -12 影响因素:温度越高,Kw 越大,水的电离度越大。对于中性水,尽管Kw,电离度增大,但仍 是中性水,[H +]=[OH -]. 注:温度升高时K w 增大,所以说K w 时要强调温度。

初三化学溶液的酸碱性讲义练习

本次课课堂教学内容 一、要点复习 1.酸性溶液不一定是酸溶液,碱性溶液不一定是碱溶液。 例如:碳酸钠(Na2CO3)属于盐类但其溶液显碱性,硫酸铜(CuSO4)属于盐类,但其溶液显酸性。 2.酸性、碱性溶液使酸碱指示剂变色,变色的是指示剂而不是酸性、碱性溶液。 二、内容讲解 知识点1 酸性溶液和碱性溶液 1,酸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溶液,表现为酸性 2,碱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的溶液,表现为碱性 3,中性: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色,呈中性 知识点2 酸碱指示剂 1.酸碱指示剂(简称:指示剂):能跟酸或碱的溶液起作用而显示不同的颜色。常见的有:石蕊溶液、酚酞溶液。 2.变色规律: 石蕊溶液遇酸性溶液变成红色,遇碱性溶液变成蓝色。酚酞溶液遇酸性溶液不变色,遇碱性溶液变成红色。 3.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的石蕊试液中, (1)溶液由紫色变成红色。 (2)二氧化碳溶于水生成了碳酸,是碳酸改变了溶液的颜色。 4.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的方法: (1)取少量该溶液,滴入几滴石蕊试液,若溶液呈现红色,则说明该溶液为酸性溶液。 (2)取少量该溶液,滴入几滴石蕊试液,若溶液呈现蓝色;或者滴入几滴无色的酚酞试液,若溶液呈现红色,则说明该溶液为碱性溶液。 典例分析 1.二氧化碳的水溶液(含碳酸)、白醋、酸果汁等物质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表现出酸性;

2.纯碱溶液、肥皂水、石灰水、氨水等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这些溶液显碱性 3.食盐水、蔗糖水等溶液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色,既不具有酸性,也不具有碱性,显中性。 知识点3溶液酸碱性强弱 1.溶液的酸碱度常用pH来表示,pH范围通常在0~14之间。pH<7 溶液呈酸性;pH>7 溶液呈碱性;pH=7 溶液呈中性。PH越小酸性越强,pH越大碱性越强。 2. pH的测定:用玻璃棒(或滴管)蘸取待测试液少许,滴在pH试纸上,显色后与标准比色卡对照,读出溶液的pH(读数为整数) 【典型例题】 1.下列“水”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的是( ) A.氨水 B.汽水 C.冰水 D.糖水 2.紫甘蓝是大众爱吃的蔬菜,含有丰富的花青素,花青素遇酸性溶液变红色,遇碱性溶液变蓝色,在凉拌紫甘蓝丝时,观察到菜丝变成红色,可能是加入了下列哪种调味品( ) A.食盐 B.味精 C.食醋 D.香油 3.下列物质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是( ) A.肥皂水 B.氨水 C.酸果汁 D.食盐水 4.把生石灰、二氧化碳、食盐分别溶于水,往它们的溶液里分别滴入紫色石蕊试液,试液呈现的颜色依次是( ) A.蓝色、红色、紫色 B.红色、无色、蓝色 C.无色、蓝色、紫色 D.紫色、蓝色、红色 5.小明在一次晚会上表演了一个小魔术:他向事先做好的白花上喷一种无色试液后,白花变成了鲜艳的红花。请你判断小明所喷的试液可能是( ) A.紫色石蕊试液 B.无色酚酞试液 C.无色稀硫酸 D.水 6.向某溶液中滴入无色酚酞试液后不显色,向该溶液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则( ) A.一定显红色 B.可能显紫色,也可能显红色 C.可能显蓝色 D.一定显无色

高考化学专题分类汇总 溶液的酸碱性和PH试题

高考化学专题分类汇总 溶液的酸碱性和PH 试题 (2011天津毕业)6.生活中一些物质的pH 如下表所示, 其中显酸性的是( ) 番茄汁 糖水 牙膏 肥皂水 pH 4 7 9 10 A .番茄汁 B .糖水 C .牙膏 D .肥皂水 (2011清远)8.根据右表判断,肉类变质过程中酸碱性的变化趋势是 A .酸性变弱 B .碱性变弱 C .酸性变强 D .酸性不变 (2011青岛)14.不同物质的溶液酸碱性不同。根据下表中所列物质pH 的情况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物质 盐酸 硫酸镁溶液 氯化钠溶液 蒸馏水 碳酸钾溶液 氢氧化钙溶液 pH 小于7 小于7 等于7 等于7 大于7 大于7 A.pH 小于7的一定是酸溶液 B.pH 大于7的一定是碱溶液 C.pH 等于7的一定是水 D.盐的溶液可能显酸性、碱性或中性 (2011娄底毕业)14.家庭生活中一些常见物质的pH 如下: 物质 食醋 牛奶 食盐水 牙膏 肥皂水 pH 2~3 6~7 7 8~9 9~10 当我们被蚊虫叮咬后,蚊虫能在人的皮肤内分泌蚁酸(具有酸的性质),从而使皮肤肿痛。要减轻痛痒,应在叮咬处涂抹下列物质中的 A .食醋 B .牛奶 C .食盐水 D .牙膏或肥皂水 (2011聊城)19.下列人体体液中酸性最强的是 A B C D 体液 唾液 血液 胆汁 胃液 pH 范围 6.6~ 7.1 7.35~7.45 6.8~7.4 0.8~1.5 (2011北京)11.小刚测定了下列4种日用品的pH 值,其中呈酸性的是 日用品 A.洁厕灵 B.洗涤灵 C.洗发水 D.消毒液 pH 1 7 9 12 (2011重庆江津区)6.生活中一些食品或用品的近似pH 如下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食品或用品 食 醋 泡 菜 牙 膏 草木灰 pH 2~3 3~4 8~9 10~11 A. 牙膏是酸性物质 B. 胃酸过多的人不宜吃泡菜 C. 草木灰可以降低土壤碱性 D. 食醋能使石蕊试液变蓝 (2011厦门)6.某课外活动小组取刚降到地面的雨水水样,用pH 计(测pH 的仪器)每隔5 名称 新鲜肉 次鲜肉 变质肉 pH 5.8~6.2 6.3~ 6.6 >6.7

