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体系设置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体系设置的研究

芳1,邱玉兴2,陈振宇1

(1.齐齐哈尔大学

应用技术学院; 2.齐齐哈尔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

[摘要]课程创新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础和关键,创新是高校课程设置的必然要求,创新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强

化。当前,

制约高校课程建设存在的主要因素是,课程目标定位不合理,课程设置的模式简单化,课程设置的内部结构不够规范与合理,课程内容过于陈旧,课程目标设置上存在偏差。强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是高校课程创新的有效途径,高校应加强以创新教育为主的课程体系改革,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有个性的全面发展,这是教育改革的根本。

[关键词]高校;创新人才;设置体系、体系构建[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2-04-09

[作者简介]孟芳(1972-),女,齐齐哈尔大学应用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基金项目]齐齐哈尔大学教育科学研究:

高等院校成本会计课程体系优化探讨(2011030);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高职本科成本会计课程体系研究(HGJXHB2110016)、重点规划课题: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整体优化改革与实践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第2012年第5期(总第397期)

商业经济

SHANGYE JINGJI

No.5,2012Total No.397

[文章编号]1009-6043

(2012)05-0118-03高校课程设置主要包括合理的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合理的课程结构指各门课程之间的结构合理,包括开设的课程合理,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合理、各课程之间能有序相接,能使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获得某一专业所具备的知识与能力,课程的内容能够反映工作岗位的素质能力要求,体现岗位的任务程序、主要方法及社会发展的要求,符合社会培养目标的要求。

一、课程创新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础和关键

(一)创新是高校课程设置的必然要求

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工作岗位的要求,势必会要求强化学生创新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只有优化课程设置,注重学生知识、素质和能力的全面发展,才能全面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素质教育的开展,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自身,形成健全的人格,对培养创新型人才具体重要的影响。

(二)创新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强化

能力培养就是将实践内容从现在依附于理论教学体系中单独反映出来,作为独立的教学课时,独立的教学内容。这就要求高校对就业岗位的知识、素质和能力进行系统分析,从战略的高度,进行科学有效的课程设置。因此,高校要规范教学大纲与计划,将课程实践细化为若干个教学单元来组织教学,进而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因此,无论是人才培养的需要还是课程设置的需要,都要体现创新的积极作用,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核心。

二、高校课程建设存在的制约因素

(一)高校课程目标定位不合理

随着产业结构、

行业结构及技术结构的变化,以学习为基础的学习时代已经到来,人才流动已成为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这要求每个人必须不断地学习,以适应现代社会岗位的动态变化。现代教育的目标由单纯针对就业岗位,扩展到着眼于整个职业生涯,它的性质也变为终身教育。因此,高校教育的课程目标应是在学生完成学业后就获得就业的能力。

目前,我国高校课程设置目标不够合理,没有围绕培养目标来确定课程目标,因此使高校培养人才的最终目标无法真正地实现。

(二)高校课程设置的模式简单化

高校教育的模式分为单位职类型、职业群集型、阶梯训练型、综合型、事业发展型及概念统整型。目前应用较多的是群集型及阶梯训练型的统合型课程模式。它是将教育计划建立在职业群集的基础上,进行基础教育及专业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三个阶段的教育整合,目的是加强岗位的针对性,但课程模式的本质是学科中心观,与能力的培养关系较小。

当今社会,社会岗位的内涵与外延已趋向多元化,原有模式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课程设置的改革已成为必然。

(三)高校课程设置的内部结构不够规范与合理高校教育的课程结构模式主要有:楼层式结构、平台式结构以及模块式结构。楼层式结构将课程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以及专业课三类。各高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

118--

在课程设置时,强调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教育,但总的来说没有突破以学科教育为基础的课程框架。平台式结构将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大类基础课、专业或专业方向课,特色课程等分层构建“三级平台”或“四级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既有必修课,也有选修课,增强了适应性,拓宽了专业领域,有利于学生应变能力的培养,但是在教学实施中,弱化了理论课程与实践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强调传授知识的同时,没有对实践课提到日程上来,所以结构不够合理与规范。模块式结构中,学科体系与专业能力体系是两个彼此既有联系又相对独立的部分,分别构建学科知识模块与专业能力模块。有利于职业岗位的变化及调整。在高校课程设计上应分具体情况进行设计,取长补短,灵活运用。

