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普陀区高三语文一模卷(附答案)

2020年普陀区高三语文一模卷(附答案)
2020年普陀区高三语文一模卷(附答案)

2019学年度普陀区高三年级第一次质量调研(语文试卷)

2019.12

一积累运用(10分)

1. 按题目要求填空。(5分)

2. 按题目要求选择。(5分)

(1)某班级同学编了一本描写自然山水的文集,以下内容适合用作广告语的一项是()。(2分)

A.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B.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

C.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

D.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2)下列选项中用语得体的一句是()。(3分)

A.小组讨论时,小王说:“大家畅所欲言,抛砖引玉,给我很多启发”。

B.阅读交流时,小孙说:“我有两个问题不理解,还请大家不吝赐教”。

C. 同学捐款后,小李说:“感谢大家响应号召,尽了自己的绵薄之力”。

D. 同学发言后,小赵说:“大家应该向你学习,谈出自己的一得之见”。

二阅读(7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3—7题(16分)

非虚构写作在中国兴起的多维因素

①近年来,非虚构写作在我国快速发展,佳作频现,媒体热捧,读者欢迎,掀起了一股浪潮。

②所谓“非虚构写作”指的是一种基于“事实”的文学创作活动,它采用讲故事的叙事方法反映真实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与虚构性写作基于“想象”的特点不同,非虚构写作是围绕“采访”建构“真实性”。真实事件、真实经历、真实体验是非虚构写作的基本要求。

③严谨的非虚构写作活动要求写作者要有细致扎实的采访过程。为了写作《像我这样的黑人》,霍华德?格里芬乔装成黑人进行浸入式体验,甘冒危险乘坐公共汽车穿越密西西比州等种族主义倾向较严重的区域。为了写作《出梁庄记》,梁鸿跟踪梁庄人在全国各地谋生的艰辛与尴尬,跑遍全国十一个省市,访谈了340余人,把他们在城市的居住地、工作地都一一记录下来。

④非虚构作品与虚构文学有不同的阅读价值,后者偏向超越与审美,前者重在挖掘社会历史真相。从近年来全球媒体的非虚构写作实践来看,非虚构写作者重视宏大叙事下忽略的一些边缘题材,喜欢写作主流媒体忽视的焦点,例如不被广泛关注的社会底层、边缘人物等。非虚构作家何伟认为,中国是非虚构写作的“富矿”,因为“在短短30多年的时间里,我们几乎完成了西方400年的历史,在这一巨大的转变下,中国社会经历了犹如过山车般的眩晕与速变。光怪陆离的现实常让人有匪夷所思之感,比虚幻更为不真实,每个人都身处一种被分裂和被分割的生活中,前现代、现代、后现代,几种生活、多元观念同时并存,仅仅是一墙之隔,就可能是完全不同的人生和场景。”

⑤面对剧烈变革的中国社会,传统作家来不及发现、洞悉、分析、沉淀、总结和提炼现实生活,由此造成文学在及时、鲜活、生动、深刻地反映现实生活方面表现乏力。正如美国学者约翰?霍洛韦尔所说,当一切事情以比过去高十倍的速度变化时,“日常事件的动人性已走到小说家想象力的前面了”。即使是兼具新闻性和文学性的报告文学,近二十年来也因调查技巧单一、表达手段单一,无法满足当代读者对事实深层次的追求而走向衰落,甚至有一部分报告文学沦为宣传文体,成了“吹捧文学”“推销文学”,失去现实主义批判性,遭到读者的厌弃。

⑥和传统的新闻文本相比,非虚构作品同样具有优势。传统的新闻文本往往擅长粗线条地转述新闻事件的框架,见“事”不见“人”。非虚构作品在恪守新闻“真实性”的前提条件下,不遗余力地挖掘人物、事件背后更为丰富的意义,在个人思索和公众历史、社会使命之间寻找到平衡点,反映出这个时代的精神和生活的内核;其中叙事策略和文学表现手法的运用增强了作品的可体验性和可理解性,让读者更深切地认识到世界的复杂,抵达真正的“真实”境界。这也是非虚构作品备受好评的原因之一。

⑦有意思的是,非虚构写作不是专为职业作家与记者而准备的,业余的大众也可以参与到非虚构写作中,记录下自己身边的人事。“有故事的人”“全民故事计划”等非虚构写作平台都是为一般写作者书写自身故事提供的平台。“有故事的人”是由

凤凰网推出的非虚构写作平台,对非虚构写作的理念是“每个人都有故事,都可以写出故事”,并且认为非虚构写作者“可以来自名流,来自职业写作者,也完全可以来自贩夫走卒,升斗小民”。公众号:沈姐的语文课堂。与专业文学创作、专业新闻写作相比,非虚构写作打破了写作的壁垒,推翻了写作的围墙,拆除了写作的藩篱,让普通人成为写作的参与者。

⑧非虚构写作在我国的兴起体现出整个社会文艺需求和理念的变化。1990年代,中国纪录片领域曾发起一场“新纪录运动”,原先被遮蔽的底层社会开始在镜头中向我们敞开。在网络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非虚构作品有了更多的渠道发表与传播,广大普通人的写作活动为非虚构写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故事源泉。从这个意义上讲,在写作领域即将展开的可能是一场文字世界的“新纪录运动”。

(有删改)

