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谐音的民族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谐音的民族文化内涵
摘要:谐音作为一种语用现象,普遍存在于汉民族的日常生活中,本文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入手,通过描述谐音在民俗、网络、文学创作、人名、地名、诙谐语和歇后语中的表现,展现了丰富的谐音现象,同时通过谐音现象反映了其背后蕴含的趋利避害、含蓄内敛等中华民族共同的心理文化特征,从而有助于人们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谐音;文化;内涵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表现,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谐音与汉文化也是这样。本文通过对一些语言材料的分析,从动态的方面着手,展示生活中丰富多彩的谐音现象,分析其文化特征和民族心理,以及汉民族自古就讲求含蓄、内敛、中庸的民族特征。谐音的研究可以揭示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丰富的谐音现象
所谓谐音,就是指利用语音相同或相近条件来表情达意,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方法。①一种语言中的谐音成分与其文化传统有着密切联系,通过对谐音的分析,我们可以寻觅出其文化内涵。
(一)谐音在民俗中的表现
自古以来有着“礼仪之邦”之称的中华民族,其民俗文化也是丰富多彩,而语言正是这些民俗、礼仪得以形成和巩固的重要原因之一,作为一种语言表达形式,谐音也被普遍运用于民俗之中。
1、在节日中的表现
春节作为我们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洋溢着喜庆与吉祥,而其中包含着许多的谐音文化。如:过年时家家户户都要贴上“福”字,而且是倒着贴,“倒”就是“到”的谐音,就表达了“福到”这个吉祥的涵义。贴年画也是过年时家家户户必做的事情,传统年画的内容通常会有喜鹊登梅枝,谐音就是“喜上眉梢”。还有,年画中通常会有鲤鱼、寿桃,用鱼来谐音“吉庆有余”,用寿桃来寓意“长寿”。说到年画,自然就少不了春节贴对联了,对联的内容多运用谐音双关表达美好的愿望,通过张贴对联来祈求吉祥。此外,除夕夜吃团圆饭的时候,必定会有的一道菜就是鱼,其谐音“余”,意味着年年有余;大年初一,很多地方都会要吃年糕,由它的谐音“年高”,表示“年年高升,一年比一年好”的意思。节庆中活动中的谐音现象可谓无处不在,又如:元宵节是又一个全家团圆的节日,
①孟昭泉.汉文化的语音精灵[J].台州学院学报,2003(2):21.
这一天,全家都会一起吃元宵,因为其形状是圆的,就用“元宵”的谐音“圆”来寓意一家人永远团团圆圆。还有,很多人家里都用彩灯拼成几个大字“灯丰照吉”,就是借用了“登峰造极”的谐音。
(2)在婚庆中的表现
在我们的结婚仪式中,新郎和新娘要吃桂圆、枣子和花生。这三样东西每一个都与谐音有关,桂圆的谐音“圆”,象征着夫妻从此圆圆满满;枣子用谐音“早”,希望新郎新娘“早生贵子”;花生谐音“花着生”,意思是变化着生,又生男孩又生女孩。还有,婚礼上新娘会发喜糖,谐音“喜庆”,而糖的“甜”又谐音“甜蜜”,希望新郎和新娘生活甜蜜。很多亲戚朋友,不管大人小孩都会去问新娘“讨喜糖”,谐音“讨喜”希望能沾到新人的喜庆。此外,在祝寿的时候,也有借谐音来传达喜庆的,做寿的时候都会吃寿糕和长寿面,谐音“长寿”,希望老人长命百岁。
2、日常生活中的表现
