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第4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圣才出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部分模拟试题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第4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8小题,共40分)
1.民主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政治参与
4.议行合一
5.政治人
6.公共治理
7.政治文化
8.共和制
二、简答题(每题10分,6小题,共60分)
1.政治权利与权力的区别与联系。
2.为什么说“政治事件是政治社会化的催化剂”?
3.如何认识意识形态的经济功能?
4.简述政治参与政治稳定之间的关系。
5.实现人权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6.政治统治的类型及其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有哪些?
三、综合题(每题25分,2小题,共50分)
1.如何看待中国共产党的适应性变革?
2.如何正确认识和推进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8小题,共40分)
1.民主
答:马克思主义认为:①民主是特定社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同时,它又服务于特定的社会经济关系;②在阶级社会中,民主具有阶级性。
在生产力发展的特定阶段上,社会生产关系集中表现为阶级和阶级利益。
因此,在特定生产关系基础上形成的民主也具有阶级性;
③民主是一种国家形式,在实际社会生活中,民主常常体现为一种原则、一种价值或一种工作方式;④民主是一种保障公民权利得以实现的国家形式,是一种特定的国家形态和形式,它不同于其他国家形式之处在于,它承认公民在政治上拥有平等的权利,并从制度上规定这种平等的权利能够得到实现。
根据马克思主义对民主内涵的论述,可以把民主定义为在特定的经济关系和利益关系基础上,保障公民政治权利得到平等实现的政治形式。
在阶级社会中,它表现为以特定阶级利益为基础,平等实现社会成员政治权利的国家形式。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答: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从法理上来说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
和地方分别设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的重要支撑,负担着传递和回应人民利益诉求的功能,与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区域自治制度等共同支撑我国的政治生活。
人民代表大会政体的特点有:①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接受人民监督;③国家的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并受它监督。
3.民族国家
答:民族国家是一种政治团体,占有确定的领土,政治上在一个政府,特别是有主权的或不受外来统治的政府之下而组织的任何人民的团体。
民族国家的构成要素包括:领土,每一个民族国家都有自己明确的区域;人口,每一个国家都有以共同的语言和共同的心理为特征而居住其上的人群;主权,国家应该是有主权的,没有主权的政治体是一个属地,而不是一个国家;政府,国家的运转需要有面对其人口的有组织的力量即政府。
民族国家建设中的危机有:
每一个现代国家的进一步发展都是克服一次次危机的结果,有人认为现代国家的建构需要经历五种危机:
①认同性危机。
它是建立现代国家时遇到的第一个障碍。
一个国家内的民族、地区上的政治团体必须认为他们是这个国家的一分子,否则就会发生认同性危机。
历史上的很多战争就是因为认同性危机而产生的,美国的南北战争是这样,发生在卢旺达的战争也是这样。
②合法性危机。
它产生于民众的自愿的服从,而民众的服从又来自民众利益的基本满足和表达利益要求的机会的实现。
因此,能否满足民众的经济和政治需求,是建构现代民族国
家过程中最核心的问题。
③渗透性危机。
国家有能力让其疆域内的所有组织和个人服从其法令,否则就存在渗透性危机。
④参与性危机。
对于一个现代国家来说,不能简单地对其公民说“君权神授”,统治者就应该永远统治,被统治者就应该永远被统治。
民众只有参与了权力的分配过程,一个国家才算克服了参与性危机。
⑤分配性危机。
政治是决定“谁得到什么”的过程。
一个国家要稳定地发展,必须满足分配中的基本正义,即建立让所有人的基本生活和基本尊严得到满足的机制。
从近代历史看,一个国家因分配不公平而导致贫富差距过大时,政治是不稳定的,这会导致国家面临生存和发展的危机。
4.议行合一
答:“议行合一”与“三权分立”相对,是指国家机关重要工作的决议和执行统一进行的制度。
它是社会主义国家民主集中制原则在国家机关间工作关系上的体现。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对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的批判众所周知,他们认为资产阶级议会在本质上是“有产者的统治”,是金钱政治,是“不断践踏人民意志”而不能反映民意的“清谈馆”。
在吸收卢梭思想和巴黎公社实践经验后,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议行合一”原则。
马克思明确提出了新型的无产阶级国家的政权应该是集行政权和立法权于一体的工作机关,它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并直接受到选民的监督和罢免。
这就是后来作为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设置原则的“议行合一”。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根据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建立起来的中国国家机构,是议行合一的国家机构。
5.政治人
答:政治人是指公民以及在政治公民中产生的行政管理人员和政治家。
“政治人”假设的通常表达为“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
其基本内涵指人是一种具有社会性的、具有利益协调能力的、追求友善合作、追求社会至善和谐的动物。
“政治人”假设是人类对于人性本质的第一个认识。
其创立者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
由于人类有其他动物所不具有的语言和理性,可以分辨善恶和交流思想,所以人们可以组成比其他群居动物所组成的团体程度更高的政治性共同体——城邦。
以“政治人”基本人性假设为基础的民主政治的管理原则有:①强调人类的“合群性”;
②如果人人都具有人性和伦理秩序的分辨能力,那么在理论上人人都有可能成为社会政治组织的管理者;③在政治组织的管理中,主要依靠“法治”的作用,而不是依靠“人治”的作用;④按照自然的本质,人人都具有同等的价值,因而也就应该具有同等的权利。
罗伯特·达尔认为,影响人们进入或退出政治阶层的原因有:①是否重视因从事政治活动而得到的报酬;②是否认为自己的政治选择是重要的;③是否相信自己能够帮助改变结局;
④是否相信如果自己不行动,结局将不会令人满意;⑤是否拥有关于当前问题的知识或技能;
⑥是否愿意克服政治行动的障碍。
对上述六个因素或其他因素作肯定回答的人,对政治有兴趣,会去关心并了解政治,并确实去参与政治生活的这些人就构成了政治阶层,即成为政治人。
6.公共治理
答:公共治理是在“治理”概念内涵意义上的进一步具体化,用“公共”一词更加明确地界定了治理的公共性、多元性和互动性。
公共治理涵括了治理概念的所有内涵,同时,它还继续突出了公共的价值与内容。
公共的词义非常广泛,不仅包括作为传统公共机构的政府,还包括准公共机构的社会组织和营利性机构,以及生活在社区和组织中的个人。
内涵广泛的“公共”意味着它不会排斥任何一个公民或者机构参与公共事务,享受应得的福利。
另外,公共治理还有另一重特征:公共关联。
公共治理不是将任何社会事务割裂开来,而是从总体上,从所有公众的利益角度来进行处理。
它突出了公众与公共事务的不可分离性,强调了公民的责任精神。
公共治理与传统的管理和一般的治理相比,更加强调公共利益的精神与效益。
公共治理坚持的是整体主义价值观,共和主义、社群主义的思想明显影响了当代公共治理的理念。
治理不再单单是政府的职责,更是地方社区每一个公民体现自己价值、融入社区共同体、创造共和精神的必要手段。
公共治理理念将会在较长时期内引领社会政治行动发展的方向,影响社区共同体价值的构建与变革。
7.政治文化
答:政治文化是政治学上的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概念,是指社会成员在长期的政治社会化和政治实践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直接影响人们政治行为的、相对稳定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
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征有:①社会成员的心理活动过程一般包括三个部分:认知过程,如感觉、知觉、记忆和思维;情感过程,如喜、怒、哀、乐;意志过程,如对行为目标的选择。
②政治文化的形成是感性与理性、自发与自觉的统一。
③政治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④政治文化具有结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