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复习课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1.生平:生活在明末清初,是一位进步思想家。他继承了以前思想家的唯物思想,并 加以发展。 2.思想主张 (1)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物质是不断变化的,其发展变化有规律可循。 (2) 哲学思想(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3)主观的认识是由客观对象引起的,一切事物通过考察研究都是可以认识的。 (4) 政治思想:天下为公 3.代表作:《船山遗书》 4.影响: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道家和法家
1.道家 (1)老子 ①地位: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②世界观: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 ③政治主张: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提 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④辩证法思想 :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有无、难易、 贵贱、祸福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 ⑤评价:反映了没落奴隶主贵族的要求 ⑥时代:春秋晚期楚国人。 ⑦著作:《老子》,又叫《道德经》。
3.影响 (1)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 系。 (2)“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3)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4)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本课要旨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导致“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促进了我国思想文化的繁荣,奠定了我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 础。 ○孔子提出“仁”的学说,创立儒家学派。孟子、荀子发展 了儒家思想。
(2)庄子 ①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 ②认为放弃一切大小、生死、贵贱、荣辱等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 神上的自由。 ③著作:《逍遥游》
2.法家
(1)代表:战国末期的韩非子。(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 (2)思想: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 (3)影响: ①法家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 ②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4)评价:代表新兴地主积极进取的风貌。 3.墨家
陆王心学
1.南宋陆九渊 (1)“心”即“理” (2)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3)发明本心以求“理”,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2.明朝王阳明 (1)背景:明中期以后,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动荡不安, 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 (2)主张: ①“心”即“理”,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②“致良知” ③“知行合一”(强调自我的主动作用) (4)评价 ①王阳明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 ②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并不能科学地说明人的认识和实践的 关系。 ③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宋明理学历经几百 年的发展,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 了深远影响。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背景 (1)经济(根本原因):井பைடு நூலகம்制崩溃,封建经济 迅速发展 (2)政治:周王室衰微,分封制逐渐崩溃 (3)阶级关系:‘士’阶级的活跃和受重用 (4)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 2.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有: 道家学派:老子和庄子; 儒家学派:孔子、孟子和荀子; 墨家学派:墨子; 法家学派:商鞅、韩非子,
2.战国时期的孟子和荀子 (1)思想主张
项目 孟子 荀子 政治思想 “仁政” 民本思想 “民贵君轻” 伦理观 时代 著作 “性本善” 战国 《孟子》 “人之性恶” 战国 《荀子》
“仁 提出“民水君 舟”,强 义”“ 王道 调人民群众的力 量 ”,以德服 人
(2)历史影响: ①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 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②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 • • •
• • • •


• •
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 1、生平: (1)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 (2)明亡后,投入抗清斗争;抗清失败后,致力于著书讲 学。 (3)从明亡的历史看到了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 2.著作:《明夷待访录》 3.主张 (1)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猛烈抨击,尖锐地揭露君主专制 是天下之大害。 (2)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限制君权, 保证民权) (3)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从而 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法制思想) 4影响: 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居于统治地位)
不受 全盘 新发 空前 压制 独尊 利用 重视 强化 否定 展
是否顺应了时代发展及统治者加强 君主专制,巩固统治的需要
本单元各课要旨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导致“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促进了我国思想文化的繁荣,奠定了我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 础。 ○孔子提出“仁”的学说,创立儒家学派。孟子、荀子发展了 儒家思想。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了西汉政府加强中央集权统治 的需要。 ○儒学正统地位确立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 流思想。 ○程朱理学主张“理”是万物的本原,强调格物致知。 ○陆王心学认为“心”是万物的本原,“心”就是“理”,强 调内心的修养。 ○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是在当时政治经济发生巨大变化的条 件下萌生的,对社会产生巨大冲击。 ○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的反对君主专制、倡导经世致用和 唯物思想等,对近代民主思想产生一定影响。
程朱理学的影响 消极影响:压抑、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积极影响: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如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 注重气节、品德,重视人的主观意识作用,讲求以礼通情、自我节制, 发奋立志等。 宋明理学 不可取:重男轻女、因循守旧、尊卑等级、重礼轻法 可取:和谐社会、忧患意识、崇尚道德、强调力行
比较陆王心学和程朱理学
墨家,道家和法家的思想比较
学派 代表 政治思想 哲学思想
墨家
道家 法家
墨子
老子,庄子 韩非子
“兼爱”“非攻” 尚贤
“无为” 政治变革,法治, 加强中央集权
认识论 逻辑学
唯心论,朴素 的辩证法思想 遵循客观 规律办事
