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文29] 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 己椒苈黄丸主之。 [提要]水饮在肠间的治疗
腹满——水气留肠间 口干舌燥——饮阻气结,津不上承 病机:饮结于肠,气机壅塞 治法:分消水饮,导邪下行
方药:己椒苈黄丸 防己、椒目——辛宣苦泄,导水从小便去 葶苈、大黄——功坚决壅,逐水从大便而出
[ 原文 41] 先渴后呕,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 小半夏茯苓汤主之。 [提要]痰饮呕吐的治法
病机:水饮内结胸胁,气机阻塞 治法:破结逐水 方药:十枣汤 甘遂、大戟、芫花——攻逐水饮 大枣——顾护脾胃,缓减诸药毒性 服法:平旦温服 “阳气生发,邪气衰退”
张某,女,21岁,咳喘胸痛已十余日,午后 发热,咯痰粘稠,入院后体温38-39℃,胸透为 “渗出性胸膜炎”,经行胸穿两次,胸水未见减 轻,转中医治疗。病者咳嗽气喘,胸中引痛,脉 滑实,此水积胸胁之间,病名悬饮,宜峻下其水, 投以十枣汤,服一剂,泻水约两痰盂,咳喘遂减, 体温亦下降,饮食增加,隔三日再投一剂,复下 水甚多,症状消失,痊愈出院。
四饮命名
• • • • 痰饮:饮邪流动,下趋胃肠 悬饮:饮停于胁下,悬结不散 溢饮:水满而外流,指饮邪泛溢肌肤 支饮:水饮停聚于胸膈之间,如有物支撑
主证
• 痰饮 素盛今瘦:脾主肌肉,脾胃虚弱,肌肉失 养。 沥沥有声:饮邪在肠间流走(振水音、肠 鸣亢进、气过水声)
• 悬饮 咳唾:肝肺气机不利,饮邪上逆 引痛:肝经布两胁,肝肺气机与停饮相互搏 击。
[原文11] 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 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潤剧, 必有伏饮。
[提要]痰饮伏于膈上的证候(支饮)
二、治则
[原文15]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提要]痰饮病的治疗大法
温:振奋阳气,开发腠理,通行水道 温药:温通,温潤,温补之品 饮为阴邪,遇寒则聚,得温则行,故 以温化为主。阳气恢复,气化功能正常, 水饮自除。
张某,女, 23岁,腹部膨隆,大如孕八月, 按之松软如棉絮,自觉胀闷不舒,沉重乏力, 神疲嗜睡,纳减便溏,经闭三月,白带量多, 质清稀而有腥味,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腻, 脉沉滑。证属脾虚失运,痰湿内停,治以健脾 涤痰,方用甘遂半夏汤加减,甘遂9克,白芍9 克,甘草9克,白术12克,茯苓18克,服药9剂 后,健如常人,食纳正常,腹大全消,带止经 行,尔后怀孕。
[原文18] 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 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 甘遂半夏汤主之。
[提要]胃肠留饮证治
脉伏——正气被留饮遏抑 欲自利,利反快——正气来复,饮邪将去 虽利,心下续坚满——病根未除 病机:水饮结于胃肠 治法:攻逐水饮 “留饮非攻不除,且日久伤正,必须因势利 导”
方药:甘遂半夏汤 甘遂——逐水下行;半夏——消痰散结 芍药、甘草——甘缓以调药解毒 白蜜——缓和药性 煎煮法:甘遂与半夏同煎,芍药与甘草同煮, 最后将二汁加蜜合煮,顿服。
• 溢饮 当汗出而不汗出:肺气不宣,玄府闭塞 身体疼:饮阻卫阳,肢体经络营卫运行不 畅。 重:水饮停留肌肉
• 支饮 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水停胸膈,凌心射 肺 其形如肿:肺合皮毛,饮邪犯肺而走皮肤。
病名 病位
痰饮 胃肠
病机
脾虚不运 水停胃肠
主证
其人素盛今瘦,水 走肠间,沥沥有声
悬饮
溢饮
胁下
四肢 肌表 胸膈
病机:饮停于胃,胃失和降 先渴——内有停饮,阳气不能化气布津 后呕——多饮则胃中水满,上逆则呕
治法:和胃降逆蠲饮 方药:小半夏加茯苓汤 半夏——温化寒饮,降逆和胃 生姜——辛温,宣阳化饮,和胃止呕 茯苓——甘淡利水消饮
(二)悬饮
[原文21、22]脉沉而弦者,悬饮内痛。 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 沉——主里,主水(水饮内结) 弦——主饮,主痛 内痛——水流胁下,肝络不和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 第十二
金匮教研室
概 说
痰饮:人体的津液代谢失常,水液流走停 蓄于体内某一局部所导致的一种疾病。