3.能依据第②段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2分)

A.“非虚构写作”要求作者诚实地表达自己对历史事件的体验和发现。

B.“非虚构写作”时每一句话必须有依据,不能出现主观想象的画面。

C.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结论的《社区发展调查报告》属于“非虚构写作”。

D.某位“九零后”写的自传《中国式成长历程》不属于“非虚构写作”。

4.第③段中作者通过霍华德?格里芬和梁鸿的例子来证明观点,你认为论证是否充分?请具体分析。(4分)

5.对第⑧段画线句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指出非虚构写作的兴起受到文艺变革大背景的影响。

B.揭示非虚构写作的兴起对文学题材变革的推动意义。

C.展现对非虚构写作跨媒介发展的广阔前景的信心。

D.揭示非虚构写作在民间文化传播方面的独特价值。

6.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4分)

7.“有故事的人”平台请你担任“一日小编”,共同评选非虚构写作一周最佳作品。本周有几篇作品在“内容基于事实”“叙述精彩动人”等方面得分相同,编辑部决定

2016上海各区高三语文一模题型比较与分析

2016上海各区高三语文一模题型比较与分析 【2016学年普陀区一模】 积累运用(10分) 1、按题目要求填空。(5分) (1)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 ·劝学》)(2分) (2)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八声甘州》)(1分)(3)《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感慨秦汉历史变迁的两句是“,”。(2分) 2、按题目要求选择。(5分) (1)朋友将留学远行,依依不舍,此时最适合赠别朋友的是下列诗句中的()。(2分) A.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B.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C.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D.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划线处最适合填入的选项是()。(3分) 在几代考古工作者50多年的不懈努力下,二里头遗址的全貌愈发清晰:这里发现了最早的城市干道网络,发现了最早的宫城,发现了最早的中轴线布局的宫殿建筑群……作为中国最早的王朝都城,二里头遗址开城市布局和规划的先河,。 A.被中国城市建设史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B.被中国城市建设史留下淋漓尽致的一笔 C.在中国城市建设史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D.在中国城市建设史留下淋漓尽致的一笔 【2016学年徐汇区一模】 积累应用(10分) 1、填空题。(5分) (1)宋词有借助意象写秋的,如柳永《雨霖铃》首句“”,李清照《声声慢》下阙首句“”;有直接写秋的,如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开篇句“”。(3分) (2)不少成语出自经典作品,如“豁然开朗”出自《》,“”源自《秋水》中河伯自省被有学问的人耻笑。(2分) 2、选择题。(5分) (1)你乘游轮“夜游浦江”时想用诗句描述所见美景分享到微信“朋友圈”,下列最贴切的一项是()。(1分) A.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B.旌旗环水次,舟楫泛中流。 C.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D.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2)电影《刮痧》讲述了一个发生在美国的故事。中国人许大同的儿子丹尼斯发烧,家人用中医刮痧疗法给丹尼斯治病,。法庭上,面对控方律师嘲讽式的提问及对中国传统医学的“误读”,许大同感到百口莫辩。 ①填入上面语段空缺处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虽然孩子病好了但许大同被指控 B.因为此事许大同被指控虐待孩子 C.这成了许大同虐待孩子的证据被指控

普陀区高三语文一模试题附答案

普陀区2015高三语文一模试题 2014.12 阅读部分(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8题(25分)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诗有着极为独特而崇高的地位。那些情态各异、匠心独具的篇什,是一缕不灭的曙光,点亮了漫长岁月里的每一个黑夜,也使得每一个白天更加灿烂和妖娆,它让我们古老的文化传统拥有了一份别样的深情和韵致。① 情感和意志,是人的本质特征之一;抒情表意,则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人类抒情表意的方法很多,诗歌是最为重要的方法之一。古人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诗·大序》)中国人早就认识到诗歌是抒发情感、表达意志的重要方式,而且,在上古时代,诗、乐、舞功能相近,三位一体。②在人类文明的童年时期,面对着神秘莫测的洪荒自然,面对着无从把握的个体命运,人类积压了太多的惊慌、苦闷和悲伤。于是,在篝火之侧,鼓乐声中,或是幽怨、或是激昂的歌声就会在天地之间唱响,个体情感融汇成了集体意志,集体意志又传达给了神灵,个体的焦虑就此得到释放,生活也由此形成了自己的节奏。可以说,人类正是在诗歌光芒的烛照下,一步一步地走出黑暗的丛林。此时,诗歌表达了人和自然的冲突与和解,情感淳朴而深厚,节奏简单而重复,我们从《诗经》中仍然可以感受到那种原始的震撼力。③ 文明的发展,使得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变得重要。在这对关系中,个体仍然是渺小的,理想令人激动,挫折令人沮丧,歧路令人疑惑……这一切情绪,都必须得到□□和化解。诗歌的韵律再次出现。楚国大夫屈原有志报国却惨遭迫害,由衷感叹道:“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九章·惜诵》)正是诗歌的力量,拯救了悲愤之中无以自拔的屈原,这位宗室政治家也就成了个体抒情诗的先驱和巨擘。此后,无论是忧心如焚的阮籍,还是深情淑世的杜甫;无论是以诗干政的白居易,还是豁达自处的苏轼;诗歌,都是个体与社会关系的润滑剂,是世俗之外的栖息处。④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对个体自我最为幽微的探索,不是哲学,而是诗歌。无端而起却飘渺如烟的爱情,季节变换中莫名的兴奋、忧伤甚至是挣扎,山水花树里摇曳的寂寞、感动和彻悟,还有总也无法左右的命运……这些,