九年级化学溶液的酸碱性练习题

第一节溶液的酸碱性 课前预习 1.写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回忆前面所学的知识,哪些物质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猜想紫色石蕊有什么特性? 2.举出三种日常生活中曾给你留下“酸”印象的物质。 课堂练习 3.初三化学中常用的酸碱指示剂有、等。区别稀盐酸和食盐水,一般选用;区别石灰水和蔗糖水,常选用,现象更明显。测定溶液的酸碱度用。 4.据实验现象,填写指示剂溶液变色情况: 5.蓝色石蕊试纸检验性物质,红色石蕊试纸检验性物质。 6.日常生活里的下列溶液中加入紫色石蕊无明显变化的是()A.雪碧B.纯碱溶液C.纯净水D.柠檬汁 7.下列溶液中pH最小的是()A.氨水B.肥皂水C.食盐水D.白醋 8.能用无色酚酞区别开的一组溶液是()A.稀盐酸和稀硫酸B.石灰水和雨水 C.纯碱溶液和稀氨水D.食盐水和蔗糖水 9.三种无色溶液分别是①食盐水②白醋③肥皂水,其pH由小到大的排列顺序是()A.①②③B.③①②C.②③①D.②①③ 课后测试 一、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0.(1)稀盐酸遇到紫色石蕊变红色()(2)pH小于7的雨水,呈酸性,是酸雨() (3)胃酸过多的病人在空腹时最好多吃一些柑橘() (4)pH在6.5~7.5之间的土壤才适宜农作物的生长()

(5)pH计可以较精确地测定溶液的酸碱度() 二、选择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1.使酚酞变红的溶液,使紫色石蕊变()A.红色B.蓝色C.紫色D.无色 12.人体中几种重要体液的正常pH范围如下:①血液7.35 ~7.45 ②唾液6.6~7.1③胃液0.8~1.5 ④胆汁6.8~7.4 其中酸性最强的是()A.①B.②C.③D.④ 13.几种作物生长最适宜的pH范围如下:①甘草7.2 ~8.5 ②甘蔗6.0~8.0③大豆6.5~7.5 ④茶树5.0~5.5 江西很多丘陵地区土壤为红色,呈弱酸性,你认为江西适宜种植()A.①B.②C.③D.④ 三、简答题 14.家中的白醋和白酒,我们可以通过闻它们的气味,轻而易举地把它们分开,如果要用化学性质,区别这两种物质,你有几种方法?(至少写出两种) 15.正常的雨水呈什么性?为什么?什么样的雨水被称为“酸雨”?你知道“酸雨”形成的原因吗?请动手试一试,测一测本地区长的雨是否是“酸雨”。 16.放学回家,小明想起了老师要大家检验家中的各种水溶液,如:矿泉水、汽水、肥皂水、柠檬汁、牛奶、洗洁精等,看看它们到底是酸性还是碱性的,但是怎么检验呢?家里又没有红蓝石蕊试纸,又不能都用喝的办法,该如何是好呢?

酸碱平衡练习题

酸碱平衡练习题 一.是非题 1.由于乙酸的解离平衡常数)()()(HAc c Ac c H c K a -+=θ ,所以只要改变乙酸的起始浓度即c(HAc),a K θ 必随之改变。 2.缓冲溶液的缓冲能力一般认为在pH=Pka ⊕±1范围内。 3.稀释可以使醋酸的电离度增大,因而可使其酸性增强. 4.溶液的酸度越高,其pH 值就越大。 5.在共轭酸碱体系中,酸、碱的浓度越大,则其缓冲能力越强。 6.溶液的酸度越高,其pH 值就越小。 7.根据酸碱质子理论,强酸反应后变成弱酸。 8.在浓度均为0.01 mol ·L -1的HCl ,H 2SO 4,NaOH 和NH 4Ac 四种水溶液中,H + 和OH -离子浓度的乘积均相等。 9.将氨水的浓度稀释一倍,溶液中OH - 离子浓度就减小到原来的一半。 ,可以组成缓冲溶液。 11.缓冲溶液中,当总浓度一定时,则c(A -)/c(HA)比值越大,缓冲能力也就越大。 12.某些盐类的水溶液常呈现酸碱性,可以用来代替酸碱使用。 13.由质子理论对酸碱的定义可知, NaHCO 3只是一种碱。 ,可以组成缓冲溶液。 二.选择题 1.某弱酸HA 的K a θ=1×10-5,则其0.1 mol·L -1溶液的pH 值为 A. 1.0 B. 2.0 C. 3.0 D.3.5 2.有下列水溶液:(1)0.01 mol ·L -1CH 3COOH ;(2)0.01 mol ·L -1CH 3COOH 溶液和等体积0.01 mol ·L -1HCl 溶液混合;(3)0.01 mol ·L -1CH 3COOH 溶液和等体积0.01 mol ·L -1NaOH 溶液混合; (4)0.01 mol ·L -1CH 3COOH 溶液和等体积0.01mol ·L -1NaAc 溶液混合。则它们的pH 值由大到小的正确次序是 A.(1)>(2)>(3)>(4) B.(1)>(3)>(2)>(4) C.(4)>(3)>(2)>(1) D.(3)>(4)>(1)>(2) 3.下列离子中只能作碱的是( )。 A .H 2O B .HCO -3 C .S 2- D .[Fe(H 2O)6]3+ 4.在1.0LH 2S 饱和溶液中加入 mol ·L -1HCl 则下列式子错误的是 A.c(H 2S)≈0.10 mol ·L -1 B.c(HS -)

