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医微生物与免疫学PPT:免疫学技术概论

合集下载

动物医学微生物与免疫学ppt课件

动物医学微生物与免疫学ppt课件
球菌
杆菌
螺形菌
杆菌(bacillus) 螺形菌(spiral bacterium)
螺旋体 细菌的各种形态示意图及电镜照片
二、细菌的群体形态
菌落
细菌在人工培养基中以菌落形式出现。在适宜的 固体培养基中,经一定的时间培养,细菌在培养 基表面或内部分裂增殖形成大量菌体细胞,形成 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的独立群体,称为菌落。
定量 就某种病原菌而言, 其致病性一般通过测 定LD50以及ID50来定 量。
物质基础
细菌的致病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毒力因子,包括侵 袭力与毒素,以及毒力因子的分泌系统。 毒素有外毒素与内毒素之分
几个概念
感染(infection)是指病原微生物在宿主体内持 续存在或增殖。 发病(disease)表示病原微生物感染之后,对宿 主造成明显的损害。 病原菌(pathogenic bacteria)是指那些导致机 体发病的细菌。是一群高度特化了的微生物,为 了自身的生存,已适应而且必须在宿主生物体内 持续存在或增殖,有时可造成宿主发病。
体表,消化道,呼吸道,泌尿生殖道
三、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
生物颉颃作用;营养作用;免疫作用
第2节 细菌的致病性
细菌的致病性是指细菌侵入动物体后突破 宿主的防御功能,并引起机体出现不同程 度病理变化的能力。 通常把细菌这种不同程度的称为细菌的毒 力,即致病力的强弱。
定性
细菌是否有致病性,经典 的依据是柯赫法则 近年来提出的分子水平的 柯赫法则对此标准作了补 充和完善。
二、细菌个体的生长 繁殖 二分裂式生长,时 间差别很大 三、细菌群体的生长 繁殖 迟缓期,对数期,稳 定期,衰亡期
第6节 细菌的代谢
一、细菌的基本代谢过程 二、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及其作用

动物微生物学及免疫学.pptx

动物微生物学及免疫学.pptx
德国学者欧立希创立了“搞体学说”。
5、近代发展时代
20世纪以来生物技术问世使微生物学各免疫学 取得了重大发展:
电子显微镜 细胞工程 基因工程 免疫超出了抗传染免疫的范畴
五、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 自然界物质循环 • 农业方面 • 工业方面 • 医学方面 • 食品工业 • 病原微生物
• 9、春去春又回,新桃换旧符。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在这醉人芬芳的季节,愿你生活像春天一样阳光,心情像桃花一样美丽,日子像桃子一样甜蜜。20. 7.1020.7.10Friday, July 10, 2020
• 10、人的志向通常和他们的能力成正比例。09:02:1209:02:1209:027/10/2020 9:02:12 AM
• 11、夫学须志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20.7.1009:02:1209:02Jul-2010-Jul-20
•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09:02:1209:02:1209:02Friday, July 10, 2020
•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真菌
• 非细胞型微生物: 病毒
四、微生物学的发展
古人对微生物的认识 •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提出了“蒸衣灭菌” • “东死鼠,西死鼠,人见死鼠如见虎,鼠死
不几日,人死如圻堵。三人同行十余步,忽 死两人横截路……”。 • 民间食物保存法。
2、形态学时期
• 荷兰人吕文胡克发明的第一台显微镜,对微生物 的形态有了原始的认识。并对微生物的三种形态 有了一定了解和认识。
。2020年7月10日星期五上午9时2分12秒09:02:1220.7.10
• •
T H E E N D 1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2020年7月上午9时2分20.7.1009:02July 10, 2020

