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1)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脏
(一)心居于胸腔之内、膈膜之上,两肺之间有心包卫护其外。心主血脉、主神志。在液为汗、其华在面、开窍于舌,与小肠互为表里。1、心的主要生理功能:(1)主血脉:即心气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灌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的作用。包括主血和主脉两方面。血液的正常运行,必须以心气充沛、血液充盈和脉道通利为前提。(2)主神志:即心主神明,心藏神。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是大脑的生理功能,即是大脑对外界事物的反映。心主神明以精血为物质基础。2、心系统连属:(1)在志为喜:喜则气缓。喜乐过度,则心神耗散。(2)在液为汗:汗为津液所化生,故有“汗为心之液”之称。(3)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合脉,指全身血脉都归属于心,心血可从面部的色泽来反映出来。(4)在窍为舌:心开窍于舌,舌为心之外候,舌为心之苗。
(二)肺位于胸中,上连气道,喉为其门户;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在液为涕,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与大肠互为表里。1、肺的主要生理功能:(1)主气、司呼吸:包括主一身之气和呼吸之气。肺主一身之气,指宗气的生成,对全身气机的调节。肺主呼吸之气,指肺吸入清气,呼出浊气。(2)主宣发和肃降:主宣发体现在:通过肺的气化排出体内的浊气;将脾所转输的津液和水谷精微,布散到全身。宣发卫气,调节腠理的开合。肺主肃降体现在:吸入清气;将清气和精微向下布散;肃清肺和呼吸道内的异物,保持呼吸道的洁净。(3)通调水道:指肺的宣发和肃降对体内水液的输布、运行的排泄起着疏通和调节作用。(4)朝百脉,主治节: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百脉汇聚于肺,通过气体交换,在心气和肺气的共同作用下输布到全身。“主治节”即治理调节全身脏腑及其功能的作用。2、肺的系统连属:(1)在志为忧:忧和悲同属肺志,悲则气消。(2)在液为涕:涕有润泽鼻窍的作用。(3)在体和皮,其华在毛:皮毛,包括皮肤、汗腺等组织。(4)在窍为鼻:肺与鼻相通,鼻是呼吸的门户。
(三)脾位于腹中、横膈之下。脾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在志为思、在液为涎、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与胃互为表里。脾对维系生命起着重要的作用,故称“后天之本”。1、脾的主要生理功能:(1)主运化:即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运输的功能。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方面;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2)主升清:升指上升和输布,清指水谷精微。将营养物质吸收并上输于心肺头目;维持内脏相对恒定于一定位置。(3)主统血:实际上是气的固摄作用。2、脾的系统连属:(1)在志为思:思出于心而脾应之,思虑过度,常导致不思饮食,脘腹胀闷(2)在液为涎:唾液中较清晰的称作涎。(3)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四肢肌肉有赖于脾所运化的水谷精微的濡养,才能使肌肉发达,四肢健壮。(4)在窍为口,其华在唇:是指饮食、口味与脾的运化功能密切相关。故脾功能的盛衰,可以从口、唇反映出来。
(四)肝位在胁下,胆附于肝。主藏血、主疏泄,主筋,其华在爪,在液为泪,开窍于目。肝与胆互为表里。1、肝的主要生理功能:(1)主疏泄:调畅气机:有肝失疏泄和肝气生发太过两端病理变化。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协调脾的升清和胃的降浊,分泌和排泄胆汁。调畅情志:是调畅气机所派生出来的。对男子排精,女子月经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调理冲任二脉来实现。疏通水道(2)主藏血:贮藏血液:制约肝阳升发太过;防止出血。调节血量:特别是外周血量。(3)肝藏魂:随神而往来者,谓之魂。2、肝的系统连属:(1)在志为怒:怒伤肝。怒则气逆,甚则呕血、飧泄,故气上矣。(2)在液为泪:如肝血不足,则泪液分泌减少(3)在体合筋,其华在爪:肝主筋,筋即筋膜,爪为筋之余(4)在窍为目: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
(五)肾位于腰部,脊柱两侧,左右各一。肾藏精,主水,主纳气,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在液为唾,开窍于耳及二阴。肾与膀胱互为表里。肾对生命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故称“肾为先天之本”。1、肾的主要生理功能:(1)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精是构成人体和维