高中化学溶液的酸碱性练习试题

溶液的酸碱性 知识条目 必考要求 加试要求 1.水的离子积常数 b 2.溶液的酸碱性与溶液中 c (H +)、c (OH -)的关系 a a 3.pH 的概念,pH 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 a a 4.pH 的简单计算 b c 5.测定溶液酸碱性的方法(pH 试纸、pH 计测定溶液的pH) a b 6.中和滴定原理及其操作方法 b 7.几种常见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范围 a 考点一 知识梳理 1.水的电离:水是极弱的电解质,水的电离方程式为H 2O +H 2O H 3O ++OH -或H 2O H ++OH -。 2.水的离子积常数(加试):K w =c (H +)·c (OH -)。 (1)室温下:K w =1×10-14。(2)影响因素:只与温度有关,升高温度,K w 增大。 (3)适用范围:K w 不仅适用于纯水,也适用于稀的电解质水溶液。 (4)K w 揭示了在任何水溶液中均存在H +和OH -,只要温度不变,K w 不变。 注意 (1)水的离子积常数K w =c (H +)·c (OH -),其实质是水溶液中的H +和OH -浓度的乘积,不一定是水电离出的H +和OH -浓度的乘积,所以与其说K w 是水的离子积常数,不如说是水溶液中的H +和OH -的离子积常数。即K w 不仅适用于水,还适用于酸性或碱性的稀溶液。不管哪种溶液均有22H O H O (H )(OH )c c +-=。 (2)水的离子积常数显示了在任何水溶液中均存在水的电离平衡,都有H +和OH -共存,只是相对含量不同而已。 3.影响水电离平衡的因素 (1)升高温度,水的电离程度增大,K w 增大。(2)加入酸或碱,水的电离程度减小,K w 不变。 (3)加入可水解的盐(如FeCl 3、Na 2CO 3),水的电离程度增大,K w 不变。 4.外界条件对水的电离平衡的影响 体系变化 条件 平衡移动方向 K w 水的电离程度 c (OH -) c (H +) 酸 逆 不变 减小 减小 增大

水电解质、酸碱平衡习题及答案

第三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复习题】 一、选择题 A型题 1.高热患者易发生 ( ) A.低容量性高钠血症 B.低容量性低钠血症 C.等渗性脱水 D.高容量性低钠血症 E.细胞外液显著丢失 2.低容量性低钠血症对机体最主要的影响是 ( ) A.酸中毒 B.氮质血症 C.循环衰竭 D.脑出血 E.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3.下列哪一类水电解质失衡最容易发生休克 ( ) A.低容量性低钠血症 B.低容量性高钠血症 C.等渗性脱水 D.高容量性低钠血症 E.低钾血症 4.低容量性低钠血症时体液丢失的特点是 ( ) A.细胞内液和外液均明显丢失 B.细胞内液无丢失仅丢失细胞外液 C.细胞内液丢失,细胞外液无丢失 D.血浆丢失,但组织间液无丢失 E.血浆和细胞内液明显丢失 5.高容量性低钠血症的特征是 ( ) A.组织间液增多 B.血容量急剧增加 C.细胞外液增多 D.过多的低渗性液体潴留,造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均增多 E.过多的液体积聚于体腔 6.低容量性高钠血症脱水的主要部位是 ( ) A.体腔 B.细胞间液 C.血液 D.细胞内液 E.淋巴液. 7.水肿首先出现于身体低垂部,可能是 ( ) A.肾炎性水肿 B.肾病性水肿 C.心性水肿 D.肝性水肿 E.肺水肿 8.易引起肺水肿的病因是 ( ) A.肺心病 B.肺梗塞 C.肺气肿 D.二尖瓣狭窄 E.三尖瓣狭窄 9.区分渗出液和漏出液的最主要依据是 ( ) A.晶体成分 B.细胞数目 C.蛋白含量 D.酸硷度 E.比重 10.水肿时产生钠水潴留的基本机制是 ( )

A.毛细血管有效流体静压增加 B.有效胶体渗透压下降 C.淋巴回流张障碍 D.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升高 E.肾小球-肾小管失平衡 11.细胞外液渗透压至少有多少变动才会影响体内抗利尿激素(ADH)释放 ( ) A.1%~2% B.3%~4% C.5%~6% D.7%~8% E.9%~10% 12.临床上对伴有低容量性的低钠血症原则上给予 ( ) A.高渗氯化钠溶液 B.10%葡萄糖液 C.低渗氯化钠溶液 D.50%葡萄糖液 E.等渗氯化钠溶液 13.尿崩症患者易出现 ( ) A.低容量性高钠血症 B.低容量性低钠血症 C.等渗性脱水 D.高容量性低钠血症 E.低钠血症 14.盛暑行军时大量出汗可发生 ( ) A.等渗性脱水 B.低容量性低钠血症 C.低容量性高钠血症 D.高容量性低钠血症 E.水肿 15.低容量性高钠血症患者的处理原则是补充 ( ) A.5%葡萄糖液液 B. 0.9%NaCl C.先3%NaCl液,后5%葡萄糖液 D. 先5%葡萄糖液,后0.9%NaCl液 E.先50%葡萄糖液后0.9%NaCl液. 16.影响血浆胶体渗透压最重要的蛋白质是 ( ) A.白蛋白 B.球蛋白 C.纤维蛋白原 D.凝血酶原 E.珠蛋白 17.影响血管内外液体交换的因素中下列哪一因素不存在 ( ) A.毛细血管流体静压 B. 血浆晶体渗透压 C.血浆胶体渗透压 D. 微血管壁通透性 E.淋巴回流 18.微血管壁受损引起水肿的主要机制是 ( ) A. 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升高 B. 淋巴回流障碍 C. 静脉端的流体静压下降 D. 组织间液的胶体渗透压增高 E. 血液浓缩 19.低蛋白血症引起水肿的机制是 ( ) A. 毛细血管内压升高 B. 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 C. 组织间液的胶体渗透压升高 D. 组织间液的流体静压下降 E. 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升高 20.充血性心力衰竭时肾小球滤过分数增加主要是因为 ( ) A.肾小球滤过率升高 B. 肾血浆流量增加 C.出球小动脉收缩比入球小动脉收缩明显 D. 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中血浆渗透增高

