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在自由到自为自由——《魔鬼与上帝》中萨特的自由观
萨特的审美追求:想象、自由与人生审美境界
萨特的审美追求:想象、自由与人生审美境界展开全文——现代西方美学思潮述评之四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欧洲资产阶级文化的发展走进了终结的阶段,现代文化的发展进入了萌发期,和类历史整体上进入了非宗教主导的文化思想时代。
在这样一时代,从物质文明上看,人类拥有了前所未有科技文明和经济发达的新阶段;从政治上看,民主似乎有了新的进步,个人似乎拥有了前所未有的权利,但是,人们在仔细地思考之后突然发现,其实人却没有能获得正真的自由,反而感觉到在金钱至上,逐利风气盛行的资本主宰的社会里,社会个体进入了一种无家可归的状态,失去了安稳的心态,失去了“家园感”,人被压抑着,被放逐着,被丢弃在茫然的旅途中。
随着宗教文化主导倾向的丧失,随着人们对于理性追求的热情和信心的丧失,人们感觉到人在精神上变得一无所有,成了漂浮不定的孤独“存在物”,既没有归属感,也不知道前景在哪儿,对于眼前的“社会”,每一个个体都成了“局外人”,人被“异化”了,不知道自己是谁,生存是为了什么。
此时,人们迫切需要有一种理论来化解自己的被“异化”的心态,于是,存在主义思想便应运而生,而法国哲学家让·保罗·萨特便是探索人的存在以及存在的意义的一位睿智的哲人。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萨特第一,萨特存在主义思想的基本理论特点存在主义的第一个理论特点是把孤立的个人的非理性意识活动当作最真实的存在,并作为其全部哲学的出发点的,因为只有非理性的意识活动才是人能感受到的唯一的真实存在。
存在主义以人的非理性意识为理论基点,强调尊重人的个性,尊重人的自由。
存在主义彻底改变了西方传统哲学追问理性是什么和理性的意义的基本理论诉求,将哲学与美学追求延伸至西方社会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与文化、文学、艺术等密切联系起来,因而,存在主义思潮与其说是哲学思想,不如说更具有美学理论的韵味。
存在主义的理论核心,是强调以人为中心,强调对的个性和自由的尊重。
在存在主义者看来,人在无意义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没有意义,而只有当人存在时能自我选择、自我造就才是有意义的。
论述萨特关于自由选择的存在主义命题
让我们来论述萨特(Jean-Paul Sartre)关于自由选择的存在主义命题。
萨特是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重要代表之一,他强调人的存在先于本质,认为人是自由的存在,必须自己为自己创造意义和价值。
在这个框架下,他提出了关于自由选择的命题。
首先,萨特认为人类是自由的存在。
他指出,人没有先验的本性或目的,我们的存在是自由的,我们对自己和世界的选择不受任何外在或内在的限制。
这意味着我们对自己的行为和决策负有绝对的责任。
其次,萨特强调自由选择的困境。
他认为,自由选择带来了一种存在的焦虑和无法逃避的责任感。
在面对无数可能性和选择时,我们面临着不确定性和无尽的可能性,这种选择的自由使我们感到不安和负担。
接着,萨特主张自由选择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的自由选择是创造自己和赋予生命意义的基础。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项目,通过选择行动和价值观,我们不仅创造自己的存在,而且对世界产生影响。
最后,萨特指出,自由选择带来了道德责任。
我们的选择不仅影响着自己,还影响着他人和整个社会。
因此,我们必须对我们的行为负责,并在自由选择中体现出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爱。
总结起来,萨特的存在主义命题强调人的自由选择和责任。
他认为人是自由的存在,必须自己为自己创造意义和价值。
自由选择带来了焦虑和责任感,但也使我们能够创造自己的存在并对世界负责。
通过自由选择,我们才能实现个体的自由和社会的进步。
2024届高考材料作文专练:名人篇之萨特(含解析)
材料作文专练-------名人篇(萨特)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法国哲学家萨特在他的剧本《禁闭》中,借男主人公之口表达了“他人即地狱”这一观点,他曾言,如果与他人的关系被扭曲、被破坏,那么他人就只能是地狱。
为什么呢?因为就我们的自我认识而言,他人实际上在我们内心中是最重要的。
不管我对自己说些什么,里面总加入了他人的评价,不管对自己感觉如何,里面也加入了他人的评价。
而作者伍绮诗在《无声告白》中说:“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坚守自我与满足他人期待是成长过程中绕不开的话题,对此你怎么看?在即将进入大学之际,请给你的同学写一封信,表达你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世纪法国著名的哲学家萨特读小学时,在选择兴趣小组时犹豫起来。
为此,萨特向学长学姐们请教。
音乐小组的学姐告诉他:千万不要参加音乐小组,要学习很多枯燥的理论知识,很无聊。
舞蹈小组的学姐说:老师让我们从基本功开始练起,太累了。
田径小组的学长说:天天风雨无阻地跑步,简直就是一种折磨……每个同学都建议萨特不要选择他们所在的兴趣小组。
萨特迷惑了,说:“我干脆放弃选择吧!”外祖父笑着说:“你为什么不问问他们对其他兴趣小组的看法呢?”于是,萨特又得到了不同的答案。
音乐小组的学姐说舞蹈小组既能活动筋骨,又锻炼了形体,比枯坐着有趣多了;舞蹈小组的学姐说,音乐小组的学生每天在优美的音乐中陶冶情操,多好;田径小组的学长说,打篮球更酷……萨特很迷茫,同样一个兴趣小组为什么会有截然不同的两种评价。
外祖父说:“这就是事实呀!”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往往也要面临很多的选择,萨特的选择故事带给你怎样的启示与思考?请以“人生选择”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现代西方哲学复习资料
现代西方哲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4*7=28)1、人生道路的三个阶段(克尔凯郭尔)(8):克尔凯郭尔认为,当一个人独自面对上帝时,他的存在将面临三个阶段的选择,即“审美阶段”、“伦理阶段”和“宗教阶段”。
审美阶段是感性的世俗阶段,其中充满着偶然性和享乐的欲望,生活被感觉所支配,道德准则与宗教信仰不起作用,容易变的空虚、痛苦。
在伦理阶段,人们的生活为道德准则所支配,追求普遍性和理性,生活以“善”为目标。
由于理性对感性的“节制”,道德义务与个体欲望之间的冲突导致了“罪感”的产生。
宗教阶段是生活辩证法的最高阶段,在此阶段,个人与有人格的上帝直接沟通。