2017年上海普陀区高三英语一模试卷及答案

普陀区2016学年第一学期髙三英语 I.Listening Comprehensio n Section A10% Directions:In Section A, you will hear ten short conversations between two speakers. At the end of each conversation, a question will be asked about what was said The conversations and the questions will be spoken only once. After you hear a conversation and the question about it, read the four possible answers on your paper, and decide which one is the best answer to the question you have heard 1. A.Relaxed B.Annoyed C. Worried. D. Satisfied 2. A. On February 1st. B. On February 2nd. C. On February 3rd D. On February 8th. 3. A. A basketball player. B. A laundry worker. C. A window washer. D. A rock climber. 4. A. To a stationery shop. B. To a gymnasium. C. To a paint store. D. To a news stand. 5. A. Ask for something cheaper B. Buy the purse she really likes C. Protect herself from being hurt. D. Bargain with the shop assistant. 6.A. She doesn't plan to continue studying next year. B.She has already told the man about her plan. C.She isn’t planning to leave her university. D.She recently visited a different university

2020届上海市宝山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有答案)

上海市宝山区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试题 一积累应用(10分) 1、按要求填空。(5分) (1)_________________,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2)位卑则足羞,_____________。(_________《师说》) (3)柳永《八声甘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花叶凋零,感叹自然美景随时光流逝而消歇。 2、按要求选择。(5分) (1)下列各项中,名句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小李和小黄长长共同学习,相互探讨,可谓是“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B.小李同伴都很贪玩,而他勤奋读书,老师赞他“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C.小黄因考试失利而懊丧不已,朋友们安慰他说“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D.小黄自己家境贫寒,却还想资助小李,小李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的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3分)可以简单地把学会一门艺术分成两个部分,一是掌握理论,二是掌握实践。________这一点既适用于音乐、医学、雕塑,也适用于爱情。 ①只有通过长期的实践活动,一直到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融会贯通起来变成灵感,也就是掌握了艺术的灵魂,才能成为一名大师。 ②学医的人首先要认识人体的结构和各种疾病的症兆。 ③但光有理论还无法行医。 ④要成为大师,除了学习理论和实践外,还有第三个必不可少的因素,即要把成为大师看得高于一切,这一目标必须占据他整个身心。 A.③②④① B.②③④① C.③②①④ D.②③①④ 二阅读(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6分) “标准化”生活是就否完美 (1)新型智能科技的推广和普及,使得现实生活与社交网络史无前例地紧密结合在一起。任何原本日常生活中最平凡的小事都成为值得与你的朋友们分享或供他们评头论足的新鲜事。正如物联网软件公司创始人安迪·霍布斯鲍姆所认为的那样,新型智能科技使得人们如今在现实生活中也能享受实时的社交网络体验。 (2)可是,就在我们热衷于将智能科技融入生活的今天,更多智能科技对生活影响的质疑也不绝于耳。对于人工智能是否会替代人力智力的疑问一直没能得到解决,而互联网与社交网络的加入却使得问题更加复杂化:在社交网络参与下的智能科技是否会加速虚拟生活对现实生活

2021年上海市徐汇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2)

2021年上海市徐汇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僻字的文化意义 蒋原伦 (1)《汉字听写大会》这一类的电视竞技节目,短短一年间成为小时尚,节目的看点就在于中学生能写出不少笔画繁复的汉字和艰深冷僻的词汇,那些躺在典籍或文献中某个角落难得一见的字词:比如“捍蔽,比如,唼喋,还有“觳觫”等,如果没有这类竞技节目,我们可能一辈子不会用到它。 (2)人们有理由质疑节目策划者的意图:那些艰深冷僻的字词除了难倒学生,在最后关头起到淘汰参赛者的作用,还有什么其他意义吗? (3)这里要谈到僻字的文化意义,所谓冷僻的字和词,是指在日常生活交流中不常用而逐渐退出人们视野的字词.当然,“冷僻”是相对的,而且随时可能发生变化.比如“囧”,“槑”,还有“烎”等等,而今又回来了,成为网络热词。某种意义上,这 种现象可以理解为传统文化在当代的激活 ..。 (4)据统计,《康熙字典》中收了四万七千多字,而《鲁迅全集》总共用到的汉字才七千七百来个,鲁迅可能是二十世纪作家中用汉字最多的文学巨匠,即使这样,《康熙字典》中还剩那四万来个字没有动用。海明威喜欢用冰山理论来形容文学创作,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与水下的八分之七构成厚积薄发的态势,其实,冰山理论挪用来说明常用字和生僻字的关系也很贴切,常用字必额浸泡在十倍于它的庞大字库中,才能时时焕发出活力。 (5)汉语表意崇尚言简而意丰,词语或词组根据表达需要重新组合能衍生出新词,例如被称为“文起八代之衰”的文章大家韩愈,在一篇文章中创造了“含英咀华”“佶屈聱牙”“同工异曲”“动辄得咎”等新词,这些“冷僻”词语不符合约定俗成,可能一时流行不广,但它们表意明确有时又不可取代,反倒有长久的生命力。 (6)看汉字听写大会之类的节目,人们惊讶的是这些青涩的学子怎么写得出那么多佶屈聱牙的字和词?花功夫在这些“冷僻”的字词上有意义么?其实许多书本知识在人生旅程中可能是无用的,但是它们在激活个体精神方面不可小觑,年轻学子求知若渴,对那些有难度和深度的文字,怀有一种好奇,更怀有一种朦胧的敬意,在参与竞技的过程中精神力量被激发,才智得到认可。