广义——四种饮证Biblioteka Baidu总称 狭义——痰饮病中的一种饮证
沿革
• 始见于《金匮要略》 • 汉晋唐,“淡饮”,淡通澹,为水动貌 • 金匮中的痰饮重在饮,痰称为“浊唾”
分类
• • • • 痰饮:水留胃肠 悬饮:水留胁下 溢饮:水溢四肢 支饮:水聚胸膈
[原文31] 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 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提要]脐下水饮上逆的证治
瘦人——素盛今瘦 水动于下——脐下悸 水泛于上——吐涎沫,癫眩 病机——饮停下焦,膀胱气化不行而上逆 治法——化气利水 苓、猪、泽——利水 术——健脾利水; 桂——温阳化水
牟某,女,22岁,因丧母悲伤太过,昏厥大 作,每日发十余次,证见神疲乏力,纳少嗜睡, 自觉头昏热冲,大便秘结,口吐涎沫,形体肥胖, 目呆少神,舌淡苔腻,脉滑。拟降逆平冲,逐饮 利气,大剂五苓散加味:泽泻100克,白术30克, 茯苓100克,猪苓20克,桂枝20克,半夏15克,三 剂药后昏厥未发,继上方加减 15 剂,身体康复, 一如常人。
(三)溢饮
[原文23] 病溢饮者,大青龙汤主之,小青 龙汤亦主之。
病机:饮盛于表,兼有郁热 证见: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喘而 烦躁,脉浮紧等 治法:发汗散饮,兼清郁热 方药:大青龙汤 麻桂杏姜——发汗解表,宣肺散饮 石——清泄郁热 草枣——和中实脾,以资汗源
病机:表寒里饮俱盛 证见:恶寒,发热,胸痞,干呕,咳喘等 治法:发汗解表,温化里饮 方药:小青龙汤
“和”:寒热并用之谓和,补泻合剂之谓和, 表里双解之谓和,平其亢厉之谓和。
和之:“和”指调和、调理。指用温药不可 太过温补温燥。应兼用行气、消饮、开阳、 导二便和清郁热的药物。
温药和之:调和治本,强调辨证论治。
• 治本:温脾肾为主,苓桂术甘汤、肾气丸 • 治标:行(气)、消(饮)、开(阳)、 导(二便)
• 留饮:水饮久留而不去 • 伏饮:水饮深伏而难行 • 微饮:水饮之轻微者
实际可归属 四饮范畴
一、成因、脉证与分类
(一)成因与脉证
[原文12] 夫病人饮水多,必暴喘满。凡食少饮 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脉双 弦者寒也,皆大下后善虚。脉偏弦者饮也。 [提要] 广义痰饮病的成因与脉证。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 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 精四布,五运并行。” ——《素问 •经脉别论》
[原文16] 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 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提要]痰饮病脾肾阳虚证治
• 病机:脾阳不运;肾阳虚气化不利
脾虚不运 肾虚气化不利 水饮内停,妨 碍升降之气 短 气
• 治法:脾虚——健脾利水 • 方药:苓桂术甘汤 肾虚——温肾化气利水 方药:肾气丸 温补为主,消水为辅
陈某,女,30岁,咳嗽7月,哮喘发作3 月,近半月加重,病由感冒后反复咳嗽不 已,致喘息不得平卧,经服激素,抗菌素 喘息未平。此由外感风寒袭肺而致咳喘, 患者恶风咳喘,汗出夜间尤甚,多泡沫痰 及稀痰,苔薄滑边有齿痕。
证属风寒外束,郁热于里的大青龙汤 证,处方:生麻黄18克,嫩桂枝8克,生甘 草6克,光杏仁12克,生姜10克,大枣4枚, 生石膏18克,一剂,先煎石膏,温服,服 药后周身烦热,继则汗出,热退身凉,坦 然入睡,约四时,身痛又起,体温逐升, 嘱其速服二煎,服后安然熟睡达旦,翌日 复诊,身凉无热。
食少:脾胃虚弱,健运失职 饮多:水饮内盛,影响脾的运化 喘满:妨碍胸膈气升降 短气:水邪轻微,妨碍呼吸 悸:水饮内盛,上凌于心
运化失职 水饮内停
(二)四饮的脉证
[原文1、2] 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 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问曰:四饮何以为 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 谓之痰饮;饮后水留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 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 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 之支饮。 [提要] 痰饮的分类、主证、病因病机、病位