日常生活中的谐音现象也丰富了汉语的表达,使汉语显得更加丰富的同时,也体现出了中国文化的内涵。苹果接“苹”谐音“平”,表达平安之意;而亲友从来不分吃一个梨就是因为避讳“梨”的谐音“离”,不愿分离;小孩子不小心打碎了碗或杯子,大人就会接着说一句“碎(岁)碎(岁)平安;而送人礼的时候,中国人从来不会送伞、钟,就是为了避讳其谐音“散”和“送终”,而人们特别喜欢“8”这个数字,也就是因为它和“发”谐音,代表着财源滚滚的吉祥之意,所以就对其特别偏爱。
(二)谐音在广告中的表现
在这个广告如林的社会中,如何使广告更加具有创意和竞争力就成为了每个广告商孜孜不倦的追求,而谐音正可以在广告商标上起到锦上之花的作用。因此,谐音在广告领域备受人们的青睐,很多广告语的名字就是用谐音来达到新奇、巧妙和意义丰富的多重目的。如:长途电话的广告语——中国电信,千里音缘一线牵,就是使用了“姻”的谐音“音”,很好的把长途电话的特点、功能表现出来了。又如,“默默无蚊”,用了“默默无闻”的谐音,使观众一眼就可以知道是杀蚊剂的广告,易于观众识记,又体现了杀蚊剂的功效之好,蚊子遇到都难逃一死。再如,汇源鲜橙的广告语——真“橙”爱你每一天,更是巧妙的运用了谐音双关,强调其产品是原汁原味的“真橙”的同时,又体现了“真诚”体现了该产品是健康的守护,很容易就给消费者留下了很美好的印象。
(三)谐音在网络中的表现
网络谐音词是网络时代的一类特殊词汇,它并没有规范的要求,只是为了达到快速交流的目的,甚至用上了外文和数字,网络中的谐音赋予汉语表达以时代
的气息,影响到人们的方方面面。如:“粉丝”与英语“fans”同音,所以就用“粉丝”来表示“追星族”的意思;而表达“喜欢”时就用它的谐音“稀饭”表示。这样的情况还有,在表示网龄比较长的资深网虫或者某一方面特别高超的人时,就会用“大侠”的谐音“大虾”来表示。再如,数字“520”谐音“我爱你”、“1314”谐音“一生一世”、“886”谐音“拜拜喽”、“7456”谐音“气死我了”等等都是典型的用数字来谐音的网络词汇。还有很多用英文缩写来谐音的,如:英文字母“U”的读音与“you”相同,就是指中文“你”的意思;而“PP”与中文的“屁屁”音同,就用来指代臀部;“IC”是与“I See”谐音,表达的意思就是“我明白了”,等等。还有很多类似的网络语言,由于恰当合理的运用了和谐而呈现出幽默风趣的色彩,使人们在轻松中领略汉语的独特表达。
(四)在文学创作中的表现
文学中的谐音,就像中国古代的亭台楼阁,虽然不是主角,但是却必不可少。诗词歌赋、剧作小说、楹联谜语、相声小品,都与谐音有着不解之缘。李白的诗:“春风别苦,不遣杨柳青”中“柳”与“留”谐音,暗示了依依惜别的情怀。剧本《雷雨》中鲁侍萍见到自己的儿子周萍是,大哭着走到周萍前,脱口而出:“你是萍……凭什么打我的儿子?”很巧妙的用谐音将自己一时的感情冲动掩饰过去了。对联中谐音的存在也是精妙绝伦,如:“二舟并行,橹速不及帆快”,对曰:“八音齐秦,笛清能与箫和”这一对联隐含着“鲁肃、樊哙、狄青、萧何”四个谐音的名字,巧妙至极。
(五)谐音在人名、地名中的表现
中国人在起名字方面十分重视,认为一个好的名字,会给人带来好运,所以谐音也常被用在人名和地名中,一次来寄托美好的愿望。鲁迅曾经说过:“鲁迅曾经说过:“在北京看见各样好的地名:辟才胡同,乃兹府,垂相胡同,协资庙,高义伯胡同,贵人关。但探起底细来,据说原是劈柴胡同,奶子府,绳匠胡同,蝎子庙,狗尾巴胡同,鬼门关。字面虽改了,涵义还依旧。”①现代的起名中也是屡见不鲜,如“韵寒”谐音“蕴涵”、“韩笑”谐音“含笑”,都是表达着美好的愿望。
(六)谐音在诙谐语和歇后语中的表现
1、在诙谐语中的表现
诙谐语中的谐音,大都是具有讽刺色彩。很典型的就如“气管炎”和“床头柜”,就是“妻管严”和“床头跪”的谐音,用来讽喻那些妻子管的很严的人,很怕妻子的人。但是我们在日常谈话中也常常使用谐音来增加幽默感,如:李文华在他的一段相声中提到《诗经》中的“君子好逑”,他的解释是君子都好踢足
①申小龙.中国文化语言学[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