从某种意义来说,这一阶段是道德法则和个体欲望的综合,既是普遍的又是个体的。
2、绵延(伯格森)(11.5):无载体的生成状态,无有幸职务的运动被称作“生命之流”。
为了突出它的流动连续性,又称之为“绵延”。
绵延不识时务一个跟随着另一个的连贯或联串,而是状态的连续。
绵延是“真正的时间”,他不像科学的时间是抽象的、度量的、空间化的,而是具体的、不可分析的、生命自身之中实现的时间。
任何生命状态都是在时间中的脸面支流,称作精神。
绵延是内在的、质的(而非量的)、异质性的,绵延的瞬间不是一个点,而已经是一个流——绵延的形象:持续的乐音、水流、流星……它是运动的真正动力,是真正的实在。
3、此在(海德格尔)(22):“此在”是海德格尔的一个核心概念,他用“此在”这一名称指称人这样的存在者。
“此在”就是“存在于此”的意思,更明确地说,“此在”就是真正的存在者(如果我们把“者”理解为人称代词,专称的是人,而不是物)。
此在的三重优先性:a.存在者状态上的优先性:存在先于其它规定性、存在是一种可能性。
存在者要先存在才会有其它的样态。
b.存在论上的优先性:追问存在本身,而不是追问“存在者”。
c.此在对自身存在的“领悟”是通向所有存在者的“存在”的途径,只有理解自身存在,才能理解其他存在。
论萨特的“自由选择”萨特自由选择
论萨特的“自由选择”萨特自由选择有一个青年学生曾求教萨特――在侍奉母亲与参军反抗法西斯之间如何选择,萨特做出了出人意料又“在乎情理”的回答“你是自由的,所以你自己选择吧……”。
有人讥笑这是句废话。
然而这种简单的否定是决不可取的,如果不进入萨特哲学的语境,我们便不能够发掘出萨特理论的启示性意义,也无法真正揭示它的局限之处。
故在此,首先我将分析萨特作出这个回答的理论根源。
然后,我试图揭示萨特“选择”学说的意义及其限度。
一、自由的要义存在主义是现代西方世界中带有国际性的哲学派别,是所谓人本主义思潮的典型代表。
存在主义思想论述的不是抽象的意识、概念、本质的传统哲学,而是注重存在,注重人生。
但也不是指人的现实存在,而是指精神的存在,把那种人的心理意识(往往是焦虑、绝望、恐惧等病态的心理意识)同社会存在与个人的现实存在对立起来,把它当作唯一的真实的存在。
让萨特作为战后法国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他把人的问题作为哲学研究的对象,把人的自由作为哲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萨特对自由做出不同于前人的多方面探索,在其很多哲学作品中多角度地表达了他对自由的思考,自由观在他的哲学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以至于成为了他的存在主义哲学的象征,而萨特的存在主义也被人概括为自由的哲学。
萨特从对人的存在状态这一特定角度的考察出发解释和论证自由,既不同意一种受客观限制的自由,也不同意一种超限度的自由。
“自由先于本质”是萨特自由哲学的点睛之笔,他认为人的自由就是人的存在,自由不是人的一般属性,而是存在着的人的本质属性,离开了人的自由,就没有人的其他的一切。
萨特把自由置于解决人生问题的哲学中心地位,自由是他的人生观的核心。
萨特将这种自由的本体论解释归结为以下几点:(1)人是动态的自我,人的实在性就是行动本身、各种行动的有机统一。
(2)人的存在是一种包含自律性的自由行动,即行动由行动本身所决定。
(3)自由的行动具有意向性和目的性,意向性推动行动向着某种预定的结果和既成状况超越。
萨特的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
萨特的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流派之一。
存在主义是20世纪西方哲学中最有影响的人本主义流派之一,把存在主义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存在主义演化的重要趋势之一,萨特正是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最有影响、最典型的代表人物。
一、萨特的生平萨特于1905年6月21日生于法国巴黎的富裕阶层家庭,从小就喜欢阅读文学作品,据说他读的第一本书的书名是《一个中国人在中国的苦难》,而中学时通过接触尼采、柏格森等著名哲学家的思想让他对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24年,萨特考入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攻读哲学。
1929年,萨特萨特在一个气象台里服兵役,为期1年半。
1931年4月,萨特去了法国北部港口城市勒阿弗尔,在高中教哲学,同时写作小说和哲学论文,后来又到德国柏林的法兰西学院专门研究现象学,深入的研读了现象学大师胡塞尔的哲学思想以及海德格尔的现象学存在主义,并发表了一系列论文。
在二战期间,萨特加入了法国共产党的地下抵抗组织,并被关进德国集中营,这段监狱生活对萨特产生了很大影响,并与1943年发表代表作《存在与虚无》。
萨特希望把自己多年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思考写进这本哲学专著中。
写作是在艰苦的环境下完成的,书问世后在知识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许多职业哲学家都关注着这本书。
但《存在与虚无》从一开始就难以被学术界正统权威所接受。
他们觉得这本书过于离经叛道,不能入哲学的殿堂。
这本书在1945年战争结束后吸引了大量的读者,使得存在主义成为五十年代最具影响的思潮。
而这本书也被视为法国存在主义运动的奠基之作。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萨特主编了评论杂志《现代》,编辑部成员有波伏娃、雷蒙·阿隆、米歇尔·莱里斯、梅洛·庞蒂、阿尔贝·奥利维埃和让·波朗等。
1946年,萨特发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指出存在先于本质。
1948年2月萨特接受邀请担任革命民主同盟执行委员,开始“介入”政治活动。
萨特
萨特(Sartre)萨特(Sartre)的哲学是一种激进的自由意志主义。
这种理论和决定论相对,认为人类有绝对的自由。
“上帝已死”,尼采名言可以看作萨特哲学的一个基本前提。
结果是人变成被抛弃的了。
因为在人的身内身外,都无法找到依托的东西。
人没有存在的理由。
而如果确实是存在先于本质,人就不能用一种天生的现有的人性来解释自己的行动;也就是说,没有决定论。
人是自由的。
人就是自由。
另一方面,如果上帝不存在,人就没有价值和戒律说明人的行为是正当的。
没有价值领域。
人孤寂独处,无可辩解。
这就是萨特说“人是被判定为自由”时想要表达的意思。
因为一个人并不是自愿存在于世的,然而一旦存在,他就是自由的;但同时他要对自己所做的一切负责。
“上帝已死”虽是萨特哲学的一个基本前提——但跟同时代的西方作家一样,在其的思想中也带有“上帝”的影子。
有学者认为,其是“反有神论”者,而不是持“无神论”。