上海市普陀区2018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上海市普陀区2018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 一、情景默写 1. 按题目要求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可怪也欤!(韩愈《师说》) (2)郴江幸自绕郴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秦观《________·郴州旅馆》) (3)李商隐《夜雨寄北》中“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以虚写的手法表达无限思念,杜甫《月夜》中同样虚写相聚情景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 2. 按题目要求选择:宣传“节俭用餐不浪费”,要在学校食堂张贴标语,以下句子合适的一项是()。 A.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B.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C.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D.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 3. 填入下面语段空白处的语句,最恰当是一项是() 身处互联网时代,,而要俯下身子,建立与公众的连结,不断拓展人们感知文化的渠道。 A.博物馆要有持久的影响力,就不能保持一成不变的严肃面孔。 B.博物馆要有广泛的影响力,就不能保持一成不变的严肃面孔。 C.博物馆要有持久的影响力,面孔就不能保持一成不变的严肃。 D.博物馆要有广泛的影响力,面孔就不能保持一成不变的严肃。 三、现代文阅读 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我们为什么需要经典?

①近几年,全国文学界两场较大的学术对话之一就是关于文学经典问题的讨论,全国的各种刊物发表了70余篇参与者的文章,这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最热闹的一场学术争鸣,怎样的作品才算经典?人们各执一词,难辨是非。 ②只有回到“人类为什么需要经典”这样一个问题的原点上,才能洞察到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可以肯定,文学史家和批评家有谁不渴望了解更多的甚至全部文学现象呢?可这并不现实,不是他们不想了解更多,而是做不到,是不可能。于是文学史家在他们所写的文学史中,只选择他们已知的文学现象中极少一部分加以阐释,譬如,据说中国唐代创作的诗歌大概有10万首之多,各种版本的文学史在唐代文学的章节中大体上只会涉及几十位名人,不同程度地讨论几百首诗歌;中国人编写的外国文学史,所展开讨论的作家一般也都限制在两位数以内,集中解读的作品多则在百部左右,把提到的作品算在内一般也就在六七百部上下。在这些中外文学史中集中阐释的作家,我们在一般情况下就会称为经典作家,集中阐释的作品我们也会称为经典作品。 ③人们面对浩瀚的文学世界,只选择了一部分来接触,这并非意味着要放弃全面把握认知对象的愿望,而是要同时实现两个目的:一是较少的认知投入;二是要了解更多。前者是量力而行,后者是靠近认知目的。那么,怎样才能实现看起来相互矛盾的两个目的呢?其基本思路就是企望以“较少”代表“许多”。文学史家和批评家所提供的所谓经典不论恰当不恰当,其核心标准就是这些作家作品的“代表性”,意在通过这些“代表”来实 现的目的。 ④由此可见,文学经典就是“读者认知需要的代表”。历史上经典的选择和确认首先发生在人类的教育过程中,这一反复出现的事实同样证明着经典与人们的认知需要的紧密关联。人们在生活的经历中会遇到许许多多的疑问和困惑,这些疑问和困惑并非都是认识上的问题,还有价值认同、身份确证、理想的达成、生命的安顿等方面。虽然有很多学科都在努力寻求问题的答案,诸如哲学、伦理学、历史学、科学等,但文学能够以其形象的世界和仿佛完整的人生模式,给读者提供丰富的体验性的审视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文学经典是人认识自身和自身处境的最好方式。 ⑤文学经典进行攀谈,体验经典的情境和生命气息,打捞经典的价值和意义,还能激励人们把这一切逐步内化为自我的精神结构和在外气质。《诗经》中温柔敦厚的君子、《荷马史诗》中传唱千年的英雄,承载着无数人的价值追求。人的自我塑造总是总是朝着理想进行的,现实世界常常不能提供理想的样本,在文学经典这样一种象征系统中,人们总是能找到更加富有张力的答案。对于迷惘者而言,尤其需要这样的向导。 ⑥由于文学是“个人发挥想象的乐园”,读者有条件、也有可能对作品所提供的生活情景进行二度想象和创造。无论是对经典意义上的追寻,还是对作品的二度创造都是读者独立沉思的结果没这种艺术沉思使人经历了一次从形象的生活情境中认识和把握世界、超越和驾驭现实的过程,仿佛自己成为对象的主宰,成为审美体验中“原创者”,帮助读者实现对世界的自由支配感。H·帕