2020-2021高中化学人教版选修4课后习题:第三章 第二节 第1课时 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

第二节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 第1课时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 基础巩固 1常温下,在0.1 mol·L-1 CH3COOH溶液中,水的离子积是() A.1.0×10-14 B.1.0×10-13 C.1.32×10-14 D.1.32×10-15 答案:A 2纯水在80 ℃时的pH() A.等于7 B.大于7 C.小于7 D.无法确定 答案:C 325 ℃时,水的电离达到平衡:H2O H++OH- ΔH>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向水中加入稀氨水,平衡逆向移动,c(OH-)降低 B.向水中加入少量固体硫酸氢钠,c(H+)增大,K W不变 C.向水中加入少量固体CH3COONa,平衡逆向移动,c(H+)降低 D.将水加热,K W增大,pH不变 答案:B 4常温下,在0.01 mol·L-1 H2SO4溶液中,水电离出的氢离子浓度是() A.5×10-13 mol·L-1 B.0.02 mol·L-1 C.1×10-7 mol·L-1 D.1×10-12 mol·L-1 答案:A 5下列关于水的离子积常数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因为水的离子积常数的表达式是K W=c(H+)·c(OH-),所以K W随溶液H+和OH-浓度的变化而变化 B.水的离子积常数K W与水的电离常数K电离是同一个物理量 C.水的离子积常数仅仅是温度的函数,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D.水的离子积常数K W与水的电离常数K电离是两个没有任何关系的物理量 解析:水的离子积常数K W=K电离·c(H2O),一定温度下K电离和c(H2O)都是不变的常数,所以K W仅仅是温度的函数。水的离子积常数的表达式是K W=c(H+)·c(OH-),只要温度一定,K W是常数,溶液中H+的浓度变大,OH-的浓度就变小,反之亦然。 答案:C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水的电离方程式:H2O H++OH-

高二化学 第七讲 酸碱平衡

第七讲 酸碱平衡 1 酸碱质子理论 质子理论认为:凡能给出质子(H +)的物质都是酸;凡能接受质子的物质都是碱。如 HCl ,NH 4+,HSO 4-,H 2PO 4-等都是酸,因为它们能给出质子;CN -,NH 3,HSO 4- ,SO 42- 都是碱,因为它们都能接受质子。为区别于阿仑尼乌斯酸碱,也可专称质子理论的酸碱为布仑斯惕酸碱。由如上的例子可见,质子酸碱理论中的酸碱不限于电中性的分子,也可以是带电的阴阳离子。若某物质既能给出质子,又能接受质子,就既是酸又是碱,可称为酸碱两 性物质,如HCO 3- 等,通常称为酸式酸根离子。 1.1酸碱的共轭关系 质子酸碱不是孤立的,它们通过质子相互联系,质子酸释放质子转化为它的共轭碱,质子碱得到质子转化为它的共轭酸。这种关系称为酸碱共轭关系。可用通式表示为:酸 碱 + 质子,此式中的酸碱称为共轭酸碱对。例如NH 3是NH 4+的共轭碱,反之,NH 4+是NH 3 的共轭酸。又如,对于酸碱两性物质,HCO 3-的共轭酸是H 2CO 3,HCO 3- 的共轭碱是CO 32-。换言之,H 2CO 3和HCO 3-是一对共轭酸碱,HCO 3-和CO 32- 是另一对共轭酸碱。 1.2酸碱反应 从酸碱质子理论来看,酸碱反应的实质是两对共轭酸碱对之间传递和相互交换质子的过程,因此一个酸碱反应包含有两个酸碱半反应。例如,NH 3与HCl 之间的酸碱反应: 半反应1 半反应2 1.3酸碱反应的实质 在酸碱质子理论中根本没有“盐”的内涵。酸碱反应是两对共轭酸碱对之间传递质子的反应,通式为: 酸 1 + 碱2 碱1 + 酸2 例如: HCl + NH 3 Cl - + NH +4 、 H 2O + NH 3 OH - + NH +4 HAc + H 2O Ac -+ H 3O + 、 H 2S + H 2O HS - + H 3O + H 2O + S 2- OH - + HS - 、 H 2O + HS - OH - + H 2S 这就是说,单独一对共轭酸碱本身是不能发生酸碱反应的,因而我们也可以把通式:酸 碱 + H + 称为酸碱半反应,酸碱质子反应是两对共轭酸碱对交换质子的反应;此外, 上面一些例子也告诉我们,酸碱质子反应的产物不必定是盐和水,在酸碱质子理论看来,阿仑尼乌斯酸碱反应(中和反应、强酸置换弱酸、强碱置换弱碱)、阿仑尼乌斯酸碱的电离、阿仑尼乌斯酸碱理论的“盐的水解”以及没有水参与的气态氯化氢和气态氨反应等等,都是酸碱反应。 1.4 酸碱的强度 1.4.1酸碱强度与物质的本性有关 酸碱的解离平衡常数θ a K 与θ b K 表明了酸碱与溶剂水分子间质子转移反应的完全程