随之而来的问题可以借俄国作家杜斯妥也夫斯基在《卡拉玛左夫兄弟》一书中提出的问题“如果没有上帝,那么所有事情都是允许的。
”这句话来表达。
要理解萨特的自由,我们要知道另外两个重要的概念:自在(l'en-soi),或自在的存在;自为(le pour-soi),自为的存在。
“自在”是“是其所是”,“自为”是“是其所不是”。
举一个例子,刀子的存在是为了切割东西,它的存在有一个目的;然而人类的存在并没有任何目的――因为“上帝已死”――所以人类要为自己的存在创造价值,因此“存在先于本质”。
人是面向未来,具备无限可能的“自为”主体,而不是封闭的。
萨特又提到了“焦虑”和“眩晕”。
萨特认为,人们感到焦虑,恰恰是因为人们的自由,人们感到了自由,但是无从选择。
比如一个大学三年级的学生面临攻读研究生和就业之间的选择。
他不能依赖任何东西作出选择,包括上帝,这样便没有任何因素使得他的选择成为一个必然。
继续学业或就业,一切都要靠自己。
而“眩晕”则是“焦虑”的一种,人们在悬崖旁感到眩晕,是因为他意识到自己可以选择自杀――跳下去,而跳与不跳都由一个人自己决定。
萨特的自由主义哲学
萨特的自由主义哲学萨特(Jean-Paul Sartre)是20世纪法国著名的哲学家、作家和政治活动家,他的思想对于现代哲学和政治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萨特的自由主义哲学是他最重要的思想之一,他通过对存在主义和自由意志的探索,提出了一种独特的自由主义观点。
一、存在主义与自由主义萨特的自由主义哲学根植于存在主义的基础上。
存在主义强调个体的存在和自由意志的重要性,认为人的存在先于本质,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创造者和决定者。
在这个意义上,自由主义与存在主义有着紧密的联系。
二、自由的本质萨特认为,自由是人类的本质特征。
他认为人类是自由的,因为我们拥有自主意识和自由意志。
自由意味着我们可以自由选择和决定自己的行为和价值观,而不受外部因素的束缚。
萨特强调,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承担由此产生的后果。
三、自由与责任萨特的自由主义哲学强调自由与责任的紧密联系。
他认为,自由不仅仅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责任。
自由并不意味着可以为所欲为,而是要在自由的基础上做出负责任的选择。
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承担由此产生的后果。
四、自由与他人萨特认为,自由不仅仅是个体的自由,也包括与他人的关系。
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
在自由主义的观点中,个体的自由应该与他人的自由相互协调和平衡。
每个人都应该尊重他人的自由,并在自由的基础上与他人进行平等和公正的交往。
五、自由与社会萨特的自由主义哲学也关注社会的自由。
他认为,社会应该为每个人提供平等的机会和自由的环境,使每个人都能够实现自己的自由和发展。
社会的自由不仅仅是个体的自由的总和,更是一种公正和平等的社会秩序。
六、自由与权力萨特对权力的批判是他自由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认为,权力的存在会限制个体的自由,并导致不平等和压迫。
自由主义的目标是通过限制权力和建立公正的社会制度,保障每个人的自由和权利。
七、自由的限度萨特也认识到自由是有限度的。
他认为,自由并不意味着无限的自由,而是在一定的社会和道德规范下实现的。
萨特的自由观
萨特的自由观萨特的自由观是他在《人类行为的自由》一书中提出的一种哲学观点,认为人类的行为是完全由个人的意志和决定所决定的,并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
萨特认为,人类的行为完全取决于个人的意志,这意味着我们可以自由地选择我们想要做的事情。
他认为,我们的意志是完全自由的,并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因此我们可以自由地选择我们想要做的事情。
萨特还认为,人类的行为不仅取决于意志,还取决于决定。
他认为,人类可以自由地做出决定,并且这些决定是基于个人的意志和理性思考。
因此,我们可以自由地决定我们想要做的事情,并且这些决定是基于我们的理性思考和意志。
萨特的自由观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争议,因为它与传统的哲学观点相悖。
例如,传统的哲学观点认为,人类的行为受到社会、文化和历史的影响,而萨特却认为这些因素对人类行为没有影响。
虽然萨特的自由观引起了巨大的争议,但它也有一些吸引人的地方。
例如,它为人类的自由和自主性提供了理论支持,并强调了个人的责任和自我决定的重要性。
然而,萨特的自由观也存在一些缺陷。
例如,它忽略了人类行为受到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影响的事实。
此外,它也忽略了人类决策过程中的情感因素,以及人类可能受到他人影响的事实。
尽管如此,萨特的自由观仍然是一种重要的哲学观点,并对当代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提供了对人类自由和自主性的理论支持,并强调了个人责任和自我决定的重要性。
虽然存在一些缺陷,但萨特的自由观仍然是一个值得探究的哲学观点。
总的来说,萨特的自由观是一种哲学观点,认为人类的行为是完全由个人的意志和决定所决定的,并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
它为人类的自由和自主性提供了理论支持,并强调了个人的责任和自我决定的重要性。
虽然存在一些缺陷,但萨特的自由观仍然是一个值得探究的哲学观点。
萨特
其文学创作作为其哲学的一种体现形 式,具有鲜明特征:
1、核心是“真实”,即提倡文学作品 要如实地、赤裸裸地、一览无余地把世 界和人类表现出来,不应把作品中的人 物典型化、集中化,不应要求他们比现 实世界中的人物来得更美或更丑。 2、不讲究艺术雕琢和浮华词藻,喜欢 用自然主义手法描写人的卑下感情和事 物的丑恶细节,往往让主人公内心独白 和作者的叙述交织在一起,常用主观心 理时空。
萨特自幼丧父,生活艰难,又身 材矮小,两眼外分,其貌不扬,被大 家叫做“小个子”。但他没有任何自 卑感,相反天生自命不凡。在年轻时 给立下人生目标:“我要同时成为斯 宾诺莎和司汤达。”即是说,即要当 一流哲学家,也要当一流文学家。
1915年就读于亨利四 世中学。 1924年考入巴黎高等 师范学校攻读哲学。 1929年以口试第一名 的成绩通过哲学教师学衔 会考,并结识名列第二的 西蒙娜 · 德 · 波伏瓦,两 人从此成为志同道合的终 身伴侣。
《禁闭》独幕哲理剧(又译《间隔》
《密室》,1945)
存在主义名剧,被称为西方现代戏剧经 典之作。
故事发生在地狱中的一间(第二帝国时 代的客厅里)。 三个生前犯有罪错的鬼魂,死后被关押 在这座没有刑具、也没有刽子手的地狱 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境遇”。
