钠和钠的氧化物 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钠的化学性质 1、与水、酸、醇、酚、盐溶液反应: 2、与非金属反应(O2) 条件不同,产物不同
点燃
点燃
Na2O2
Na
置在空 气中
2Na+O2
Na2O2(淡黄色固体)
Na2O
4Na + O2 2Na2O (白色固体)
三.钠的存在、制备和用途(见必修1P49)
存在: 只以 化合态 存在,以NaCl 为主
讨论:上述现象各说明了什么问题?
现象 沉
浮
讨
论
密度小于水,大于煤油 产生气体增大了钠的浮力
例、2007年杭州市统测 将黄豆大小的不规则形状的两粒金属钠分别 投入盛有少量水和乙醇的两个烧杯中,观察 两烧杯中的现象,根据观察到的部分现象, 填写下表(表内打“√”或“×”)
钠投入水中
观察到的现象 (1)有气体产生 (2)金属钠熔成小球状 (3)金属钠浮于液面上 (4)金属钠沉于液面下
▲ ▲
钠投入乙 醇中 ▲ ▲
▲ ▲
▲ ▲
对上表中水、乙醇中出现的相同现象加以解释: ▲ ▲ ▲ 。
观察到的现象
钠投入水 中 (1)有气体产生 √ (2)金属钠熔成小球状 √ (3)金属钠浮于液面上 √ (4)金属钠沉于液面下 ×
钠投入乙醇中
√
× √ √
两者均出现现象(1)是因为水和乙醇分子中均含有 —OH,—OH中的氢原子可和钠反应产生氢气。 (或答“钠能分别和水、乙醇反应产生氢气”) 两者均出现现象(3),金属钠的密度比水小,故浮于 水面;金属钠投放酒精中,开始时沉于液面下,随着反 应进行,钠表面的气泡越来越多,气泡产生的浮力使钠 上浮至水面。
钠在空气中将发生如下反应:
(变暗)
(易潮解)
向一个盛有水的烧杯里滴入几滴酚酞试 液,然后把一小块钠(约为绿豆粒大小) 投入烧杯。反应的现象是?
猜想1
钠与盐酸反应比钠与 水反应更加缓和?剧 烈?
更剧烈,实质是钠与氢离子反应, 酸溶液中的氢离子浓度大于水中的 氢离子浓度 2Na+2H+=2Na++H2↑ 2Na+2H2O=2Na++2OH-+H2↑
一.钠的物理性质:
软: 硬度:很软 [易切开、轻压变形] 亮:银白色、具有光泽,固体
轻:密度:0.97g/cm3 [介于水和煤油之间]
低: 熔点:97.81℃、沸点:882.9℃ [低] 导:热和电的良导体
思考?
钠在空气中会迅速的变暗,而后 潮解,在表面形成溶液,风干后 转变成晶体,最终又转变为白色 的粉末,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哪 些化学变化?
电子式 化学键 种 类
Na2O2
离子键
离子键、非极性键
n( Na ):n( O )
n Na : n阴离子
2:1
1:1
2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1
2:1
Na2O 类 别 颜色状 态
生成条件
Na2O2 过氧化物
(不属于碱性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 白色固体
淡黄色固体
燃烧
4Na+O2
常温
2Na2O
2Na+O2 = Na2O2
2Na2O2+2H2O=4NaOH+O2↑
与 H2O反 应 与HCl反 应
Na2O+H2O=2NaOH
Na2O+2HCl=2NaCl+H2O
2Na2O2+4HCl=4NaCl+O2↑+2H2 2Na2O2+2CO2=2Na2CO3+O2
与CO2反 应
用途
Na2O+CO2=Na2CO3 制氢氧化钠
漂白剂,供氧剂,氧化剂
1、向紫色石蕊试液中加入过量的Na2O2粉末, 振荡,观察到的现象是 D A.溶液仍为紫色 B.溶液变为蓝色 C.最终溶液褪色,而无其它现象 D.溶液有气泡产生,溶液最终变为无色 2、2008全国Ⅰ卷 在溶液中加入中量Na2O2后仍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A.NH4+、Ba2+、Cl-、NO3B + 2B.K 、AlO2 、Cl 、SO4 C.Ca2+、Mg2+、NO3-、HCO3D.Na+、Cl-、CO32-、SO32-
↑ 2NaCl===2Na + Cl 2 熔融 制备:
电解
, ,
保存: 保存于煤油或石蜡油中
用途: 制取Na2O2, 钠是一种 强还原剂 ,工业上用 还原金属钛、锆、铌 等; 它 另外钠和钾的合金在常温下呈液态, 原子反应堆的导热剂 是 ; 钠也可用于制 。 高压钠灯
四、比较钠的两种氧化物 Na2O
猜想2
往试管内注入煤油和水各10mL, 静置后将一块钠投入试管中,发 生的现象会是?
观察与思考 往试管内注入煤油和水各10mL,静置 后将一块钠投入试管中,发生的现象是 钠沉到液体1/2处,钠块下部有许多气泡 放出,附有气泡的钠块徐徐上升到液体 表面,一会儿又沉到液体1/2处,如此反 复多次,最后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