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oufenzhen 东汉至唐宋佛经翻译ppt讲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汉至唐宋的译经时期

内容摘要:

自两汉至唐宋以来,中国的翻译经历了三大高潮。其中主要以佛经翻译为主。因为佛教传入中国并与中国传统的儒、道糅合,因此但这一时期的翻译活动还是以传播宗教为主。虽然在佛经译著中也夹带有少量描述外国科学知识的书籍,但不能说在我国已经形成了独立的科学翻译活动。因此这一时期的科学翻译充其量只能是宗教翻译的附庸。

关键词:鸠摩罗什,佛经,《正法华经》,意译,直译。

Abstract:

From the Han dynasty to Tang and Song dynasty, china have been going three florid periods in translation which gives priority to Buddhist sutras. The main function of translation is to spread Buddhism because the Buddhist has greatly combined with Chinese traditional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Though there still exist many translated works on foreign science, it can not mean that china has a dependent activity in science, thus, the translation of science just is the vassal of religious translation.

The key word :Kumārajīva,Buddhist ,free translation ,literal translation.

引言:

对于已经翻译,在两汉至唐宋时期,主要是以鸠罗摩什,释道安,罗什等人为主。他们在各个所在时期都做出了不同的贡献。对于这篇论文的目的,在于了解这一时期译经的主要任务以及主要翻译家,这无疑是中国历史的一大进步。而且在这时期,意译和直译都占有一定的位置,他们在翻译过程中,找出了很多不同而有效的方法。

正文:

在这一时期,翻译阶段主要有两阶段,一阶段从苻秦译场和姚秦译场开始,翻译由私译转为官译;隋朝,上林园里设置了翻经馆。另一阶段,支谦突破了以往的直译法,开始追求文字的典雅;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对翻译作出贡献的翻译家,但其中以鸠罗摩什最为著名。

释道安总结出了“五失本”、“三不易”的规律,是我国翻译史上第一个把具体的翻译活动上升到理论的人,他主张直译,译文不增不减,只是在词序上作些调整;彦琮在其论着《辩正论》中提出了翻译要例“十条”和对译者的要求“八备”;鸠摩罗什开始提倡意译;慧远等人则对译文的风格和文

体问题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他倾向于意译,常对原文加以改动,以适应中国的文体。

他们关于翻译方法的主张,对我国后来的翻译理论发生过持久的影响。清代严复所提出的“信、达、雅”三字标准,就可从这一时期的翻译方法的论说中找到相同点。

有人评论说,鸠摩罗什的译著“有天然西域之语趣”,说明在译文中仍然可见原作之神情。

南北朝时,印度佛教学者真谛应梁武王之聘来到中国,译经达49部,其中《摄大乘论》对中国佛教思想影响甚大。其实,佛教正式传来中国是汉朝,非正式还更早,在周朝时已经陆陆续续传过来,但不是正式的,正式是国家派了使节到西域去迎请,礼请过来,这是正式的,正式来是在后汉永平十年(公元六十七年),在中国已经有一千九百多年历史。

对于中国,佛教的传入是我所难理解的,应为相对于其他教派,佛教的传入极为容易。其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这个名号也是印度梵语音译过来的,释迦是仁慈的意思,牟尼是寂默的意思,寂默也就是清净的意思,佛是觉悟。

佛经的翻译最著名的是印度名僧鸠摩罗什。具传当时为了把印度名僧鸠摩罗什请来宣扬佛教,记得的历史老师讲过早在秦朝,中原人们对佛教是一种什么东西还不太清楚,只是听西方来的人说佛教是可以渡人进极乐世界,获得永生的仙法。在秦始皇时代,始皇帝就派了徐福带领几千人去东海仙岛寻找长生不老之法,可以他们是一去不返,始皇帝也没有能长生不死。当时,朝廷听说有位鸠摩罗什在西域龟兹国宣扬佛教。幼年出家,去克什米尔学习梵语及小乘经典,后改学大乘,成为中观宗大师。公元四世纪末随吕光东来凉州,驻留一十六年,遂通晓汉文。姚秦弘始三年(401),被迎至称安,此后于十三年间先后译出《金刚经》等大小品般若、《法华》、《无垢称经》,龙树所着《中论》、《百论》、《十二门经》、《大智度论》等,他是一个年轻的天才,他不仅具有超人的记忆力,而且对佛学也有深刻的理解。秦朝皇帝苻坚听说佛教是如此好的仙法,鸠摩罗什又是一位佛法大师,于是就派遣将军吕光率领大军,西征龟兹去抢鸠摩罗什大仙。等到吕光征服了龟兹,请到鸠摩罗什准备返回秦朝,不料这时秦朝发生内乱姚苌杀了苻坚自己当了皇帝。于是吕光就乘机据姑臧自称凉国,鸠摩罗什也就留在了凉国。后来姚苌的儿子姚兴当皇帝,打败了凉国,吕光的儿子吕隆投降,这才把鸠摩罗什请进入中原。皇帝姚兴亲自迎接他到长安,并封他为国师,为了尽快把佛教的仙法在中国施展,还专门派了几千人协助他翻译佛经。最后,皇帝没有来得及得到长生不老的仙法,而佛教在中国逐渐发展起来了。