《禁闭》人物结构图: 三个男女幽灵之间的纠葛和冲突
《苍蝇》是萨特最享盛誉的剧本之一。 它通过俄瑞斯忒斯铲除暴君并为父复仇 的古希腊神话,阐明了存在主义的哲理: 存在先于本质,人获得怎样的本质取决 于进行怎样的抉择,抉择的主动权在于 本人而不在于神或他人。 《苍蝇》无意于表现复仇过程, 只是表现 主人公如何决定复仇,即表现人物在特 定处境中如何自我选择。在作品里,古 代神话故事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法国的 现实、传统古典艺术与典型现代哲理达 到奇妙的结合。
萨特的主要思想:存在先于本质,自在和自为,自由学说……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大致有三点:(1)“存在先于本质”。
在萨特看来,人像一粒种子偶然地飘落到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本质可言,只有存在着,要想确立自己的本质必须通过自己的行动来证明。
人不是别的东西,而仅仅是他自己行动的结果。
(2)“自由选择”。
上帝死了,人在这个世界上是自由的,人的行动选择是自由的。
这是因为人的选择既没有任何先天模式,没有上帝的指导,也不能凭借别人的判断,人是自己行动的惟一指令者,但是人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3)“世界是荒诞的”。
人偶然地来到了这个世界上,面对着瞬息万变、没有锂性、没有秩序、纯粹偶然的、混乱的、不合理的客观外界,人感到处处受到限制、阻碍。
在这茫茫的世界里人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人只有感到恶心、呕吐。
1、“自在”与“自为”萨特认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存在问题,并将存在区分为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两种。
想要理解萨特的存在主义,必须首先弄清这两个概念的涵义。
所谓“自在的存在”,是指超出意识之外的东西,相当于一般所说的事物和人的未知之根源与本质,这种本质是“超现象的”,掩蔽在深处的东西。
它永远、绝对地存在,但却是偶然的,没有必然性,无法真正认识。
因此它是一个异己的、荒诞的、令人厌恶的世界。
所谓“自为的存在”就是指人的主观意识。
它是真正的存在,同时却又是一种虚无。
因为它是自由的,不确定的。
它永远不是什么东西,它总要成为什么东西。
因此它使“现在”永远成为对自我的否定和不满足,就此成为虚无。
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在性质上是相对立的,但二者又是统一的。
一方面自为的存在不能离开自在独立地存在,没有自在的自为将流于抽象,就像没有音高和音色的声音一样不能存在。
另一方面,自在的在仅仅是,至于是什么,这是自为或意识所赋予的。
如果没有自为的出现,自在就只是一种毫无意义、毫无价值、本身不含有任何区别的浑然一体的东西。
自在只有依赖人的意识才能得以说明,才能成为有意义的真实性的存在。
2、存在先于本质萨特即是把纯粹的主观性,即自为,当作人的基本存在;把它作为哲学的出发点,并由此推导出外部客观世界的存在。
萨特的自由选择理论解析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Journal of Kaife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Culture & Art 2021年1月20日Jan.20 2021第41卷 第1期Vo1.41 No.1doi:10.3969/j.issn.2096-7853.2021.01.005萨特的自由选择理论解析樊艳茹(吉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摘 要:让-保罗·萨特作为存在主义的集大成者,其思想主要由现象学本体论、存在先于本质、自由与道德三部分构成。
萨特从现象学本体论出发揭示了人的存在即自由,承认人的存在先于本质,展现了人同物的区别,以阐述人是绝对自由的观点,并从自由与道德的关系出发阐释了自由选择理论是一个从绝对自由走向具体自由的过程。
关键词:存在主义;萨特;自由选择理论中图分类号:B565.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853(2021)01-0012-02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1905-1980),是法国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也是法国无神论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
在两次世界大战后,由于社会物资的贫乏和人们精神的颓废,一部分知识分子因苦闷、孤独、消沉而放浪不羁,丧失了对科学和理性的信心,并开始质疑资本主义制度及其合理性。
这使得存在主义在20世纪西方各国成为影响巨大的哲学派别之一,并备受推崇,特别是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中的自由选择理论与战后广大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危机,以及由此加剧的人的异化现象的强烈反对相契合。
萨特作为存在主义的集大成者,其哲学思想主要由现象学本体论、存在先于本质、自由与道德三部分构成。
自由的思想贯穿于这三部分内容,而这三部分内容又不断完善了自由选择理论。
一、现象学本体论现象学本体论是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出发点,是根据胡塞尔现象学的方法所构建的超越传统形而上学主客、思存二元论的理论。
萨特的存在与虚无
萨特的存在与虚无让我们一起走进萨特的哲学世界,去探寻“存在与虚无”这一深刻的主题。
萨特,这位法国的存在主义哲学家,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思考,为我们揭示了人类存在的本质以及虚无的意义。
首先,我们要理解萨特所说的“存在”。
在他看来,存在分为两种: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
自在的存在是指那些没有意识、没有目的、纯粹客观存在的事物,比如一块石头、一棵树。
它们只是存在着,没有自我意识,也没有主动去改变什么。
而自为的存在则是指有意识的、能够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选择的存在,也就是人类的存在。
人类的存在是一种特殊的存在,因为我们有意识,有思考的能力,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并对自己的存在进行反思和选择。
