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客家婚俗及其社会文化功能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3卷第1期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No .1Vol .23

Journal of Hubei I nstitute f or Nati onalities

(2005年第1期) (Ph ilosophy and Soc i a l Sc i ences) No .12005

收稿日期:2004-11-05

作者简介:蓝希瑜(1975-),男,畲族,江西上犹人,江西赣南师范学院客家研究中心成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客家民俗。

① 倒伐媒,即女方主动向男家求亲,通常,说媒一向以男家主动。由此“倒伐媒”常被视作不应该,会留人笑柄。

赣南客家婚俗及其社会文化功能分析

蓝希琳,罗 琼

(赣南师院客家研究中心江西赣州341000)

摘要:客家乃汉民族一重要民系,是由数次南迁的中原汉人与当地土著交往、互动、融合而成的群体。他们徒居赣南后,除了守护自己的中原传统外,还大势吸收异族、异部落文化,形成自己丰富多彩、独具客家风情的文化形态。婚俗作为客家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它是客家人生五大习俗中最为重要的礼俗,其形式多样、仪式复杂、功能丰富,体现了浓郁的客家特色。本文拟就赣南客家婚俗予以详细表述,探析其社会文化功能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客家;婚俗;变迁;功能

中图分类号:K89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1(2005)01-0027-05

客家乃中原汉民数次南迁后,与当地土著交往、互动、融合形成的稳定群体,它主要分布在闽、

粤、赣三省交界处。而“赣南因其地理优势,是客人自中原南徒的大本营”,是客家形成的摇篮,是全球最大的客家聚散地,也是全世界客家人居住最为集中的地区,现有客家人口近八百万。这里的客家先祖在他们南迁的过程中,除了守护自己的中原传统外,还大势吸收了当地土著文化,新生出一朵瑰丽之花———客家文化。她植根于中原文化传统,后随南迁而变异。它不但具有北方汉民基质,还具有浓郁的南方地域色彩。而婚俗仪礼作为客家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与变迁能够很好地说明这一特点。

一、赣南客家传统婚俗程式

婚俗,人们通常狭指民间的结婚方式,这种方式积久成习,便成为一种规范,约束着人们的婚姻意识和婚姻行为。客家婚俗作为客家传统社会五大习俗中最为重要的礼俗。它“重于祭丧,尊于朝聘,和于乡射,此礼之大体也。”由此可见,婚礼在客家人心目中的地位是多么神圣而重要。本文为了便于解析,就时间先后将赣南客家传统婚俗分为婚前礼俗、婚事礼俗和婚后礼俗,并对此逐一表述。

(一)婚前礼俗

婚前,常指从提亲到“暖轿哺”之前的这段时间。在这期间,客家婚俗大致包括行提亲、访家、行定、送节、报日之礼。

1.提亲

亦称说媒,客家方言叫“看妹崽子”。古时,客家居地因自然条件恶劣、战乱频繁、生产力低下等人口锐减,早婚现象较为流行,男过二十未娶被视为“单只佬”,女过十八未嫁被称作“老姑娘”,常遭人闲谈。因此,当客家父母自认为儿女长大成人时,便托媒人四处打探,物色门当户对的人家前去提亲。为何要托媒人介绍?据说是为了以示明媒正娶,以取婚姻合理之意。《孟子?文公》:“不待父母之命,媒灼之言,钻云隙相窥踏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礼记?坊记》:“男女无媒不交。”《诗经?齐风?南山》:“取妻为之何?匪媒不得。”因此客家婚事必由媒婆说合,且还必须男家托媒才行,“倒伐

媒”①

被视为不应该,让人笑话。而媒人受托之后,四处物色,一旦发现相配对象,便用其“三寸不烂之舌”游说女方家庭。如若女方有意便择日男女见面,见面时男方须给女方“见面礼”,金额尾数多为“九”,因“九”与“久”谐音,以图吉利。如果见后女方不满意,则不会收“见面礼”,即使当时碍于面子