兽医免疫学免疫学课件免疫学ppt免疫学共31页

兽医免疫学免疫学课件免疫学ppt免疫学共31页
兽医免疫学免疫学课件免疫学ppt免疫 学
6













7、翩翩新 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 将还旧居。
8











烟—427年 ),字 元亮, (又 一说名 潜,字 渊明 )号五 柳先生 ,私 谥“靖 节”, 东晋 末期南 朝宋初 期诗 人、文 学家、 辞赋 家、散
文 家 。汉 族 ,东 晋 浔阳 柴桑 人 (今 江西 九江 ) 。曾 做过 几 年小 官, 后辞 官 回家 ,从 此 隐居 ,田 园生 活 是陶 渊明 诗 的主 要题 材, 相 关作 品有 《饮 酒 》 、 《 归 园 田 居 》 、 《 桃花 源 记 》 、 《 五 柳先 生 传 》 、 《 归 去来 兮 辞 》 等 。
1
0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42、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45、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苏联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件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件

微生物的生态与分布
生态环境
微生物在土壤、水域、空气、动植物 体内等多种生态环境中生存和繁殖。
分布范围
微生物分布范围广泛,几乎无处不在 ,对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和生命维持起 着重要作用。
02
CATALOGUE
免疫学基础
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分子组成,它们共同作用,维护机体的健康。
制备方法
选择合适的微生物、进行培养、纯化 、灭活或减毒处理,以及加入佐剂等 。
疫苗接种的程序与注意事项
程序
按照国家免疫规划或卫生部门的建议, 按照规定的年龄和时间进行接种。
VS
注意事项
确保疫苗的储存和运输符合规定,避免疫 苗失效;接种前应了解宝宝的身体状况, 避免在疾病状态下接种;接种后应留观 30分钟,确保无异常反应。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是生命科学领域中的重要分支,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 联系。
例如,与药理学、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等学科的交叉研究,有助于深 入探索微生物和免疫系统的奥秘,发现新的药物靶点和治疗策略。
未来,随着多学科交叉研究的不断深入,将进一步推动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的发展,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肿瘤免疫疗法
利用免疫系统来攻击肿瘤细胞的方法 ,包括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肿瘤疫苗 和细胞疗法等。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通过阻断免疫检查点分子,如CTLA4和PD-1,来增强T细胞对肿瘤的免 疫反应。
肿瘤疫苗
利用肿瘤抗原制备的疫苗,旨在激发 机体对肿瘤细胞的免疫反应。
细胞疗法
利用自体或异体的免疫细胞来攻击肿 瘤细胞,如CAR-T细胞疗法。
自身免疫性疾病
利用免疫疗法来调节机体对自身抗原的反应,以达 到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目的。

兽医免疫学免疫学ppt课件免疫学免疫学指南

兽医免疫学免疫学ppt课件免疫学免疫学指南

考评项目赋标准分,对照考评内容和考评办法对考评项目进行考评,评出各考评项目的考评实际得分,考评类目下各考评项目考评实际得分之和为该考评类目的考评实际得分
考评项目赋标准分,对照考评内容和考评办法对考评项目进行考评,评出各考评项目的考评实际得分,考评类目下各考评项目考评实际得分之和为该考评类目的考评实际得分
考评项目赋标准分,对照考评内容和考评办法对考评项目进行考评,评出各考评项目的考评实际得分,考评类目下各考评项目考评实际得分之和为该考评类目的考评实际得分
考评项目赋标准分,对照考评内容和考评办法对考评项目进行考评,评出各考评项目的考评实际得分,考评类目下各考评项目考评实际得分之和为该考评类目的考评实际得分
考评项目赋标准分,对照考评内容和考评办法对考评项目进行考评,评出各考评项目的考评实际得分,考评类目下各考评项目考评实际得分之和为该考评类目的考评实际得分
考评项目赋标准分,对照考评内容和考评办法对考评项目进行考评,评出各考评项目的考评实际得分,考评类目下各考评项目考评实际得分之和为该考评类目的考评实际得分
考评项目赋标准分,对照考评内容和考评办法对考评项目进行考评,评出各考评项目的考评实际得分,考评类目下各考评项目考评实际得分之和为该考评类目的考评实际得分
考评项目赋标准分,对照考评内容和考评办法对考评项目进行考评,评出各考评项目的考评实际得分,考评类目下各考评项目考评实际得分之和为该考评类目的考评实际得分
考评项目赋标准分,对照考评内容和考评办法对考评项目进行考评,评出各考评项目的考评实际得分,考评类目下各考评项目考评实际得分之和为该考评类目的考评实际得分
考评项目赋标准分,对照考评内容和考评办法对考评项目进行考评,评出各考评项目的考评实际得分,考评类目下各考评项目考评实际得分之和为该考评类目的考评实际得分

