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产业转型及启示

日本产业转型及启示
日本产业转型及启示

从日本九州地震看相关地理知识点

从日本九州地震看相关地理知识点 近日,日本西南部九州熊本县发生了7.3级地震,再次引起了我们对地震灾害的关注。日本是地震的多发国家,其地理信息比较特殊,小编搜集了一些关于日本地震多发的原因的解答以及相关的地理信息,借此机会同学们可以复习高考地理的相关知识点。 1日本地震多发原因:日本位于太平洋西岸,虽然国土面积只有37万平方公里、占全球陆地的约1/400,但是从它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质、气象等自然条件来看,是一个地震、台风、暴雨、火山爆发等自然灾害容易发生的国家。日本列岛的附近有太平洋板块、菲律宾海板块、北美板块、欧亚大陆板块。列岛正好位于这世界4大板块的活动地带。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向北美板块和欧亚大陆板块的下面俯冲挤压,形成由5大岛弧(引瓜形状列岛)和5大深深的海沟构成的日本地形,并导致日本成为世界上地震和火山爆发次数较多的国家。根据日本内阁府的资料,在1994年至2003年全世界发生的960个6级以上地震中,日本有220个,占22.9%。2003年全年的有感地震有2179次。日本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带,全世界大约有活火山1511 座,日本有108座,占全世界的7.1%。历史上,损失严重的6.8级以上的大地震有约20多次。其中,最大规模的地震是1707年发生的约8.4级的宝永地震,600公里的范围内都感到摇晃。死亡人数至少6万以上,房屋倒塌6 万户以上。地震带来的海啸袭击日本太平洋沿岸,海浪吞噬了大约2万户人家。这次地震使地下有岩浆的地壳被压缩和能量积蓄,导致一个月后富士山火山爆发。在日本历史上地震死亡人数最多的可以说是1923年9月1日发生的7.9级的关东大地震。该地震发生在日本首都所在地东京,由于人口密集

留学生困境及对策分析

摘要: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联系交流日益加强,全球的各种资源都在以惊人的速度的交流共享。其中,文化是人类交流的主要途径,由此全球教育热兴起了,教育跨越了国界,出国留学现象也普及开来,成为了一种大趋势。随之而来的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自是不言而喻。留学生不论来华多长时间.他们仍然有许多共同的不适应问题。由此,有必要对在华留学生的适应现状进行深入研究,探索,找出相应对策,帮助留学生顺利完成在华学业。 国外早已经将留学生教育与本土教育的对比作为重要课题加以研究。在中国高校纷纷将国际化作为发展战略,来华留学生规模持续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注意到了留学生教育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在华留学生;困境;对策研究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日益加快,世界各国联系交流日益加强,各国间科技文化互相渗透、互相交融的今天,全球的各种资源都在以惊人的速度的交流共享。其中,文化是人类交流的主要途径,由此全球教育热兴起了,作为科技文化制高点的高等教育不可避免地被推到国际化浪潮的最前沿。教育跨越了国界,出国留学现象也普及开来,成为了一种大趋势。“高等教育国际化”成了教育界比较时髦的字眼。这是把跨国界、跨文化的教育理念及办学模式与本国大学的教学工作、科研工作结合起来的过程。留学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内容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一、在华留学生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经济尤其是在美国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海啸席卷全球之际,我国的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依然保持了稳定发展的背景之下,越来越受到世界的关注,来华留学生数量增长迅速。一方面,汉语言文化和儒家文化通过孔子学院等形式走向了世界,引起了极大关注;另一方面,我国高等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国家的认可,越来越多的来自不同国家和种族的留学生来华学习,来华留学生的数量与日俱增。 据教育部统计资料,截止2011年,全国在华留学生数量,包括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在内,已经超过了27万人,预计在2020年,我国将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国家,届时将突破50万人大关。 我国已经与17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留学合作项目,互派留学生。其中主要来自亚洲,韩国居于首位,7万余人,其次是日本,将近5万人,菲律宾,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也有近10万人。还有来自欧美的,如美国,约有1万余人。在华留学生的学习模式也是各式各样的,主要是接受高等教育的学历生,约占总人数的41%,其次是语言研修生,约占总人数的32%,还有小学教育与短期的汉语言文化体验等等。当中有国家公派的进修生,也有自费的学历生。 我们小组主要从高等院校的留学生方面入手,展开了课题研究。如上所述,高等院校留学生占在华留学生总数的绝大部分,约为74%。他们分布在全国各地的高等院校,当然,每个院校的人数不尽相同,语言类高等院校留学生数量相对较多,例如北京语言大学的留学生数