治疗痰饮病的临床方法有: • 汗——饮邪留于肌表,位偏于上焦 • 下——饮留于内,重证实证,正气不甚虚 • 利——饮留于内、在下 • 温——饮邪较轻,正虚较明显
“言和之,则不专事温补,即有行消之 品,亦概其义例于温药之中,方谓之和之, 而不可谓之补之益之也。盖痰饮之邪,因 虚而成,而痰亦实物,必少有开导,总不 出温药和之四字,其法尽矣。” —— 魏荔 彤《金匮要略方论本义》
(三)留饮与伏饮
[原文8]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手大。
[提要]饮留于心下的症状(痰饮) “诸阳皆受气于胸,而转行于背”
[ 原文 9] 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咳嗽则辄 已。 [提要]饮留在胁下的证候(悬饮)
[原文10] 胸中有留饮,其人短气而渴;四肢 历节痛。脉沉者,有留饮。 [提要] 饮留在胸中及四肢的证候,并指出留 饮的主脉(支饮与溢饮)
“两青龙俱治有表里证,皆用两解 法,大青龙是里热,小青龙是里寒, 故发表之药相同,而治里之药则殊 也。”
(四)支饮
[原文24] 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 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 下之不愈,木防己汤主之。虚者即愈,实 者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宜木防己去石 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
饮停胁下 气机受阻
咳唾引痛
支饮
脾虚不运,肺气不宣, 当汗出而不汗出, 水饮停聚溢于四肢肌 身体疼重 表 饮留胸膈,气机阻滞 咳逆倚息,短气不 得卧,其形如肿 肺失宣降
[原文13] 肺饮不弦,但苦喘短气。 [提要]水饮犯肺的证候(支饮) [原文14] 支饮亦喘而不能卧,加短气,其脉 平也。 [提要]论述支饮的脉证
(一)痰饮
[原文16]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 桂术甘汤主之。 [提要] 痰饮病脾阳虚证治
病机:脾胃阳虚,饮停心下(胃) 水饮停留在胃,影响胸胁——胸胁支满 清阳不升,饮邪上冒——目眩 治法:温阳化饮,健脾利水 苓——淡渗利水;术——健脾燥湿 桂 —— 振奋中阳,以运水饮;草 —— 缓中 和胃
麻桂——解表,宣肺散饮 姜辛夏——温化寒饮,降逆止咳 芍——酸收,防麻辛姜发散太过,耗伤肺气 草——配芍酸甘化阴,以防温燥伤津
冯某,女,19岁,发热恶寒无汗,周 身骨节疼痛,口渴,烦躁,喜凉饮,饮入 即吐,小便短少,大便正常。证见面色潮 红,舌淡苔白略带薄黄,脉浮紧,呼吸气 粗,皮肤烁热烫手,体温41℃。
祈某,女,47岁,气喘已12年,现气喘,呼 气易,吸气难,咳吐白沫,面色苍白,形瘦怯寒, 秋冬喘益甚,春夏病稍安,此乃肾阳虚不纳气所 致,当温肾纳气,用肾气丸加人参2两,代赭石2 两,蛤蚧4对。人参辅以代赭石其补益之功可直趋 下焦,以培元气之根基,加蛤蚧以助肾气丸温肾 纳气之力,炼蜜为丸,每服15克,日2次,多年宿 疾,尽剂而愈,且形体转盛,精神倍加。
• 温中有消,温而不燥,是温药和之的代表 方。 • 临床:背寒冷如掌大,小便不利,短气, 心下逆满,起则头眩,舌质淡胖,苔白润, 脉弦滑。
此脾虚寒饮滞中,为苓桂术甘汤之证。茯苓 15克,桂枝10克,白术12克,法夏12克,陈皮6克, 甘草3克。两剂后,头昏目眩大减,胃纳增加;六 剂后,诸证若失。本病例患病几月,中西药效不 显,前医从虚治,愈补愈呆,尚未认识到脾虚痰 饮为患,我用此方以温脾化饮,加法夏、陈皮, 以增强祛寒痰之功,使脾阳健运,阳复饮化而诸 证自平。
此为寒饮,用小青龙汤,麻黄根30克, 桂枝9克,白芍18克,甘草6克,炮姜,五 味子,细辛各6克,半夏12克,两剂后,喘 息得平。
大青龙汤 成 因 主 症 治 法 药 物 外寒偏重里有郁热
小青龙汤 里饮较重外有风寒
烦躁,脉浮紧 ,不汗 咳 嗽 , 喘 满 , 痰 多 出 稀白,脉弦紧 发汗散饮,兼清郁热 麻桂石杏姜枣草 发汗解表,兼温化 里饮 麻桂姜辛夏味芍草
“水饮为阴邪,得阳气则温化”故不拘 饮邪停蓄什么部位,都应以振奋阳气,温 化水饮为主要治疗方面,并随证选用疏导 饮邪的药物,以达到温化而不壅滞,疏导 而 不 伤 正 , 故 谓 “ 和 之 ” 。 —— 梁 运 通 《金匮释按》
三、证治
刘某某,男,27岁,近几月来,头昏 目眩,胸闷纳差,背寒冷如掌大,精神萎 靡不振,常唾清稀涎沫,舌淡胖苔白潤, 脉弦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