《兽医免疫学》课件

《兽医免疫学》课件

免疫增强剂的应 用前景:在动物 疾病防治、食品 安全等领域具有
广泛应用前景
免疫学新技术研究进展
单细胞测序技术:揭示免疫细胞多样性和功能 基因编辑技术:精准调控免疫反应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癌症等疾病 疫苗研发:新型疫苗设计及生产技术
免疫学在人兽共患病防控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疫苗研发:针对人兽共患病病原体的新型疫苗研究 免疫机制:揭示病原体与宿主免疫系统相互作用机制 诊断技术:快速、准确的人兽共患病检测方法研究 免疫预防:通过免疫手段预防人兽共患病的发生与传播
免疫类型
主动免疫:通过 接种疫苗或接触 病原体,使机体 产生特异性免疫 反应
被动免疫:通过 注射抗体或免疫 球蛋白,使机体 获得特异性免疫 反应
细胞免疫:通过 T细胞识别并清 除病原体
体液免疫:通过 B细胞产生抗体, 中和病原体
免疫学检测技术
抗原检测:检测抗原的存在和数量 抗体检测:检测抗体的存在和数量 细胞因子检测:检测细胞因子的存在和数量 免疫细胞检测:检测免疫细胞的存在和数量 免疫球蛋白检测:检测免疫球蛋白的存在和数量 免疫细胞功能检测:检测免疫细胞的功能
免疫学在兽药残留检测中的应用
兽药残留检测:检 测动物体内残留的 兽药成分
免疫学原理:利用 抗体与抗原结合的 原理进行检测
免疫学方法:包括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免疫 荧光技术等
应用实例:检测动 物体内残留的抗生 素、激素等兽药成 分
兽医免疫学研究 进展
新型疫苗研究进展
疫苗类型:DNA 疫苗、RNA疫苗、 重组疫苗等
免疫治疗方 法:疫苗、 抗体、细胞 因子等
免疫调节方 法:免疫抑 制剂、免疫 增强剂等
免疫治疗与 免疫调节的 应用:肿瘤、 感染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 疾病等

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免疫学抗感染免疫课件PPT

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免疫学抗感染免疫课件PPT

抗细菌免疫的主要类型与特点
01
02
03
体液免疫
指通过抗体与病原菌结合 ,形成免疫复合物,从而 抑制病原菌的生长繁殖或 溶解病原菌。
细胞免疫
指通过T细胞介导的细胞 毒作用和炎症反应,杀伤 被感染的细胞和病原菌。
黏膜免疫
指通过肠道、呼吸道等黏 膜部位的免疫系统,产生 分泌型IgA抗体,阻止病 原菌侵入机体。
抗寄生虫免疫
05
抗寄生虫免疫的机制与过程
抗寄生虫免疫的机制
寄生虫感染后,机体会通过天然免疫和适应 性免疫应答来清除寄生虫。天然免疫是机体 对所有病原体都具有的抵抗力,而适应性免 疫应答则具有特异性,针对特定的病原体。
抗寄生虫免疫的过程
寄生虫感染后,机体会首先通过天然免疫来 清除寄生虫。如果寄生虫没有被清除,适应 性免疫应答将被激活,产生针对寄生虫抗原 的特异性抗体和细胞免疫应答,以清除寄生 虫。
THANKS.
抗病毒免疫的主要类型与特点
01
天然免疫
天然免疫是指个体出生就具备的、对多种病原体具有非特异性防御能力
பைடு நூலகம்
的免疫力。天然免疫主要包括机体屏障、固有免疫细胞和固有免疫分子
等。
02
适应性免疫
适应性免疫是指个体在后天接触特定抗原后才产生的、具有高度特异性
防御能力的免疫力。适应性免疫主要由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介导,
抗感染免疫的重要性
抗感染免疫是机体抵御病原微生物入 侵的第一道防线,对于维持机体的健 康和生存至关重要。
抗感染免疫的机制与过程
抗感染免疫的机制
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两种机制。非特异性免疫主要包括屏障结构、 吞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等;特异性免疫主要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兽医免疫学,免疫学课件,免疫学ppt,免疫学[可修改版ppt]