日本泡沫经济对中国的启示介绍

日本泡沫经济对中国经济的启示

内容摘要 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日本——这个曾经红极一时的经济体开始陷入泡沫经济危机的泥淖,难以自拔,直到现在还处于恢复期。 当前,从经济学家到平民百姓,许多中国人都在议论人民币升值、房价大涨、股市飞涨,这一切经济的表象与日本当年何其相似。有一些人提出了善意的担忧,中国是否会重蹈日本的覆辙? 无论如何,探究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的日本“失去的10年”对于今天的中国有着重大的启示意义。 本文认为:中国目前经济与泡沫经济前的日本经济有很多相似之处,这些相似之处正是触发日本泡沫经济的原因,为避免重蹈日本覆辙,本文以史为鉴,从中得出重要启示。 关键词:人民币升值启示意义泡沫经济

日本泡沫经济对中国经济的启示 1988中后期日本经历了大规模的泡沫经济,日本在“出口导向,贸易立国”的国策下经济得到了高速增长,日本的制造业中特别是家电制品等称霸世界,日本银行的总资产和股票时价总额也居世界前茅。人均所得一度超过美国居世界首位。泡沫经济崩溃后,日本陷入了长达10多年的经济衰退期。国内有一部分学者认为现在的中国经济和泡沫经济和崩溃前的日本经济相似,如巨额的外汇储备,通货膨胀,资产价格的大幅度上涨等,并暗示中国经济也可能出现长期的萧条。但中国可以从日本泡沫经济失败中吸取教训,防止中国经济出现大规模滑坡。 一、日本泡沫经济的原因 日本泡沫经济的直接原因是日美的贸易摩擦导致日元升值,从而使日本出口商品价格上涨,削弱了日本在

全球贸易市场的竞争力,使采取外向型发展模式的日本出现经济的衰退。为了刺激经济,日本采取了宽松的金融与财政政策。长期的低利率政策使得本来资金充裕的日本到处充斥着廉价的资金,但由于企业的创新能力不足,利润空间小,资金大都投向股票、房地产,引发了泡沫经济。在日元升值期间,日本从本国利益考虑,接受了美国提出的金融自由化的要求。但是由于日本以银行为主导的间接融资体系以及银行投资效率低下,当开始金融自由化改革后,准备不足的日本银行业面对激烈竞争,出现许多问题。而且日本企业的许多治理模式在未开放国内市场时还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当进行金融自由化改革便成为经济发展的障碍,从而产生了泡沫经济。 二、中国经济与日本经济的相似之处 1.面临着对美巨大的贸易顺差以及由此带来的本币升值问题。

2020日本九州大学世界排名

2020日本九州大学世界排名 九州大学有八个校区,其中包括新建立的伊托校区。2006年10月,工程学院搬到了伊托校区。往后十年,其他学院也陆续搬到了 伊托校区。目前,九州大学有本科生12011人,研究生7186人。有 本科学院11个,研究生院17个,附属研究机构3人,大学医院1个。有员工3258人。(数据来自于QS) 九州大学在QS2018年的排名: 和九州大学排名接近的大学: 柏林自由大学(德国、并列125),根特大学(比利时、并列125),伦敦玛丽女王大学(英国、第127),马里兰大学帕克分校(美国、第129),蒙特利尔大学(加拿大、第130)。 九州大学在USNews2018年的排名: 和九州大学排名接近的大学: 康涅狄格大学(美国、第313),中东技术大学(土耳其、第314),智利天主教大学(智利、第315),格拉纳达大学(西班牙、并列316),塔斯马尼亚大学(澳大利亚、并列316)。 九州大学在《泰晤士高等教育》2018年的排名: 九州大学简介: 自1903年成立以来,九州大学的目标始终是提供最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和医疗活动。目前,九州大学已被认可为国际大学。旗下 有11个本科学院和18个研究生院。有来自约90个国家的近1万9 千名学生,专业人员2千余人。 九州大学的历史可追溯到1903年,当时,福冈医学院成立。福 冈医学院附属于于京都帝国大学。1911年,九州帝国大学重建,成