第 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从“无为”到“有为” 1.“无为而治 (1)原因 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②汉初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的需要 (2)表现:吸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 的政策。 (3)作用: ①汉朝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 ②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2.积极有为 (1)背景:社会潜伏危机。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 兼并剧烈,匈奴为患。 (2)目的: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形势的发 展形势。
主要思想(相同点) 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提倡“人民民主” 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和商业,提倡“经世致用” 思想上: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 想体系
不同的思想特点 黄宗羲:继承先秦民本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 客”,批判君主专制,称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特别倡导实学,积 极求真并实践 王夫之:中国古代唯物主义理论的集大成者,认为“气” (物质)在先,“理”(精神)在后,认识来源于实 践(唯物主义认识论)
◎儒学成为正统 1.表现 (1)汉武帝起用很多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2)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 (3)从汉武帝时起,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4) 汉武帝根据董仲舒的建议,兴办太学,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 教授,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5) 汉武帝还下令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 系统。 2.影响 (1)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的地位。 (2)此后,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 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本课要旨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了西汉政府加强中央集权统治 的需要。 ○儒学正统地位确立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思想。
学派 内容 实质 目的 程朱理学 理、仁、礼 陆王心学 高调的道德主义
以儒家的纲常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 欲求 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李贽的离经叛道 背景:明清----封建社会晚期 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经济: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及缓慢发展(江南) 阶级关系:新兴市民阶层日益强大 思想文化:封建礼教的禁锢,传统理学阻碍社会进步 2.著作:《焚书》《藏书》 3.主张 (1)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批判道 学家的虚伪 (2)批判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3)抨击封建社会的一些传统观念,强调个性发展 4. 评价 ①具有反封建色彩和战斗精神 ②冲击了封建礼教和正统思想 ③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三教主:释迦牟尼,老子,孔子
程朱理学
形成 (1)背景:北宋时,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 (2)形成: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 系——“理学”。 2.代表人物:北宋时期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时期的朱熹(集大成者) 3.思想 (1)核心:“理”(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2)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把握“理”(认识论)[格物:接触事物,致 知:获得知识 (3)存天理,灭人欲(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 4.影响 (1)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 于统治地位的 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2)纲常名教几条绳索把人束缚得更紧 。 (3)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播到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 成“朱子学”学派。 (4)特别是用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 书。
• 第 3课
宋明理学
三教合一 背景 (1)汉武帝以后,儒学在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下呈现繁盛之势。 (2)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也在民间广为传播。 表现 (1)魏晋南北朝时期 ①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②佛教吸收儒学精神,渐趋中国本土化。 ③道教也受到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又“尊道”。 (2)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 一” (3) 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 复兴儒学。
1.创始人:墨子(战国初期鲁国人。) 2. 思想:主张“兼爱”,宣扬“非攻”,提倡节俭,反对奢侈 浪费。他的治国主张是“尚贤” 3.评价:代表平民百姓和小生产者追求公平的愿望。
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比较
孔子 孟子 荀子
仁的思想
民本思想 人性论
爱人
为政以德 性相近
仁政
民贵君轻 性善论
仁义
民水君舟 性恶论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汉代儒学的代表人物:董仲舒, 著有《春秋繁露》一书。 2. 特点: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 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3.主张 (1)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 (政治统一)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思想统 一). (2) 为了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他提出了“天人合一” 和“天人感应”学说。 “仁政”:限田,薄敛,省赋役------缓解阶级矛盾的需要 (3) 提出了“三纲五常”。它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4)结果:深受汉武帝的赏识,对于扭转内外松弛的局势十分 有利。 4.作用: ①新儒学为封建统治提供了理论基础。 ②为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起到了关键作用
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 1.生平 (1)生活在明末清初 (2)面对日益加剧的社会危机,顾炎武放弃科举,开始探索挽救国家危亡的途径。 2.成就 (1)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实学(实践求真知,解决现实问题) (2)区分“亡国”与“亡天下”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 3.著作:《天下郡国利病书》 4.影响:顾炎武以他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孔子和早期儒学 1.春秋晚期孔子的思想 (1)思想核心:“仁”。仁即爱人,要做到待人宽容。 “已所 不欲,勿施于人” (2)政治主张: ①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 任意刑杀。 ②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己复礼”,使每个人的 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3)教育贡献: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 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4)时代:春秋 (5)著作:孔子整理《诗》《书》《礼》《易》《乐》和《春 秋》后称为“六经”。 (6)地位: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人尊称为“至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