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四第1课 先师孔子导学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先师孔子导学案
〖课程要求〗了解孔子的生平、基本思想和政治主张,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教学重点〗1、孔子的思想核心:礼与仁。
2、孔子提出“礼”、“正名”、“仁”的原因、含义和作用
3、孔子及其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要点梳理〗
一、孔子的生平:
1、自学礼乐:
2、从政失败:
3、周游列国:
4、献身文教:
二、孔子生活在一个怎样的时代?这样的时代对其思想产生了什么影响?
1、时代:
2、影响:
三、孔子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评价?孔子在中国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1、主要内容:
(1)、思想:
①“礼”:即周礼。要求人们能够以礼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把礼作为立国立身的基础。主张“克已复礼”,匡正社会秩序。主张恢复周朝的等级名分制度,实质上是力图维护奴隶制度。体现了孔子思想保守的一面。
②仁。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是孔子给“仁”下的两个最重要的定义。主张以爱人之心和谐社会人际关系,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人的重视,具有进步意义。
③中庸:把伦理范畴的“仁”和政治范畴的“礼”结合在一起,主张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将各种思想、原则加以调和,使之互相补充,互相限制。
B、政治:主张以德和礼治理社会,反对政府向百姓课重税;主张逐步改良。
C、教育:①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②教育目标:不仅把学生培养“成人”,而且要培养成“君子”。
③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注重言传身教。
④教学内容:孔子晚年整理编撰出“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是我国第一套完整的教科书,五经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一直是官学和私学的最基本教材。
地位和影响:A、对中国:
①大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家学说成为几千年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影响深远。
②大教育家:改变了以往贵族垄断文化的局面,为教育的推广创造了条件。私学的形式也保证了中国文化免受朝代变迁的影响,连续不断的发展下来。
③“六经”是留给中国最宝贵的遗产,其中五经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B、对亚洲:儒家思想成为亚洲许多国家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C 、对欧洲:欧洲启蒙思想家受到儒家思想的启发。
4、今天儒家思想过时了吗?还有必要提倡它吗?为什么?
①、儒家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的教育教学思想,对我国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积极作用。
②、儒家提倡”孝“、”仁义“、”诚信“等道德伦理观有助于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③、儒家强调”正身自省“、”修已安人“、加强道德修养,有助于约束和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的进行。
④、儒家提倡的“仁”“德治”“民本”思想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的发展。
⑤、儒家主张的”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在今天更是有着现实意义。〖巩固验收〗
1、判断下列说法哪一句不是孔子的言论
A、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B、“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C、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D、“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孔子由“仁”进而提出统治者要“仁政”,这种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A、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
B、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C、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
D、奠定“非攻”主张的思想基础
3、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进步性,主要体现在
A、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
B、通过教育选拔治国贤良
C、宏扬优秀民族文化
D、协调社会人际关系
4、孔子曾周游列国10多年,但倍受冷落、狼狈不堪,造成上述情况的最重要的原因是
A、孔子地位低下,
B、孔子主张维护奴隶制,不符合时代潮流
C、受其它学派打击
D、其思想有较大的消极性
5、“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下列对孔子这段话理解不正确的是
A、孔子认为应该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否则人民无所适从
B、孔子认为周“礼”非常重要,是实现仁的前提。
C、孔子认为“仁”和“礼”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D、孔子认为“礼”和刑罚相对立的
6、《颜渊篇》记载颜渊、仲弓、司马牛三人“问仁”,孔子有三种答案。子路和冉有都问“闻斯行诸”,孔子的答复竟完全相反。说明孔子
A.孔子也不明确答案 B.偏爱某些学生C.有教无类 D.因材施教
7、山东某地有一楹联“仲尼若不删订六经,何处觅中华民族文化?杏坛早已昭告天下,此间有东亚炎黄子孙”。该联褒扬的是:A、黄帝 B、孔子 C孟子 D 司马迁
8、现在我们提倡“以德治国”,而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出过“以德治民”的主张。这说明
A、不管时代怎样发展,我们所遵循的道德准则是一致的
B、对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必须批判地加以继承
C、对传统文化必须绝对地予以肯定或否定
D、“德治”将要取代“法治”
9、下列对孔子“仁”的学说理解正确的是
①主张强调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②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
③主张以德治民④反对任何社会变革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10、孔子主张要实现“爱人”,必须遵循“忠恕”之道。为此要求
A、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B、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C、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D、性相近也
11、古籍记载:战国时期“孔墨之弟子徒属,充满天下。”其反映的现象是
A.儒家、墨家垄断教育; B.教育开始普及民间;
C.各国推行儒、墨思想; D.私人办学现象出现
12、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葸Xi:畏缩),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尖刻伤人”对这段话不正确的理解是
A、要用礼来加以节制,加以中和,这样才们大言行合度,符合社会规范。
B、“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但礼也要有一个度的问题
C、“不学礼,无以立”,认为礼是个人修养的落脚点。
D、反映了孔子仁的思想
13、孔子家的马厩失火,孔子退朝回家,问人是否受伤,而不问马。此事反映了
A、兼爱
B、克己复礼
C、仁者爱人
D、民贵君轻
14、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段材料说明孔子的教学理念是
A、有教无类
B、启发式教学
C、温故而知新
D、当仁不让于师
15、下列有关孔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孔子整理的“六经”和其著作《论语》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B、儒家思想经历代损益逐渐渗透到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规范之中
C、孔子创办的教育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的传统
D、孔子的思想及其学说对亚洲乃至整个世界都产生了影响
16、下列孔子的主张在今天具有消极意义的是
A、“仁者,爱人。”
B、“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C、“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身也。”
D、“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7、右图是北京孔庙的“万世师表”匾额,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匾额的题写者有可能是秦始皇
B、体现了题写者对孔子的尊崇
C、反映了对中国文化传统的尊重
D、对儒家文化的传承有积极意义
18、孔子主张的“忠恕”之道,所谓“恕”的意思是
A、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B、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
C、仁是一种道德规范,正身律己才能取得百姓信任
D、以仁爱之心,人人都有受教育机会
19、下列关于孔子“仁”“礼”“中庸”关系的表述不恰当的是:
A、仁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礼是立国立身的基础
B、中庸是协调仁礼关系的恰当方法
C、仁礼结合,礼体现仁的精神,仁有礼的约束
D、无仁则无礼,无礼则无仁
20、孔子传承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要贡献是
A.兴办私学 B.整理《论语》 C.整编“六经” D.提倡仁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