为当时日本七所帝国大学之一。1947年,加州帝国大学更名为九州大学。在近百年的历史中,九州大学为日本高等教育做出了贡献。2003年10月,九州大学利用新科研机会,综合了九州设计学院(KyushuInstituteofDesign)。这样一来,九州大学创造了独特的学术环境:九州大学的理学和九州艺术学院的审美意识及创造力在这里融合。2005年4月,九州大学重组,成为国立大学法人(nationaluniversitycorporation)。此前,九州大学一直努力争取教学和科研方面的进步。 其国际化氛围通过在美国圣何塞、埃及开罗等地的海外分支办事处而得到强化。九州大学与国外一百余所高校有合作伙伴关系,为其本科生和研究生提供海外学习计划。其国际视野通过加入政府“全球顶尖大学项目”而得到拓展。“全球顶级大学项目”旨在提升日本精英大学全球竞争力。在该项目中,九州大学被选为第一梯队大学。 加州大学不仅有严格的教学规范,而且也积极从事研究。其有超过120亿日元资金来自企业和政府。 九州大学的校友在科研领域表现突出。慢性甲状腺炎(桥本病)的发现者桥本博士是加州大学第一届毕业生。当前日本政治家自见庄三郎1977年毕业于加州医学院。日本临床医学先驱兼病原体发现者曾在九州大学担任教授。

TCL国际化案例分析

TCL国际化:从批发式到零售式的迈进的案例分析 中国企业走国际化发展战略是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必然选择。当前,世界性的社会化大生产网络已经形成,传统的以自然资源、产品为基础的分工格局已被打破,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活动中的突出作用日益明显,“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的新竞争格局已经形成。全球化的趋势要求企业成为国际化的企业。这种趋势不可逆转,也无可回避。上世纪80年代,TCL还只是一个地方小型企业。到2001年,TCL彩电已成为全国彩电著名品牌。经过20多年的发展,掌门人李东生把TCL打造成了一个全国知名的大公司。作为中国企业国际化先行者之一,TCL从1996年开始展开国际并购,几年时间就发展成为一个初具规模的国际化企业。然而,自2004年TCL收购了阿尔卡特手机业务和汤姆逊彩电业务后,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到2005年底,这两项收购给TCL造成了巨额亏损,并拖累企业陷入了经营困境。2006年6月,李东生痛定反思,以一个企业家坦诚的胸怀、深刻反省的勇气和不屈不挠、敢于变革、开拓进取的企业家精神,带领TCL像鹰的蜕变一样,重新开启了企业新的生命周期,奔向“成为受人尊敬和最具创新能力的全球领先企业”的宏大目标。2007年6月18日,TCL在北京发布了新品牌战略,新的TCL形象已经开始展现。一.结合案例分析TCL的国际化进程 1.国际化合作背景

2003、04年度,TCL手机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在国内市场具有优势地位,当时管理层认为,要获得更大发展,必须走出去,到更广阔的市场中去发展,否则很难与全球品牌展开竞争。 中国手机企业走出去面临专利瓶颈,拥有手机核心专利的企业在海外市场收取高昂的专利费,使得国内自主品牌没有可能打入海外市场。 Alcatel手机部门拥有手机核心专利,并且人员规模较小,在1000人左右,没有独立的生产制造体系,正好与TCL优势互补。 为了实现更长足发展,且正好得到Alcatel的合作意向,TCL在04年与Alcatel进行合作洽谈,并且达成一致。 2.国际化进程 2003 年 11 月, ABN AMRO受阿尔卡特的委托向TCL 移动推荐收购阿尔卡特手机部门; 2004年1月15日,TCL 移动和阿尔卡特举行第一次面对面会议,双方开始构想组建合资企业; 2004年2月底,在经过多轮会谈后,阿尔卡特致电TCL 移动,同意将手机部门作价为零,使合资公司的可行性得到落实; 2004年6月18日,TCL通讯与阿尔卡特公司正式订立《股份认购协议》(“Subscription Agreement”)。根据《股份认购协议》,阿尔卡特公司拟以现金和全部手机业务相关资产、权益和债务合计

