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分类讨论思想PPT课件 通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分类讨论产生的时机: (1)涉及的数学概念是分类定义的. (2)运算公式、法则、性质是分类给出的. (3)参数的不同取值会导致不同的结果. (4)几何图形的形状、位置的变化会引起不同的 结果. (5)所给题设中限制条件与研究对象不同的性质 引发不同的结论. (6)复杂数学问题或非常规问题需分类处理才便 于解决. (7)实际问题的实际意义决定要分类讨论.
专题一 数学思想方法
第1讲 分类讨论思想
1.分类讨论思想又称“逻辑化分思想”,它是把所 要研究的数学对象划分为若干不同的情形,然后 再分别进行研究和求解的一种数学思想.分类讨论 思想在高考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相关的习题 具有明显的逻辑性、综合性、探索性的特点,难 度有易,有中,也有难.题型可涉及任何一种题 型,知识领域方面,可以“无孔不入”地渗透到 每个数学知识领域.
A={3,m2},B={-1,3,2m-1},若A B,则实

1
m的值为 .
解析 A B m2∈B m2=-1或m2=2m-1 m=1.
【例2】若不等式mx2+mx+2>0对一切实数x恒成立, 试确定实数m的取值范围. 解 (1)当m≠0时,mx2+mx+2>0对于一切实
数恒x 成立的充要条件是 m m 0,28m0解0得 m8.
探究拓展 当一般性的结论在个别个体上无法使
用,或个体属性特别时,往往要单独解决,这是
产生分类讨论的基础.就本例而言,an=Sn-Sn-1, 在n=1时,没有意义(a1无前项),只有单独求 a1=S1,而在求得a1与an (n≥2,n∈N*)之后,还应 考察a1是否适合an(n≥2,n∈N*)时的规律,若 适合则合并写出an,否则,分段表述an. 变式训练1 (2009·徐州、淮安调研)已知集合
x(a1)2 2a1.
由于x≥0,二次函数f(x)=[x-(a-1)]2+2a-1的 顶
点的横坐标为x=a-1,由此作如下讨论:2a1;
(2)当a<1时,二次函数f(x)在区间[0,+∞)

单调递增,
∴当MxA=0时取(a最1小)2 值2,a1a. min
综合可,知 da2a1
(a1), (a1).
∴f(b)=b. 从而 f(b)3 由 b23b4b,
4 得 b 4 (b 4 舍 )于 .去 a 是 1 ,b 4 .
3 (2)当2<a<b时,如图2所示,
函数f(x)在[a,b]上递增,
∴f(a)=a,f(b)=b. 图2

3 4 3
a b
2 2
3a 3b
4 4
a, b.
4
解之,得a=b=4,这与已知0<a<b矛盾,应舍去.
【例1】已知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32n-n2,求其
通项公式an. 分析 依Sn的意义知:an=Sn-Sn-1,化简即可,但 要注意单独求a1=S1. 解 ①当n=1时,a1=S1=31. ②当n≥2,n∈N*时,an=Sn-Sn-1=32n-n2-32(n1)+(n-1)2=33-2n. 考察a1=33-2×1=31,a1也适合an=33-2n. 综上,an=33-2n (n∈N*).
7
11
7 300 480 11 2 , 解得 300 v 480 ;
vv
7
11
当 v 480 时 , ① 式变形为 11
7 300 11 480 2 ,
v
v
解得 480 v 195 .
11
4
综上所述 , v 的取值范围是
39
, 195 4
.
探究拓展 解应用类的问题首先是构建数学模 型,其次是对所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处理.本例中构 造了含两个绝对值的不等式,其解决办法是依据 绝对值的含义利用零点分段法将其化简,分类讨 论后还要将各种情况合并起来作为一个整体来作 答.对于实际应用类问题,还要将建立起来的数学 模型的答案回归到实际问题上去,保证不失去实 际意义.
值,故不需讨论区间与对称轴的关系).
f(0)=m,f(1)=2-2m m.3 4,即3 2m3 4时 ,ymaxm;
当m≥2-2m,又
当m<2-2m,m34,即m32时,yma x 22m.
②若4-3m<0,即m 4时, 时,二次函数y的图象
3

x 1 0,
43m
口向下,又它的对称轴方程
所以函
数y在[0,1]上是减函数.
3007和48011.
v
v
(2)由于列车在B,C两站的运行误差之和不超过2
分钟,
所以 300 7 480 11 2 .