高中化学选修四:酸碱中和滴定教案

[学习目标] 1、 初步了解酸碱中和滴定的操作方法。 2、 掌握有关酸碱中和滴定的简单计算。 [学习重点] 1、酸碱中和滴定的原理 2、酸碱中和滴定的计量依据及计算 教学过程 一:酸碱中和滴定的原理: 1.酸、碱反应的本质为: H ++OH -===H 2O 例:HCl+NaOH===NaCl+H 2O 则:1 1)()()()(==NaOH v HCl v NaOH n HCl n (v 为化学计量数)如用A 代表酸,用B 代表碱,则有: ) ()()()(B v A v B n A n = 又因c =v n 所以n=cV 则上式可表示为: )()()()()()(,7)()()()()()(B V A V A c A v B v B c B v A v B V B c A V A c ?===,如为一元酸和一元碱中和时: 由于1)()(=A v B v ,则有:c (B)=) ()()(B V A V A c ,因此c (B)的大小就决定于V (A )的大小。 二、酸碱中和滴定的操作 2.实验操作 (1)仪器:滴定管(酸式,碱式),移液管,锥形瓶,烧杯,铁架台,滴定管夹等. 注意:①酸式滴定管不能盛放碱液,氢氟酸以及Na 2SiO 3,Na 2CO 3等碱性溶液;碱式滴定管不能盛放酸性溶液和强氧化性溶液.②滴定管的刻度,O 刻度在上,往下刻度标数越来越大,全部容积大于它的最大刻度值,因为下端有一部分没有刻度.滴定时,所用溶液不得超过最低刻度,不得一次滴定使用两滴定管酸(或碱),也不得中途向滴定管中添加. (2)操作步骤: ①准备:检漏,洗涤,润洗,装液,赶气泡,调液面. ②滴定:移取待测液,加指示剂(2-3滴),滴定,判断终点,读数. ③数据处理:取两次或多次消耗标准溶液体积的平均值,依方程式求C 待. 3.实验误差分析 造成中和滴定的误差原因很多,如读数误差,操作误差,计算误差,指示剂的选择误差,药品不纯引起的误差等.因此,要做好本实验,必须各个环节都要注意. 【操作要点】 以HCl 滴定NaOH 溶液为例,说明滴定操作的要点以HCl 滴定NaOH 溶液为例,说明滴定操作的要点 (1) 在酸式滴定管内注入已知浓度为C 1的盐酸标准液至刻度“0”以上,并固定在滴定台上。在滴定管下放一小烧杯,调整液面到“0”或“0”以下某个刻度,记下起始读数V 始。注意滴定管下端尖嘴处不应留存有气泡。

高中化学复习知识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的关系

高中化学复习知识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 的关系 一、单选题 1.常温下,下列各组离子在相应的条件下能大量共存的是( ) A .由水电离产生的c(H +)=1×10-10mol?L -1的溶液中:NO 3-、Fe 2+、Na +、SO 42- B . w +K c(H ) =10-10mol?L -1的溶液中:NH 4+、I -、Cl -、K + C .-+ c(OH )c(H ) =1×106的溶液中:K +、Na +、Cl -、HCO 3- D .惰性电极电解AgNO 3后的溶液中:SO 32-、K +、Na +、S 2- 2.常温下,下列溶液中c(H +)最小的是 A .pH =0的溶液 B .0.03 mol·L -1H 2SO 4 C .0.05 mol·L -1HClO D .0.05 mol·L -1的NaHSO 4 3.在下列叙述中:①0.1mol?L -1HA 溶液的导电性比0.1mol?L -1的盐酸的导电性弱;②测得0.1mol?L -1的HA 溶液的pH=2.7;③常温下,测得NaA 溶液的pH >7;④常温下,向HA 的溶液中加入NaA 固体,pH 增大;⑤等pH 等体积的盐酸和HA 溶液分别与足量的Zn 反应,HA 放出的H 2多。能说明HA 是弱酸的是( ) A .①②③④⑤ B .②③④⑤ C .①②③⑤ D .①②③④ 4.下列溶液肯定呈酸性的是 A .c(OH -)

(完整版)初中化学专题训练--溶液的酸碱性和酸碱度(有答案)

溶液的酸碱性和酸碱度 [学习要点] 1.知道溶液的酸碱性、pH值和酸碱指示剂。 2.知道pH值与溶液的酸碱度、指示剂与溶液的酸碱性的关系。 3.知道石蕊和酚酞的变色范围。 4.了解pH值的几种测定方法。 [家教点窍] 1.酸碱度:溶液酸碱性的强弱程度。 2.pH值:是表示溶液酸碱度的一种方法。 3.溶液的酸碱度与pH值的关系: 常温下:当pH<7时,溶液呈酸性, 当pH>7时,溶液呈碱性 当pH=7时,溶液呈中性。 pH试纸或酸碱指示剂常被用来测定溶液的pH值。 4.指示剂在溶液里的显色和pH值的关系: [典型例题] 例某溶液的pH=7,要使这种溶液的pH值降低到2,应加入的溶液的pH值是 ( ) (A)1 (B)5 (C)7 (D)13 解析 pH=7的溶液是中性溶液,pH=9的溶液显弱碱性,当这两种溶液相混合时,混合溶液仍显碱性,其pH>7.pH=13的溶液是碱性较强的溶液,和pH=9的溶液相混合,混合液仍呈碱性,其pH>7。pH=5的溶液呈弱酸性,当和pH=9的弱碱性溶液混合时,酸碱两溶液发生中和反应后,混合液的酸性不可能继续增强,其pH值不可能降到2,pH=1的溶液酸性较强,当和pH=9的弱碱性溶液混合时,酸碱中和、体积增大后混合液仍有可能达到pH=2。 答案(A) [强化训练] 一、选择题 1.酸碱指示剂指示溶液的 ( ) (A)酸碱度 (B)酸碱性 (C)pH值 (D)是酸、是碱,还是盐