日本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情况概述

目录 日本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情况 (1) 塑造沙漏型产业结构:日本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2012-02-15)1中国应抓住日本产业升级带来的机会(财经 2011-11-18) (3) 日本产业升级的历程及经验(海南金融 2011年5期) (4) 珠三角产业升级转型之日本经验借鉴(南方都市报 2010-05-12) (5) 中日产业经济结构对比(现代商业 2010年27期) (8) 日本九州地区产业衰退与产业转型的启示(中立信永税务师事务所 2008-05-02) (9) 日本如何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政策瞭望 2008年3期) (12) 日本社会管理创新情况 (13) 日本社区管理特点分析及比较(干部学习网 2012-01-13) (13) 日本的公民社会与治理(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1-11-18) (15) 日本严格人口登记制度助力社会治安(世界博览 2011-01-19) (17) 日本如何消解底层社会(中国危机治理网 2010-07-20) (19) 日本经验:优良的社会治理与相对的平等(东北亚论坛 2010年19期) (20) 日本社区治理的基本特征及其启示(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 2009年3期) (22) 认识日本的“中流社会”(瞭望 2007年14期) (25) 日本产学研合作情况 (27) 山东大学与日本小松公司产学研合作交流会举行(山东大学 2011-12-01) (27) 山东大学与日本熊本大学互设办公室促进产学研合作(中国广播网 2011-02-05) (28) 日本Universe株式会社考察杨凌合作项目(陕西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平台 2010-05-31) (28) 早稻田大学与省环保技校合作以日本产学研模式助日企落地(南方日报 2010-03-12) (29) 立法与政府推动:日本产学研结合的特点和启示(科学时报 2009-11-12) (30) 日本产学研环境访问团考察龙泉市(龙泉市招商引资办公室 2009-06-17) (34)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参加中日产学研合作论坛(日本新华侨报 2008-10-24) (34) 日本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情况 塑造沙漏型产业结构:日本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方向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2012-02-15 从经济高速增长期至今,日本一直没有停止其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当前日本的产业结构仍然呈现出四大核心制造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市场的外需依赖与生产的内需依存并行等特征,这与日本传统的金字塔型产业结构密不可分。为适应现实条件变化和未来发展环境,日本提出要塑造沙漏型产业结构。这种新型产业结构具有变企业之间的单向关系为双向互动关系、变“制造中心”为“制造+服务”等一系列特征。这对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对中国房地产经济的启示

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对中国房地产经济的启示 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对中国房地产经济的启示 一、日本的房地产泡沫破碎成因 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国内的各种因素引起的日本房地产泡沫的破裂乃至破灭。 (一)国内资金流动性方面产生严重过剩问题 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日本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在此前景下,日本的对外贸易顺差也得到扩大,日益增强的经济实力使日本资金流动性过剩严重,而随着日元的升值,日本资金流动性过剩问题更加突出,日元升值又导致日本外贸出口受阻,于是,投资者就把大量资金投入见效快,利润高的房地产领域和股市等不动产行业,日元的升值也使外国投资者看好日本,使外国资金大量涌入日本,而外国资本涌入的大多也都是房地产市场。从根源上来说,正是日本国内资金的流动性过剩为日本的房地产泡沫的破碎打下了基础,创造了条件,资金的流动性过剩和不合理投资是房地产泡沫破碎的祸端。 (二)宽松的财政和货币政策造成的负面影响 对资金的流动性过剩,日本政府表现出极大的关注,为了让资金流通得快些使国内的经济向正常化发展,在一年左右的时间,日本政府连续5次降低利率,但政府制定的相关措施并没达到相应目的,投资者仍不愿把资金投入其它行业,资金的流动性过剩仍是严重的问题。为了达到预期目的,在此状况下,日本政府又提供大量的货币,这进一步造成了资金流动性严重过剩,宽松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使大量资金