v
v
当 0 v 300 时 , ① 式变形为 7
300 7 480 11 2 , 解得 39 v 300 ;
v
v
7
当 300 v 480 时 , ① 式变形为
(2)当m=0时,原不等式为2>0,显然对一切实数 x
恒成立. 综合(1)、(2)可得,当0≤m<8时,对一切实 数x不等式恒成立.
探究拓展 某些学生一见到有“二次”出现,往 往认识为“二次函数”或“二次方程”,这是由 定式思维引起的,备考者务必树立强烈的“确认 身份”意识,否则,分析问题有失偏颇.如本例 中,未表明不等式的次数,且高次项系数含可变 参数,我们称之为“准二次不等式”,解题时要 分情况讨论,确认不等式“二次项”系数是否为零. 变式训练2 已知m∈R,求函数f(x)=(4-3m)x22x+m在区间[0,1]上的最大值. 分析 当4-3m=0时f(x)是一次函数,4-3m≠0时 f(x)是二次函数,由于二次函数开口向上和向下 求 最大值的方法不同,所以对m可先分成两种情况 去
于是ymax=f(0)=m.
由ym(ax 1)2m、, (2m2,)mm可知232,., 这个函数的最大值为
பைடு நூலகம்
3
【例3】(2009·连云港调研)已知不等式 a 3 x 2 4
3 x 4 b的解集为[a,b](a,b是常数,且 0<a<b),求a、b的值. 分析 由于f(x)3x2 3x4的对称轴为x=2,区间
解 (1)当4-3m=0,即m 4时 ,函y 数 2x4,
3
3
它在[0,1]上是减函数,所以 y f(0)4.
(2)当4-3m≠0,即m
4时,
max
3
y是二次函数.
①若4-3m>0,即m 4时, 3 二次函数y的图象开口
3

x 1 0,
上,对称轴 43m 它在[0,1]上的最大
值只能在区间端点达到(由于此处不涉及最小
2.分类讨论的原则 (1)分类标准统一,对象确定,层次分明. (2)所分各类没有重复部分,也没有遗漏部分. (3)分层讨论,不能越级讨论,有时要对分类结 果作以整合概述.
3.分类讨论的步骤 (1)确定讨论对象的主体; (2)选取恰当科学的分类标准; (3)逐类讨论,获得阶段性成果; (4)归纳整合,得出结论.
分别为2和4、或4和2两种情况进行讨论.
4.已知正三角形的边长为3,到这三个顶点A、B、C
变式训练4 有三个新兴城镇,分别位 于A,B,C三点处,且AB=AC=13, BC=10.今计划合建一个中心医院, 为同时方便三镇,准备建在BC的垂直 平分线上的P点处(建立坐标系如图所示). (1)若希望点P到三镇距离的平方和最小,点P应 位于何处? (2)若希望点P到三镇的最远距离为最小,点P应 位于何处? 解 (1)设P的坐标为(0,y), 由图可知A(0,12),B(-5,0),C(5,0). 则P至三镇距离的平方和为 f(y)=2(25+y2)+(12-y)2=3(y-4)2+146,
变式训练3 设A点的坐标为(a,0),a∈R,求曲 线y2=2x上的点到点A距离的最小值d. 分析 本题是求两点间距离的最小值问题,代入 距离公式、转化为求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注意抛 物线上的点(x,y)应满足x≥0. 解 设M(x,y)为曲线y2=2x上一点. 则MA (xa)2 y2 (xa)2 2x x2 2(a1)xa2
∴当y=4时,f(y)min=146. 即点P应位于(0,4). ∴当点P为(0,4)时到三镇距离的平方和最小. (2)P至三镇的最远距离为
25 y 2 (当 25 y 2 12 y ),
g(y) 12 y
(当 25 y 2 12 y ).
由 25 y 2 12 y , 得 y 119 , 24
绝对值的概念;根式的性质;一元二次方程的判 别式符号与根的情况;二次函数二次项系数的正 负与抛物线开口方向;反比例函数 y k (k≠0)的 比例系数k,正比例函数y=kx的比例系数x k,一次
数y=kx+b (k≠0)的斜率k与图象位置及函数的单 调
性的关系;幂函数y=xn的幂指数n的正、负与定义 域、单调性、奇偶性的关系;指数函数y=ax (a>0 且a≠1)、对数函数y=logax (a>0,a≠1)中底数a 的 范围对单调性的影响;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中公 比q的范围对求和公式的影响;复数概念的分类; 不等式性质中两边同时乘以正数与负数对不等号 方向的影响;排列组合中的分类计数原理;圆锥 曲线离心率e的取值与三种曲线的对应关系;运用 点斜式,斜截式直线方程时斜率k是否存在;角的
4 含参数可按a、b、2的大小关系进行分类.
解 设 f(x)3x2 3x4
4
3(x2)2 1.
4
显然,其对称轴为x=2.
图1
(1)当a≤2≤b时,如图1所示,函数f(x)的最小

