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音乐的比较与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音乐的比较研究
随着社会的发展,21世纪以来,人类社会更加趋向于全球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态势,国际音乐教育学会积极推行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主张,将音乐作为一种文化或文化中的音乐来学习和理解。在这种态势下,促使我们必须掌握我国本民族音乐与西方音乐的联系与区别,才能更好地适应这种趋势,在吸收西方音乐先进技术的同时,更好地发扬我国本民族的音乐。
一中西方音乐的比较
从音乐的类型来说,在20世纪以前的中国汉族文化中,音乐的类型大致可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官方”巩固其中心地位的政治性利益的“雅乐”;出于民间、融于民俗、流传于广大民众之间的所谓“俗乐”,受汉族各地人民的语音语调、性格气质和风土人情的影响,表现出鲜活灵动的特征:中国特有的“文人音乐”,以古琴音乐为典型代表,讲究“中正平和”,追求“静远淡虚”的境界,其精神内涵表现出高度个人化的意识倾向。
从语言方面来看,音乐的语言特点,恩格斯说过,你只有将本民族语言同其他的语言进行比较,你才能真正懂得自己的语言。近年来,民族音乐学通过语言学的方法开始注意到在各种文化的音乐中,在不同的程度上他们之间所体现的差异与其语言结构有着很大的关系,他们有着各自的音乐语法结构。与西方音乐相比,中国音乐就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语法、句法等结构。
二、中西方音乐审美差异
具体的中西方音乐审美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西方由于音乐地域、民族以及时代的差异,所以中国音乐美学和西方音乐美学也存在着差异。中国的音乐美学思想的源头是儒道两家提出的音乐美学思想,皆由春秋前萌芽状态的诸多音乐美学观点发展而来。中国两千多年的音乐美学发展史,一直都是以儒道两家音乐美学思想为主流。既追求音乐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2、从音乐作品特点的比较,中西方因思维方式不同,在音乐上表现出不同的特点。简而言之,中国为“一曲多用——重再创;西方为专曲专用——重原创。”“一曲多用”是以尊重原有作品的风格和原有欣赏习惯为价值取向的,创作中仅将某“基本曲调”稍加变化,可赋予该曲以新的内涵。“专曲专用”则以作品的个性为追求目标,无论在作品的形式上还是在创作技法上,均以不重复别人、不重复自己为原则。
3、从音乐作品的创作方式上看,中国与西方的创作也有所不同。中国传统音乐作品的创作方式,具有集体性,一二度创作的一体性等特点。所谓集体性,是指作品中所凝聚的劳动不是某一作曲家的个人行为。所谓一二度创作的一体性,是指创作时,作曲家是歌唱家或演奏家于一身的。作曲的同时也就是歌唱或演奏的过程,没有一二度创作的分工,具有极强的即兴性。而西方音乐作品(主要指西方专业作曲家的作)的创作方式,具有个体性,一二创作分离的特点。西方音乐作品属于作曲家个体劳动而为,体现出浓厚的个性特征。同时,在一二度创作上呈分离状,即作曲家的创作仅仅是完成乐谱而已。
从审美观念来观察中西方音乐我们发现,中国音乐讲究作品的意境、气韵,强调创作的神妙,风骨,注重表现的含蓄、婉转,喜好艺术形式的中和适度。而西方音乐一开始就带有浓重的宗教气息和道德教化色彩,表现形式较为固定,常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神圣感。随着其自身的发展,西方音乐逐步加入上生活气息和现实性,对感情的表达直白、激烈,具有强烈的情感表现能力。到了20世纪,西方光怪陆离的音乐现象已很难被人理解和接受。但是,中国的艺术歌曲创作将中国诗歌文学、中国民歌与欧洲传统技法、中国传统音乐技法,现代创作技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具有中国民族特色和风格的艺术歌曲。欧洲
艺术世界此时受到东方文化的滋润并逐步渗透到欧洲的文化情趣和生活之中,而欧洲作曲家对中国音乐的兴趣,也开始从异国情调与题材上表现了出来。打开了西方人的文化视野,掀起了一股“中国文化热”。
总之,随着文化发展的日益国际化,多元化,追求多层次、高品位的精神享受已成为社会时尚,具备时尚品位、典雅风范的艺术歌曲其审美价值逐步受到人们的关注,使得艺术歌曲在人们精神享受空间中得到了空前繁荣。由于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带来音乐创作手法及审美观的差异,我国艺术歌曲创作是在与欧洲文化的不断碰撞中交融,借鉴西方音乐精髓的同时,充分肯定其本土性,在保持原有风格的基础上逐步的借鉴、进步。
三由比较及思考
基于以上对中西方音乐的比较及研究,我们可以对学习西方音乐和探讨我国本土音乐的方法上作一些思考。
我们现在处在一个多元化的世界里,我们既不能全盘照抄西方音乐,也不能一味推崇自己的音乐而否定西方音乐的一些先进艺术成果。
西方音乐的确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它进入我国,丰富和发展了我们的音乐,但我们要抱着洋为中用的目的,将学习西方音乐作为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如果只是一味地模仿,只能枯燥地咀嚼别人吃过的东西,而不能使自己得到长足地进步。我们没有必要用欧洲人的标准来衡量我们自己的音乐。音乐是人类生活的自然流露和表现,不同的人对生活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感受,表达方式也不尽相同。中国与西方的生活观念、民族文化及感情表达的方式都各不相同,因此学习西方音乐不应该全盘照抄。中国的民族音乐绚丽多彩,是十分宝贵和丰富的资源,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情感力量的追求,有着深沉的音乐美,应该不断地发展传播。但它也需要更好的方法、手段去发展它,需要更多的营养去丰富它。这就需要我们学习西乐、中西融合,以创造出具有中国民族性的新音乐文化。
在了解并熟知我国本土的民族音乐后,就可以去学习西方先进的和声、曲式技术,以及其完善的乐队编制,融入我国自己的民族特色,来丰富我国的民族音乐,使我国的音乐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进步,也使中西方音乐得到更好的对话,更好的融合。
总体说来,西方人的思维具有分析性,他们的音乐是通过将音乐的音域发展最大化、音响最复杂化来表现世界。中国人的思维具有综合性,在一个小音域的范围内展示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