兽医免疫学,免疫学课件,免疫学ppt,免疫学[可修改版ppt]

CD4+
参与细胞免疫
功能
应答
CD4+
参与体液免 疫应答
细胞毒T细胞群 调节性T
Th3亚群
CTL
细胞群,
Tr
CD4+
CD8+
CD4+ CD25+
负向免疫 参与细胞免疫 负向免
调节
应答
疫调节
B细胞亚群及其功能
特征性 表面分子
功能
B1亚群 CD5+
产生抗体 (不依赖于Th)
B2亚群 CD5–
产生抗体 (依赖于Th)
MHC分子

粘附分子



抗体
体液免疫分子
补体 细胞因子
思考题 1.名词解释:靶细胞、TCR、CD分子 2.比较中枢免疫器官与外周免疫器官的不同点。 3.写出获得性免疫细胞的亚群及其功能。 4.淋巴细胞再循环有何意义? 5.简述吞噬细胞清除抗原的过程。
MHC
BCR
3.T、B细胞的 发育
淋巴细胞再循环
4. 淋巴细胞再循环 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和组织液间的反复循环(24-48h/次)
意义
不断更新体内 淋巴细胞
及时识别和清 除一切抗原
5.T 、B细胞亚群及其功能
根据标志分子和功能的不同分群与亚群
辅助性T细胞群
Th1亚群
Th2亚群
特征性 表面分子
中性粒细胞 淡紫色
嗜酸性粒细胞 红色
嗜碱性粒细胞 兰色
3.含量与功能
类型
占白细胞数量
功能
嗜中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40-75% 2-5% <0.2%
吞噬病原微生物, 抗细菌或病毒感染

兽医免疫学绪论兽医ppt课件

兽医免疫学绪论兽医ppt课件
— 恩格斯
免疫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
古老:免疫学在11世纪已萌芽,附属于微生 物学,没有微生物学就没有免疫学。
年轻:20年60年代才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概括起来:免疫学的发展经历了经验免疫学、
经典免疫学、近代免疫学和现代免疫学4个 阶段。
(一)经验时期(11世纪∽18世纪末)
Progression of Smallpox
20世纪60年代,在整个生命科学不断取得突破性进 展的背景下,免疫学的研究也开始迅猛发展,从器官、 细胞和分子水平上全面揭示了机体一个十分重要的功 能系统——免疫系统的存在。
1969年,国际免疫学协会联合会(IUIS)成立。
1971年,第一次国际免疫学大会在华盛顿召开,与 会代表一致认为免疫学应当自成体系,单独建立免疫 学科。自此,免疫学开始进入现代免疫学时期。
推翻了无生源论,创立了微生物学。 发现许多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所引起 的,如炭疽、禽霍乱、狂犬病等。 灭菌方法的建立。 免疫预防方法的确立。
巴期德著名的曲颈瓶试验—推翻了无生源论, 证明了微生物来自微生物的种子。
巴期德著名的炭疽免疫试验




一个月后 毒

试验组 对照组
试验组 对照组
这个时期免疫学的主要成就有:
动物免疫学 医学免疫学
侧重点不一样
2.免疫学的内容
免疫学的基础理论
➢ 免疫应答的抗原
➢ 免疫应答的组织学基础—免疫 系统;
➢ 免疫应答的现象和机理;
➢ 免疫应答产物的种类及其特性, 以及它们与相应抗原的反应与 后果。
免疫学的应用
✓ 免疫诊断。 ✓ 免疫预防和免疫治疗。
(二)现代免疫学的诞生
1. 免疫系统的发现: 20世纪60年代免疫学上的一件大事。