上海市普陀区高三上学期一模英语试题 含答案

2016届上海普陀高三一模 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 II. Grammar and Vocabulary (26分) Section A Directions: After reading the passages below, fill in the blanks to make the passages coherent and grammatically correct. For the blanks with a given word, fill in each blank with the proper form of the given word; for the other blanks, use one word that best fits each blank. (A) Different forms of hospitality (好客) I am a British woman social anthropologist (人类学家). I once spent a year in Moldova, in Eastern Europe, (25)______ (study) everyday life in the country. I stayed with a Moldovan family to see from the inside how people managed their lives. I had a wonderful time and made many new friends. What I observed is of course based on my own experience at a particular place and time. I often found (26) _______ surprisingly difficult to see life there through the eyes of a Moldovan. This was (27) ______ the people I met were extremely hospitable and I was treated as an honoured guest at all times. As my hosts, they wanted me to enjoy myself, and not to get (28) ______ (involve) in shopping, cooking, or other domestic jobs. Most mornings I was encouraged to go out to explore the city, or carry out my research, and I returned later to find that my elderly landlady and her sister had travelled across the city on buses to the central market (29) ________ (bring) back heavy loads of potatoes, a whole lamb, or other large quantities of products. I was often invited to people’s homes, and was always offered food on entering. Mo st of the adults I met enjoyed inviting friends, family, neighbours, colleagues and even strangers into their homes, (30) ______ they treated them to food, drink, and a lively hospitable atmosphere. Hosts hurried to serve guests as well and as quickly as possible. (31) ______ a household was expecting guest, large amounts of food were prepared in advance, usually by the women. Wine had already been made, generally by the men, (32) ______ were also responsible for pouring it. Unexpected visitors were still offered as much food and drink as the household (33) ______ provide in the circumstances. (B) How English family life has evolved since the eighteenth century The majority of English families of the pre-industrial age, roughly until the mid-eighteen century, lived in a rural location. Many of them owned or had the use of a small piece of land, and actually all family members were busy with agricultural work in one form or another, usually (34) _______ (grow) food for their own consumption and sometimes also producing food or other goods for sale. The labour was controlled by the husband, (35) ______ _____ his wife and children, too, had an economic value as their contributions to the family income were likely to mak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starvation and survival. Children worked from an early age, girls helping their mothers, and boys their fathers. School was an occasional factor in their lives. Instead, children learned by doing (36) _______ their parents showed them. Knowledge of caring (37) ______ animals, sewing was handed down from parent to child. Also, most people engaged in handicraft production in the home, and the family (38)

上海高三语文一模作文汇总精校

1.宝山区 三写作 70分 26. 智者说,如果你想实现某种追求,最可靠的办法是让自己配得上它。但是生活中,人们往往为了心中的追求而竭尽全力,孜孜以求,无暇顾及如何让自己配得上它。这种现象普遍存在,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2.崇明区 三、写作(70分) 26.生活中,许多人并非因为知道自己欠缺什么,然后去弥补,而是受他人或社会的影响而做出决定。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1)自拟题目;(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三、写作(70分) (70分)评分标准 一类卷 (63-70分) 基准分67分 能准确把握题意,立意深刻,选材恰当,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结构严谨,语言流畅,有文采。 二类卷 (52-62分) 基准分57分 符合题意,立意较深刻,选材较恰当,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结构完整,语言通顺。 三类卷 (39-51分) 基准分45分 基本符合题意,立意一般,选材尚恰当,中心尚明确,内容尚充实,感情尚真实,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偶有语病。 四类卷 (21-38分) 基准分29分 偏离题意,立意或选材不当,中心不明确,内容单薄,结构不够完整,语言欠通顺,语病较多。 五类卷(20分以下)符合以下一项即为五类: (1)脱离题意。(2)文理不通。(3)全文不足400字。 说明: (1)未写题目扣2分。(2)错别字1个扣1分,至多扣3分。(3)标点错误多,酌情扣1-2分。(4)文面不整洁,酌情扣1-2分;文面整洁美观,酌情加1-2分。 3.虹口 三写作70分

2019届徐汇一模高三语文参考答案

2018学年第一学期徐汇区学习能力诊断卷 高三语文学科参考答案201812 一 10分 1.(5分)⑴金石可镂荀子⑵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2.(5分)⑴(2分) D ⑵(3分)选B 3分,选A或C 1分 二 70分 (一)16分 3.(2分)B 4.(2分)答案示例:消除地域(或城市)之间的差异 5.(3分)选A 3分,选B 1分 6.(4分)答案示例:承载了思南公馆文化符码的公众号,与公馆实体空间的项目活动互为呼应,生成了人与城市对话的新型关系,城市文脉借由新媒体与大众生活实践的交互而延续。 7.(5分)答案示例一:本文先以思南露天博物馆案例,阐释新媒体再现城市文化、联结大众生活实践并借此延续城市文脉的功能,再补充新媒体将不断创生生活实践,思南公馆的个案将成为常态,理由能够服众。 答案示例二:本文先以思南露天博物馆案例,阐释新媒体再现城市文化、联结大众生活实践并借此延续城市文脉的功能,但个例不能完全说服公众,预期由新媒体创生的新型社会实践有待于时间来检验,理由不完全能服众。 (二)15分 8.(4分)答案示例:先用排比句强化“我”急盼脚步声的心情,再用“想听见”“哪怕”“准备”等语意连贯且具口语化的词语,情境化地展现了“我”等女儿时专注、细密的心思。 9.(4分)答案示例:文章由期待女儿“脚步声”起笔,引发女儿成长及“我”的人生“脚步”、实现生命价值与离家的矛盾等联想,由实而虚的行文贴合夜等“女儿”所思所想的情境,写出了父亲的“丰富”。 10.(3分)答案示例:第⑦段揣想女儿与我隔门对视,与上文窗口看不到亲人形成对比,展现父母子女安好带给人质朴的幸福感;第○11段“开”“拉”两句实写女儿到家,表现“我”内心的踏实与喜悦。 11.(4分)答案示例:结尾段扣题,揭示了为人父母的本性:为了儿女安好这一“单调”的心愿,甘愿承受辛劳与分离的煎熬,以及与儿女成长相伴而来的细腻而丰富的思虑和甘苦享受,言简意丰且意味深长。 (三)8分 12.(1分)B 13.(2分)C 14.(5分)答案示例:先以“无梧桐”自谦,将门人赞喻为凤凰,希望他振翅高飞;又提醒他去江西后善自择居,不与乌哺类卑俗之人交往,并叮嘱他不忘游学为科举的梦想,最后举杯祝福他异日折桂。句句用喻,含蓄又形象地表达了师长对门人的赞誉、叮咛和期望。

