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百年发展史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源发展型能够在已有的基础上不断推进本国高等教 育的发展,无需完全移植不同于本国传统的别国高等 教育模式,因而保持了较为明显的连续性
外源发展型是在借鉴甚至照搬欧美高等教育模式的基 础上建立起来的,发生了明显的转向甚至断层,历史 发展的连续性出现了严重的危机,固有的高等教育传 统所遗赠的巨大资源都被弃置一边
这条路走得对吗?
三、百年来中国大学发展的 价值取向
(一)旁采泰西,行中国之法
康、梁“兴学校”的总思路:“上法三代,旁 采泰西”;“远法三代,近取泰西”。
梁启超:“西人学校之等差、之名号、之章程、 之功课,彼士所著《德国学校》、《七国新学 备要》、《文学兴国策》等书,类能言之,无 取吾言也。吾所欲言者,采西人之意,行中国 之法,采西人之法,行中国之意。”
京师大学堂于1898年8月24日正式开办。这一 大学是运用中国传统教育体制的模式,以“首 善之学”来统领全国新式教育:“为各省之表 率,万国所瞻仰”,“各省学堂皆归大学堂统 辖”。
总思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主张“大权归之教习”,只设中文总教习,不 设西文总教习。
强调“此次设立学堂之意,乃欲培植非常之才, 以备特达之用”。
魏源所说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是 这种心态的最好注解。
对近代高等教育本质的理解,经历了一 个相当长时间的过程,由此也造成了高 等教育发展中的种种偏差。
选择一个更好的学习模式,可以说是中 国政治领导人和教育界的领导人为之付 出巨大辛劳的大事。
百年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就是一个不 断探寻向西方学习之路的过程。
从总体上讲,欧美国家近代高等教育发 展的动力主要来自于本国社会发展所产 生的客观需要,而俄国、日本和中国近 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动力则主要来自于外 部所施加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 方面的压力。
内源发展和外源发展这两种不同的动力模式, 对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是极为深刻 和全面的。
内源发展型很少具有紧迫性或危机感,相对地 说显得从容一些,发展的选择余地更大一些, 计划性和连续性也更强一些。
这种影响是在完全不同的文化圈之间发 生的。
对于这些国家来说,西方的文化和高等 教育的制度及内在精神完全是异质性的
这些国家对来自于西方的种种影响必然 要经历一个或长或短的“适应”过程。
这种影响是在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国家之 间进行的。
由于这个原因,后发展国家中,高等教育往往与 本国基础教育的发展水平相脱节
中国大学百年发展史
一、高等教育的内源发展型
与外源发展型
高等教育的动力“来源”,可以划分为 两种类型:内源发展型与外源发展型。 所谓内源发展,是指一个国家高等教育 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内部,来自于该 国本身经济、政治、文化以及教育发展 所产生的客观需要。所谓外源发展,是 指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动力主要来 源于外部,来源于其它国家对该国所施 加的某种压力。
1906年,《学部奏请宣示教育宗旨折》: “东西各国政体虽有不同,然未有不崇 敬国主以为政治之本者。近世崛起之国, 德与日本称最矣。德之教育重在保帝国 之统一。日本之教育所切实表章者,万 世一系之皇统而已。”
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改革,蔡元培在仓促之下继 续按日本学制为蓝本:“至现在我等教育规程, 取法日本者甚多。此并非我等苟且,我等知日 本学制本取法欧洲各国。惟欧洲各国学制,多 从历史上渐演而成,不甚求其整齐划一,而又 含有西洋人特别之习惯;日本则变法时所创设, 取西洋各国之制而折衷之,取法于彼,尤为相 宜。然日本国体与我不同,不可不兼采欧美相 宜之法。”
(二)模仿日本
张之洞派人去日本考察 1904年1月颁布的《奏定京师大学堂章程》,
满目皆是“日本”字样,表明日本教育成为主 要效法的参照。 东京大学时代的观念是,大学是传授高尚学术 的场所,大学在作为大学而存在和发展的同时 要为国家富强服务。帝国大学的观念是大学必 须以适应国家需要为目的而存在和发展,必须 在符合国家需要的前提下研究和传授学术技艺。
1.欧美国家之间的模式