流入见效快,易吸纳的楼市和股市,对不动产行业的过度投机,使日本的楼市股市价格飙升很快,这又刺激了投资者对房地产业的进一步投资,这对日本的房地产业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促进了日本房地产泡沫破灭时代的到来。 (三)宽松的银行信贷政策加剧房地产泡沫碎裂 在日本宽松的货币和财政政策下,致使日本资金在国内极度泛滥,在此状况下,日本的商业银行本应执行信贷紧缩政策,但银行为了稳定和利率的回报,银行执行的却是宽松的信贷政策。由于房地产投资回报率极高,致使银行信贷大量地涌入房地产业。在高额利润的诱惑下,日本各大银行都扶持房地产业,各大银行争相向房地产业给予大规模的贷款,这导致日本的房地产泡沫加剧化,直至日本的房地产泡沫彻底破灭。 (四)中央银行突然的银根收紧政策促使房地产泡沫破灭 在日本的房地产泡沫不断加剧化后,日本政府改变了过去的宽松政策,代之的是日本政府对货币和财政执行紧缩政策并严格限制银行对房地产业的贷款投入。在政府的过度干预下,社会对房地产市场的投资急剧下降,由于资金的供应量下滑过快,致使日本的房地产价格快速下降,这进一步导致投资者迅速把资金退出房地产业,于是,房地产业发展的资金链条彻底断裂了,这最终导致日本房地产泡沫的破灭并导致日本的经济发展一度跌入低谷。 二、中国现有的房地产状况与日本房地产的相似之处 从当前情况看,中国现有的房地产市场状况与日本房地产是有许

万科的战略转型给我们的启示

万科的战略转型给我们的启示 关键词:管理学万科战略 摘要:万科成立于 1984 年 5 月,现任董事长为王石,是目前中国最大的专业住宅开发企业。万科现有员工 16000 余人。2007 年实现销售金额 523.6 亿元,结算收入 351.8 亿元,净利润 48.4 亿元,纳税 53.2 亿元。以理念奠基、视道德伦理重于商业利益,是万科的最大特色。万科认为,坚守价值底线、拒绝利益诱惑,坚持以专业能力从市场获取公平回报,是万科获得成功的基石。公司致力于通过规范、透明的企业文化和稳健、专注的发展模式,成为最受客户、最受投资者、最受员工欢迎,最受社会尊重的企业。凭借公司治理和道德准则上的表现,公司连续五年入选“中国最受尊敬企业”,连续第四年获得“中国最佳企业公民”称号。本文以万科的发展结合管理学知识分析万科的模式及未来发展 结构: 第一章1984-2001分析万科着重在房地产的原因 1.战略层次分析 SWOT 2.国家政策 3.波士顿模型分析竞争力 4.决策分析 第二章万科现状及发展 1.外部环境 2.波特五力模型 3.万科新一步战略转型分析及预测 ①物流房产 ②万科转型城市配套服务商

第一章1984-2001分析万科着重在房地产的原因 第一节,战略分析SWOT模型 在这个时期,万科的企业战略缺乏长远性和全局性。初创时期的万达,算 是一个多元化的商社,然而多远也意味着混乱,企业规模很大,但是企业的战 略地位定位并不明晰,整个企业就像一只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撞。只要有利可 图的行业,万科都想去尝试一下。全面撒网,重点捞鱼,根据SWOT分析法,此时的 万达竞争优势(S)为规模大,涉足行业广。 竞争劣势(W)为:①所有项目规模都很小,市场占有率极低。②面对激烈竞争不得不不惜血本,等到品牌打响,成本也上去了,这时想追加投资扩大规模,集团的资金和人才储备却无法满足,各分公司被迫继续小打小闹。③业务 不稳定,企业短期赢利掩盖了缺乏长期持续发展动力的隐患。 潜在机会(O)为规模大,可以通过整合使企业在某一细分市场上形成优势。 外部威胁(T)为:企业在各行业都缺乏竞争力,面临许多企业的挑战。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万达也即将开始自己的战略转型。 第二节国家政策(外部) 1984年,王石在深圳创办了万科公司的前身-“现代教科仪器展销中心”,1984年万科从经营办公设备起家,87年兴办工业,88年进入房地产,90年初 步形成商贸、文化、房地产、文化传播四大经营机构,到91年确定综合商社发展模式,表面上看来,万科的业务不断扩大,但始终没找到合适的定位。1992 年邓小平南巡开创了中国房地产行业的繁荣,中共中央、国务院于同年6月22 日批转了国家建委党组的《全国基本建设工作会议汇报提纲》,在将邓小平讲话

