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6PD缺乏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疾病概述

3、定义
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活性降低
或性质改变导致的遗传性溶血性贫血

4、临床特点
表现为: 先天性非球形红细胞溶血性贫血、 新

生儿黄疸、 蚕豆病、 药物性溶血、 感染诱发 溶血。 发病具有地区性种族性
二、 G-6PD缺乏症发病机制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EC1.1.1.49)催化磷酸戊糖途径第一 步反应,是磷酸戊糖途径的关键酶,其作用是催化6-磷酸葡萄糖脱氢, 生成6-磷酸葡萄糖酸和NADPH.
磷酸烯酸丙酮酸
谷光苷肽 还原酶
ADP 高铁血红蛋白 还原酶 PKD ATP 高铁血红蛋白 丙酮酸 Heinz小体 乳酸 红细胞内葡萄糖代谢途径(发病 机理) 氧合血红蛋白 还原型谷光苷肽 (GSH)
G-6PD缺乏症发病机制 (mechanism)
GSSG 6-磷酸 葡萄糖 G-6PD 6-磷酸 NADP GSH 保护红细胞 内含巯基的 血红蛋白/酶 蛋白/膜蛋白 使H2O2还原 成 H2 O NADPH
葡萄糖激酶 或己糖激酶
葡萄糖
ATP
6-磷酸葡萄糖
AMP+PPi NADP
G6PD
6-磷酸葡 萄糖酸
NADPH+H+
5-磷酸核糖
糖代谢的磷酸戊糖途径
NADPH参与清除细胞内的过氧化氢(H2O2)
细胞膜 O2 O2 SOD H2O2 H2O2 2GSH 2NADP G6PD Glc G6P 糖酵解 糖有氧氧化
G6PD X-染色体
G-6PD缺乏症的遗传方式



根据G-6PD缺乏症的遗传方式分析 1)如果母亲为纯合子患者,父亲正常,儿子一 定携带该致病基因,女儿有50%的机会携带该基 因。 2)如果父亲为患者,母亲正常,儿子一定正常 ,女儿一定携带该基因。 3)如果母亲为杂合子,父亲正常,儿子有50%机 会患病,50%机会正常,女儿有50%的机会携带该 基因。
三、 G-6PD缺乏症的遗传方式
G6PD的基因结构
G6PD基因定位于 X染色体长臂2区8带(Xq28),全长约18kb,由13个
外显子和12个内含子组成,外显子1和部分外显子13序列不参与翻译。
18kb 5’
13 10 9 8 7 6 5 4 3 2 1
3’
人mRNA长度为2625bp,编码515个氨基酸。
G6PD缺乏症的遗传方式
G6PD缺乏症为 X-性连锁不完全显性遗传。男 性半合子和女性纯合子表现为G6PD活性严重降低; 女性杂合子G6PD活性的范围变化较大,与X-染色体
的灭活有关。男性发病高于女性。
通常显性遗传的特点是父母任一方的致病基因只 要传给子女,都可导致发病。有些携带显性遗传基 因的个体可无临床表现,即外显率不是100%,这种 情况就是不完全显性。
G6PD缺乏症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广东省计划生育科研所
周冰燚
主要内容
一、疾病概述 二、G6PD缺乏症发病机制 三、 G6PD缺乏症的遗传方式 四、 G6PD缺乏症的临床表现 五、 G6PD缺乏症的实验室检查

一、疾病概述
1、历史 世界: ﹠1926年扑疟母星抗疟药引起72例黑人中4例溶血 ﹠ 30-40年代发现该病的发病率有种族差异及家族史 ﹠二战期,伯氨喹啉药问世,在1952年朝鲜战争中,11%黑人士兵服伯喹 后溶血。美军疟疾研究中心开始系统研究 ﹠ 1956证实患者有家族性的红细胞G6PD活性降低,第一次认识到G6PD溶 血性贫血可由遗传性酶缺乏引起。
过氧化氢酶
Glc
G6P
糖酵解 糖有氧氧化 G6PD
H2O2
2NADP
GL6P 谷胱甘肽还原酶 GO6P
(cat)
H2O GSSG
2NADPH
5-磷酸核酮糖
5-磷酸核糖
感染、药物可诱发体内产生大量的H2O2,使红细胞膜和血红蛋白氧化,导致红细 胞膜的流动性和变形性降低,细胞内Heinz小体和高铁血红素形成,导致溶血。
四、G6PD缺乏症的临床表现
1、G6PD缺乏症的分类
世界卫生组织( (WHO)根据酶活性缺乏的程度及溶血的程度将G6PD症
分为5种类型: (1)酶活性严重缺乏(<10%),有慢性溶血性贫血
(2)酶活性严重缺乏(<10%),有间断的溶血发作
(3)酶活性中度缺乏(10%~60%),常因感染或药物诱发溶血性贫血 (4)酶活性正常,无溶血发作,但酶结构有改变,如黑人中的G6PD-A
(5)酶活性高于正常,酶活性超过正常的200%。仅发现于G6PDHektoen
2、G6PD缺乏症的临床表现
(1)蚕豆病(Favism)
中国: ﹠ 1952年四川医学院儿科学教授杜顺徳,首先在我国发现并报道了服用蚕 豆后引起急性溶血的首批病例,并由他命名该病为“蚕豆病“。 ﹠ 1955年粤东地区爆发了急性蚕豆病溶血,患者达1000人以上。省卫生厅 组织了“蚕豆病调查研究组”赶赴现场协助救治,杜传书教授参与了该 项工作。从此,杜教授领导的蚕豆病研究组在我国首先证实了蚕豆病溶 血的内因是遗传性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所致,并建立了若干 筛查和确诊方法。
葡萄糖酸
G-6PD缺乏症发病机制 (mechanism)
氧化性物质 蚕豆 药物 感染
红细胞膜氧化 损伤-溶血
Hb-SH Hb变性沉淀 变性珠蛋白小体 膜蛋白/酶蛋白-SH 膜脂质改变
G-6PD
NADPH H2O2 GSH CAT H2O
G6PD 缺乏症引起溶血的机制
细胞膜 O2 O2 SOD H2O2 2GSH
一、疾病概述
2、 G6PD缺乏症的流行病学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G6PD缺乏症)是世界上最常见的单基因遗 传病之一,全世界约有4亿多人罹患此病。主要分布在地中海沿岸、热带和亚 热带地区。我国处于高发区,发生率呈“南高北低”的分布特点,主要分布在 长江以南省份,特别是广东、广西、云南、四川、贵州、海南、台湾等省份。 地区差异较民族差异明显。
过氧化氢酶
GL6P 谷胱甘肽还原酶 GO6P
(cat)
H2O
GSSG
2NADPH
5-磷酸核酮糖
5-磷酸核糖
葡萄糖 G6PD
H
6磷酸葡萄糖
6磷酸果糖 三磷酸甘油酸 三磷酸吡啶核苷 (TPN或NADP)
6磷酸葡萄糖酸
磷酸戊糖 还原型三磷酸吡啶核苷 (TPNH或NADPH) 氧化型谷光苷肽 (GSS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