不同国家高等教育之间所发生的相互影 响是在一种较为平等的前提下进行的
欧美国家高等教育之间相互影响,主要 发生在同一个文化圈,而且发生在处于 大致相同的社会发展阶段的国家中。
这种影响既不具有异质性,也不是人为 移植的,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传播
2.西方国家与其它国家之间的模式
西方国家和后发展国家高等教育之间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生的 影响,不仅是单向的,而且是在完全不平等的 前提下进行
在欧美国家之间,确实发生了文化的传播,而 在欧美国家与世界其它国家之间只发生了文化 的依附
二、中国近代大学产生的基
本性质
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由 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入侵所造成的深重 的国家和民族危机所促成的。
外源发展型是在巨大的压力下进行近代高等教 育的改革和发展的,所能选择的余地和时机极 为有限,发展的紧迫性取代了计划性,必然会 产生一系列本来可以避免的失误和挫折
(一)影响高等教育发展成本
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若能较好地利用历代发展所积累 的财富,较好地处理传统与变革之间的关系,不仅可 以保持高等教育的平稳发展,而且能够降低发展所需 要的成本。
《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
1902年颁布,其价值取向依然停留于对欧美日 本学制的原则参照,并无直接的比附。提出要 把京师大学堂办成一个拥有“全学”的、培养 “通才”的大学。办学宗旨:“激发忠爱,开 通智慧,振兴实业”,并要“谨遵此次谕旨, 端正趋向,造就通才。”强调凡有“明倡异说, 干犯国宪,及与名教纲常相违背者,查有实据, 轻则斥退,重则究办。”加强了对师生思想的 控制,已抛弃上一章程中的学术精神,完全以 国家意志为主导。
(二)影响着文化传播与高等 教育发展的效果
文化传播是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具有普遍 性的重要动力
无论是高等教育的结构、内容、制度,还是高 等教育的内在文化,都必然会受到来自其它国 家和地区的深刻影响
文化传播大致上有两种基本“模式”:一种是 在欧美国家之间存在的模式 ,另一种是在西方 国家与其它国家(包括中国、日本)高等教育之 间存在的模式。
外源发展型是在借鉴甚至照搬欧美高等教育模式的基 础上建立起来的,发生了明显的转向甚至断层,历史 发展的连续性出现了严重的危机,固有的高等教育传 统所遗赠的巨大资源都被弃置一边
这条路走得对吗?
三、百年来中国大学发展的 价值取向
(一)旁采泰西,行中国之法
康、梁“兴学校”的总思路:“上法三代,旁 采泰西”;“远法三代,近取泰西”。
梁启超:“西人学校之等差、之名号、之章程、 之功课,彼士所著《德国学校》、《七国新学 备要》、《文学兴国策》等书,类能言之,无 取吾言也。吾所欲言者,采西人之意,行中国 之法,采西人之法,行中国之意。”
京师大学堂于1898年8月24日正式开办。这一 大学是运用中国传统教育体制的模式,以“首 善之学”来统领全国新式教育:“为各省之表 率,万国所瞻仰”,“各省学堂皆归大学堂统 辖”。
总思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主张“大权归之教习”,只设中文总教习,不 设西文总教习。
强调“此次设立学堂之意,乃欲培植非常之才, 以备特达之用”。
魏源所说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是 这种心态的最好注解。
对近代高等教育本质的理解,经历了一 个相当长时间的过程,由此也造成了高 等教育发展中的种种偏差。
选择一个更好的学习模式,可以说是中 国政治领导人和教育界的领导人为之付 出巨大辛劳的大事。
百年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就是一个不 断探寻向西方学习之路的过程。
从总体上讲,欧美国家近代高等教育发 展的动力主要来自于本国社会发展所产 生的客观需要,而俄国、日本和中国近 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动力则主要来自于外 部所施加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 方面的压力。
内源发展和外源发展这两种不同的动力模式, 对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是极为深刻 和全面的。
内源发展型很少具有紧迫性或危机感,相对地 说显得从容一些,发展的选择余地更大一些, 计划性和连续性也更强一些。