2017届普陀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7届普陀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一、积累运用(10分) 1、按题目要求填空。(5分) (1)蟹六跪而二螯,___________________,用心躁也。(《·劝学》)(2分) (2)渐风霜凄紧,关河冷落,___________________。(《八声甘州》)(1分) (3)《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感慨秦汉历史变迁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按题目要求选择。(5分) (1)朋友将留学远行,依依不舍,此时最适合赠别朋友的是下列诗句中的()。(2分) A、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B、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C、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D、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画线处最适合填入的选项是()(3分) 在几代考古工作者50多年的不懈努力下,二里头遗址的全貌愈发清晰:这里发现了最早的城市干道网络,发现了最早的宫城,发现了最早的中轴线布局的宫殿建筑群……作为中国最早的王朝都城,二里头遗址开城市布局和规划的先河,___________________。 A、被中国城市建设史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B、被中国城市建设史留下淋漓尽致的一笔 C、在中国城市建设史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D、在中国城市建设史留下淋漓尽致的一笔 二、阅读(7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3—7题。(16分) ①主席:作为主持人,在我两边雷声贯耳的同时,眼前也交织着两组截然不同的世纪画面,忽而是伤感的咏叹调,忽而是激荡的主题曲。对20世纪的回忆会是凯歌高奏还是摇头叹息?让我们再听听双方的总结陈词吧。 ②反方三辩:谢谢主席,大家好!我要在这里指出对方辩友的是,从我方一辩就已经明确地提出,今天我们的发展和进步是我们讲座的前提条件,您不能以此来作为它的论据。而应该在发展的基础上看,我们在发展的过程当中有什么喜事,有什么忧事啊! ③对方辩友,世纪回眸,有喜有忧。我方辩友与对方辩友在对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性这一点上已经达成了共识,但是到您最后也没有告诉我,一旦人类自身走向了终结,那么所有的发展与成就都将灰飞烟灭,我们如何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恰恰取决于我们的忧患意识啊! ④很高兴对方二辩在陈词中,就已经替我们明确地区分了什么是恐惧意识,什么是忧患意识。而且承认了忧患意识确确实实应该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生根。那么,我在这里应该告诉大家,我们就是应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忧患意识使人类迈向更美好的明天。在这里,我想提出,老子曾说过: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喜忧之事常常是同一立场的两个方面。乐极生悲,满常招损,不可不察。

2020年上海宝山高三语文一模试卷(含答案)

宝山区2019学年第一学期期末 高三年级语文学科教学质量监测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 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卷前,务必用钢笔或圆珠笔在答题纸正面清楚地填写校名姓名,准考证号。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4.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一积累应用 10分 1.按要求填空。(5分) (1)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2)伤心秦汉经行处,_______________。(张养浩《_________·潼关怀古》) (3)杜甫《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设想将来夫妻重聚的感人情景。 2.按要求选择。(5分) (1)小王遭到误解猜忌后,借诗句表明心迹,以下内容合适的一项是()(2分) A.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B.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C.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 D.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3分) 一个社会的心灵,当然只能反映在人的身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研究者不难从中看出并把握时代的脉搏。 ①然正如滴水可见太阳 ②任何个人的观感都有其个别性 ③个人的观感也可以反映所谓时代精神 A.③①② B.②①③ C.②③① D.①②③ 二阅读 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6分)