7

2

收了,几天之内也会如数退还。

但是,如果双方见面后均表满意,男家则会择日请媒人持贴到女家索取女方“八字”,古称“问名”。若主人不许,即不告以女子生庚,婚事就告吹;若女家同意婚事则会将“八字”写在贴上,交媒人送往男家,名为“传庚”。男家在得到生庚后,便将其放在神台上三天,如若期间家中无人生病,或无意外事情发生,则表明神明、祖先同意亲事。此外,在赣南客家地区有的地方还通过鬼媒①神判,请算命先生押算合婚的,这些统统称为“合八字”。若“八字”无相克相冲,男家则备礼择日在媒人的陪同下如期前往女方探家,即“看妹崽子”。

严格说来,“看妹崽子”是赣南客家婚仪的开端,是男方正式向女方登门求亲,表达诚意的习俗。男方的到来,女方家特别慎重,他们以酒宴热情款待,以示对亲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2.访家即“睬嫁场”,客家话说“拉屋场”,是指“看妹崽子”后,女方得到男方的邀约,女家前去察看男方家庭、亲戚、邻里情况的习俗。访家是男女双方公开向世人表明他们同意对亲的仪式。访家时,姑娘在媒人、亲属的陪同下前往男家,男家置办酒席予以款待。通常客人的到来,家族近邻会自发备送酒果和荤盘前去接待,以示热情友好、团结和睦。这种情况尤其在大家族、大姓氏的村落,他们往往还会摆开

“流联席”②

,呈上自家土特产款待客人,以示男方人缘很好。待酒宴散后,男方发给每位客人一个红包,金额视亲疏不等。临走时,男方撑好女方不论晴雨均带的雨伞为其送行,惜别时,女方则收回雨伞并回赠“送伞包”,以示满意。尔后,男家则选吉日托媒人告知女家“行定”。

3.行定

行定即行定婚礼,是指访家后,男方在媒人的陪同下,择吉日前往女家定婚的习俗。通常,行定时,女方根据俗规和男方家境列出彩礼数目,其中包括操办婚宴的“三牲”数量;孝敬双亲的“恩恤礼”;置办嫁妆的银钱等。而有的地方甚至连糯米、豆类、食油和小菜都会列数其中,男方则对女方的要求进行还价。在客家地区,即使世交对亲,他们也常会讲讲彩礼数目,因为客家人认为“讲亲讲亲,越讲越亲”。待彩礼数目确定后,男家则先付若干聘金“押八字”,俗称“扎庚”,是为婚约初定。郑众《婚礼谒

文》:“纳徵用束帛,徵,成也。”婚事初定后,书庚先生便将男子“生庚八字”写在庚书的上半页,尔后将其装入内附礼目、拜贴、红包等的贴盒,连同手镯、衣裙、酒担、“三牲”一起送至女家行聘,俗称“下定”。而女家依其俗收彩礼,并请书庚先生写好庚书的下半页,回赠拜贴。通常,行定后男女不得毁婚,否则定遭乡人耻笑、视为不义。

4.送节

行定后,婚事关系确定下来,男方依客家习俗逢端午、中秋、重阳、春节等节日向女方送礼。送节,亦称“捎节”。而不同的节日所送礼物不一样,通常捎端午节时除送“三牲”外,还会送些夏令时节的服装、雨伞、扇子、苎麻棕子之类的东西;送中秋节,礼物大体与端午的相似,不过棕子改为月饼、柚子等;送年节,则送些冬季服装、火笼、苎麻等礼物,有时还会添些年果年糕,而所送“三牲”的份量则要更重些。但送节不论送哪一个,礼物均须贴上红纸或染成红色,以表吉祥如意、红红火火。

5.报日

俗称“过茶”,古称“请期”。“请期,请吉日将

迎。”通常是在行定后,男方请风水先生根据双方的生辰八字择好结婚的黄道吉日,确定后便用红纸具书成贴与彩礼数目一并送至女家,俗称“报日”。而女家接到报日则对日期进行复验,俗称“册日子”。验毕,如同意,则在“请期”贴上写“谨遵台命”;若不同意,则写“碍难从命”,迎亲日期则须再次商定。