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2)主水:肾有主持和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生理功能,是维持水液平衡的重要器官。人体水液代谢的全过程,必须由肺、脾、肾三脏共同完成,其中肾的气化作用尤为重要。(3)主纳气: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4)肾主骨、生髓。指肾具有促进骨骼生长发育、滋生骨髓、脑髓、脊髓的作用。2、肾的系统连属:(1)在志为恐:恐为自知,惊为不自知。(2)在液为唾:唾液中较稠厚的部分称作唾,唾为肾精所化。(3)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指肾中精气主骨生髓的具体体现。“齿为骨之余” “发为血之余” (4)在窍为耳及二阴: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
1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自然界中具有风之轻扬开泄、善动不居特性的外邪,称为“风邪”。风邪以春季为多见。(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风性具有轻扬、向上、向外、升散的特性。从病位而言,风邪多侵犯人体的上部、肌表、腰背等阳位。(2)风性主动,善行而数变。风在自然界具有善动不居的特点。风邪侵犯人体具有病位游移、行无定处的特点。风邪致病具有发病急、变化快的特点。(3)风为百病之长。风为外感致病因素的先导,风邪致病广泛。
2.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自然界中具有寒冷、凝滞特性的外邪称为“寒邪”。寒邪为病导致外寒病。寒邪多见于冬季。(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邪性质属于阴,其气清冷,寒邪侵犯人体,导致阴寒偏盛,最易损伤人体的阳气。(2)寒性凝滞而主痛。寒邪侵犯人体可使气血津液运行迟缓,凝结阻滞不通。(3)寒性收引。寒邪侵犯人体可使机体的气机收敛,腠理闭塞,经络筋脉收缩而挛急。
3.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暑为夏季的火热之邪,凡在夏至以后、立秋之前,自然界中的火热外邪,称为“暑邪”。(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邪为夏季的火热之气所化,故为阳邪。火热之气具有炎热的特性。(2)暑性升散,耗气伤津。暑邪侵犯人体可致人体的腠理开泄而汗出,损伤机体的阴液。(3)暑多挟湿。夏季不仅气候炎热,而且是多雨的季节,使空气中的湿度增加,故暑邪为病常兼挟湿邪同时侵犯人体而发病。
4.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自然界中具有水湿之重浊、粘滞、趋下特性的外邪称为“湿邪”。外湿病多见于长夏季节。(1)湿性重浊。湿邪侵犯人体可使人体出现沉重、重着的症状。(2)湿为阴邪,易阻遏阳气。湿性属于阴,湿邪侵犯机体可损伤机体的阳气;湿为有形之邪,侵犯人体,易留滞脏腑经络,阻碍气机的运行。(3)湿性粘滞,易阻气机。湿邪致病具有粘腻停滞的特点(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湿性类水,水性趋下,故湿邪为病易侵犯人体的下部。
5.燥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自然界中具有干燥、收敛、清肃特性的外邪称为“燥邪”。燥邪侵犯人体,出现一系列的干燥症状,成为燥病。(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为缺乏津液的表现,燥邪侵犯人体最易损伤机体的阴液,使皮肤、孔窍失于滋养而出现各种干燥、涩滞不畅的症状。(2)燥易伤肺。肺为娇脏,喜润而恶燥,燥邪伤人,最易损伤肺津,影响肺的宣发肃降生理功能,从而出现干咳少痰,或痰液胶粘难咳,或痰中带血,以及喘息胸痛等症。肺与大肠相表里,燥邪自肺影响到大肠,则可出现大便干燥不畅等症。
6.火(热)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自然界中具有火之炎热特性的外邪称为“热邪”。热邪为病成为外感热病。热邪致病多在夏季。(1)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易扰心神。热邪侵犯人体可出现高热等一系列的阳热症状。火热之邪具有燔灼向上的特性,故侵犯人体多表现上部症状比较突出。火热之邪侵入到营血分,可扰乱心神(2)火性燔灼,易耗气伤津。火热之邪伤人最易迫津外泄,损伤人体的阴液。(3)火性急迫,易生风动血。“生风”是指热邪侵犯人体易引起“肝风内动”,“动血”是指热邪为病,易引起各种出血的病症(4)火毒结聚,易致肿疡。可聚于局部,腐蚀血肉而发为疮疡痛肿。
(一)单行:即单味药的应用,不需其他药辅助的称为单行。如独参汤,只用一味人参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