2.向碱性溶液中滴加酸,pH值的变化情况是 ( ) (A)不变 (B)增加 (C)减小 (D)无法判断 3.下列物质的水溶液,pH值大于7的是 ( ) (A)生石灰 (B)干冰 (C)氯化钠 (D)氯化氢 4.下列溶液中pH值最小的是 ( ) (A)滴入石蕊试液呈红色的溶液 (B)滴入石蕊试液呈紫色的溶液 (C)滴入石蕊试液呈蓝色的溶液 (D)滴入酚酞试液呈红色的溶液 5.下列溶液中既能使酚酞试液变红,又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的是 ( ) (A)食盐水 (B)稀盐酸 (C)稀硫酸 (D)石灰水 6.要使pH值是5的稀盐酸溶液pH值升高,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 ) (A)加NaOH溶液 (B)加浓盐酸 (C)加浓H 2SO 4 (D)加NaCl溶液 7.下列物质投入水中:①CaO;②Na 2O;③CuO;④Fe(OH) 3 ,所得溶液使酚酞显红色的是 ( ) (A)③ (B)④ (C)①② (D)②④ 8.下列溶液的pH值:SO 2溶于水;Na 2 O溶于水;NaCl溶于水,由大到小排列的是( )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②>③>① (D)②>①>③ 二、填空题 1.A溶液的pH=5,B溶液的pH=3,C溶液的pH=8,则这三种溶液中的氢离子浓度从大到小的顺序是 2.浓度是10%的硫酸溶液98克,pH值 7,滴入紫色石蕊试液后溶液显色。浓度为20%的氢氧化钠溶液40克,其pH值 7,滴入紫色石蕊试液后溶液显色。这两种溶液充分混合后,其pH值 7,溶液显色,混合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3.在m克n%的NaOH溶液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试液呈色,加入m克n%的盐酸后,试液变为色,溶液的pH值 7(填“>”或“<”)。 参考答案 一、1.(B) 2.(C) 3.(A) 4.(A) 5.(D) 6.(A) 7.(C) 8.(D) 二、1.B>A>C 2.小于,红,大于,紫,等于,紫色,10.3% 3.蓝,红,<

普通化学第4章酸碱平衡及沉淀溶解平衡习题

第4章酸碱平衡及沉淀溶解平衡 一、单项选择题 .4.1 1 L 溶液中含有 0.l molHCl 和 0.l molHAc 则( )。 A .c eq (H +)= c eq (Ac -) B .c eq (H +)< c eq (Ac -) C .c eq (H +)> c eq (Ac -) D. c eq (H +)= c eq (Cl -) 4.2 0.l mol·L -1 HAc l00mL ,pH 为2.87,将其稀释 1倍,pH 为( )。 A .2.87 B .2.87/2 C .2×2.87 D .3.02 4.3 下列混合溶液中不能组成缓冲溶液的是( )。 A. NH 3与NH 4Cl B .NH 3水加过量 HCl C .HCl 加过量NH 3水 D .NH 3与NH 4HCO 3 4.4 假定Sb 2S 3(s)的溶解度为x mol·L -1,则sp K Θ应为( )。 A .sp K Θ=x 2·x 3= x 5 B .sp K Θ=2x ·3x =6x 2 C .sp K Θ=x 2 D .sp K Θ=(2x ) 2·(3x )3=108x 5 4.5 CaCO 3在下列溶液中溶解度较大的是( )。 A .H 2O B :Na 2CO 3溶液 C .KNO 3溶液 D .CaCl 2溶液 4.6 在含有0.01 mol·L -1S 2-溶液中加人Bi 3+,不致发生Bi 2S 3沉淀时Bi 3+的最大浓 度应为( )。(sp K Θ =1×10-70) A .1×10-70 mol·L -1 B .1×10-68 mol·L -1 C .1×10-34 mol·L -1 D .1×10-32 mol·L -1 4.7 10mL0.l mol·L -1MgCl 2和10mL 0.l mol·L -1NH 3水混合,则( )。 (sp K Θ=1.2×10-11 θ b K =1.77×10-5 ) A .Q <sp K Θ, B .Q =sp K Θ, C. Q >sp K Θ,D .Q≤sp K Θ 。 4.8下列缓冲溶液中缓冲能力最强的是( )。 A .10 mL 0.1 mol·L -1HAc+10 mL 0.2 mol·L -1NaAc B .10 mL 0.5 mol·L -1HAc+10 mL 0.5 mol·L -1NaAc C .10 mL 0.4 mol·L -1HAc+10 mL 0.2 mol·L -1NaOH D. 10 mL 0.4 mol·L -1HAc+10 mL 0.3 mol·L -1NaOH

初中化学溶液的酸碱性知识点与习题(含答案)

一、酸性溶液和碱性溶液 1.实验: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结论: (1)凡是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溶液都是酸性溶液,并且该溶液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 (2)凡是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的溶液都是碱性溶液,并且该溶液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3)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色,也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的溶液,我们称为中性溶液。(4)如紫色石蕊试液及无色酚酞等能检验溶液酸碱性的试液,称为酸碱指示剂 注意:我们有时候还用蓝色或红色石蕊试纸来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酸性溶液能使蓝色石蕊试纸变红;碱性溶液能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2.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酸性物质与碱性物质 (1)酸性物质:山楂、柠檬、柑橘、西红柿、过氧乙酸等 (2)碱性物质:茶叶碱、烟碱等。 3.区分酸溶液和酸性溶液、碱溶液和碱性溶液 注意:酸溶液是指酸的水溶液,酸性溶液是指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溶液,因此酸溶液一定是酸性溶液,而酸性溶液不一定是酸溶液;同样,碱性溶液不一定是碱溶液,碱溶液一定