(二)婚事礼俗

婚事礼俗通常就是人们所说的归娶③婚仪。归娶,俗称“迎亲”,六礼中又叫“亲迎”。它是婚俗中最繁缛、最重要、也最为热闹的礼俗。在古代,没有举行归娶仪式的婚姻,社会不予以承认。唐代孔颖达:“论其男女之身谓之嫁娶,指其好合之际,谓之婚姻,其事是一,故云婚姻之道,谓嫁娶之礼也。”而在传统的赣南客家地区,不举行结婚仪式,人们也不承认这门婚姻,因此归娶仪式显得异常神圣。

通常,归娶前一天,男女双方须行不同礼节。男方有“祭门神”、“暖轿礼”、“贺郎礼”、“安床礼”等,女方则行“开面礼”、“吃爷娘饭”“哭嫁礼”等。“祭门神”,是指在归娶前一天早晨,男方为祈吉祥、求喜庆,举行贴红双喜、红喜联,宰生猪并喷洒猪血到门联和横批上以驱邪求吉的习俗。“暖轿礼”,则是在归娶前一天晚上,男家点燃迎亲花轿内的“斗莲

8

2①②③指男家获得女方生庚后,把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送到庙里求神问卜。由数张八仙桌呈一字排开而成的筵席。

归娶,女子出嫁叫“归门”,男子娶妻叫“娶亲”,二者合称“归娶”。

灯”,又称“交亲灯”,谓之“暖轿”,是夜亦称“暖轿晡”。而“贺郎礼”则是在“暖轿晡”当晚举行的祭拜仪式。晚饭后,新郎在“吹倌”的乐曲声中,由司仪官引领祭祖敬神、拜母舅的仪式。“安床礼”则是男方为新人缝被叠褥、铺床挂帐时举行的仪式。安床挂帐者通常必须是“福禄寿全”的女人,安床时,众人喝彩、唱吉利之词,安床后还得让一男童“翻床”①,以祈生男。是夜,洞房不可空床或单人睡。否则视为不吉,婚后新人感情不睦。

出嫁前一天,女子须行“开面礼”,即由族戚中“命好”的两位妇女用两根丝线绞去新娘脸部汗毛,为其开容,以示姑娘成人可以出阁嫁人的仪式。“吃爷娘饭”,则是在“暖轿夜”,姑娘与父母姐妹同桌吃话别饭,以感谢父母养育之恩,倾述姐妹深厚之情;“哭嫁礼”,亦称“叫新娘子”,是女子出嫁前一天、行出阁啼哭的习俗。哭叫时顺序很有讲究,须先哭祖宗,后哭在世,所哭内容多为叙述父母养育之恩,咒骂媒人和接亲之人,也有的表达自己婚姻不能自主的愤怒等,词意恳切,曲调委婉。在客家地区,哭艺如何常作为衡量女子才智贤德的标准。通常哭声愈凄厉愈好,而不哭则被视为不体面,不哭不热闹,不哭家庭不兴旺,不哭为人笑之忘本。

归娶当天,男子通常必须亲至女家相迎,归门以昏为期。《仪礼》:“用昏,婿也,遣使行玄熏吉礼,亲迎必用昏时。”客家习俗通常早晨出门迎亲,傍晚归门。迎亲队伍一路吹吹打打,有说有笑。当他们临近女家时,新娘的母亲便来到房中陪女儿哭嫁,所哭内容多半诉说自己命苦之言或叮嘱女儿嫁后“事兄伯如尔父,事嫂如事尔母,毋以贫故事人不谨”②等。当队伍到女家门前时,孩子们赶紧在门前架凳阻拦,俗称“拦轿”。直到男家主事撒些小额硬币后他们方才让其入内。进门后,新郎首拜岳父母,并给众亲友敬烟,男家主事随后呈拜贴,拜太世翁婆、拜亲家,奉礼目,分发各类红包,如“恩恤礼”、“整容礼”、“沐浴礼”、“扶迎鸾礼”、“步仪礼”、“云厨礼”、“秉烛礼”、“司翰礼”等,礼包金额各地不一。但各种礼包不齐女家则不开宴,待收齐聘金礼包后,女家宴罢亲友整束嫁妆打发新娘归门。

