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动力与激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度文库
工作满意与绩效之间相关度 r=0.15 五、工作绩效与激励
1、P=f(A × M)
• P:绩效
A:能力
M:激励
2、坎贝尔和普列查德
• P=f〔能力×技能×对任务的理解×努力(开始因素) ×决意做出努力的程度×努力的持久性×促进和抑制 不由个人控制的条件〕
决定激励效果的因素很多,工作绩效的提高取决于下列因素: 激励因素:激励的构成、特征、方式和具体实施,称为激励
的工作行为的手段或方法,它可以激发人的动机,导向人 的行为,发挥人的潜能,满足人的需要,最终达成组织与 个人的工作目标。它包括三个因素:①某一刺激所引起的 行为动力的激发; ②行为导向某一目的物; ③行为得以保 持和延续。 激励过程就是组织的领导者或管理人员引导并促进工作群体 或个人产生有利于实现管理目标的行为过程。
项目 激励因素
保健因素
起源
特征
满足和 不满足 的源泉
显示出 来的需 要
人类形成的趋向
的特征因素 非激励因素:如工作技能、能力、素质、技术因素、培训、
激励环境、群体的特点、组织文化等 如:一个人开始工作得很好,后来其工作显出下 降的趋势,并不是因为其不努力工作,而是 他不能干得太好
六、激励与满足感 激励 做出努力以达到目的 满足感--需要满足
为什么很高的满足感有时并不能导致高的生产率?
(三)过程型理论 – 动机的形成和行为目标的选择 – 期望理论、公平论、波特和劳勒的激励过程模式
四、激励与工作绩效
一、传统看法 高的激励水平一定导致良好的工作绩效 这一观点在许多管理者的观念中根深蒂固,其中的关键
问题是忽视了人在工作中的满意度 二、激励与工作满意度、工作绩效 激励是指行为者作出努力达成目标
第二节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邱ㄨㄨ曾是一家软件企业经理,他深知“民 以食为天”的道理,不断提高员工待遇,如 工作环境质量改善、工资、福利水平提高, 等等。但是他还是发现员工并没有他预期的 满意水平。这是为什么?
双因素理论由美国学者赫茨伯格(Herzberg)提出。
他运用问卷法调查了1844个案例,分析职工最满意和最不 满意的因素是什么,提出上述理论。
能力
(二)群体的力场观点 (三)群体的目标 (四)群体的结构 (五)群体的领导方式 (六)群体的参与者 (七)群体的规模 (八)群体的规模和压力 (九)关于群体的凝聚力和士气
二、对卢因的群体动力论的认识 行为=f(个性╳环境) 个性: 环境: (一)群体气氛 作用:1、潜移默化的作用;2、规范作用;3、筛选作用; 4、凝聚作用 (二)群体的行为习惯 (三)群体的领导作风 (四)群体的人际关系

(3)技术的

2、管理

(1)设想 (2)政策、标准

3、职工

(1)个性 (2)地位


正式组织

单位
工作
力 活动 责


相互影响 情绪
职责
1、期望的 (1)生产率 (2)员工的满足 (3)自我 2、非期望的 (1)限制生产 (2)挫折 (3)漠不关心
非正式组织
角色
初级团体
位 活动 政


相互影响 情绪
满意
没有满意
没有不满意 不满意
• 保健因素(Hygiene factors):
• 如果这些因素得不到满足,会是使员工感到不满意的因素, 这些因素即使得到满足也不能使员工的积极性得到发挥, 只会使员工没有不满意;而一旦得不到满足则会产生不满 意。包括工资、生活、工作条件,与上级、下级和同事之 间的关系等十项因素。这些因素主要是与工作环境和工作 条件有关的因素。
满意度的产生来源于需要的满足,当目标达成与需要满 足一致时,激励的结果伴随着满意度的提高,有时激 励只能带来工作绩效的提高,而满意度的变化则很复 杂。
激励的结果应该是两方面的内容
M(激励)=R1(工作绩效)+R2(满意度) 满意度高不等于工作绩效高
例:自动化程度提高导致生产率提高,绩效高但是不满意
一、理论要点(四种状态和两种因素)
(1)赫兹伯格修正了传统的满意和不满意的观点,他认为, 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满意,而不是不满意;不满意的对立 面是没有不满意,而不是满意。凡是能够防止员工不满意 的因素就是保健因素,只有那些给员工带来满意的因素才 是激励因素。也因此被成为双因素理论。
激励因素
保健因素
第一节 卢因的群体动力论
一、群体动力论 美国心理学家和行为学家库尔特·卢因在1938年提出,可 把人的行为看成是其自身的特点及其所处的环境的函数, 即: 行为=f(个性×环境) 其中f——函数关系
(一)群体的三要素 (1)活动 (2)相互影响 (3)情绪
1、广大的的外界系统
(1)经济的
(2)社会的
群体动力与激励理论
第一节 卢因的群体动力论 第二节 赫兹泊的双因理论 第三节 奥尔德弗的“ERG”的理论 第四节 麦克利兰的激励需要理论 第五节 佛隆的期望理论 第六节 亚当斯的公平理论 第七节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第八节 波特和劳勒的综合激励理论
概述
一、什么是激励: 激励是组织中对人的工作行为的有效激发,是促进和改变人
内容对激励的影响,他们认为:需求、动机的最大 限度的满足和激发是激励的本质所在。所以这些理 论重点分析了人的需求与动机结构。
(二)行为改造理论
– 学习理论、归因论、挫折理论 – 研究重点侧重于激励对工作中人的行为结果的影响,
它不关心人的需求与动机是否得到满足,而关心行 为的结果对激励成败的影响,换句话说,激励是为 了有效地塑造、改变和影响人的行为
• 激励因素(Motivation factor):
• 如果这些因素得到满足,则会是使员工感到非常满意的因 素,但如果这些因素没有得到满足,也不会构成很大的不 满意,只是没有满意而已。包括工作上的成就感、认可和 赞赏、挑战性、责任感、发展和成长等六项因素,这类因 素多与工作本身有关。
激励因素与保健因素的比较
二、激励的基本模式
能力
需求 产生
动机
利用 激励 的 手段
改变 工作 中的 行为
绩效: 生产率 满意度 发展
环境
个人
管理
组织
三、激励理论的分类
(一)内容型理论
– 主要研究人的需要 –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奥尔德弗的ERG理论、麦
克利兰的成就激励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 侧重于研究激励行为的起点,即人的需求与动机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