这也就引出了萨特的一个重要观点:人是自由的。
自由并不是指我们可以为所欲为,而是指我们在面对各种情境和选择时,有做出决定的能力,并且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然而,这种自由也带来了一种深深的焦虑和不安。
因为当我们拥有了自由选择的权利,也就意味着我们没有任何借口和理由去逃避自己的责任。
每一个选择都可能影响我们的一生,而这种不确定性和责任的重压,让我们感到焦虑。
接下来谈谈“虚无”。
萨特认为,虚无并非是完全的空无,而是存在的一种缺失。
比如说,当我们渴望某种东西但尚未得到时,这种渴望所指向的对象就是一种虚无。
虚无是存在的裂缝,是我们对现有存在不满和超越的渴望。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体验到虚无。
比如,对一份不满意的工作感到厌倦,觉得工作中的自己仿佛失去了真实的意义,这就是一种虚无的体验。
又或者,当我们追求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在尚未实现之前,梦想的未达成状态也是一种虚无。
萨特的“存在与虚无”理论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启示。
它让我们明白,我们不能逃避自己的自由和责任。
我们要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选择,积极地去塑造自己的存在。
同时,也要正视虚无的存在,将其视为推动我们不断前进、不断超越自我的动力。
比如,当我们面临职业选择时,不能因为害怕承担后果而犹豫不决,而是要根据自己的内心和价值观,果断地做出选择,并勇敢地承担起可能的后果。
萨特的存在主义及文学观重读萨特
萨特的文学作品同样体现了这种责任感的重要性。在他的作品中,每一个角色 都在用自己的行动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和价值。他们的行动或许无法改变外界环 境,但是却能改变他们自身。这种改变不仅是对个体的成长和发展的一种肯定, 也是对人类存在的一种最深刻的表达。
总的来说,让-保罗·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和文学作品是他对人类存在的一种 深入的思考和表达。他的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人类存在的新的视角,他 的文学作品则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来体验和理解人类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重读萨特,我们不仅可以获得更多的启示和理解,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体验我 们自己的生活和存在。
参考内容
萨特存在主义:文学观念的独特 解读
让-保罗·萨特,法国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和政治评论家,是二十世纪存在 主义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存在主义思想对文学、哲学、政治学等各个领 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次演示旨在探讨萨特存在主义文学观念的内涵及其在 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萨特存在主义强调人的自由意志和责任,认为人的存在是偶然的,没有任何先 验的目的和意义。这种思想反映在文学领域中,就形成了独特的文学观念。在 萨特看来,文学作品应该是对人存在的状态的反映,尤其是人的自由意志和选 择。他认为,文学作品的真正价值在于它们能够为读者提供对生活和存在的深 刻洞见。
存在主义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强调自由:萨特认为,人类的自由是绝对的。我们有权做出自己的选择, 并承担这些选择的后果。
2、强调选择:在存在主义看来,我们的命运是由我们的选择所决定的。这些 选择可能是基于理性的,也可能是基于情感的,但它们都是我们自己的选择。
3、强调认识:存在主义认为,我们通过认识自己和世界来理解我们的存在。 这种认识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发现的过程。
萨特境遇剧中的自由观探析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J our na l of c ha ngc hun Educ at i on I ns t i t ut e
J un. 2009 Vol . 25 No. 2
萨特境遇剧中的自由观探 析
姜丽清 � � 周成华 �
� 吉 林师 范大 学 文 � � 学院 � � � � � 吉 林 四平 � 长春 理工 大学 光 电信 息学 院� 吉林 长春 � 摘 要 境遇剧 不仅 是萨 特独 创的 一种 文学 样式 � 而 且是 其哲 学的特 殊载 体� 本文 从境 遇剧 中体 现出 的萨
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
2009- 04- 09 姜丽清 �1979- �,女,黑龙江佳木斯人,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西方文论及批评.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三 选择 实 现自 由的 途径
2009 年第 2 期
萨特认为,人的自由体现在人可以自由选择 . 人一旦被抛入尘世,就必须不断地自由选择 .正是 在这一过程中,人实现了自身的意义 .同时,选择 是无条件的,任何人都无法逃避选择 .人们即使不 选择,也是做了选择,即选择了不选择 . � 肮脏的手 � 中,雨果一直面临着自由选择的 境遇 .满怀革命理想的他被党组织派去暗杀政见不 同的书记贺德雷,不动手就会被党组织当做叛徒处 决,此时他选择了站在贺德雷一边 . 然而,当他看 到贺德雷与妻子捷西卡相吻后,怒杀贺德雷 .两年 后,雨果出狱,发现党组织已经为贺德雷恢复了名 誉 . 此时,前来杀他灭口的伙伴要他承认当年的暗 杀行动是情杀,以此作为换取生存的条件,但雨果 选择了拒绝,而毅然走向了死亡. 雨果一直面临着生命的选择,正是他自由选择 的行动塑造了他. 在萨特看来,自由就体现在选择 中 , 自由 �� � " 它意味着:选择的自主 "[ 4] 而不敢做 出自由选择的人便是懦夫 . �禁闭 � 中,加尔森就 是这样一个因受传统观念影响而不敢做出 " 自由选 择 " 的 "懦夫 " ,因而在 " 他人 " 的地狱中煎熬而 不得自由 ." 一个人成为一个懦夫是根据他做的事 情决定的. "[ 5] 可见,自由选择,才是实现自由的途 径.