这种影响是在完全不同的文化圈之间发 生的。
对于这些国家来说,西方的文化和高等 教育的制度及内在精神完全是异质性的
这些国家对来自于西方的种种影响必然 要经历一个或长或短的“适应”过程。
这种影响是在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国家之 间进行的。
由于这个原因,后发展国家中,高等教育往往与 本国基础教育的发展水平相脱节
中国大学百年发展史
一、高等教育的内源发展型
与外源发展型
高等教育的动力“来源”,可以划分为 两种类型:内源发展型与外源发展型。 所谓内源发展,是指一个国家高等教育 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内部,来自于该 国本身经济、政治、文化以及教育发展 所产生的客观需要。所谓外源发展,是 指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动力主要来 源于外部,来源于其它国家对该国所施 加的某种压力。
1906年,《学部奏请宣示教育宗旨折》: “东西各国政体虽有不同,然未有不崇 敬国主以为政治之本者。近世崛起之国, 德与日本称最矣。德之教育重在保帝国 之统一。日本之教育所切实表章者,万 世一系之皇统而已。”
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改革,蔡元培在仓促之下继 续按日本学制为蓝本:“至现在我等教育规程, 取法日本者甚多。此并非我等苟且,我等知日 本学制本取法欧洲各国。惟欧洲各国学制,多 从历史上渐演而成,不甚求其整齐划一,而又 含有西洋人特别之习惯;日本则变法时所创设, 取西洋各国之制而折衷之,取法于彼,尤为相 宜。然日本国体与我不同,不可不兼采欧美相 宜之法。”
(二)模仿日本
张之洞派人去日本考察 1904年1月颁布的《奏定京师大学堂章程》,
满目皆是“日本”字样,表明日本教育成为主 要效法的参照。 东京大学时代的观念是,大学是传授高尚学术 的场所,大学在作为大学而存在和发展的同时 要为国家富强服务。帝国大学的观念是大学必 须以适应国家需要为目的而存在和发展,必须 在符合国家需要的前提下研究和传授学术技艺。
1.欧美国家之间的模式
不同国家高等教育之间所发生的相互影 响是在一种较为平等的前提下进行的
欧美国家高等教育之间相互影响,主要 发生在同一个文化圈,而且发生在处于 大致相同的社会发展阶段的国家中。
这种影响既不具有异质性,也不是人为 移植的,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传播
2.西方国家与其它国家之间的模式
西方国家和后发展国家高等教育之间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生的 影响,不仅是单向的,而且是在完全不平等的 前提下进行
在欧美国家之间,确实发生了文化的传播,而 在欧美国家与世界其它国家之间只发生了文化 的依附
二、中国近代大学产生的基
本性质
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由 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入侵所造成的深重 的国家和民族危机所促成的。
外源发展型是在巨大的压力下进行近代高等教 育的改革和发展的,所能选择的余地和时机极 为有限,发展的紧迫性取代了计划性,必然会 产生一系列本来可以避免的失误和挫折
(一)影响高等教育发展成本
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若能较好地利用历代发展所积累 的财富,较好地处理传统与变革之间的关系,不仅可 以保持高等教育的平稳发展,而且能够降低发展所需 要的成本。
《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
1902年颁布,其价值取向依然停留于对欧美日 本学制的原则参照,并无直接的比附。提出要 把京师大学堂办成一个拥有“全学”的、培养 “通才”的大学。办学宗旨:“激发忠爱,开 通智慧,振兴实业”,并要“谨遵此次谕旨, 端正趋向,造就通才。”强调凡有“明倡异说, 干犯国宪,及与名教纲常相违背者,查有实据, 轻则斥退,重则究办。”加强了对师生思想的 控制,已抛弃上一章程中的学术精神,完全以 国家意志为主导。
(二)影响着文化传播与高等 教育发展的效果
文化传播是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具有普遍 性的重要动力
无论是高等教育的结构、内容、制度,还是高 等教育的内在文化,都必然会受到来自其它国 家和地区的深刻影响
文化传播大致上有两种基本“模式”:一种是 在欧美国家之间存在的模式 ,另一种是在西方 国家与其它国家(包括中国、日本)高等教育之 间存在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