(四)高校课程内容过于陈旧,更新的力度小

高校教育是针对某一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对学生进行的教育,即教育的内容具有针对性,但是目前高校的课程内容在学科体系的编排上,没有岗位的指向,缺少个性化的差异,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教育的质量。课程内容缺少知识与实践的统一,造成过度的专业化,导致高校教育走向了盲区,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但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不能只注重培养能力不注重理论,而走向另一个误区。

(五)课程目标设置上存在偏差

高校能力的培养是高校教育的根本。现在高校主要是不注重智力技能、创造性技能的研究,缺少应用能力培养中所需要的专业基础理论的教学,在组织教学中,总处于将任务的叠加作为能力的提高方法,或是将能力等同于任务的两极分化的状态,我们应该强调整体能力的培养,这才是最重要的。

三、强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是高校课程创新的有效途径

(一)课程结构的创新途径

目前比较成熟的课程体系结构以美国、加拿大为代表的CED模式和以英国、澳大利亚为代表的CBET模式,以德国为代表的阶梯式结构和学习领域模式,它们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本着“宽基础,活模块,多方向、人本位”的原则进行课程设置。目前我国应广泛使用这两种课程结构模式,它的基本框架为“平台+模块”,即平台式结构和模块式结构的综合结构。其主要的优点是变纵向的学科体系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横向的课程综合结构,体现了新的知识和能力的观念,强调培养复合型、创新型的高级人才,有利于提高对工作岗位的适应性。

在这个课程结构中,以培养学生关键能力和基本素质为主,体现终身教育的思想,提倡人的全面发展,强调学生继续学习的能力,主要体现个性教育,就业教育的特色,增强了就业岗位的适应性,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课程内容的创新

1.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法。它是由德国不莱梅大学技术与职业教育研究所提出的,是以现代职业工作整体化分析和描述为基础的工作过程和系统化课程设计方法,这种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法是新课程开发最先进的方法之一。

基于工作过程设计方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就是按照发展和职业成长规律确定任务的难度等级,进行细致的分析和描述,将工作任务一一落实;第二,学习领域设计。按照学生的学习领域列出专业的课程计划,完成学习领域设计,它是后续学习的必要环节;第三,开发编制学习领域课程教学大纲。将学习领域变成可以教学的课程,开发编制学习领域课程教学大纲,提供学科的授课指导,既有利于学生培养竞争力;又有利于加强学生对工作过程的学习。

2.任务驱动整合模式。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整合技术理论知识和技术实践知识为课程内容的组织模式。它的实施,是选好具有课程整合功能和驱动效应的任务来组织教学,真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将实践知识与理论知识有机结合,能够做到学以致用。

四、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课程结构体系

运用层次分析法将高校课程体系进行评价与分析。将影响课程体系构建的主要因素(D)分为三项C1、C2、C3,其中,C1代表知识结构,C2代表素质结构,C3代表能力结构。其中知识结构分为六个部分,分别由B1、B2、B3、B4、B5、B6表示,分别代表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方法论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实践知识、专业综合知识;素质结构分为三个部分,分别用B7、B8、B9表示,分别代表教学质量中的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创新素质;能力结构分别由B10、B11、B12表示,分别代表基本能力、专业能力、潜在能力。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及专家打分,本文将主要数据进行了处理,整理成如表1-表6所示的数据。

表1C层元素两两指标值比较

D C1C2C3

C1

C2

C3

1

2

1

1/2

1

1

1

1

1

表2B层元素相对于C1两两比较标度值C1B1B2B3B4B5B6

B1

B2

B3

B4

B5

B6

1

1

1/2

1/4

1/3

1

1

1

1

1/2

1/2

1/3

2

1

1

1/3

1/2

1/2

4

2

3

1

1/2

1

3

2

2

2

1

1

1

3

2

1

1

1表3B层元素相对于C2两两比较标度值

C2B7B8B9

B7

B8

B9

1

1

1/3

1

1

1

3

1

1

表4B层元素相对于C3两两比较标度值

C3B10B11B12

B10

B11

B12

1

1/4

5

4

1

7

1/5

1/7

1

孟芳,邱玉兴,陈振宇:基于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体系设置的研究

119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