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捭阖,拨动古诗“新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纵横捭阖,拨动古诗“新韵”

——小学语文开放式古诗教学探究【摘要】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教师要根据社会的发展需求不断地调整教学策略,构建开放式教学体系,升华小学生的实践意识、应用能力。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教学在小学阶段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学过程中,笔者大胆改革、创新教法,于资源整合、多元结合、引情入境几个方面进行了积极地探索与研究,纵横捭阖,让开放式教学拨动了古诗“新韵”,为语文课程教学改革作出了全新的注解。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开放式教学

众所周知,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化园里一支璀璨夺目的奇葩,于小学生人文成长、情感教育,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都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和影响。遗憾的是,多年来在应试制度的影响下,教学方式急功近利,以死记硬背、机械肢解为主,大大削弱了古诗的美学意识与人文情感,桎梏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新课程背景下,笔者在开放式故事教学方面进行了积极地探究实践,纵横捭阖,拨动了古诗“新韵”,收获了理想的课堂效果【1】。

一、资源整合,古诗教学“进行曲”

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小学生应该背诵的古诗数目,并在附录中列出了推荐篇目,足见课程改革对古诗教学的重视程度。这么多首古诗,教师若每一首都依循诗题、诗人、诗意、诗情的思路反复讲解,不但学生会觉得啰嗦繁复,我们自己都会觉得寡淡无味。受王自文老师整合教学的启发,笔者在古诗教学中也常以作者、题材等为线索进行资源整合,奏响了一首首铿锵有力的课改“进行曲”。

(一)联系作者

“诗言志”,诗歌是抒写作者个性思想、情感认知的途径与载体。在不同的人生阶段、社会环境中,作者的语言风格、认知境界都可能产生巨大差异。教学过程中,将同一作者不同的作品整合起来,有益于立体地把握诗人生命、诗风,也有益于提升课堂效率,激活学生们对古诗学习的兴趣。

教学杜甫诗作《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时,笔者联系了刚刚学过的杜甫的另一篇诗作《江畔独步寻花》,开展了比较阅读,就《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悲喜交加”与《江畔独步寻花》中的“乐在其中”进行了深入讨论。

“老师,我觉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中,杜甫虽然欣喜若狂,但在这‘喜’的背后,却是安史之乱所带来的祖国破碎、妻离子散,有着十足的沉重

感……”

“是啊,相比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江畔独步寻花》显得明快、简单了许多,就是在一派明媚的春光中,诗人独自漫步、赏花,对自然春光的喜爱溢于言表。老师,是不是写《江畔独步寻花》这首诗的时候,唐朝还没有爆发安史之乱呢……”

“我想起来了,我们还学过一首杜甫的《绝句》:‘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诗和《江畔独步寻花》一样亲切、自然……”

……

课堂上,受同学们的启发,笔者还及时延伸阅读了杜甫的其它诗作,如《江南逢李龟年》《赠花卿》《春望》《望岳》等,在巩固课堂所学,拓展学生古诗视野的同时,还有效激发了他们探究古诗奥秘的好奇与兴趣,给古诗教学课堂吹来了一股清新的风【2】。

(二)拓展题材

无论教材内外,一些中华民族共有的情愫总激荡在不同作者、朝代、流派的诗歌作品中。教学过程中,笔者常根据“春光”“送别”“边塞”等不同主题进行资源整合。学生们在课堂上比较、交流不同作品的相同、不同点,有效地深化了他们的古诗认知,升华了他们的人文情感,还有学习能力。

譬如,教学《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时,笔者联系了《送元二使安西》《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等几首诗,组织学生自主阅读、合作交流,比较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异同。

“我最喜欢《赠汪伦》这首诗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一句话运用了夸张的修辞,设若连千尺深的桃花潭水都比不上,那么我和王伦之间的友情该有多么深厚啊……”

“我觉得《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写得特别含蓄,意味深长,尤其是最后两句,将自己对朋友的无穷思念化入到滚滚江水中去,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

“与这几首诗都有所不同,《芙蓉楼送辛渐》表面上写的是送别,其实是在向朋友表达自己高洁的志趣与情操,能够于日常送别中念念不忘纯洁的情感,高尚的志向,这或许是‘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成为千古名句的原因吧……”

……

课堂结束后,笔者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们推荐了《别董大》《渡荆门送别》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几首送别诗,看着同学们浓烈的研读兴致,我由衷地为资源整合式古诗教学策略感到欣慰。

二、多元结合,古诗教学“交响曲”

新课程背景下,人教版语文教材在编选古诗时,充分考虑到了小学生有限的认知经验。即便如此,囿于社会生活、民俗风情、价值观念的嬗变,小学生在古诗理解与鉴赏方面还是存在很大的困难,这也是目前语文课堂古诗教学“死记硬背”横行其道的根本原因。鉴于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创新、多元结合,奏响了一段段古诗教学的“交响曲”【3】。

(一)诗书结合

与古诗一样,书法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都集中记录了先贤哲者的人情悲欢与美学理解。遗憾的是,在应试制度的长期影响下,现在的小学生不仅文学意识寡淡,汉字书写更是横不平,竖不直,歪歪扭扭、惨不忍睹。教学过程中,笔者将古诗与书法结合起来,以古诗的含蓄蕴藉、丰富意象与书法的粗细曲直、轻重急徐联系起来,在激起学生们强烈好奇心的同时,也大大提升了他们多方面的语文素养,达到了一举多得的理想效果。

譬如,笔者在讲授郑燮的《竹石》这首诗时,发现学生们对教材中以浓淡写意的水墨画兴致盎然。灵机一动,我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了几幅这首诗的历代名家书法作品,并组织学生结合古诗理解,谈一下自己的看法【4】。

“老师,我最喜欢康有为先生的书法作品了,因为他的笔画很有力量,这与这首诗中的‘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所反映的主题是一致的。妈妈经常说我写的字没有力骨,我以后一定要改……”

“我最喜欢的是吴佩孚的这幅作品,我觉得它动感、立体感非常强,与这首诗灵动的诗风十分适宜。反思我的书写,连最基本的横平竖直都做不到,更甭提什么书法艺术了,我应发扬作者所说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品质,认真学习、写字……”

……

或许一两节课的渗透并不能立竿见影,但我们若把它作为一种常态,将之贯穿于日常教学的每一个细节,就一定能够培养学生积极的书写态度,升华人文情操。

(二)诗画结合

苏轼曾评价王维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实每一幅画都是诗的形式,每一首诗也都是画的内容。结合小学生想象力丰富,喜欢画画的心理特点,笔者时常采取诗画结合的方式组织教学活动,有效地引导学生沉浸在了古诗的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