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立方体”与“化圆为方”作图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倍立方体”与“化圆为方”作图法

“倍立方体”与“化圆为方”作图法

古代数学史上有三大难题(倍立方体、方圆、三分角)。

============================================ =这是三个作图题,只使用圆规和直尺求出下列问题的解,直到十九世纪被证实这是不可能的:1.倍立方体,即求作一立方体的边,使该立方体的体积为给定立方体的两倍。2.三等分角,即分一个给定的任意角为三个相等的部分。3.化圆为方,即作一正方形,使其与一给定的圆面积相等。系统分类:文化个人分类:我的科学探索关键词:倍立方体化圆为方作图法

在“尺规作图三大难题”中,我已给出了锐角三等份法作图,但是另外两个作图方法也是同样可以实现的,它们就是“倍立方体”和“画圆为方”,在没有刻度尺子下如何实现呢?­

1、“化圆为方作”图法:

其问题宗旨是“任意给出一个圆,在没有刻度尺规下,作出一个正方形正好和这个圆面积相等”。很显然,我们的作图依据必须建立在这个圆的大小基础之上,并找到一个通用的作图形式来完成这个命题!­

作图证明:如[图2]

任意画个圆,其半径为R,那么我在这里套用我的一个“吴氏勾股月牙”作铺垫,得出“任何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三个月牙(阴影部分)有,两个直边月牙面积(S)之和,等

于斜边月牙面积”。即­

SA+SB=SC­

同时它们以圆心(O)点在三角形外面三个弧线所切面积有:­

Sa+Sb=Sc­

那么我们看到,在一个圆中取一个最大三角形后,取直径KS,它们在直角边上的小月牙两个部分正好把这个

最大内部正方形一分为二,左右面积相等。

由于这个内部正方形在两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所以它的两个直边上的小月牙面积相等,因此两个月牙最高点正是它们直角平分线OA=OC,以此长度,可以尺规卡距,或延长线作出一个正方形AOCB,而它正好等于这个圆面积。

因为OA和OB不但平分了月牙和内部扇形,同时又够成一个直角,而这个1/2面积正好包在其中,连接起来正好为一个完整正方形面积。­

2、“倍立方体”作图法:

在作这个图前我们先找出问题起源,据说是一

个国王先建好了一个立方体的墓碑,后来因何原因突然想把它体积增大到原体积一倍,那么在没有刻度尺规可以完成吗?­

很显然这个问题非常棘手,但是我们还是要用前面思路来完成,就是依原体积为基础,进行多手段来共同完成,不利用尺规刻度并不代表不可以用取样作图的定值方法。­

作图流程:一、将这个立方体上下四个面交叉

连接,如(图3) 那么它们会在中心共同相交于一个o点,从而构成6个正四边形锥体。

二、取出其中一个正四边形锥体,做一个同样大小的容器,或者它是个实心体;在这个容器中装满水,或者把这个实心体放入一个装满水容器中,收集它沉下后排出水量。

三、把这两个方法收集到的,其中一个容器水

倒入在一个平面锥体上的四条交叉延长线为成容器上。

四、在这个容器上就会增加相应高度,原来AD边长增加FE,用FE作为新正方体的边长进行尺规作图,得出的新正方体就等于原体积2倍。

因为正方体所有边都相等,所以我们用其1/6体积

水专化为一个面高度或边长求证非常容易和简单,避免了数据开方等运作形成的不易确定麻烦。

我的科学思想发展的历程2008-11-06 12:40:12

阅读(157) 评论(0)

系统分类:个人分类:默认关键词:历程思想科学发展

本文将以时间为序,纪录作者(吴鸿邦)在科学知识上的‘异域’发现之旅。作为自己的著作《统一论》的完善探索史和发展史。望读者进行点批评。

1987年:三月发现了平方数是可以象七巧板一样自由的组合,并命名为“平方拆裂定理”,并建立了相应的运算符号。

同年7月发现了“素数尺”的数学机构公式的两种存在

的状态,这为后来的“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提供了先决条件。并打破了长期以来人们认为素数是无序和没有周期的看法。为“素数尺”的扩展提供了基础。

1988年:首次发现了整数“勾股组”的同步量子公式,并

研究了它在不同的数学环境的机里中的演变和规律,并成功证明了整数“勾股组”有无穷多组的结论,结束了人们为此的争论。

同年6月开始了平方组之间的相邻关系的互动研究,提出了相应的公式运算法1990年:年底证明了“双生素数对”有无限多组的猜想是正确的,开始进入“。

哥德巴赫猜想”的数表的初步建立。提出了“交布公式”、“尾数定义”“区域对应原则”。。。。。

1991年:提出了素数的分布中的“空列补充学说”和“奇因遗传数公式”并进行了初步的结构分析,开始完善“素数尺”的理论平台。

同年9月进入了“素数尺”的机动原理的研究,希望通过制作来实现筛选原理的试探。后来工作因其他原因停止。1993年:完善了“奇因遗传数公式”的表格的全部建立的区域过程。提出了它在“哥德巴赫猜想”中又两个素数到48个素数的同步和异步的循环边界值,并命名为“吴氏边界”但此过程由于工作量特别大,运算量特别多而停止,并提出了“在任何一个证明和没有证明的猜想中都存在一个证明平台和边

界的原则”的猜想。这为后来的学科完善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1994年:2月发现了开普列提出的“行星运动第二大定律”的数学演绎的规律,推广了它的数学公式机构,5月提出了

关于宇宙的有关猜想,并转入天文学和地理数学的创立和研究。提出了学科之间存在的联系很可能是“三项”的过渡关系,提出了月球可能来自地球的分裂的数学推理的证明,并取得了很好的吻合。8月发现了宇宙在太阳系中存在“镜像关系”和“置换原则”,并进行了数学的分析和提出宇宙量子的空间形态。

10月提出了学科之间可能存在经典意义上的大统一,并认为数学是统一所有学科的最后模式的猜想。开始了学科统一方面的研究。

12月,提出了大陆板块的漂流是有规律的,并推出了速度公式,等等结果原理。提出了火山、地震之间的关系和可以提前预测的猜想,建立了相应的理论和模型。

1995年:发现了“镜像公式”,并提出了“宇宙辐射背景”与“黑洞吞蚀效应”之间的数学公式的转变。为数学和物理学之间的连接提供了帮助。

3月推导出了“星系的螺旋是由于两种加速状态同时存在的原因形成的”并发现了公式证明了美国天文学家鲁宾等人研究的结果是相符合的,就是星系之中恒星外围的速度比它内部恒星的速度快。并说明在此公式中“超光速的离子”是存在的。

6月转入“费马大定理”的系统研究,和“4,2,1定理”(角谷定理)的证明和研究,提出了相应的平台和证明模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