2017年徐汇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解读

2017年徐汇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全解读) 一积累应用 10分 1. 填空题。(5分) (1)宋词有借助意象写秋的,如柳永《雨霖铃》首句“寒蝉凄切”,李清照《声声慢》下阕首句“满地黄花堆积”;有直接写秋的,如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开篇句“楚天千里清秋”。(3分) 【解析】注意“借助意象写秋”和“直接写秋”之区别。 (2)不少成语出自经典作品,如“豁然开朗”出自《桃花源记》,“贻笑大方”源自《秋水》中河伯自省被有学问的人耻笑。(2分) 【解析】理解性默写。《桃花源记》中有“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句。《秋水》有“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句。经典作品中的成语有很多,需要学生特别留意,如:功亏一篑(《诸子喻山水》)。 2. 选择题。(5分) (1)你乘游轮“夜游浦江”时想用诗句描述所见美景分享到微信“朋友圈”,下列最贴切的一项是( A )。(1分) A.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B. 旌旗环水次,舟楫泛中流。 C. 河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D.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解析】B项中“旌旗”和“舟楫”都是古代的事物,明显与浦江夜景不合。C项诗句译文是“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浦江何来曲曲折折,江水中何来“芳甸”呢?。D项中写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何来“平野”呢?A项中“灯火万家”和“星河一道”则比较符合题干表述。 (2)电影《刮痧》讲述了一个发生在美国的故事。中国人许大同的儿子丹尼斯发烧,家人用中医刮痧疗法给丹尼斯治病,。法庭上,面对控方律师嘲讽似的提问及对中国传统医学的“误读”,许大同感到百口莫辩。 ①填入上面语段空缺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B )。(2分) A. 虽然孩子病好了但许大同被指控。 B. 因为此事许大同被指控虐待了孩子。 C. 这成了许大同虐待孩子的证据被指控。 D. 许大同因为虐待孩子被指控。 【解析】一是要抓住前后句子的联系,二是要能够区分选项句子的区别。然后放入文中多读几遍。A选项有两层意思:一是“病好”,二是“被指控”,既然“病好”则证明刮痧疗法有效,“被指控”也就丧失意义了,且没有点名“罪名”。B项没有强调治疗结果且点明“虐待孩子”的罪名,而且能够起到过渡前后句的作用。C项句子的表述是有问题的,句子主干是“这是证据被指控”,“证据”怎么能“被指控”呢?D项放入空缺处太突兀。“许大同因为虐待孩子被指控”本身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和前面的“,”不搭。故选B。 ②下列为控方律师设计了提问,最贴切情境的一项是( B )(2分) A. 许先生,刮痧疗法怎么没能治好中国那些东亚病夫? B. 许先生,难道丹尼斯背上的印痕是你爱孩子的吻印吗? C. 许先生,你说“经脉穴位”能治病,能解释一下吗? D. 许先生,你就是靠这种野蛮治病方法活到今天的吗? 【解读】抓住“控方律师嘲讽式的提问及对中国传统医学的‘误读’”应该不难看出选B。

2019年上海市宝山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附答案、答题纸)

2019年上海市宝山区高三年级教学质量监测试卷 语文学科 考生注意: 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卷前,务必用钢笔或圆珠笔在答题纸正面清楚地填写校名、姓名、准考证号。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4.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积累应用10分 1按要求填空(5分) (1),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1分) (2)位卑则足羞,。(《师说》)(2分) (3)柳永《八声甘州》中“,”两句描写花叶凋零,感叹自然美景随着时光流逝而消歇。(2分) 2按要求选择(5分) (1)下列选项中,名句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小李与小黄常常共同学习,相互探讨,可谓是“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B.小李同伴都很贪玩,而他勤奋读书,老师赞他“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C.小黄因考试失利而懊丧不已,朋友们安慰他说“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D.小黄自己家境贫寒,却还想资助小李,小李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3分) 一点既适用于音乐、医学、雕塑,也适用于爱情。 ①只有通过长期的实践活动,一直到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融会贯通起来变成灵感——也就是掌握了艺术的灵魂,才能成为一名大师。 ②学医的人首先要认识人体的结构和各种疾病的症兆。 ③但光有理论还无法行医。 ④要成为大师,除了学习理论和实践外还有第三个必不可少的因素,即要把成为大师看得高于一切,这一目标必须占据他整个身心。

2016年徐汇区高三语文一模试卷

2015学年第一学期徐汇区学习能力诊断卷 高三语文试卷2016.1 一、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6分) ?情人眼底出西施? ——美与自然 朱光潜 ①美不完全在外物,也不完全在人心,美感起于形象的直觉。形象属物,而又不完全属于物,因为无我即无由见出形象;直觉属我,却又不完全属于我,因为无物则直觉无从活动。美之中要有人情也要有物理,拿欣赏古松的例子来说,松的苍翠劲直是物理,松的清风亮节是人情,二者缺一都不能见出美。 ②这里要进一步来研究一个浅例。比如我们看下列六条垂直线,往往把它们看成三个柱子,觉得这三个柱子所围的空间(即A与B、C与D、E与F所围的空间)离我们较近,而B与C 以及D与E所围的空间则看成背景,离我们较远。还不仅此。我们把这六条垂直线摆在一块看,它们仿佛自成一个谐和的整体;至于G与H两条没有规律的线则仿佛是这整体以外的东西,如果勉强把它搭上前面的六条线一块看,就觉得它不和谐。 ⑵A与B、C与D、E与F距离都相等。 ⑶ ③从这个有趣的事实,我们可以看出两个很重要的道理。 ④一、最简单的形象的直觉都带有创造性。把六条垂直线看成三个柱子,就是直觉到一种形象。它们本来同是垂直线,我们把A和B选在一块看,却不把B和C选在一块看;同是直线所围的空间,本来没有远近的分别,我们却把A、B中的空间看得近,把B、C中的空间看得远。由此可知在外物者原来是散漫混乱,经过知觉的综合作用,才现出形象来。形象是心灵从混乱的自然中所创造成的整体。 ⑤二、事物本来也要有可综合为整体的可能性。A至F六条线可以看成一个整体,G与H 两条线何以不能纳入这个整体里面去呢?这里我们很可以见出心和物的关系。我们从左看到右时,看出CD和AB相似,DE又和BC相似。这两种相似的感觉便在心中形成一个有规律的节奏,使我们预料此后都可由此例推,右边所有的线都顺着左边诸线的节奏。视线移到EF两线时,所预料的果然出现。预料而中,自然发生一种快感。但是我们再向右看到G与H两线时,就猛觉与前不同,不但G和F的距离猛然变大,原来是像柱子的平行垂直线,现在却是两条毫无规律的线。这是预料不中,所以引起不快感。。

