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语类》三则完美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则 问:“寻常遇事时,也知此为天理,彼为人欲。及到做时, 乃为人欲引去,事已却悔,如何?”曰:“ 此便是无克己工 夫。这样处,极要与他埽除打叠,方得。如一条大路,又有一 条小路。明知合行大路,然小路面前有个物引著,自家不知不 觉行从小路去;及至前面荆棘芜秽,又却生悔。此便是天理人 欲交战之机。须是遇事之时,便与克下,不得苟且放过。此须 明理以先之,勇猛以行之。若是上智圣人底资质,不用著力, 自然存天理而行,不流于人欲。若贤人资质次于圣人者,到遇 事时固不会错,只是先也用分别教是而后行之。若是中人之资 质,须大段著力,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始得。曾子曰: ‘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又曰: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 子!’直是恁地用功,方得。”
《朱子语类》三则 朱熹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 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宋代理学 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 理学,又独立发挥、完善,后人称为程朱理学。 朱熹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提出“存天理,灭 人欲”。他的学术思想,在中国元明清三代, 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 社会更趋完备的意识形态,成为巩固封建社会 统治秩序的精神支柱,影响中国社会长达九百 年之久。它强化了“三纲五常”,对后期封建 社会的变革,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朱子语类 第一则
读书须读到不忍舍处,方是见得真味。 若读之数过,略晓其义即厌之,欲别求书 看,则是於此一卷书犹未得趣也。盖人心 之灵,天理所在,用之则愈明。只提醒精 神,终日著意,看得多少文字!穷得多少 义理!徒为懒倦,则精神自是愦愦,只恁 昏塞不通,可惜!
翻译:
第一则
读书应该读到不忍释手之时,才能领略 到书中真意。如果只是粗读几遍,大概了解 书中大义就感到满足,然后就去找其它书来 看,那么,就是连看过的这一卷书,其实也 没有真正明白其中含义。人心是天理所在, 勤于用心才会明白事理。如果让头脑清醒, 整日用心,那么,会看多少书,理解多少义 理。如果懒惰,那么精神就会混乱不清,只 是如此昏昏沉沉,不通道理,太可惜了。
朱熹学识渊博,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 自然科学都有研究。被誉为继孔子后最博学的儒家代 表人物。
朱熹受教于父,聪明过人。四岁时其父指天说: “这是天。”朱熹则问:“天上有何物?”其父大惊。 他勤于思考,学习长进,八岁便能读懂《孝经》,在 书题字自勉曰:“苦不如此,便不成人。”朱熹十岁Baidu Nhomakorabea时父亲去世。当时的道学家一部分排佛,一部分醉心 学佛,他们皆属后者。因此朱熹既热衷于道学,同时 于佛学也有浓厚兴趣。十八岁的朱熹参加乡贡,据说 就是以佛学禅宗的学说被录取的。
翻译
第二则
(弟子)问道:“一般遇到事情的时候,也知道
这是天理,那是人欲。等到做事情时,却又被人欲所
引诱,事后却后悔莫及,怎么办呢?” 朱子回答说:
“这便是缺乏‘克己’的功夫。对待情况,特别需要
给他把问题梳理清楚才可以。就好像前面有一条大道,
又有一条小道一样。心里明知应该要走大道,却被小
道上的东西吸引着,自己不知不觉地走到小道上去了;
第三则 廷秀问:“今当读何书?”曰:“圣贤教人,都 提切己说话,不是教人向外,只就纸上读了便了。自 家今且剖判一个义利。试自睹当自家,今是要求人知? 要自为己?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又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孟子曰: ‘亦有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孟子虽是为时君言, 在学者亦是切身事。大凡为学,且须分个内外,这便 是生死路头!今人只一言一动,一步一趋,便有个为 义为利在里。从这边便是为义,从那边便是为利;向 内便是入圣贤之域,向外便是趋于不肖之途。这里只 在札定脚做将去,无可商量。若是已认得这个了,里 面煞有工夫,却好商量也。”
在这一则中,朱子讲读书方法。 在《朱子语类》当中记载有“读书 法”两卷,朱子门人还将老师的读书法 作了归纳,称为“朱子读书法”,共有 六条: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 切己体察,著紧用力,居敬持志。课文 所选的这一则语录,中心思想就是熟读 精思。
所谓得“真味”,即对书中的义 理有深刻的体会。朱熹所讲的读书方 法,并不仅仅是一种读书的方法,而 与他的哲学思想有密切的关系,他主 张通过读书来“穷理”,来体认天 理 ,即人伦、圣言、世故等儒家所 讲的仁义礼智等道德规范,最终达到 道德品质的完善,提高精神境界。
《朱子语录》是朱熹 与其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 是朱熹一生从事教育所保 留下来的师生问答记录。 南宋景定四年(1263)由 黎靖德以类编次,咸淳六 年(1270)刊刻为《朱子 语类大全》140卷。语类 以口语式的文体记录下来, 内容生动丰富,析理精密, 极具魁力,使朱子精深细 致的哲学观点,变得极为 平易而实用。
等到前面遇到荆棘杂草,却又心生后悔。这便是天理
朱子语类 第一则
读书须读到不忍舍处,方是见得真味。 若读之数过,略晓其义即厌之,欲别求书 看,则是於此一卷书犹未得趣也。盖人心 之灵,天理所在,用之则愈明。只提醒精 神,终日著意,看得多少文字!穷得多少 义理!徒为懒倦,则精神自是愦愦,只恁 昏塞不通,可惜!
第二则 问:“寻常遇事时,也知此为天理,彼为人欲。及到做时, 乃为人欲引去,事已却悔,如何?”曰:“ 此便是无克己工 夫。这样处,极要与他埽除打叠,方得。如一条大路,又有一 条小路。明知合行大路,然小路面前有个物引著,自家不知不 觉行从小路去;及至前面荆棘芜秽,又却生悔。此便是天理人 欲交战之机。须是遇事之时,便与克下,不得苟且放过。此须 明理以先之,勇猛以行之。若是上智圣人底资质,不用著力, 自然存天理而行,不流于人欲。若贤人资质次于圣人者,到遇 事时固不会错,只是先也用分别教是而后行之。若是中人之资 质,须大段著力,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始得。曾子曰: ‘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又曰: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 子!’直是恁地用功,方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