是碱性溶液。 例如:硫酸铜、氯化铵的水溶液显酸性,而不是酸;纯碱、肥皂的水溶液显碱性,但不是碱。4.补充知识:酸、碱、盐的概念 (1)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如:HCl、HNO3、H2SO4、H2CO3等。 HCl==H++Cl-;H2SO4==2H++SO42-; (2)碱: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如:NaOH、Ca(OH)2等。 NaOH==Na++OH-;Ca(OH)2==Ca2++2OH-; (3)盐:电离时生成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如:NaCl、NH4NO3等。 NaCl==Na++Cl-;NH4NO3==NH4++NO3-; 二、溶液的酸碱性的强弱程度 1.酸碱度:用来表示溶液的酸性或碱性的强弱程度。 2.pH试纸用来定量的测定溶液的酸碱度。 pH值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 酸性增强中性碱性增强 溶液的pH值与酸碱性关系 pH=7,溶液呈中性;pH<7,溶液呈酸性,pH越小,酸性越强;pH>7,溶液呈碱性,pH越大,碱性越强 3.pH试纸的使用方法; 用胶头滴管(或玻璃棒)把待测试液滴(或涂)在pH试纸上,然后把试纸显示的颜色(半分钟内)与标准比色卡对照,标准比色卡上相同颜色的pH即为该溶液的pH。

高中化学选修四第二章+PH值的简单计算

PH的计算 1.(2010?湖北)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某醋酸溶液的PH=a,将此溶液稀释1倍后,溶液的PH=b,则a>b B.在滴有酚酞溶液的氨水中,加入NH4Cl的溶液恰好无色,则此时溶液PH <7 C.常温下,1.0×10-3mol/L盐酸的PH=3.0,1.0×10-8mol/L盐酸PH=8.0 D.若1mLPH=1盐酸与100mLNaOH溶液混合后,溶液PH=7,则NaOH溶液的PH=11 2.(2010?海南)常温下,将0.1mol?L-1氢氧化钠溶液与0.06mol?L-1硫酸溶液等体积混合,该混合溶液的pH等于() A.1.7 B.2.0 C.12.0 D.12.4 3.(2009?上海)对于常温下pH为1的硝酸溶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溶液lmL稀释至100mL后,pH等于3 B.向该溶液中加入等体积、pH为13的氢氧化钡溶液恰好完全中和 C.该溶液中硝酸电离出的c(H+)与水电离出的c(H+)之比值为10-12 D.该溶液中水电离出的c(H+)是pH为3的硝酸中水电离出的c(H+)的100倍 4.0.01mol?L-1的某一元弱酸溶液 pH=4,则它的电离度为()

A.1% B.2% C.5% D.10% 5.将pH=1的盐酸平均分成2份,1份加入适量水,另一份加入与该盐酸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适量NaOH溶液后,pH都升高了1,则加入的水与NaOH溶液的体积比为() A.9:1 B.10:1 C.1l:1 D.12:l 6.室温下,在pH=12的某溶液中,由水电离的[OH-]为() A.1.0×10-7mol?L-1 B.1.0×10-6mol?L-1 C.1.0×10-6mol?L-1 D.1.0×10-12mol?L-1 13.(2011?甘肃二模)类推的思维方法是化学学习和研究中常用的重要思维方法,但所得结论要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确定其正确与否.根据你所掌握的知识,判断下列类推结论中正确的是() 16.(2009?江门一模)25℃,PH=a的NaOH溶液和PH=b的Na0H溶液等体积混合后的PH值为()

高中化学知识点详解大全——《水的电路与溶液的酸碱性》

水的电离与溶液的酸碱性 考点1 水的电离平衡概念和影响平衡的因素 1.水的电离平衡和电离平衡常数 H2O + H2O H3O+ + OH-ΔH>0 或者H2O H+ + OH- ΔH>0 ①25℃时:K W= =10-14mol·L-1 ②Kw随温度升高而 2.水的电离度 对于水c(H2O)=(1000g/L)/(18g/mol) = 55.56mol/L(常数). 常温时α水=10-7/55.6=1.8×10-9=1.8×10-7% 所以水是的电解质.比水还难电离的物质通常看作是非电解质. 3.影响水的电离度大小的因素: (1)温度的影响规律:升高温度,水的电离度. (2)浓度的影响规律: ①加入酸, c(H+)增大,水的电离平衡向移动,水的电离度。 ②加入碱, c(OH-)增大,水的电离平衡向移动,水的电离度。 ③加入因水解而使溶液呈酸性或呈碱性的盐,使水的电离度。 ④加入因电离而使溶液呈酸性的酸式盐, 如:NaHSO4、NaHSO3和NaH2PO4等,相当于加入酸的 [例1]向纯水中加入少量的KHSO4固体(温度不变),则溶液的() A、pH值升高 B、[H+]和[OH-]的乘积增大 C、酸性增强 D、OH-离子浓度减小 考点2 溶液的酸碱性和pH值 1.溶液酸性、中性或碱性的判断依据是:看和的相对大小. 在任意温度的溶液中:若c(H+)>c(OH-) c(H+)=c(OH-) c(OH-)>c(H+)