他圆寂前曾发愿说,如所译经典无误,那么在火化时,舌头不烂。果然,法师圆寂后,舌头完好如初。他是中国三论宗的始祖。本来自道安提出直译法,什公提出意译法,慧远又提出折中法,使译界有长足的进步;然犹未能进到理想的翻译,不是方法的问题,而是人的问题,所以彦琮又提出解释

者的条件。其《辨正论》为今存我国史上首篇正式翻译专论。

释道安:本姓卫,主张僧侣以“释”(释迦牟尼)为姓。为了指导和规范译场的翻译活动,提出了“五失本”和“三不易”的思想。人们对“三不易”思想认识比较一致,而对“五失本”思想,特别是释道安对于“失本”所持的态度问题,在认识上一直存在分歧。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一是认为释道安不允许译者在五种情况下失本;二是认为释道安允许译者只有在五种情况下可以“失本”。通过对释道安的佛经翻译思想进行综合分析,从原则上讲,释道安是不主张译文“失本”的,但在具体翻译实践中,如果译者精通梵(胡)、汉两语,翻译水平高超,文字驾驭娴熟,译文能做到既不“失实”,又更具可读性和可接受性,适当做些删削文饰工作也并非不可。所以,“五失本”是释道安对译场佛经翻译所提出的一般性原则,但他并不拘泥于这个原则,而是留有一定的弹性空间。

罗什的意译原则,最早实践了“信”、“达”、“雅”三项翻译标准。他译经时紧跟原文的意旨,对原作或增或减,务在达旨。僧肇评他译的《维摩诘经》,“一言三复,陶冶精求,务存圣意”即是“信”;“其文约而诣,旨婉而彰,微远之言,于兹显然”即是“达”;在“信”、“达”之外,罗什还要求译文雅正,以便阅读。

我国翻译史上有名的译例就是罗什推敲《正法华经》的译句:古译原为“天见人,人见天”,罗什译经至此,觉得太过质直,就与僧睿商量,改译作“人天交接,两得相见”。此译顺应当时趋向绮丽的文风,讲究译文的文采。

其次,罗什对译经文体的改革还表现在他对音译的处理上。僧睿《大品经序》说到罗什翻译时,“……胡音失者,正之以天竺,秦言缪者,定之以字义;不可变者,即而书之。是以异名斌然,胡音殆半。斯实匠者之公谨,笔受之重慎也”。罗什对于那些难以在汉语中找到对应的梵语是坚持音译的。罗什的意译并非毫无原则的乱译。他运用意译法,目的是使中土诵习佛经者易于接受理解。可以说,罗什是我国较早考虑读者接受能力的译者,而貌似西方奈达的“读者反映论”不谋而合。

罗什译经庄重严谨。他先将梵文译成口语,讲出义旨,并拿旧译来对照,经过详细讨论,写成初稿,还要以“论”证“经”,再做修改。他的译场也是论场,有不同的意见,可以互相辩论,互相斟酌,所以“一言三复”,“详其义旨,审其文中,然后书之”。

罗什对翻译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其以前译者多不署名,道安编撰《综理众经目录》时,在确定译者方面花了不少工夫。因此,罗什首次提倡署名。

据说天竺辞体华美,能配上音乐吟唱。但译成汉语后,虽然保存了大意,可文字过于乏味,平淡无奇,这样很不好。

总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