浅谈萨特“人是绝对自由的”
浅谈萨特“⼈是绝对⾃由的”萨特说:“存在先于本质”。
哲学话语总是很抽象,放在现实社会,具体到⼈类个体⾝上,也许便于理解⼀些。
⼈类存在于母体之中时,没有没有任何⽬的,直到他们发现了⾃⼰处于现实世界这个“⼤荒漠”,然后才能定义⾃⼰⽣命的本质,⼈不能先确定⾃⼰的本质,然后存在。
这也意味着对宗教和上帝的抛弃,宗教是给了⼈天命的。
如果说上帝真的存在,那么⼈在孕育之初便有了命定的⾏为准则和⼈⽣意义。
萨特认为“由于不存在上帝或设计者给⼈指定⼀个⽬的,因此完全由个⼈⾃主选择其认为最佳的⽣活”。
萨特在《存在主义是⼀种⼈道主义》⼀书中说:存在主义的⽆神论并不意味着它要全⼒以赴地证明上帝不存在。
他认为真正重要的是上帝不存在是⾃由选择的必要条件。
⼈⾮被造物,⼈的本质只能由⾃⼰赋予,⼈的发展是其⾃由选择的结果。
⼈最初如偶然来到世界的飘絮,并没有携带任何使命,⼈⾸先要存在,才能在经历与⾏为中不断创造⾃⼰,重塑⾃我。
因为⼈的存在并⽆任何先决条件限制和任何先定的本质、约束。
这就决定了⼈在获得本质以前是⾃由的,即存在与⾃由是统⼀的。
由此萨特推出了“⼈是绝对⾃由的”。
⼈始终拥有选择的⾃由,即使是⾝陷囹圄,⾯对刽⼦⼿,也有选择服从与否的权⼒。
当然,萨特并⾮否认外界因素对⼈的⾃由选择的影响,他认为⼈可以利⽤⾃⼰的主观意识,在⾃⾝与环境之间形成思想的藩篱。
以死刑犯为例,他看上去只有⼀个选择——死亡,然⽽他可以选择“想死”还是“不想死”,⾁体别⽆选择,但他的思想是⾃由的。
⽽思想⾃由才是真正的⾃由。
如果说“⼈是绝对⾃由”放之四海⽽皆准,那么对于有宗教信仰的⼈来说,这⼀论断如何成⽴呢?这⾥⼜要注意区别有神论和上帝真实存在的区别。
前⽂提到,因为神的不存在,因⽽经过论证可以推出“存在先于本质”。
有神论存在的基础并不是神真实存在,有神论存在不代表神存在,有神论基于信徒们选择相信神存在,这也是⾃由选择的结果,⼈有宗教信仰的⾃由。
即使选择信仰了宗教,在萨特看来,信仰宗教也不过是⼈⾃⾏选择了⾃⼰的⽣活⽬和精神归宿,它并⾮出于强迫。
外国文学史简答题
1、表现主义的思想倾向?表现主义在思想上不满社会现状,要求改革,要求“革命”。
不满足于对客观事物的摹写,要求进而表现实物的内在实质;要求突破对人的行为和人所处的环境的描绘而揭示人的灵魂;要求不再停留在对暂时现象和偶然现象的记叙而展示其永恒的品质。
2、卡夫卡的《变形记》是怎样表现人在现代社会的异化的?《变形记》写的是人在现代社会中的异化。
社会现实是一个使人异化的存在,格里高尔为了生存整日奔波,却无法在生活中找到归宿感,最终成为异己的存在物,被社会与家庭抛弃。
现代人面临的正是自我的丧失和变异,即使在自己的亲人中间也找不到同情、理解和关爱,人与他的处境已经格格不入,人成为他所不是的东西,同时却对自己这种异化无能为力。
而这一切,都反映了现代社会的某些本质特征。
在现实中人不会变成甲虫,但是却是人的存在的某种终极可能性的象征。
3、卡夫卡小说的艺术特色是什么?卡夫卡小说艺术突出的特点是营造幻象、虚拟现实、荒诞变形、描写细致。
营造幻象是卡夫卡小说创作的方法和特点。
呈现出一个超现实的世界,一个想象的梦幻的世界,一个并不存在的荒诞的世界,一个具有神秘主义色彩的世界。
虚拟现实也是卡法卡小说创作的方法和特点。
他的小说擅长营造一种在生活中完全不可能存在,但又有逻辑上的存在可能性的现实情景,是未必发生却可能发生的情景。
心理时间:哲学中的“时间”不是通常理解的体现在钟表刻度上的物理时间,而是一种心理意义上的时间。
4、《喧哗与骚动》所设计的班吉叙事有何意义?这个形象寄托了作者福克纳的刻意追求。
首先,班吉的讲述呈现了文学感性的具体性和原初性。
整个世界在班吉眼里,是由一个个具体事物构成的,都成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以及他的感官世界密切相联,这种原初性反映了福克纳文学想象力的原创性,而班吉这个形象也是其他小说家所没有塑造的,是福克纳对世界文学形象长廊的独特贡献。
其次,白痴叙事有助于表现意思流的创作技巧。
在他的叙述中,不同时间和空间的场景混在一起,难以分清,更逼真地反映了人的无意识的混乱与混沌。
浅谈萨特的自在与自为
文化纵横浅谈萨特的自在与自为杜颖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摘要:萨特作为法国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其存在主义思想深受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影响。
存在先于本质是其自由哲学的核心,自在的存在是其存在的前提,但是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面临的终究问题是一个自由选择的问题,存在与虚无,自在的存在与自由的存在,自由与选择终将是萨特哲学的矛盾体所在。
本文试图在介绍萨特的自在与自为之时,再深一步的说明作为自由选择的存在主义哲学的道路。
关键词:萨特;存在主义哲学;自为与自在一、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存在意蕴萨特对于存在主义的概述尽管是继承了康德、胡塞尔、海德格尔以及笛卡尔的思想,但是,存在主义在更深的意义上是不同于之前哲学家们关于存在的思想。
萨特在论述存在先于本质的思想时,就表示存在是具有创造性特征的,它可以细分为自在存在和自为存在,从本质上看它表达了存在与虚无的关系。
(一)自在的存在萨特存在主义表达了自为的人为性特征,认为人们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是选择自由的结果,并将存在细分为了两类存在,分别是自在的存在以及自为的存在。
其中“自在的存在”是指没有被意识到的,没有被领悟到的事物,是还没有发展的存在;“自在的存在”可以从三个角度上分析:一是“自在的存在”就是客观存在的,它的存在是无条件的,换言之存在是不需要事实依据的;二是“自在的存在”是具有独立性的,它不需要依赖或依附于其他事物,它是可以被自身所填满的;三是“自在的存在”就是自身,存在与自身对等,没有任何过渡和变化。
它超越了一切时间条件、空间条件、外界因素等。
(二)自为的存在而“自为的存在”存在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不是其所是;二是是其所不是。
它存在否定的可能性,且这种否定因素是不断累积形成的,更具有虚化能力,能够通过否定现在,去获得新存在。
从而帮助世界重新构建新秩序,赋予世界新含义。
世界中的人正是受到虚无因素的影响才存在的,世界又是由众多人构成的,那么世界也是虚无的。
与之对应的概念则是自为之有,它否定了存在。
浅谈萨特的自由选择观与责任