普陀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知识讲解

2018学年普陀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 一积累运用 10分 1.按题目要求填空。(5分) (1)“”何似在人间,(苏轼《水调歌头》)(1分) (2)“锲而不舍,”出自荀子的《》(2分) (3)《登楼》中借眼前古迹委婉抒怀的两句是“,。”(2分)2.按题目要求选择。(5分) (1)下列选项中,名句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同桌在市辩论赛复赛中未能晋级,小李安慰他“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B.小吴明白“众口烁金,积毁削骨”的道理之后,不再随意跟风指责他人。 C.小方读了伟人传记,用“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表达对伟人德行的赞叹。 D.老王教导子女“敬人者,人恒敬之”告诫他们持人接物应该谦和有礼。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最合理的一项是()。(3分)在文学作品中。不只是山水花本,不只是人物房舍,可以,可以;人的主观世界、人的情感、思绪,也可以,从而,成为心理的图画,也就是所谓的情感之境、思想之象。 ①被展现②构成境、象③得到清晰的再现④成为笔下的境、象 A. ①②④③ B. ③④①② C. ④③②① D.②①③④ 二阅读(7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3-7题(16分) ①全球化意味着什么?进入2018年,很多人有一种感觉,世界似乎被卷入了反全球化的浪潮;曾经的人类大同样板工程“欧盟”和“欧元区”则陷入了乱局,难民涌入的外部刺激,更是让越来越多的人在计算欧盟崩溃的时间点。难道历史真的要走向一个拐点,重回那民族国家严守各自的堡垒,相互提防甚至对抗的时代? ②很多时候,对未来的迷茫和悲观,只是由于你站的位置还不够高,视野还不够广,就如一些人因为局部地区的战火纷飞就感叹人类暴力爆发,而一本数据丰富、逻辑严密的《人性中的善良天使》([美]斯蒂芬·平克著)就让他们闭嘴。同样,关于人类未来的走向,我们有必要梳理人类发展更漫长的历程,去发掘其中的规律。荣获2018年美国考古研究所霍尔顿图书奖的《第五次开始》作者罗伯特·L.凯利告诉我们,在人类经历了四次重大变革后,即将迎来第五次开始。这一次,人类可以主动把握自己的命运。 ③作者将人类迄今为止的历史划分为四个阶段:技术的开始、文化的开始、农业的开始、国家的开始。这种划分方式,强调具有动态感的“开始”,强调的是人类历史时间线的“点”。让我们回到历史的关键节点,去探索人类历史动态的前进过程。 ④使用工具,使我们与兽类彻底区分开来;文化,让我们得以交流,结成社群,进而形成共同的记忆和意识;农业的诞生,自此人类不再居无定所,得以定居,得以产生“剩余”产品,进而产生阶层和阶级;终于,我们熟悉的历史阶段来临,国家得以产生,它更高效地组织生产,庇护具有共同文化和记忆的国民,也制造了压迫和国家间更具毁灭性的战争。 ⑤有趣的是,回看历史,国家往往是一个基本的记忆展开单位。比如中国史,朝代更迭是叙事的主基调,而深入一个朝代,帝王来去又常常是叙事的主线。为何如此?笔者以为,一方面是因为人类记忆最深刻的阶段,正是第四次开始后的阶段,史料更丰富,更有延续性;另一方面,在于我们如今依然处于第四

2016上海高考一模英语翻译全部(含标准答案)

2016一模翻译 I. Translation(杨浦) Directions:Translate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into English, using the words given in the brackets. 1.为了赶时髦,一些年轻人花费一个月的工资去购买新发行的电子产品。(spend) 2.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颜值高的人更有可能受到雇主的青睐。(grant) 3.网购存在风险,因此下单之前的深思熟虑有助于避免不必要的损失。(exist) 4.消息传来在新西兰发生地震后,中国政府立即租用直升机实施救援,为此国 人感到十分自豪。(Word) Translation 1.To follow the fashion, some young people spend one-month salary in buying a newly-released electronic product. 2.It’s taken for granted that those with good physical appearance are more likely to be favored by their employers. 3.There exist risks in online shopping, so careful consideration before placing an order can help avoid unnecessary losses. 4.Word came that the Chinese government rented helicopters to rescue victims /carry out rescue operations immediately after the earthquake hit New Zealand, which made Chinese people very proud. V.Translation (徐汇) Direction: Translate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into English ,using the words given in the brackets. 72.我以为你会和我一起乘高铁去北京(think) 73.每月她都会留出一部分钱以备不时之需。(in case) 74.站在山顶,极目远望,大自然的壮美让我们惊叹不已(amaze) 75.被称为“发展中国家”不一定是坏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永远在发展的道路上前进,追求更为高远的目标。(it) V. Translation 72.I thought you would go to Beijing with me by high-speed rail. 1分1分0.5分0.5分 73.She sets aside some money monthly in case of nee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