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中心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杜威的“儿童中心论”说起
小学教育2班
070112040 卞佳芳儿童中心论,这种理论的哲学基础是西方自由主义和实用主义,它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成长)、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杜威提出了与传统教育中以教师为中心截然相反的观点“儿童中心”论,并以此为理论基础,对教师的作用进行了重新分析与界定,他认为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在儿童生活、生长和改造过程中,教师更应该是反思教学的实践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心理活动的研究者,师生互动中的交往者。
正当传统教育借口儿童的不成熟性而取缔儿童在教育和课程中的合法地位的时候,现代教育的开拓者──杜威却坚决主张:不成熟的儿童是教育过程的基本因素,儿童的不成熟性恰恰相反是他不断生长的条件。因此,他反对传统教育以教师和教科书为重心,要求把教育的重心转移到儿童身上,并宣称这是一种革命,“是和哥白尼把天文学的中心从地球转移到太阳一样的那种革命。这里,儿童变成了太阳,而教育的一切措施则围绕着他们转动。”按照杜威的解释,以儿童为中心即以儿童的本能及其活动为中心。他说,“教育的天然的基础是儿童的本能,而本能又是一切学习和训练的依据。利用儿童的自动能力发展他们原有的天性,才是新教育的宗旨。”在杜威看来,教育不是把外面的东西强迫儿童去吸收,而是使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得以生长。教育是发展儿童本能的工具。他把儿童的本能分为四种:社交的本能、制作的本能、研究和.探索的本能、艺术的本能。教育要以这四种本能及其活动为中心。
我们应该看到这种教育理论的进步意义,尤其要清楚它反对的是什么,同时,也应该看到,它把传统的教学经验统统否定,走向了极端,这是它的局限性。
我以为,杜威“儿童中心论”反对的是主要应用于理科教育的赫尔巴特派教育理论,反对超过儿童理解能力的灌输,反对脱离儿童生活经验兴趣的教育,注重实用,而中国古代的私塾教育理念貌似赫尔巴特派教育理论,但它们有本质的不同。古代私塾中,塾师不讲解,强调熟读成诵,这正是考虑到儿童记忆力发达、而理解力不发达的心理特点。利用韵语、图画,提倡大声讽诵,这正符合汉语汉字的特点和儿童的兴趣和心理特点,蒙学教材非常贴近儿童生活并且实用,如
“杂字”、“尺牍”等等,不仅注意到当时有用,将来更是有用,这是完全符合儿童天性的教育,胡适拿“儿童中心论”来反对中国传统的私塾教育,是文不对题,打错了靶子。
再说“儿童中心论”自身的理论缺陷。它注重实用,即马上就能用,而不考虑将来对儿童有用的东西,是不是太急功近利,太短视了?
最后,“儿童中心论”主张“懂了、理解了才教”,应用在科学知识技能上的教育完全有必要,但是放在语文课上就未必。难怪杜威曾说,世界上最理想的教育就是职业教育。
我认为,无论是作为方法还是作为目的,对儿童中心在教育中地位的理解都应当全面。除了历史发展中儿童中心一词所具有的基本含义外,我们还应当注意到另一个侧面,那就是儿童发展的基本权力问题。最初,在西文中,“儿童”一词意指“自由”,那么,在此意义上,我们所理解的儿童中心还有一层含义就是指以儿童的自由发展为中心,即自由发展不仅是儿童发展的要求,而且是儿童发展的权利,而后者经常为教育界所忽略。
虽然杜威提倡儿童中心是站在传统教育偏执于教师和教科书的对立面而言的,但他拒绝用二元论的、非此即彼的哲学观看待儿童的发展,既不主张像传统教育那样把儿童与成人作令人反感的比较,也不主张像新教育那样把儿童现在的能力和兴趣视为绝对重要的东西,把儿童现在的冲动和欲望绝对化,从而导致对儿童的放任和纵容。在杜威看来,儿童的发展是在现有经验基础上的不断生长过程,儿童是“受过教育的人”,是善于解决问题的人,善于反省思维的人。
对于杜威的“儿童中心”的教育,我们过去总是习惯于站在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等传统教育的立场上进行简单的评价,却很少从教育的现代转向的角度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实际上,杜威的“儿童中心”的教育就是解放儿童的教育,这是教育的现代转向的重要体现,是传统教育转向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因此,从教育的现代转向的视角来看,杜威的“儿童中心说”具有重大意义,他不仅改变了美国旧教育和建立了美国新教育,而且产生了世界性的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儿童的唯一兴趣集中在使他得到快乐和满足的现在上面,并且,只有通过这些快乐和满足,他才能够看到“未来”模糊的轮廓。如果我们能够把未来提携到
现在,我们就能够获得真正快乐的、生气勃勃的教育学。这就是说,要在儿童现在生活的河流里引入一股未来生活的水流,要把我们藏匿在遥远地方的教育目的的种子移植到生机勃勃的儿童生活的心田里。在那样的情况下,我们将获得这样的果实:儿童现在的生活将为内容丰富的未来生活的实质所充实;我们将从儿童自己的立场出发去教育他们;我们将能够使儿童成为乐意接受教育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