浅谈萨特的自由选择观与责任萨特是存在主义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存在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作家,他的存在主义主要有三大核心——世界是荒诞的、存在先于本质和自由选择。
由“存在先于本质”论断引发的“自由选择”理论,经历了绝对的自由选择——个人至高无上的自由选择到相对的自由选择——人道主义的自由选择两个阶段,萨特的无神论的存在主义又是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的存在主义。
本文只择取其存在主义的核心之一,即“自由选择论”加以剖析,列举萨特的重要的戏剧作品,说明萨特怎样从不同角度阐释了他的“自由选择”观。
总体而言,萨特既肯定了人对于“善”的“自由选择”,也否定了人对于“恶”的“自由选择”;既表现了“真实的人”的“自由选择”,也展现了人在“极限境遇”中的“自由选择”。
这些自由选择,基于相对广义的责任,利己或利他,有意或无意,虚或实,承担或推托,无论如何都是“自由选择”的最基本支点和触发点。
作为一个剧作家,萨特有意识的将其存在主义的哲学思想融入他的戏剧创作中。
萨特一生所留下的剧本,在法国戏剧史乃至整个世界戏剧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作品用直观的方式向我们展现了他的哲学思想。
萨特的“选择”并非简单的伦理学层面的问题,而是生发于哲学本体论的。
一般来说,遭遇选择的悖论是一个实际的伦理的问题,即寻找某一选择的合法性,在几种合法性之间取舍。
但是,萨特提供的是另一层面关于“选择”这一行动本身合法的证明,而不是关于如何选择的说明。
那么,萨特的“选择”意义何在呢?我以为,萨特无情地撕下了那些“小人”和“懦夫”的“假面具”(有时甚至是无意识地戴上的面具)——那些寻找托词,将自己的责任推委于外因,或是佯装自己无辜,却不加反思的家伙们。
萨特适时地告诉了我们:不做选择也是一种选择。
所以,“自由—选择—责任”这个三位一体是每个人无法跳出的绝对境地。
此外,萨特的自由选择也激励了人们鼓起勇气去生活,不是被一个虚幻的乌托邦幻象所迷惑,而是立足于当下的每时每刻,“发明”自己,创造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年3月第lO卷第2期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ofJiangsuUniversity(SocialScienceEdition)Mar.,2008V01.10No.2从“自在自由”到“自为自由"——《魔鬼与上帝》中萨特的自由观陈林。
宋晓佳(江苏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江苏镇江212013)[摘要】萨特的戏剧是他哲学思想的图解和具体化。
他在戏剧《魔鬼与上帝》中阐述了其存在主义自由观。
萨特自由哲学的核心是“自由先于本质’’,他认为人实际上原来是个无,什么都不是,等到后来才把自己塑造成了想成为的那种人,因此人注定是自由的。
自由是人类存在的本质,实现自由的途径是人的自由选择,人应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并通过行动担负起选择的责任。
人类由于选择时无据可依陷入困惑,在虚空中孤独挣扎。
终身为从自在自由过渡到自为自由而奋斗。
[关键词]萨特;存在主义;自在自由;自为自由【中图分类号】B565.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604(2008)02—0008一04萨特称《魔鬼与上帝》是他最重要的剧作,这部写于1951年的伟大作品以400年前的农民起义为背景。
该剧主要围绕伦理问题,即善与恶的辩证关系,讨论了本体自由的切入点。
萨特曾在《魔鬼与上帝》首演时说:“整个剧本探讨了人与上帝的关系,或者可以说,人与绝对的关系。
”…554他以无神论否定了上帝的存在,肯定人自由选择的权利,“如果上帝不存在,一切都是容许的,因此人就变得孤苦伶仃了,因为他不论在自己的内心里或者在自身以外,都找不到可以依靠的东西”【2]瑚。
可见,上帝和人的相关性才是萨特所关注的主题。
他认为人就是自己造就的产物,人本身就是自由的,人注定是自由的。
一、“自由先于本质"——自由哲学的核心萨特的戏剧《魔鬼与上帝》中的不同人物从不同侧面体现了萨特的存在主义自由观。
主人翁格茨是贵族母亲和农民父亲的私生子,客观上象征着恶行。
他不仅受到贵族们的唾弃,也受到百姓的诅咒。
他为了抵抗命运,于是立志报复。
恶成了他生存的依据,他通过作恶来证实自己的存在,把与上帝对抗作为自己存在的理由,并且从作恶中来感受自己的生存价值。
他甚至吹嘘杀兄是他最美的声誉。
他向上帝挑战:“上帝看得见我,神甫,他知道我杀了我的亲兄弟,他心如刀割。
哎,是的,上帝,我杀了他。
可你能把我怎么样?”L3J434他以为这样能使上帝显灵,就像上帝惩罚该隐时那样,因为他需要上帝来确认自己的存在。
可上帝并没有出现。
上帝越不理睬他,他就越想作恶。
他对海因里希说道:“我作恶和他们不同;他们出于淫荡或私利才胡作非为,我却是为作恶而作恶。
州纠463然而,绝对的恶,如同绝对的自由,是不存在的。
正如纳斯蒂所指出,格茨的暴行只对大贵族有利。
格茨立即意识到:“那我做的事恰好与我的愿望背道而驰啦?”[3]454确实,除了确认自己的存在,为恶而恶毫无意义。
后来他摒弃暴力,广行善事,格茨原本是一个为作恶而作恶的人,但是当他行善,甚至愿意承担一切的罪恶之时,上帝的意志依然没有在场。
他还是他,根本没变,他只不过是扮演了一回救世主的角色,上演了一场场自欺欺人的悲剧。
并且他行善的最终结果是更坏的恶,“我的善心比我的恶行摧毁力更大”[3]蛳,而作恶的他和行善的他仍是同一个人,本质上并没有改变。
“你并没有变成另一个人,【收稿日期】2007—12—20[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社科基金项目(05SJD880047);江苏大学社科基金项目(JPKC2004Y12)【作者简介】陈林(1953一),男.江苏射阳人,教授.从事哲学研究;宋晓佳(1985一),女,江苏镇江人,硕士研究生.从事当代西方哲学研究。
万方数据陈林,等从“自在自由”到“自为自由”9格茨,你改变的是语言。
你把对人的恨称作爱,把摧毁一切的狂热叫做慷慨,但你的本性丝毫没有改变,仍和原来一样……”无论他是作恶或者行善,上帝既没有同意也没有反对,他面对的只是一片虚空。
最终他意识到,他为了对抗上帝而争取的自由却并非由上帝获得,因为人是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志所要成为的那种东西,作恶也好,行善也罢,都与上帝无关。
在《圣经》里,被逐出伊甸园的人是有罪之人,而在《魔鬼与上帝》中,走出伊甸园的人却是自由的人。
