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逻辑先后_和_历史先后_沈家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年9月

第31卷第5期

外国语

Journal of Fore i gn Languages

September2008

V o.l31N o.5 /逻辑先后0和/历史先后0

沈家煊

早就想讲一讲这个题目,但是没有机会,因为问题虽然重要但是也不值当长篇大论。正好5外国语6创刊30周年让我写一些纪念的话,我就借此机会简单地谈一谈。

吕叔湘先生在5汉语语法分析问题6里谈到语法的最小单位是选用/语素0还是/词素0时说: /语素的划分可以先于词的划分,词素的划分必得后于词的划分。0吕先生还特别加以澄清:/这里说的-先.和-后.指逻辑上的先后,不是历史上的先后。0

这段话应该这样理解:逻辑上必得先有词才有词素的划分,如先有/信任0一词才能划分出词素/信0和/任0来,但是汉语历史上不是先有双音词/信任0后有/信0和/任0的,而是恰恰相反,先有/信0和/任0后有/信任0。

历史上先有单音字/信0和/任0后有双音词/信任0,这一历史事实并不能用作证据否定共时的逻辑分析,即先有/信任0一词才能分出词素/信0和/任0。这就叫做/共时的理论分析并不因历史事实不符而被推翻0。

记得几年前陆丙甫先生有一篇文章5/的0的分布及其基本功能和派生功能6(载5世界汉语教学62003年第1期)讲现代汉语里的定语标记/的0字的功能。他认为/的0的基本功能是作描写性标记,而派生功能是作指别性(包括指称性和区别性)标记。他论证的主要依据是:状态形容词是纯描写性的,几乎永远带/的0,如/红通通的脸/*红通通脸0;指别词定语是纯指别性的,从来不带/的0,如/那问题/*那的问题0。他进一步说,描写性是指定语同核心名词的语义关系,是结构内的语义概念,而指别性是指语词和外部世界的所指关系,是结构外的语用概念。在语义关系和语用关系中,前者更基本、更稳定,可看作分析的出发点。他还进一步说,语词的基本意义是/无标记的0,派生意义是/有标记的0。例如,在/那本红的书0中,/红的0是描写性的,如果要表示/是红的而不是其他颜色0这一指别意义,那就要重读/红的0,或者改变通常的语序,把/红的0移到/那0的前面去说成/红的那本书0。重读和改变语序都是在原来的描写意义上增加新的指别意义,换言之,指别性意义是需要一定条件激发的派生意义。

显然,陆先生是在现代汉语这个共时平面上讲/的0的两种功能在逻辑上的先后:逻辑上先有/的0的基本功能(描写功能),后有/的0的派生功能(指别功能),前者是/分析的出发点0。我们绝对不要把这种逻辑先后跟历史先后混为一谈,因为在历史上/的(底)0很可能是来源于指别词或跟指别有关的词,因此恐怕是先有指别功能,它的描写功能倒是后起的。例如,近代汉语的/的(底)0可以出现在指别词和数量词的后面:

这的三个篙荐与你铺。(老乞大谚解)

他分明有两截底议论。(朱子语类130)

指别词和数量词是指别性最强的定语,基本没有描写性。上述格式后来消失,表明/的(底)0指别功能的削弱是后来的事情。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历史事实如此就否定陆先生的共时分析和他提出的逻辑先后。

91

两年前我有一篇文章5/王冕死了父亲0的生成方式6(载5中国语文62006年第4期)针对/生成语法0主张/王冕死了父亲0是通过移位派生而成的观点,提出它的生成方式应该是糅合和类推。具体说就是认为/王冕死了父亲0是从/王冕丢了某物0这样的句子类推而来的,而类推是通过两个概念或词语(/王冕丢了某物0和/王冕的父亲死了0)的糅合来实现的。这篇文章发表之后有好几篇文章提出一些不同的意见,其中主要的一个反对意见是说糅合和类推得不到历史事实的支持或者跟历史事实不符。有的说历史上/王冕死了父亲0这种句式出现之前好像还没有/王冕丢了某物0的说法,有的说/王冕死了父亲0在它出现之前已经有/王冕丧父0的说法,要说类推应该是从/王冕丧父0类推而来。那些文章实际都在讨论历史上/王冕死了父亲0究竟是如何产生和形成的。

其实我所说的/生成方式0(generation)有特定的含义,是指共时研究中假设的组词造句的抽象机制,不是指历时研究中某个词语或句子产生和形成的具体过程。/生成语法0的/生成0就是这一含义。例如这种语法假设英语疑问句/W here have you bee n?0是从深层结构/Y ou have been where0通过疑问词where的移位派生而成的,汉语疑问句/你去哪里了?0表面上看没有疑问词的移位,但是在/生成语法0框架内从事研究的人论证汉语在深层也发生疑问词的移位,不然就无法解释一些相关的语法现象。显然这是在讲逻辑先后,逻辑上应该先有疑问词移位前的格式后有疑问词移位后的格式。这一假设并不因为历史上并不存在或不是先有疑问词移位前的格式而被否定。

我们提出的用来取代移位说的糅合说也是共时研究中对句子/生成0的一种假设,其理论基础是/认知语言学0。当我们说/王冕死了父亲0是由/王冕丢了某物0和/王冕的父亲死了0二者糅合而成时,我们是在假设逻辑上先有/王冕丢了某物0和/王冕的父亲死了0,而后才有/王冕死了父亲0。这一假设也并不因为历史上/王冕丢了某物0可能比/王冕死了父亲0晚出而被推翻。顺便要说明的是,参与糅合的两个成分实际是两个概念结构,我们只不过是拿/王冕丢了某物0和/王冕的父亲死了0分别当作表达这两个概念结构的典型的语言形式而已。这一点本来是有关/认知语言学0的基本常识,无须特别说明的。

共时研究所假设的生成方式不受时间的限制,它在历史上也时时在起作用,我们完全可以用这种假设的理论来解释历史上某些格式的生成,例如说/王冕丧父0也是从/X失Y0(如/塞翁失马0)和/王冕父丧0二者糅合而来的。这样的假设如果能得到历史材料的佐证,历史上也恰恰是先有/塞翁失马0和/武王既丧0后有/王冕丧父0,那当然很好,但是即使得不到历史材料的佐证,甚至跟历史材料相左,这样的理论假设并不因此而被推翻。

很多年前我在5/语法化0研究综观6一文(载5外语教学与研究61994年第4期)中说,自从索绪尔提出区分共时研究和历时研究,长期以来我们有将共时研究和历时研究完全割裂的倾向,造成不良的后果。现在提倡要把两者结合起来,要把共时平面的变异现象(vari ation)看成历时演变(change)不同进程的结果。这当然是对的,但是也不要矫枉过正,走到另一个极端,把共时研究和历时研究混同起来。我想说明的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共时研究提出的假设除了要有充分的共时证据和合乎逻辑的论证,最好也有历史材料的佐证;另一个方面是,共时研究提出的假设并不因为缺乏历史材料的佐证或跟历史材料相悖而被推翻。就两种/先后0来说,逻辑先后最好跟历史先后相吻合,但是并不因为跟历史先后不合而被否定。

9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