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文化理论与语用习得 的理论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人类通过把社会文化 的调节纳入思维活动, 获得对自然发展的控制, 这是内化的结果。 内化的机制是模仿(imitation)。模仿是社会文化 调节内化的过程, 它不是机械的重复, 而是有意 识的、复杂的和演变的过程。 内化在语言发展中的作用体现在: 如果内化的 个体话语在以后的使用中外化为社会话语, 就 表明学习者对语言的习得(牛瑞英,2007)。
社会文化理论与语用习得 的理论基础
2011年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 阶段性成果
四川外国语大学 商务英语学院 段玲琍
提纲
理论背景
国内外研究现状
社会文化理论与语用习得结合
的理论模式
理论起源
社会文化理论(Sociocultural Theory,SCT)源于: 文化-历史理论(culture-history theory) 前苏联心理学家Vygotsky(1926,1986)及同事创建;
国外研究现状
2008年, Lantolf 与Poehner又编辑出版了专
门论文集, 以实证研究报告为主题, 重点报 告了社会文化理论中的调节论和最近发展 区理论在听说写及评估方面的实际运用效 果。 如, Ableeva的二语听力的动态评估效果; Haught 和McCafferty的戏剧和最近发展区 在二语课堂中运用以及Mahn的使用对话 式教学教二语写作等。
活动理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 Vygotsky的工具调节-劳动式活动(tool-mediated-labor
activity),是活动理念的基础,建立了反映人类活动中主体、 客体和调节工具之间的关系的三角模型。 第二个阶段是Leontiev 的活动调节论。Leontiev 承认文化调节的 重要性, 同时强调是活动把外部的社会物质活动和个人的发展 联系起来。他提出活动有三个层次: 活动(activity) 、 行动(action) 和操作(operation), 分别表现为活动的动机、 达到目标的过程和 行动的手段。活动理念的转型和深化 。 第三个阶段是 Engestrom 的集体活动系统, 他在Vygotsky和 Leontiev理论的基础上, 在人类活动的三角模型中加入集体活动 的层次, 形成了集体活动系统模型。活动理论的多元化时期直 到现在仍然是研究热点 。
调节论
人类独特的高级认知功能(比如, 记忆、 注意和理性
思维等)是依靠人类文化构建的辅助工具的调节而发 展起来的; 儿童的认知发展经历从物体调控(object-regulation) 、 他人调控(other-regulation)到自我调控( self-regulation)的 过程;
语言是最基本的调节工具。语言的作用经历从社会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主要在理论探讨层面, 如,马俊波(2008)从社会
文化视角讨论二语习得研究; 韩亚文(2009)讨论最近发 展区理论对二语习得研究的启示; 何善量(2007)从不同 角度解读 “最近发展区” 。
实证研究主要探讨支架概念和最近发展区理念在实际
教学中的运用, 支架理论主要应用于写作教学的同伴互 助修改, 如, 尹青梅(2007)、李丹丽(2012)、于书林 (2013)等; 王均宜(2007)讨论了支架理论在英语互动式教学模式的 运用, 孔燕平(2009)的 “支架”理论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的 应用。
最近发展区
指两个发展水平: 实际发展水
平和潜在发展水平。 最近发展区就是儿童独立解决 问题的实际发展水平和在成人 的帮助下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 水平之间的距离。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ZPD)
最近发展区在二语习得研究领域的运用
已被用于研究师生改错和同伴合作学习等活动是如
其他可见 Billmyer (1990)、Bouton (1994)、
Morrow(1995)、House (1996)、Tateyama et al.(1997)、 Fukuya & Zhang (2002)、Silva (2003)、Koike & Pearson (2005) 、Takimoto(2008)、 Roever( 2009)、 Takahashi( 2010)、 Taguchi( 2011)、Narita ( 2012)、Li( 2012)等。
语用习得的国外研究情况
语用能力指:“怎样使用目标语做事,怎
样在不同的语境、活动和社会关系中 使用目标语进行交际活动”( Kasper & Roever,2005: 317)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语用能力的习得(语用习
得)研究一直是中外语用习得研究者的热门课题 (Kasper & Rose 2002)。
Lev Semyonovitch Vygotsky born November 5, 1896. Studied literature at Moscow University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Died of tuberculosis June 11, 1934.