通常,归门时辰一到,唢呐手便来到新娘闺房门口“吹”促新娘“出亲”,但新娘一般不会轻易“出亲”,而是紧抱“手箱子”③号陶大哭,以示依恋,通常如果新娘出亲时不哭不“赖”,则会被人骂为没良心。新娘不肯“出亲”,办法只有一个,就是让其兄弟抢走她的手提箱,箱子被“抢”,新娘“就范”,司娘趁机蒙上盖头④,罩上米筛。为何要罩米筛?因为米筛平放头顶,人们竖眼看待新娘,寓意闺女出嫁千眼看过,正大光明。待新娘罩上米筛后,便由其兄长或胞叔背出房门入大厅,脚不沾地地落坐在红椅上,等待新郎开启轿门后入轿,新娘入轿,新娘母亲随即向花轿泼水,意即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从此再也不希望女儿被遣回娘家。起轿后,男家主事便点燃鞭炮,迎亲队伍在琐呐爆竹声中离开女家归门。

迎亲队伍一路欢声笑语,当离男家不远时,男方理事便组织众人接亲,鞭炮声遥相呼应,花轿很快便停落在大门口,待预先择好的时辰一到,厨师便手持雄鸡唱赞,赞毕,厨师宰鸡绕轿一圈,俗称“围轿”,尔后让两男孩行“拜轿礼”。行礼完毕,新郎启开轿锁,由一“命好”的司娘牵新娘出轿。出轿后,司娘让其站在事先各好的磨篮里,意要“磨磨新娘的急性子”,日后更好孝奉公婆、和于妯娌。待入洞房时辰一到,司娘便牵新娘跨过火把,以“烧尽秽气”入新房。入房的新人行“交亲合巹礼”,行礼时,主事边赞边引新郎新娘叩拜,一拜百年好合,二拜夫妻齐眉,尔后命新郎用左手、新娘用右手将油盏里分开的两根红绳灯芯拨拢,以示“合伙到老”。之后新郎新娘开始喝“交杯酒”,古称“交亲合巹”,喝了交杯酒则寓示新人自此已结永好,永不分离。行礼后,新娘便将娘家带来“新娘果子”分发给围观的人们,谓之“发子孙果”。

归娶当晚,按照客家习俗还要举行婚礼中最为热闹的仪式———“闹洞房”。“闹洞房”是赣南客家人结婚求喜庆、图热闹、祈吉祥的心理反映,喜事通常都与热闹相伴,“闹”是一种快乐,一种热气腾腾、兴旺发达的象征,只有“闹”,“喜气”才能广扬。因此“闹洞房”所营造的喜庆、热闹气氛,要胜于贴红喜联、撒“子孙果”,当然亦不亚于酒宴猜拳。通常组织“闹洞房”的人多为思想敏捷、想法独到的人,“闹洞房”时组织者须先将新人“骗”出洞房,然后把守房门不让入内,要进入则须题诗作答或表演组织者出的节目,节目的难易程度视新人文化素质来定,形式多样,有雅有俗。闹房时,不论长幼亲疏,拥挤一堂,嬉戏笑闹,无拘无束。这样的闹房直至深夜,人们才兴犹未尽地散去。此时媒人点燃红烛送客,

92

①②③④翻床,是指妇女为新人安好床后,叫小男孩在床上打滚玩耍,以求日后新人也生活泼的男孩。参引杨树达《汉代婚丧礼俗考》第17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6月版。