为1,∴a=1.
又a≤x≤b,
此时,函数f(x)在[a,b]上的最大值为f(1)或
f(b). f(1)72b时,∴f(b)为最大值. 又由于f(4x)在[1,b]上的值域为[1,b],
于是
g
(
y)
25 y 2
12 y
( y 119 ), 24
( y 119 ). 24
因为
25
y
2

119 24
,
上是增函数

而 12 y 在 ( ,119 )上是减函数 , 24
故当 y 119 时 , 函数 g ( y )有最小值 . 24
此时点 P应位于 (0,119 ). 24
一、填空题
1.过点P(2,3)且在坐标轴上的截距相等的直线方 程是 y23x或y5x.
解析 从几何图形特征上看,分截距等于零、不
等于零两种情况,所求直线方程为
y3x或y5x. 2
2.直线l过点P(-2,1),点A(-1,-2)到直线l的
距离等于1,则直线l的方程为 4x+3y+5=0或x=-2.
(3)当0<a<b<2时,如图3所示,函数f(x)在
[a,b]
上递减,
∴f(a)=b,f(b)=a,

3 4 3
a b
2 2
3a 3b
4 4
b, a.
图3
4
解之,得 a b 4 , 这与0<a<b矛盾,应舍去. 综上可知,a=1,b3=4. 探究拓展 对称轴与目标区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影 响函数最值的获取,本例是典型的“定轴,动区 间”类问题,要围绕目标区间是否覆盖定轴作讨 论.另一类与之相对应的问题是“定区间动轴”问 题,见本例变式训练,备考者要细细体会这“一 例一变”的相似与相异之处. 当被解决的问题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情况时,为 叙述方便,使问题表述有层次、有条理,需作讨 论分别叙述.
【例4】某城铁路线上依次有A,B,C三站,AB=5 km,BC=3 km.在列车运行时刻表上,规定列车8时 整从A站发车,8时07分到达B站并停车1分钟,8
时 12分到达C站,在实际运行时,假设列车从A站正
时刻表上相应时间之差的绝对值称为列车在该站 的运行误差. (1)分别写出列车在B,C两站的运行误差; (2)若要求列车在B,C两站的运行误差之和不超 过2分钟,求v的取值范围. 解 (1)由题意知,列车在B、C两站的运行误差 (单位:分钟)分别是
当点 P为(0,119 )时到三镇的最远距离为 24
最小 .
规律方法总结 1.分类讨论是“化整为零”——“各个击破”——
“积零为整”的数学方法,其原则是: (1)分类标准统一、对象确定. (2)所分各类没有重复部分,也没有遗漏部分. (3)分层讨论,不能越级讨论.有时,还要对讨论
的结果综合起来概述. 2.需要分类讨论的知识点大致有:
解析 直线l的斜率不存在时,满足条件的方程为
x=-2,当斜率存在时,设l的方程为y-1=k(x+2),由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可得 k 4 , 所以直线l的方
3 程为4x+3y+5=0或x=-2.
3.正三棱柱的侧面展开图是边长分别为2和4的矩
形,则它的体积为
4 3或8 3 99
.
解析 正三棱柱形状的确定需分侧面矩形长、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