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政以德PPT3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强调正身的效果,德政无所不能的效果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 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 教不能,则劝。”
德政的手段:正身、教民、举贤
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 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
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 人!” 思考: (1)为什么“羿善射,奡荡舟” ,却“俱不得其
一、寻找出课文中的通假字:
1、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共:通“拱”,读gǒng,环抱,环绕 2、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通“导”,读dǎo,训导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 以时。 道:通“导”,读dǎo,治理
3、求!无乃尔是过与?
与:同“欤”,读yú,句末语气词,表疑问或感叹。 “与”是“欤”的古字,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欤”。 《论语》中均用“与”字。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 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 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
“教之。”
链接:这是孔子和弟子离开鲁国初到卫国时的一 次谈话。“庶、富、教”是孔子的治国三部曲, 反映了孔子的治国理念。
孔子的这一论述提出了怎样的观点?
在物质充裕的基础上提高精神素养,即先富民后 教民
二、寻找课文中古今异义的词:
1、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无耻:没有羞耻心。古代不守礼义、不光彩、不体面即 “无耻”,如寡妇改嫁、战败逃跑等。
政和源自文库是用法令规定人们不能做什么,主要 实施手段是惩罚。德和礼是从精神上鼓励人 们应该做什么,主要实施手段是教育熏陶。
那我们今天到底要坚持“以德治 国”还是“以法治国”呢?
“以德治国” “以法治国” “以法治国”为主,“以德治国”为辅
如果你是一班之长,你如何来管理班 级,使班级人人向学,天天向上?(可以 兼谈孔子的德治思想对自己的启示)
为政以德
zhongya
思考一: 孔子为什么主张“为政以德”?
子曰: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1)成语:众星拱北 天上众星拱卫北辰。旧指有德的国君在位,得
到天下臣民的拥戴。
(2)孔子用一个比喻(譬如北辰)来说明什么? 说明为政以德可以实现天下归心。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 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由此可见,德政的手段有 富民、教民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
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
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
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 无问题信探不讨立”
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 宁可去“食”留“信”,二者有没有矛盾?怎样理解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句话?
两者没有矛盾。“先富后教”体现孔子的富民思想, 他认为足民是很重要的,即保证百姓基本生活,满足物 质需求,这是德政基础。“去食留信”则是在的特定语 境中对教民思想的强调。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的理解:
孔子认为,于统治者而言,如果道德不行,不受百 姓爱戴,失去了老百姓的信任,就失了作为统治者的最 根本的条件。这 体现了孔子的民本思想。
你认为“政”和“德”、“刑”和“礼” 的主要区别在哪里?
“政”,这里是指治理国家之事。
“德”与“刑”,是指治理国家的手段、方 法、途径,即“德治”与“法治”。
“礼”,是指人与人相处的一种规范,它是 “德治”的基础。孔子所言 “礼”的核心是 “等级制”,要求人们在自己所定位的等级 中安分守纪。
孔子之意就是朱熹理解之意,因为孔子是极力提倡以 “等级制”为核心的“礼”。
和《说文解字》解释也不矛盾。因为《说文解字》是字 面的基本意义,一个字还有它的引申义、比喻义、象 征义等。“平”、“均”相当于今天所说的“公平”, 它也有“相对公平”与“绝对公平”,事实上只有 “相对公平”,孔子所说的也类似“相对公平”,就 是要统治者不要过分搜刮百姓,保证他们的基本物质
孔子说“均无贫”,这个“均”和历史上农民起义 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意思是否相同?朱熹 的《论语集注》把它解释为“各得其分”(不同等级地位 的人各自得到应该得到的部分),你认为有没有道理?这 和《说文解字》“均”、“平”的解释矛盾吗?
“均无贫”是孔子站在统治者的立场提出的调和阶级矛 盾的主张,“均贫富”则是站在穷人的立场上提出的 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所以孔子之意与农民起义 口号之意不相同。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 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问题探讨 (1)孔子认为统治者应如何取信于民?
守信;节用;爱民、养民。
(2)由此可见,德政的手段有 富民、正身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 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 之可也!”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 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 “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 与足?”
(1)以“政”、“刑”治国与以“德”、 “礼”治国,这两种方法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民的表现有何不同? 方法:法律惩罚 精神鼓励 人民:免而无耻 有耻且格
(2)孔子用这个对比来说明什么? 说明德治比法治的效果更佳,可以使百姓有羞
耻心而归顺。
思考二:
孔子认为统治者怎样才能实 现“为政以德”?
提示:德政的具体手段有哪些?
体现了孔子反对统治者搜刮百姓,轻 赋税的爱民思想,对统治者提出了富民、 正身的要求。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 不从 。”
对统治者的具体要求:正身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 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 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 之风,必偃。”
死然”?为什么“禹,稷躬稼”却有了天下? 前者用武力和权术来治理国家,后者用德
政来治理国家。通过对比,强调用武力和权术来 治理国家不能达到德治的效果。 (2)孔子根据什么说南宫适是君子、是尚德之人? 孔子的政治主张:鄙视武力和权术,崇尚德治。
孔子认为统治者怎样才能实现 “为政以德”?
手段: 富民 教民 正身 举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