手箱子,古时女子用于放“叫包钱”的箱子,现多为手提皮包取代,其寓意女子善于持家理财。盖头,旧俗,女子出亲时常用一块红布或方巾盖头,待进入洞房后由新郎揭下,此为“揭盖头”。

又称“送房”。是夜,新人还不得同房共枕,因为客家人认为没有拜堂成亲的新人是不算作结婚的,所以不可同房。

归娶第二天,按照客家传统,新人还要行“拜堂礼”,叩拜祖宗,拜翁婆和其他长辈,其意就是借天地先祖长辈的权威让世人认可婚姻。仪式举行时新人由一对“命好”的大妻扶着,引导新人首拜天地、再拜祖宗、后夫妻对拜。拜毕,新郎在礼生引领下叩拜亲人,其顺序不论男女,从上至下,依次叩拜。而新娘则原地不动,等候新郎拜叩的亲人前来“教招”,将红包投入脸盆后,新娘新郎双双下跪叩拜,拜完一个,再拜下一个……拜完族亲再拜宾客,拜堂以后人们方可进早餐,故此礼又谓之“拜堂朝”。在此之后新人才被认可为“合法”夫妻,方可同房。

(三)婚后礼俗

通常,新人行拜堂成亲礼后结婚就算完成,但在赣南客家地区,归娶后还须行诸多礼仪,这些礼仪相对而言都较为简单。譬如“回红”或“回门”,亦称“归宁”。是指女子出嫁后第三天,新郎备好“三牲”和酒礼陪新娘婚后第一次归省父母。此次回娘家,女儿女婿不得在娘家留宿,须当天来回。“拉半月”:则是指婚后半个月,娘亲去看望女儿,了解她在婆家是否习惯、是否孝长尊大等。“转门礼”,是新婚夫妇在婚后第一个春节备厚礼看望女方父母的习俗。“转门”时,新郎在丈母娘家是贵宾须坐上席,据说这是女婿在岳父母面前唯一一次坐上席的机会。可见“转门礼”非同一般,因此就有“洗澡望淋盆,结婚望转门”之说。而新人作为“上门客”,娘家近亲会轮流请餐,新郎新娘有请必到,数日后,娘亲族人便陪送新人回家,男家同样置酒宴厚待数日。宾客散后转门礼结束。从此新娘再也不叫“新娘子”,婚礼就此结束。

二、客家婚俗仪式的社会文化功能

赣南客家婚俗,由于中原宗法制度文化强烈传承和惯性使然,加之赣南落后的自然经济条件,仪式内容重宗法、尚隆重、求吉祥,宗法观念、氏族权威、乡土情结、中原传统随处体现,婚仪极具礼教特色。

然而,随着区域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与互动,客家婚俗在维护中原传统时又大势立新,礼仪逐步简化。新时期,客家婚礼更具科学性,现几乎没有“男不大七、女不大一”的迷信思想;也不存在“撞火”不和之说。当代的客家青年更加崇尚自由恋爱,力主婚姻简单操办。以前的说媒、访家、祭拜、安席、哭嫁等传统习俗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简化,甚至消失。现在就连归娶时的礼仪也常以酒宴、舞会、旅游等娱乐形式加以替代,家人再也无须像往日结婚那样劳作奔波,而有更多的时间与新人、客人同乐,这体现了时代发展对传统婚俗礼仪的巨大影响。

毫无疑问,客家婚俗的这种嬗变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通过对它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婚俗仪式还具有很强的社会文化功能。

首先,从客家民系的生成来看,客家先祖大多为北方豪族、名门望族、衣冠贵族,其高贵、至尊、至上的观念,在他们被迫南迁后依然留存,并借助各种仪式活动加以体现。譬如,无论婚礼仪式繁缚简单、礼包聘金数量多寡、嫁妆种类多少、酒席高档与否、亲朋数量层次怎样,均从不同方面反映个人、家庭、家族、姓氏在该区域的地位身份和社会影响。因此为了显示家族显赫之名,追忆昔日望族之实,客家婚礼操办异常隆重,“初俚民婚,出财会宾客,号破酒,昼夜多至数百人,贫者犹数十。力不足,则不迎,至淫奔者。”由此可见,客家传统婚俗具有很强的显现追溯功能。

