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谓语的选择及其指示功能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称谓语的选择及其指示功能研究
1.引言
称谓语指“人们由于亲属和别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如父亲、师傅、厂长等”(现代汉语词典,2002)。

言语交际中存在着称谓难的困境,人们在交际时,有时不知道如何称呼对方,或者说不是很了解称谓语的指称信息,很难选择正确的称谓词语。

称谓难的困境是个人对称谓词语如何选择的问题,是个人运用语言时的一种语用现象,从汉语众多称谓中选择一个合适的称谓,而且要尽量符合贴切性要求,需要人们了解称谓语的具体指示功能。

国内外学者对称谓语的研究相对都集中在称谓语的文化背景和体系上,本文主要从称谓语的指示功能的角度阐述其语用功能。

我们把表示语言指示信息的词语称为指示语,归入语用学范畴(何自然,1984)。

话语和语境之间的关系正是通过指示语而得以在语言结构上表现出来的。

人称指示就是通过公开或隐含的人称代词把话语中涉及的人或物与说话者、听话者或第三者联系起来,表明彼此间的关系。

称谓语作为指示语中的人称指示范畴,对于理解和表达意思具有重要意义,称谓语不同所指示的信息就有所不同。

同时部分称谓语,如“先生,小姐,老板”等在不同的语境具有不同的指示功能,有的学者把这部分称谓语称为“通用称谓语”。

2.称谓语的变迁
随着时代的变迁,称谓语的指示信息也发生转移,比如在新中
国成立后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同志”是通用的称谓语,但是在今天人们很少用“同志”称呼彼此,因为“同志”现在具有“同性恋”的指示意义;在封建社会,有身份地位富庶的人家的女儿才被称为“小姐”,而在今天称为“小姐”却包含了“妓女”的指示意义。

在称谓语变迁的过程中,很多称谓语也消逝在历史之中,如“老爷”“微臣”。

在秦代以前,“朕”作为第一人称代词人人可用,到了秦代,由于秦始皇名嬴政,“朕”与“政”音近,除了皇帝本人外,一般人不能随便用,从此,“朕”演变成为皇帝的专用自称词,今天人们只把它作为历史的一个印记。

新的称谓语也在产生,如“亲”,这是由于网络与网络销售的发展,以及现代速食生活的快节奏中由“亲爱的”一词简化而来,也可以作为“通用称谓语”,无论老幼男女身份地位都可以称为“亲”,由网络延伸至生活。

3.称谓语的指示功能
言语交际中,发话人要用一定的称谓指称特定社交语境中和话语所涉及的角色,这种选择既体现着客观的要求,又表达出了主体的倾向。

因此,称谓语的选择既突出了人物关系、身份、地位,又流露出了发话人对被称者的情感评价等内容。

它既体现了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化习惯,又体现了发话人自身的身份、素养和情感倾向等内在信息。

如:
“冠家门口围着一圈儿小孩子,两个老花子正往门珠上贴大红的喜报,一边儿贴一边儿高声的喊:“贵府老爷高升喽!报喜来喽!”
(老舍《四世同堂》)
在这个例子中乞丐称做了官的大赤包为“老爷”,是对大赤包的一种奉承,表明大赤包的身份与地位信息。