The first modern psychologist to suggest the importance of how culture becomes part of each person's nature. His works were published after his death and suppressed in 1936 and were not known in the West until 1958. Influence: psychological and educational theories such as,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e
James P. Lantolf Ph.D. in Linguistics, 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ofessor of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Applied Linguistics in the Department of Applied Linguistics. Published widely in the area of applied linguistics and is the co-author of Sociocultural Theory and the Genesis of Second Language Development (2006, with Steven L. Thorne). His research focuses on a wide number of theoretical issues in sociocultural theory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Within the professional community, James Lantolf serves on the Executive Committee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Applied Linguistics (AAAL) a member of several editorial boards.
1978年英文版的《社会中的心智》(Mind in Society)共编 辑8篇Vygotsky在1930年到1935年间的手稿和报告;1987 后又相继编辑出版了Vygotsky (1987,1990,1997a, 1997b,1997c,1998,1999)著作选集和专著;
该理论在世界得以广泛传播,得到美国和欧洲的心理学、 教育学、应用语言学等学者们的认可。
社会文化理论的研究重点:
在社会活动与个体认知发展上,把个体
的学习看成知识的建构过程, 在关注学习的社会方面的同时,认为个 体的心理活动与一定的文化、历史和风 俗习惯背景密切联系在一起,知识与学 习都存在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知 识源于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
(高艳,2008)
社会文化理论四个核心理念
调节论(又译为中介)(mediation)
内化论(internalization)
活动理论(activity theory)
最近发展区理论(the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ZPD)
(James Lantolf & Steven Thorne ,2006;牛瑞英,2007)
Scaffolding is an instructional technique whereby the teacher models the desired learning strategy or task, then gradually shifts responsibility to the students.
国内研究现状
最近发展区探讨的教学范围比较广,
其中以对英语教学的启示居多, 口语教学中的运用为主, 如, 彭元玲 (2008), 魏红华、祖林(2008)探讨了 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贾光茂、方宗祥(2009)等以最近发展 区理论为基础在大学英语课堂交际活 动中教师及同伴支架作用研究。
何促进语言学习的,
发现最近发展区不仅存在于不同语言水平的合作者
之间(比如, 老师和学生、 讲母语者和外语学习者、 高水平和低水平的学生之间), 也存在于相同语言水 平的合作者之间, 甚至低水平者可以为高水平者提 供帮助(牛瑞英,2007)。 20世纪 70年代, 美国教育 界在“ 最近发展区 ” 理 论基础上, 提出了支架教学理论, 产生支架教学模式。 (彭元玲,2008)
言语( social speech) 、自我中心言语(egocentric speech) 、 个体话语(private speech)到内在言语(inner- speech)的发 展;
内在言语、个体话语和手势语的运用是二语学习符
号调节的重要方式(牛瑞英,2007)。
内化论
认知的发展是生物因素(内因)和社会文化因素
九十年代研究者对语用能力的可教性研究非常感兴
趣,即,语用能力是否可以通过有计划的教学干预 使学习者获得(Kasper & Rose, 2002:237)。
语用习得的国外研究情况
国外研究者在教学效果、教学方法、理论背
景、学习目标语、研究设计和测量工具研究 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并且已证明语用能 力的可教性,成果主要发表在Rose & Kasper (2001)主编的论文集中,
国外研究现状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James Lantolf和他的同事
(1985, 1994)就开始致力于将Vygotsky的理论引入 二语习得领域。 2000年他编辑了第一本关于社会文化理论的探 讨论文集, 着重讨论社会文化理论与互动论、输 出假设以及交际教学法的区别。 如, Ohta使用最近发展区理论探讨二语语法的习 得, 从而重新思考互动论; Swain通过对话教学讨论中介的作用, 并比较输 出假设的理念等。
引入二语习得领域
James Lantolf 与同事 Steven Thorne (2006)合
写了第一部从社会文化理论视角研究二 语习得的学术著作《社会文化理论和第 二语言发展的起源》, 成为二语习得研 究中的一种独特和新颖的视角,同时也是 二语习得研究中能与认知视角评分天下 的研究路径; 在论著的开篇对社会文化理论这一术语 的使用进行了论证 。
国内研究现状
调节理论的作用,于翠叶(2009)等主要对教师的中介
作用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效果进行了调查和分析。高 艳(2008)从社会文化理论的角度讨论和分析了语言教 师的中介作用。 活动理论国内的实证研究较少, 冯倩(2009) 讨论了活动 理论在精读课堂教师话语中的应用研究;张剑锋、李 雪飞(2009) 讨论了基于活动理论的大学英语听力模式 设计。 内化理论, 几乎没有实证研究报告,有少量理论探讨, 如, 朱静静(2008) 分析了中介、内化理论与二语习得的 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