兽医免疫学《免疫学技术概述》课件

兽医免疫学《免疫学技术概述》课件

,可获得高水平的抗体。
18
四、采血与抗血清的处理和保存
采血方式可以从心脏直接取血。也可通过动脉 放血,待血液凝固后用针筒或吸管吸取血清。
3000r/min 离 心 , 15 分 钟 , 取 上 层 血 清 , 56℃ 水浴30分钟,灭活后分装,-30℃冷冻保存。
19
,背部两侧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颌下、耳后等处皮内或皮下。
免疫间隔时间也是重要因素,特别是首次与第二次之间更
应注意。第一次免疫后,因动物机体正处于识别抗原和B细胞
增殖阶段,如很快接着第二次注入抗原,极易造成免疫抑制。
一般3-4周比较适合。大部分动物,小动物可间隔10-14d,大
动物则在2月左右。在加强免疫最后一次的一周内采集抗血清
免疫制备技术:指制备与免疫检测有关 制剂的技术。
3
三、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
*1.特异性 *2.比例性 *3.可逆性
4
1. 特异性(specificity)
抗原分子,只能与由它刺激所产生的抗体结合而起 反应的专一性能。
如:抗猪瘟病毒的抗体只能与猪瘟病毒结合,而不 能与口蹄疫病毒结合。
*交叉反应(cross reaction) 若两种不同抗原具有部分相同
10
抗体





SPAg





抗体-SPAg
抗体-SPAg









抗体
可逆性示意图
11
四、影响血清学反应的因素
1.血清质量 2.电解质 3.温度 4.pH
12
1.血清质量
注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解质
特异性的抗原和抗体具有对应的极性基(羧基、氨基 等),它们互相吸附后,其电荷和极性被中和因而失去亲 水性,变为憎水系统。此时易受电解质的作用失去电荷而 互相凝集、发生凝集或沉淀反应。
温度:通常在37度 酸碱度:常用pH为6-8
三、细胞免疫技术的种类
淋巴细胞计数及分类技术 淋巴细胞功能测定技术 细胞因子检测技术 体内细胞免疫试验
位之间形成的非共价键的数量、性质和距离, 可分为高亲和力、中亲和力和低亲和力抗体。
抗原与抗体在适宜的条件下就能发生结合反应。
但对于血清反应,只有在抗原与抗体呈适当比 例时,结合反应才出现可见反应,在最适比例 时,可见反应最明显
Ag –Ab
前带 等价带 后带



