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三历史选修4 专题二一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 课时作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

1.孔子有强烈的从政愿望,他的政治生涯达到顶峰是在()

A.受到齐景公的赏识之后

B.齐鲁两国夹谷之会后

C.周游列国回到鲁国后

D.写成《论语》一书后

解析:选B。孔子政治生涯的顶峰是夹谷之会后,出任鲁国代理宰相职务。

2.“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下列对孔子这段话理解不正确的是()

A.他认为应该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否则人民无所适从

B.他认为“礼”非常重要,是实现“仁”的前提

C.他认为“仁”和“礼”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D.他认为“礼”和刑罚是相对立的

解析:选D。孔子认为“仁”“礼”和刑罚都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D项表述错误。

3.“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下列对这一学说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主张调节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③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④主张“有教无类”

A.①②B.②③

C.①②③D.①③④

解析:选C。①②是“仁”的直接体现,③是孔子的德政思想,是“仁”在政治上的体现。④“有教无类”是孔子的教育思想,不属于对“仁”的理解,故排除。

4.观察下图,孔子在讲学中向其弟子阐释的为人处世之道应是()

A.政在大夫

B.学而优则仕

C.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D.内圣外王

解析:选C。解答本题,要注意题干限定的是“为人处世之道”。孔子主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思是说,自己要在社会中站得住,也要使别人在社会中站得住;自己要在社会中事事顺利,也要使别人在社会中事事顺利。人在社会中要尽量帮助别人,成人之美。

5.“内圣外王”是孔子心目中理想贤人的标准。“内圣”是指()

A.尊重知识和人才B.具有高度的道德修养

C.信奉儒家的主张D.把儒教作为道德标准

解析:选B。孔子所谓的“内圣”,就是具有高度道德修养的人。这种人首先要恪守他的政治伦理与理想,同时还要遵循以孝悌为核心的道德观念。

6.孔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材料反映的孔子的财富观是()

A.重义轻利,安贫乐道

B.舍生取义,安贫乐道

C.重道轻义,乐于富贵

D.乐享贫穷,憎恶富贵

解析:选A。“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意思是:用不义的手段得到富与贵,对于我,那些富与贵就如同天上的浮云。由此可以看出孔子重义轻利,安贫乐道。

7.孔子主张:“邦有道则仕,无道则隐”,“道不同不相为谋”。这说明他()

①收徒讲学是有条件的②鼓励学生参与政治活动

③提倡忠君但不主张愚忠④主张教育要为政治服务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解析:选B。“邦有道则仕”,说明孔子鼓励学生参与政治活动。“道不同不相为谋”,说明他反对愚忠。

8.“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体现了孔子的教育理念是()

A.有教无类B.因材施教

C.独立思考D.学思结合

解析:选D。在该句中,孔子强调了只学不思和只思不学的后果,从而说明了学思结合的重要性。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孔子曾说,三代皆敬事鬼神。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而其弟子问鬼神事时,孔子答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材料2:中国古代人文主义认为:在人与人之间应该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互相关心,互相爱护。……认为一个没有秩序的社会是危险的,会给社会成员带来灾难,提出了一系列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礼法模式。……提出要使“义”成为第一追求,认为它是人的根本价值所在。……人在社会中离不开交往,而人们之间的交往需要一个基本的准则,应该真诚待人,不虚伪欺诈。

请回答:

(1)据材料1,孔子的认识与夏商时期人们的认识相比有何变化?从孔子所处的社会阶段分析,这一时期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据材料2,概括中国古代人文主义的主要观点。

(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中国古代人文主义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中外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第(1)问先从材料中提取人们的认识变化,然后从生产力角度回答变化的根本原因;第(2)问直接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回答;第(3)问注意从积极方面回答。

答案:(1)变化:由事鬼神到重视人,人的地位不断提高。根本原因:春秋时期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

(2)主张和谐、倡导仁爱;提倡礼治(礼法模式也可);重视道义、倡导诚信。

(3)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形成良好的道德规范。

教材答疑·名师指津

一、学习思考

1.孔子为什么周游列国?(教材P24)

提示:他在鲁国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理想落空,期望到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以受到重用。

2.孔子“正名”的目的是什么?(教材P25)

提示:正名就是要用周礼所规定的人的名分去规范人的行为,使人的言行与名分一致,使社会等级化、秩序化。这也就是他所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意思。

二、自我测评(教材P27)

1.简要说明孔子提出的“仁”与“礼”的目的。

提示:“仁”与“礼”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他所说的礼就是周礼,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仁就是“爱人”和行“忠恕”之道。孔子认为,“礼”与“仁”相结合的社会才是理想的社会,因为社会只有依礼而行才有严格的等级和上下尊卑的界限,依仁才能使人人有爱心,不使有差别的等级走向对抗。“仁”与“礼”的提出,是孔子针对春秋晚期社会“礼崩乐坏”的状况而开出的社会“药方”,反映了孔子力图恢复西周时期贵贱有序的社会秩序的愿望。

2.如何理解儒家“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才标准?

提示:“内圣”指具有高度道德修养的人,“外王”指施行仁政,建立事功者。儒家把能够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视为古代社会理想的政治人才。

三、材料阅读与思考(教材P27)

1.阅读下列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提示:孔子说:“志士仁人不苟全性命而损害仁,宁肯牺牲生命来完成仁。”孟子说:“鱼,是我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想要的;要是两者不能兼有,就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也是我想要的,义,也是我想要的;要是两者不能兼有,就舍弃生命而选取义”。

2.下面一段话表达了一种什么观点?

提示:这段话反映了个人修养与治理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推究事物的原理——认识明确——意念诚实——心思端正——提高自身品德修养——整治好自己的家族——治理好邦国——天下太平,使美德显明于天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