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赏析结课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音乐赏析结课论文
————古琴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国各族人民通过生活实践创造了极其丰富的,具有我国特色的民族音乐。其来源丰富多样,特点显着,风格各异,曲调绚丽,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气质和民族精神,是我国古老文化中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而君子四艺之首的琴,则取自古琴。依我个人而言,古琴是我国民族音乐中真正最璀璨的明珠。
说起琴,我们最先想到的应该是西方的钢琴了,毕竟关于钢琴的考级辅导之类的实在太多了。而古琴,虽说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底蕴,但就受众而言,并没有钢琴广泛。
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是中国最早的弹弦乐器,称为“国乐之父”。在古时文人心中视为高雅的代表,琴音悠远,高山流水知音流传至今。
古琴历史几乎和中华文明一样悠久。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四千余年,据《史记》载,琴的出现不晚于尧舜时期。
琴的创制者有"昔伏羲作琴"、"神农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等说,作为追记的传说,可不必尽信,但却可看出琴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早在春秋战国孔子时代,琴就成为文人的必修乐器,数千年来琴与文人的生活密切相关。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实物距今有二千四百余年,在先秦时代,琴已很流行,如《书经》:“搏拊琴瑟以咏”;《诗经》:“琴瑟在御,莫不静好。”在汉末时已大致定型琴为后世通用的形制。
唐宋以来历代都有古琴精品传世。唐代制造的琴传存至今。隋唐时期古琴还传入东亚诸国,并为这些国家的传统文化所汲取和传承。近代又伴随着华人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成为西方人心目中东方文化的象征。
古琴有泛音、散音和按音三种音色,泛音法天,散音法地,按音法人,分别象征天、地、人之和合。这些古琴形制命名的象征意义实反映出儒家的礼乐思想及中国人所重视的和合性。因为礼的作用是为了保障个体,使个性有所发挥,乐以同和,其作用是与群体谐协。礼乐之同时并用可使个体和群体之间能互相调剂,形成人与人之间平和而合理的生活。所以礼乐这两套表面相反的技艺的推行,实为求达到古琴表现力特别丰富圆润,运用不同的弹奏手法,可以发挥出很多艺术表现的特色,它的散音(空弦音)嘹亮、浑厚,宏如铜钟;泛音透明如珠,丰富多彩,由于音区不同而有异。高音区轻清松脆,有如风中铃铎;中音区明亮铿锵,犹如敲击玉磬。按音发音坚实,也叫“实音”,各音区的音色也不同,低音区浑厚有力,中音区宏实宽润,高音区尖脆纤细。按音中的各种滑音,柔和如歌,也具有深刻细致的表现力。相辅相成的和合性的目的。而从古琴形制命名所借用的社会秩序、等级的名称来著,可见其制作形制即寓有教化人伦的深意。
我之所以喜爱古琴,全在于其丰富的表现能力以及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盛唐诗人刘长卿诗云:“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当代古琴演奏家龚一言:“古声澹无味,不称今人情。”曲高和寡,令古今多少琴家喟叹。然联欢会上的“曲高和众”,在诠释着古琴艺术无穷魅力的同时,也传达出现代心灵的宁静皈依。
古琴的音色是厚重优雅的。它浑朴如《诗经》的色彩,平滑似《离骚》的光泽,古琴,在绵延的岁月里,以它的太古之音,以它的七弦之响,回荡于庙堂之高,诉诸于江湖之远,带着东方的畅想,携着东方的神韵,鸣奏着七弦的风骚。
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在古琴的身上,已经体现得几近圆润。古琴上的一个个年号,留下了时间的驿站,也留下了文化的阳关。尽管魏晋告别了两汉,尽管两宋告别了隋唐。但是,
那七根中国古琴上的丝弦,却穿越了无数次寒来暑往,连接着古代与今夕。
古人弹琴之前要沐浴、净手、焚香,非常讲究。古人弹奏古琴有“五不弹”:不坐不弹,下
雨不弹,衣冠不整不弹,尘市不弹,对俗子不弹。
弹奏古琴讲究琴与心融合,操琴是心意抒发,要求气定神闲;下雨和周围环境太差,不但听
不到琴音,而且人往往不能心平气和,有伤于琴心的抒发。古琴可以对着水弹、对着山弹、对天弹、对地弹,就是不能对着俗人弹。因此,欣赏古琴要求弹者听者气息相通。
我们在欣赏古琴时,不但要用心去听琴音、琴曲,还要深入了解其背后的文化。比如听《流水》,不但要了解“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还要从曲调的变化中感受大自然:滴答滴答的泉
水汇成小溪,小溪汇成大江一路奔去,激流漩涡变成飞流直下的瀑布,然后流入静静的清潭。
道家崇尚自然,强调无为和逍遥,反对人们强加于自然的各种行为。道家最理想的音乐应该是“大音希声”、“至乐无乐”的境界。而古琴恰恰可以完美的体现这种感觉。
以《高山流水》为例听这首曲子,让我感受到的不仅是为人的义气道理,更给为了我一种平和心理的启示,我们在人类文明的面前尚且无知,当你在黑夜听完此曲仰头夜空繁星的时候你会感慨我们在宇宙的面前更是不值一提,所以平和的心态对待人生外物,亲近自然是我们应该追求的和谐境界。
我不知道作者在那个没有多少外界诱惑的遥远年代达到那种“超脱”,平静,与自然和谐,与人情平和相处的境界是不是需要非凡的“敏锐情感”,但是我敢说在他们的时代,人与自然的矛盾依然是激励无比的,要达到那种修养境界不是其人刻意的追索,而正是音乐本身让他具有了那种意识。
我们的社会现在被“浮躁”的气氛笼罩,讲求与自然,人情和谐的修养也几乎只能成为一种一相情愿的梦想,或者仅仅是人们意识中的一种遥远的传说。“快餐文化”,“商业文学”给几乎所有的“作品”涂饰上了“流行”的印象,一时间我们在流行中却找不到流行本身了。
我们是渺小的,我们本身也已天生地丢失了“和谐”的潜质,只愿望的是在知道了我们遥远的同脉文明中曾有那么一些追求“平和”,“完美”的人给我们留下了一些不知道是为了他们自己,还是为了“启示”我们的尝试。我只能说感谢他们,并且乞愿我们的后半生有更多的人能有机会躲在喧嚣的城市的角落在黑夜里看着天空听这一首《高山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