这个称谓初看似乎是对女性做官的赞扬,实际上,却折射出社会对女性的偏见。

自古以来,为官一直是男性从事的工作,当女性做了官缺少对此的相应称谓,只能以此代之,表明女性在社会等级中的地位低于男性。

另外,即使做了官的大赤包也要跟从夫姓,被称为“冠所长”,这也显示出当时“男尊女卑”的社会。

语用环境不同,称谓不同。

3.1年龄与性别的指示功能
称谓语中具有较强的年龄与性别指示功能的词语多为亲属称谓,如“爸爸、妈妈、哥哥、姐姐”。

如“孩子他爹、娃他娘、你爹”,我们据此可以推断被指称人大概是有小孩的成年人,但他可能只有二三十岁,也可能已经有五六十岁了,并且这些称谓具有鲜明的性别特征。

指示年龄的大小的称谓如“姐姐、妹妹、哥哥、弟弟”。

还可以在这些称谓前添加表顺序的数词,如大哥、二姐、三嫂之类。

这些称谓不仅可以把长幼、亲疏分得明明白白,而且性别也很清楚。

3.2身份认同的指示功能
称谓语很多时候可以直接显示职业、职衔等指示身份的信息。

如在公共场合或者私下里,对不知道姓名的服务人员可以单独使用职业称谓,如出租车司机,饭店、宾馆的男女服务员、医生、老师、司机、邮递员、营业员等。

另外,还可以使用“姓+职业名
称”,如“张老师、王医生、刘司机”等。

3.3人际关系的指示功能
3.3.1亲属
亲属称谓主要是用来称呼家庭或家族中亲属成员的。

现代汉语中,亲属称谓大多能把其身份表明得一目了然,如辈分(父辈:伯、叔、舅;同辈:兄、弟、姐、妹),父系(如姑姑、叔叔)或母系(如舅舅、姨),直系或旁系(孙、侄孙),年龄的大小(如姐、妹)及血亲(如哥哥、妹妹)或姻亲(如嫂子、妹夫),以及夫妻间的称谓(老公、老婆)。

女子婚后所生的子女被娘家人称为“外孙(女)”、“外甥(女)”。

又如父系中男方的子女都是以“堂”开头,称堂兄弟、堂姐妹;而女方的则以“表”开头,改称为表兄弟、表姐妹。

3.3.2辈分
由于双方年龄、辈分上的不对等,长辈与晚辈使用的称呼也是不同的。

晚辈对长辈一般只能使用亲属称谓,而不能用名字称呼。

长辈对晚辈则既可以用亲属称谓,又可以直呼其名。

在姓氏前加“小”,如“小刘”,是上级或长者对下级或年轻人的一种称谓,显得亲切、随和;在姓氏前加“老”,如“老赵”,即使被称呼者并非上了年纪,也被视为对对方的尊敬;在德高望重者的姓氏之后加“老”“公”也是一种敬称,如“王老、周公”。

3.3.3等级
儒家思想在中国的传统伦理思想中一直占主导地位,因而在中国的封建宗法社会的历史中高度重视血缘关系,特别强调等级的差
异,提倡长幼、尊卑有序。

自孔子起,根据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三纲五常和三从四德,对于君臣父子和男女老幼尊卑的称谓就有了非常明确的规定。

汉语中尤其是古代汉语中下对上所使用的称谓语相当丰富,如:“阁下、足下、尊兄、君、大人、老爷”等。

古代官员自称“微臣”、“下官”、“小吏”等。

学生自称“晚生”、“弟子”、“愚生”。

百姓自称“小人”、“小弟”、“小民”、“草民”等。

仆人或佣人自称“奴才”、“下人”、“小的”为谦语,有的官员也会自称“奴才”,如清朝大贪官和珅对乾隆皇帝自称“奴才”。

4.结语
称谓语作为一种人称指示具有独立的言语行为。

它更能反映出说话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地位,以及它所代表的文化内涵。

它在执行其人称指示功能的同时,还能间接地反映出语言活动参与者的身份、年龄、性别、社会地位及相互间的社会关系等。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语言生活中的称谓语新用法不断涌现,使语言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对于新出现的称谓语,我们应采取宽容的态度,兼收并蓄,从而更好地达到现代社会的交际目的。

另外,对这些新称谓语的跟踪和研究,对指示语及语用学的深入研究具有很高的学术意义和使用价值。

参考文献:
[1]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
[2]冯勇.英汉称谓语对比研究[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2,8.
[3]李晓文.现代汉语称谓语的缺位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4]宋静静.称谓语的泛化研究[j].内江科技,2012.
[5]于江龙.英汉称谓语的语用功能比较[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
[6]朱汉昌.汉英亲属称谓语的多维分析[j].语文学刊,2008(8):145-148.
[7]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