纳斯蒂是存在主义意义上真正自由的人,他自始至终都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他坚定地做着自己认准的事业——为农民的自由解放而不断奔走、努力。
他是个彻底的无神论者“你那教会是婊子:谁有钱谁就能买到它的宠爱。
”[31416,,要么所有人都是先知,要么上帝不存在。
”[3]41。
7纳斯蒂在心理上没有任何障碍,因而他是自由的、坚定的。
萨特从现象学一元论和纯粹意识活动出发,引出了两个根本不同的存在领域,一是外部世界和事物的存在。
这类存在是本已存在着的东西,萨特将之称为“自在的存在”。
另一个就是人的存在。
这类存在与“自在的存在”相反,它们“是其所不是,不是其所是”,萨特将之称为“自为的存在”。
人即“自为的存在”,具有超越的特性,永远处于变化之中,而且是在时间的流逝中不断变化,正如格茨从作恶到向善最后介入到具体的生活中去,是不断变化的,具有时间性。
正是因为这样,“自为的存在”不像“自在的存在”那样是一种“是其所是”。
由于“自在的存在”是已经存在着的东西,它们的性质也都是十分明确的,因此,它们总是先有本质而后才存在,它们的本质先于存在。
而“自为的存在”即人的存在则不然,它不是某种已经确定了的、完成了的实在,它是人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志所要成为的那种东西。
人是什么只是指他过去是什么,将来并未存在,现在是一个联系着过去和将来的否定,实际上人原来是个无,什么都不是,等到后来才把自己造成了想成为的那种人。
因此,人注定是自由的,自由是人的宿命。
萨特认为,自由不是人的一种属性,而是人的存在方式。
“人的自由先于人的本质并且使人的本质成为可能,人的存在的本质悬置在人的自由之中。
”…56概括起来,便是“自由先于本质”。
人的本质乃是后来由人自己的主观意志创造出来的,人总是先存在而后才展现其本质,人的自由先于人的本质,也就是人的存在先于人的本质。
在这里,萨特把自由与人的存在等同起来。
只有通过自由,人才能显现,才能获得自我的本质;假如没有自由,人无所谓存在与本质。
二、自由选择——实现自由的途径萨特认为,人的自由体现在人可以自由选择。
人自由地为自己作出一系列选择,正是在选择的过程中,人实现了自己的意义。
在没有作出选择之前,人没有任何属性。
因此,没有什么是先验的存在、先天的人性。
只有选择的行动才能塑造人。
格茨先是选择暴力,杀人作恶,以对抗上帝,当他意识到他除了被别人利用和留下恶名外,他什么也不是时,他动摇了。
这时教士海因里希激将道:“上帝的意志就是尘世间不能行善。
”[3]464这恰好让格茨找到了一个挑战上帝的理由:倘若上帝不许世人行善,那他就偏要行善以挑战上帝。
他下令把土地无偿分给农民,给予农民爱和帮助,并建立太阳城,他成为农民拥戴的圣人格茨。
然而他的初衷是为了行善,结局却是比他35年作恶杀死的人还多——25ooo具尸体,25ooo条农民的生命!其实无论作恶与行善都是出于格茨自己的意愿,发出指令的始终是他自己,他非常清楚地知道他拥有对自己的决定权,否则,他就不会在“掷骰子”时作弊了。
格茨的自由就充分体现在他忽左忽右的选择中。
海因里希是一个出生于穷人的教士,他最初自以为既爱教会又爱穷人,人民和教会相互对抗,他处于两方力量的冲突之中,既不想损害教会,又不想伤害穷人。
在两者利益相冲突时,他一直都处于两难之中:1把钥匙,200个教士还是20000百姓?教会与穷人水火不相容的情势逼迫他抉择,虽几经犹豫最后还是不得不做出有利于教会的选择。
“我首先属于教会,但我也是他们(穷人)的兄弟。
”[31414在主教的喝问之下海因里希最后倾向了教会,但他仍是矛盾的:“我是你们中的一员。
我是穷人,是穷人的儿子”【3J鲫1。
海因里希在被纳斯蒂指责为叛徒之后又被大主教称为叛徒,他在两个阶级之间穿梭着,最终疯狂。
海因里希面对抛弃了穷人的教会与抛弃了教会的穷人无法做出选择,“对他来说,问题绝对无法解决,因为他已经无可挽回地踏上了歧途。
于是,出于憎恨自己,他选择充当恶人,必将面临绝境”[i]镪。
557。
虽然格茨也处于绝对的恶和绝对的善这两者的矛盾之中,但他并非无所适从、不做选 万方数据10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择,而是不断地做出尝试,最后否定了上帝的存在。
格茨在抛弃绝对的善与绝对的恶之后,参加农民起义,也就是选择了相对的善,靠自己来拯救自己。
把这两个对立的人物结合起来,可以体现萨特关于选择自主性的总的看法。
人必须对自己的自由选择负责。
萨特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一文里说道:当“存在主义者在为一个懦夫画像时,他写得这人是对自己的懦弱行为负责的。
他并不是因为有一个懦弱的心,或者懦弱的肺,或者懦弱的大脑,而变得懦弱的;他并不是通过自己的生理机体而变成这样的;他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它通过自己的行动成为一个懦夫的”[21315-316o“一个人成为一个懦夫是根据他做的事情决定的。
”[21316.是懦夫把自己变成懦夫,是英雄把自己变成英雄,而且这种可能性是永远存在的,即懦夫可以振作起来,不再成为懦夫,而英雄也可能不再成为英雄。
要紧的是整个承担责任,而不是通过某一特殊事例或者某一特殊行动就作为你整个承担责任。
”【2J316在萨特看来,自由就体现在选择中。
自由“它意味着:选择的自主。
”【4J617人就是在不断的选择过程中不断地成为自己的。
人一旦进行了选择,他也就有了责任,就必须对自己的选择行动承担全部责任。
正如自由选择不可替代、无法回避一样,责任也是不可推卸、不可替代的。
即使不选择也是一种选择,无论如何你无法逃避选择,逃避责任。
所以萨特认为,格茨选择做善人,仅仅有抽象的向善的意愿是远远不够的,要发自内心、脚踏实地地去做,“不是通过某一特殊势力或者某一特殊行动”[2]316,只有去承担他所选择的事业的责任,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善人。
他把属于自己的土地分给农民,并宣传爱,请女教师教农民识“爱”字,甚至亲吻麻风病人……然而,虽然他做了诸多“爱”的表象,但爱并没有产生。
因为他的行善并非他的本意,他只是为了行善而行善,为了爱人而爱人,农民除了学会几个新词外毫无变化,这就宣告了格茨向善的失败。
究其原因,是格茨只选择了抽象的善,他行善是为了对抗上帝,并非出自本意,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我做了爱的姿态,但爱并没有产生”[3”17,“我并没有行动,而只是做了做姿态”[3】粥。
同样,海因里希选择了向恶,但如果下一步他不将打开城门的钥匙送到格茨手上,我们就不能说他在真正作恶。
自由,并不是沦为别人工具的自在自由,不是绝对善的抽象自由,也不是仅仅宣传爱的自由思想,而是行动——过程中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