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生死齐一_悦死恶生_论庄子的生死哲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死齐一”“悦死恶生”——
—论庄子的生死哲学
!刘月霞李玉芬张建功
死亡,无疑是一切生命的最终归宿;永生,注定是智慧人生永远的渴求。生与死锻造了庄子哲学的恢弘与博大;而对死亡的沉思,更显示了一代哲人的睿智与洒脱,甚至使死亡这一人们讳莫如深的话题,也具有了美学的意义和审美的价值。
一、死亡的必然性
庄子在其著作中多次谈到死亡的必然性。《庄子·大宗师》明确肯定:“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杂篇·盗跖》云:“天与地无穷,人死者有时。”意思是说,人的生死是必然不可避免的,就像永远有黑夜和白天一般,是自然的规律。因此,《庄子·达生》云:“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止。”
既然死亡是人的必然结局,那么对待死亡的态度,就应当是顺从。庄子有句名言:“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在庄子看来,凡夫俗子不懂得命运是不可抗拒的必然,所以乐生恶死、趋荣避辱、极力逃避命运的安排,这是没有道德的表现。而最聪明的人知道某些事情是自己无力改变的、是命中注定的事而具有不可逆性,便放弃努力顺应其本性,这是道德修养的极致。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只有最高尚的人才能安于“生”、顺从“生”,做到“安时而处顺”。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人们天生就“悦生恶死”,所以往往会不理智地逆天行事。知道死亡是不可避免的,而面对这颗灾星,整日栖栖惶惶,在无限的心理痛苦中走向人生的终点。他们往往想挽留生命、想在这个世界上多停留一些日子,但由于沉重的心理负担,特别是有些人身患重病之后,过于担心自己生命将马上消失,反而加速了其死亡的进程。这些人殚精竭虑、劳神苦思,不知道顺应自然之道而去“益生”,而是“以好恶内伤自身”。因此,庄子主张“无情”,即没有一己的好恶之心,也就是不从自己愿意不愿意、喜欢不喜欢出发,而是完全按照自然的必然法则行事。所以,“无情”是指胸襟豁达超然的状态。
庄子由死生的必然性而生顺应命运法则之慨,无疑具有消极的听天由命之嫌,但其尊重生命运动规律、不以人之好恶之心左右人生命运、不悦生不恶死等思想,不正是为我们正视死亡这一人生永恒的主题、摆脱死亡困惑而用有限的生命迎向无限世界提供了极可贵的心理支持吗?它使我们获得一种精神安慰和情感愉悦。如果一个人能心地坦荡、胸襟豁达、态度超然地对待死亡,做到“安时能处顺,哀乐不能入”,那人生道路上还有什么事情能够摧毁一个人的意志、崩溃一个人的精神呢?这不就是我们当今社会人人所向往的健康的心理状态吗?
二、生与死的辩证法
庄子是中国古典辩证思维的大哲,他的生死观就贯穿了对立统一的辩证精神。在生与死的问题上,他首先强调的是对立,同时又为二者的相对性和统一性留有余地。庄子在《大宗师》中讲:“有认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弗可以加矣。其次认为有物矣,将以生为丧也,以死为反也,是以分已。其次日始无有,既有而生,生俄而有死;以无有为有,以声为体,以死为尾;孰知
社会科学论坛!""!·# $!·
有无死生之一守者,吾与之为友。”意思是说,第一种人认为万物未曾形成时,便是极限、尽头,不能再增进了。次一等的人认为万物形成了,把生视为流落,把死看作回归,生与死已经分开。再次一等的人认为原本是空无的,后来有了生命,生命迅即死亡;把无当作头颅,把生命当作躯干,把死亡当作尻骨;谁能知道有无、死生是一体的,我就和他交朋友。在《秋水篇》中说道:“明乎坦途,故生而不悦,死而不祸,知终始之不可故也。计人之所知,不若有所不知;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时。”也就是说,清楚了死生是人所必然要行走的平坦道路,所以生存不喜悦、死亡也不认为祸害,这是因为终始永远处于变化之中。计算人所知道的,总比不上人所不知道的,人有生命的时间,总比不上他没有生命的时间。最后,庄子得出结论:“方生方死,方死方生。”这是一切事物的普遍规律,任何事物都在不停地向对方转化着,生命也是如此。初生的过程也就是走向死亡的过程;走向死亡的过程,也就是初生的过程。“生者,假借也,假之而生。生者,尘垢也,死生为昼夜。”
庄子以上述记述为基础,进而建立起气聚气散的生死观,以此进一步记述其“生死齐一”论。他在《知北游》中说:“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变化为神奇,神奇变化为臭腐。故曰:
‘通天下一气耳’。圣人故贵一。”即是说,生是死的连续,死是生的开始,谁知道其中的规律!人的出生,乃是气的聚积,聚积使我为生命,消散便是死亡。如果死生是相属的,我又有什么忧患呢?所以万物是一体的,这是把所赞美的视为神奇,把所厌恶的视为臭腐;臭腐可转化为神奇,神奇又可转化为臭腐。所以说,整个天下是一气相通的,因此,圣人珍视同一。
“生死齐一”在庄子哲学中以具体的“真人”表现出来。《内篇!大宗师》中说:“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诉,其入不距……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
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也就是说,“真人”是不知道喜欢生、不知道厌恶死,出生不欢喜,入死不拒绝,来去自如的;“真人”是不忘记自己的来源,不追求自己的归宿,忘掉生死任其运行的;“真人”不用心智计较损害“道”,不用人的造作施为去辅助“天”。由于“真人”知道自然变化不可违抗,完全按照自己安排好的秩序去行事,因此,这种人能对生死处之泰然,“恬于生而静于死”。
庄子所谓“真人”,舍弃了常人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剥离了人在现实世界中的欲望与渴求,一个活生生的、丰富而生动的生命只剩下一副受生死必然性支配的骨架,人显得过于纯粹、过于崇高。但我们不得不敬佩哲人丰富而富有诗意的想象力,因为他所构画的真人,是悬浮于一般人之上的精神偶像,生与死对他没有确定的意义,在心理感知上对生死达到淡泊静观的地步,与生死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仿佛生死与自己没有必然的联系,自我是个超脱生死的局外人。现实社会中的人虽向往这种至美的境界,欣赏“真人”的超然与洒脱,但却可望而不可及。同时,我们也强烈地感受到,庄子用所谓古代“真人”来消除人们对死亡的畏惧,实际上是从相反的方面对当时社会小国林立、战乱不断、人们生命朝不保夕、死亡之惧时常萦绕于心的现实的控诉。他是怀着忧思与希冀,通过对久久扰着人类的死亡与生存、瞬间与永恒的反省与探索,为人类的精神家园构筑了一个完美的归宿。他是伟大的,因为他用智慧的、生动而具体的辩证生死观彻底解放了人的精神,舒缓了人的心理压力,使人拥有了自由而浪漫的心灵天空。
三、对待死亡的态度
庄子由反对常人的“悦死恶生”观念发展到提出“生死齐一”的主张,但他并未就此止步。在其著作中,他又通过许多瑰丽奇异的寓言故事,进一步提出了更令人惊叹不已的“悦死恶生”的思想。他歌颂死亡、赞美死亡,认为死亡才是人生的至乐之道。
社会科学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