Ag浓度
免疫血清学反应的影响因素
免疫学技术概论
第1节 概 述 一、免疫学技术的概念及分类
免疫学技术是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反应的原理 建立的各种检测与分析技术,以及建立这些技 术的各种制备方法。
分为
免疫血清学技术 免疫制备技术 细胞免疫技术
二、免疫血清学反应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一般特点 特异性与交叉性 抗原与抗体结合力 最适比例性 反应的阶段性
第3节 沉淀试验
可溶性抗原 如细菌的外毒素、内毒素、菌体裂解液、病毒 的可溶性抗原,血清等
与相应抗体结合,在适量电解质存在下,形成 肉眼可见的白色沉淀,称为沉淀试验 (precipitation test)
参与的抗体主要是IgM和IgG。
沉淀试验可分为液相沉淀试验和固相沉淀试验
液相沉淀试验主要有环状沉淀试验和絮状沉淀 试验等。
影响因素 电解质 温度 酸碱度
特异性与交叉性
血清学反应具有高度特异性,如抗猪瘟病毒的 抗体只能与猪瘟病毒结合,而不能与口蹄疫病 毒结合。
若抗原之间含有部分共同抗原时,则发生交叉 反应。
抗原与抗体结合机理
抗原和抗体的结合为弱能量的非共价键结合, 其结合力决定于抗体的抗原结合位点与抗原表
利用可溶性抗和抗体在半固体凝胶中进行反就, 当抗原抗体分子相遇并达到适当比较时,就会 互相结合、凝集,出现白色的沉淀线,从而判 定相应的抗体和抗原。
双向双扩散(double diffusion in two dimension)
双向单扩散(simple diffusion in two dimension)
直接凝集试验 间接凝集试验
一,直接凝集试验
颗粒性抗与相应抗体直接结合并出现凝集现象 的试验称为直接凝集试验(direct agglutination test)
分类:玻片法和试管法 原理:抗原抗体结合形成可见反应。
二,间接凝集试验
将可溶性抗原(或抗体)先吸附于一种与免疫 无关的,一定大小的不溶性颗粒(统称为载体 颗粒)的表面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nzyme-Linked Immunosorbnent Assay ,ELISA)
免疫酶组织化学染色技术 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常见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直接法 间接法 检查抗体 双夹心法 抗原 竞争法 小分子抗原
ELISA检测抗原 Ag + Ab* ↔ Ag-Ab*
+
-
标本先电泳
**** **** ****** **** ***** ***
两侧挖槽加Ab孵 育后出现肉眼可
见沉淀
第4节 标记抗体技术
标记抗体技术是应用最为广泛的免疫血清学技术, 主要有以下3大类。
免疫荧光抗体技术 免疫酶技术 放射免疫分析
二、免疫荧光抗体技术
免疫荧光抗体技术(immunofluoresecnce antibody technique)是指用荧光素对抗体 或抗原进行标记,然后用荧光显微镜观察荧光 以分析示踪相应的抗原或抗体的方法。
其中,最常用的是以荧光素标记抗体或抗抗体, 用于检测相应的抗原或抗体。
染色的方法分为直接法和间接法
免疫荧光抗体技术的应用
细菌学诊断 病毒病诊断 其他方面的应用
第2节免疫酶标记技术
原理
酶标抗体技术是根据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和 酶催化反应的高敏感性而建立的起来的免疫检 测技术。 HRP
(一)常用的免疫酶标记技术
(二)沉淀反应
双向免疫扩散(double immunodiffusion): ----定性检测Ag或Ab ; Ab效价滴定
Ag Ab
扩散
1:2
1:64
1:4
扩散
1:32
1:8
1:16
Ag
Ab
三、免疫电泳技术
免疫电泳 对流免疫电泳
(二)沉淀反应
3、免疫电泳 (immuno electrophoresis)
固相沉淀试验主要是琼脂扩散试验和免疫电泳 试验。
(一)环状沉淀试验(ring precipitation
test) 可溶
小口径试管中进行,先加 已知血清0.1 ml,然后 轻轻加入等量抗原,
形成二个界面,数分钟后, 二个界面间形成乳白色的 沉淀环。
如:炭疽环状沉淀反应: Ascoli 反应
(二)琼脂凝胶扩散试验
然后与相应抗体(或抗原)作用,在有电解质 存在的适宜条件下,所出现的特异性凝集反应 称为间接凝集反应,以此建立的检测方法称为 间接凝集试验(indirect agglutination test)
二、抗原或抗体的检测方法
间接凝集反应原理:
+
+
—载体:红 血 球: 间接血凝试验 乳胶颗粒:间接乳胶凝集试验
四 免疫制备技术的种类
抗原制备 抗体制备 抗体纯化 抗体标记
抗原制备
常见的抗原种类:细菌、病毒及其亚组分 如果是活的微生物,还需要进行灭活处理
抗体制备
血清抗体制备
按一定的免疫程序对实 验动物进行一次或多次 免疫。
分离血清
五、 免疫学技术的应用
动物疫病的诊断 动植物生理活动研究 物种及微生物鉴定 动植物性状的免疫标记 生物制品研究 动物疫病致病机理研究 分子生物学研究
六、免疫学技术的发展趋向
第2节 凝集反应
细菌、红细胞等颗粒性抗原,或吸附在红细胞、 乳胶颗粒性载体表面的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 体结合,在有适当电解质存在下,经过一定时 间,形成肉眼可见的凝集团块,称为凝集试验 (agglutination test)
参与的抗体主要是IgM和IgG。 分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