其次,传统客家婚俗还具有调适功能。在客家婚嫁过程中,个人与血缘群体之间通过仪式,比如“贺郎礼”、“拜祖宗”、“吃爷娘饭”、“以哭示悦取旺”等,增强个体对家族的依恋与关联,使二者关系更为密切、融洽。在赣南客家地区不同聚落、不同宗族之间,一旦有嫁娶大事,乡邻亲朋不邀自到,前来同欢共饮,虽然在客观上它造成人力、财力的耗支,但同时也增进了邻里的友谊和房与房、族与族之间的了解沟通。此外,客人与畬瑶通婚,借助这种姻亲关系、婚礼仪式,可促进民族交流与文化互动,调适民族情感,使之关系融洽、和谐相处。

再次,随着时代的发展,客家传统婚俗去旧立新,仪式、符号功能也不断创新。结婚对于个体而言本身就意味着人生角色的转换,社会关系的创设,而仪式从形式上界定人生不同阶段,因此仪式具有很强的界定创新功能;而对于家族群体而言,家族构成以及群体特征因结婚而重新组合生成,仪式不但赋予个体在家庭家族中权力与地位,而又为家庭家族增添新鲜血液,并规定个体应承担相应的责任与义务。这样个体、家庭、社会借助仪式有机地组合,不断创设一种新型的社会关系。因此,仪式对于个体、家庭、社会而言,均具有创新功能。

当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进步,客家传统婚俗不断衍变,增添新内容,体现新特色,其文化功能、现实意义也随之大为增强。今天,我们加强对它的研究,无疑将有助于人们了解客家传统、族群特质和文化心理,同时也有助于地方文化建设与社会发展。

03

参考文献:

[1] 鲍宗豪.婚俗文化:中国婚俗的轨迹[M]1上海:上海人民出版

社,1990.

[2] 胡友鸣.古代礼制风俗漫谈[M]1北京:中华书局出版

社,1997.

[3] 周建新.客家民俗的象征意义分析[M]1广东:嘉应大学学

报,1995.

[4] 郭贤逢.赣南客家研究专辑[J]1赣南师院学报,1992.

[5] 李泳集.客家“等朗妹”婚俗的研究意义[J]1岭南文史.[6] 杨树达.汉代婚丧礼俗考[M]1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7] 丁世良.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M]1北京:书目文献出版

社,1995.

[8] 巫瑞书.南方民俗与楚文化[M]1湖南:岳麓书社,1997.

[9] 十三经注疏[M]1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79.

[10] 俞顶贤.中国各民族婚俗[M]1河北:北方妇女儿童出版

社,1998.

责任编辑:杨光宗

Keji a M arr i a ge Custo m s i n South J i a ngx i and Its Soc i a l

Functi on s and Cultura l Functi on s

LAN Xi-lin,LUO Q i ong

(Nor mal College of South J iangxi Pr ovince,Ganzhou341000,China)

Abstract:Kejia is one i m portant branch of Han Maj ority.It is the gr oup resulting fr om the communicati on,in2 teracti on and assi m ilati on bet w een the l ocal natives and Han peop le who moved t o the s outh several ti m es.After set their foot on the s outh J iangxi,they adop ted a great extent the ancient culture t o mold its own rich Kejia culture be2 sides reserving its o wn traditi ons.A s one i m portant part of Kejia traditi onal culture,its marriage cust om,diverse in for m s,co mp licated in rituals,rich in functi ons,is the most i m portant cust om of the five cust om s in Kejia.The p resent paper will give s ome detailed discussi ons of Kejia marriage cust om s in South J iangxi and study its s ocial functi ons, cultural functi ons and p 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 W ords:Kejia;marriage cust o m s;change;functi on

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