[例2] (1)某温度下,某溶液的pH=7,该溶液一定是中性溶液吗? (2)某温度下纯水的c(H+)==2.0×10-7mol/L。在此温度下,某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c(H+)为4.0×10-13mol/L,则该溶液的pH值可能是________。 [解析]在该温度下,kw= c(H+)·c(OH-)=2.0×10-7×2.0×10-7=4.0×10-14。 c(H+)=4.0×10-13mol/L,则溶液可能呈酸性或碱性。若酸性溶液,溶液中的c(H+)=4.0×10-14/4.0×10-13=1.0×10-1mol/L。所以溶液的pH值=-lg c(H+)=-lg(1×10-1)=1;若碱性溶液,则溶液的pH值=-lg c(H+)=-lg4.0×10-13=13-lg4=12.4。 【答案】(1)不一定(2)该溶液的pH值可能为1或12.4。 [规律总结](1)在25℃时是中性溶液,低于25℃时是弱酸性溶液,高于25℃时是弱碱性溶液。(2)本题的情境转换成非理想状况,主要考查考生灵活应变的能力。 考点3 pH值计算的基本规律 1. 两种强酸溶液混和,先求c(H+),再求pH。 C(H+)= 两种强酸溶液等体积混和,且原溶液pH值相差≥2时,把稀溶液(pH较大的)当作水来处理,混和液的pH值=小pH+0.3。 2.两种强碱溶液混和,先求c(OH-),再通过求c(H+),最后求pH值. C(OH-)= 两种强碱溶液等体积混和,且原溶液pH值相差≥2时,把稀溶液(pH值较小的)当作水来处理,混和液的pH=大pH-0.3。 3.强酸和强碱混和,先确定过量离子的浓度: 若H+过量c(H+)=(c(H+)酸V酸-c(OH_)碱V碱)/(V酸+V碱) 若碱过量c(OH-)=(c(OH-)碱V碱-c(H+)酸V酸)/(V碱+V酸) 当酸过量时,必须以剩余的氢离子浓度来计算溶液的PH 值;当碱过量时,必须以剩余的氢氧根离子浓度来计算溶液的POH值,再求pH值。 4. 有关酸、碱溶液的稀释 强酸溶液每稀释10倍,pH增大一个单位,弱酸溶液每稀释10倍,pH增大不到一个单位; [例3] 求下列溶液的pH: (1)某H2SO4溶液的浓度是0.005mol/L:①求此溶液的pH;②用水稀释到原来体积的100

高中化学 3.2 溶液的酸碱性

3.2 溶液的酸碱性 每课一练(苏教版选修4) 夯基达标 1.在100 ℃时,水的离子积为1×10-12,若该温度下某溶液中H +的浓度为1×10-7 mol·L -1,则该溶液( ) A.呈碱性 B.呈酸性 C.呈中性 D.c(OH -)=100c(H +) 则c(OH -)=172212101101----????L mol L mol =10-5 mol·L -1 因此c(OH -)>c(H +),溶液显碱性且10-5 mol·L -1=c(OH -)=100c(H +)=100×10-7 mol·L -1。 答案:AD 2.下列溶液的pH <7的是( ) A.人体内血液 B.橙汁 C.蔗糖水 D.胃液 解析:生物中许多生命活动是在溶液中进行的,而且要在一定的pH 范围内,解题时应把化学知识与生物知识有机结合起来。pH <7说明溶液呈酸性,而血液略偏碱性,蔗糖是非电解质,其溶液为中性。橙汁中含有许多有机酸,胃液中含有盐酸,因而B 、D 呈酸性,pH <7。 答案:BD 3.室温下,在pH=12的某溶液中,由水电离出来的OH -为( ) A.1.0×10-7 mol·L -1 B.1.0×10-6 mol·L -1 C.1.0×10-2 mol·L -1 D.1.0×10-12 mol·L -1 解析:pH 为12的溶液若为碱溶液则溶液中c(OH)=10-2 mol·L -1,由K W =10-14 mol 2·L -2=c(H +)·c(OH -)知由水电离出来的c(H +)为10-12 mol·L -1,若为盐溶液,该盐为强碱弱酸盐,溶液中的OH -全部是由水电离产生为10-2 mol·L -1,由水电离出的H +一部分与弱酸根结合生成弱酸,导致c(OH -)>c(H +)显碱性。 答案:CD 4.pH=13的强碱溶液与pH=2的强酸溶液混合,所得混合液的pH=11,则强碱与强酸的体积比是( ) A.11℃1 B.9℃1 C.1℃11 D.1℃9 解析:本题是求两溶液的体积比,实际上考查的是pH 的计算,且属于酸碱混合碱过量的情况。可根据溶液混合反应后剩余c(OH -)浓度列式求解。 设以下标1表示酸,2表示碱。则混合前碱中c 2(OH -)=0.1 mol·L -1,酸中c 1(H +)=0.01 mol·L - 1,则:c 余(OH -)=10-3 mol·L -1=121221112201.01.0)()(:V V V V V V H c V OH c V +-=+?-+- =0.001 解得V 2∶V 1=1∶9,故选项D 正确。 此题也可用估算法巧解。因强碱中c 2(OH -)是强酸中c 1(H +)的10倍,故二者恰好完全中和的体积比应为V 2∶V 1=1∶10,而题中不是恰好反应,而是碱稍过量,因而V 2∶V 1应略大于1∶10,从而得出结果。 答案:D 5.pH 相同的醋酸溶液和盐酸,分别用蒸馏水稀释至原体积的m 和n 倍,稀释后两溶液pH 仍相同,则m 和n 的关系是( ) A.m=n B.m >n C.m <n D.无法判断 解析:盐酸是强酸,完全电离,稀释至原体积的n 倍后,c(H +)也随之变为原来的n 1。醋酸是弱酸,不完全电离,也稀释至原体积的n 倍时,pH 小于盐酸溶液稀释后的pH 。因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