日本留学-九州大学修士录取经验分享

日本留学-九州大学修士录取经验分享 4月1日入学九大研究生,5月29日收到通知通过大学院入学考试拿到10月1日的Global Course录取,从入学到被录取仅用了两个月时间。虽然时间还早,想想还是过来总结一下申请经历与赴日后的学习生活。 申请 最初想到留学是在大四下学期,大约4月份的时候,所以可以说是突发奇想吧……由于大学是在北京上的,所以找工作的时候现在北京本地找了几家,但是家里不满意,交涉再三未果。后来家里随口说了一句“要不去国外留学几年长长见识吧”,结果这成为了促成我留学的最大契机。 由于申请时间非常晚了(一般准备留学的都是提前从大三开始申请),之前也没有要留学的意思所以成绩单也没有找老师“关照”,各种出国用证书比如托福雅思之类的统统没有,加上日语学习的压力,我权衡了一下决定寻找中介代为申请。一来中介申请更为专业与效率,成功率较高;二来可以腾出一大块时间来处理别的事情。经过几天的网上认真比对与调查以及电话咨询,我最终锁定了某家中介并提交了申请意向。毕业拿到毕业证与学位证后将材料包提交给中介,正式开始了留学准备。 前期准备 通过中介申请的话,选择一个负责的中介非常重要。有幸我选择的中介负责度非常高,有重要信息会通过各种渠道联系上你,缺材料也会第一时间通知补齐。负责的中介让我省下了不少心力,可以把心思全面放在准备上。证书方面,首先一个TOEFL成绩或者IELTS成绩是很重要的,即使入学后在各方面也非常有用。其次,日语能力证书尽量考一个。由于我申请的研究方向属于工学府,研究室的留学生也很多,主要用英语交流,所以对日语能力要求不高没有用上能力证书……但是学习日语在各种方面都有很大帮助,申请奖学金的时候也是有用的。另外,虽然申请交给了中介,但是自己研究方向的资料也要熟看,知识了解的越多给教授的印象也越好。驾照的话想考要早考,日本是可以用中国驾照换取日本免许的,但是需要获得中国驾照后留在国内的时间不少于三个月,所以驾照最好提前准备。日本的车不贵,路况也很好,但是免许很贵……有条件可以买个小车开开也是很方便的。 在留资格获取 差不多到10月份的时候中介发来信息表示拿到了教授内诺。中介根据我提供的资料以及本人意向提供了几个教授的资料让我选择,斟酌再三我选择了现在的教授,原因比较复杂就不细说了,各位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量身选择教授。但是注意一点,跟教授说好了以后尽量不要毁约,这会大幅影响中国学生在这位教授心目中的形象,对以后的申请者非常不利。 选定教授后中介开始与教授联络,同期我也开始准备12月份的日语等级考试。TOEFL由于准备的比较晚,今年3月份才参加考试,时间也比较仓促,不过总体上没什么影响。差不多年后(各学校不同,九大比较晚,2月份才发),各学校的CoE也就是在留资格认定证明书就会下发下来了。九大发在留非常晚,大约在2月底才发出,我拿到手已经是3月份了,预定是3月底赴日,所以九大的时间卡的是非常死的…… 临行准备与赴日 由于是第一次出国留学加上时间很紧迫,临行前不免会有一些不知所措。关于行李从中介那里拿到了一张行李单,照着行李单收拾了两个箱子作为行李。这里本人建议2个箱子最为合适,少了空间不够多了不方便携带。机票尽量购买留学生票,可以携带3pc(23kgx3),非常方便。由于九大给在留的时间非常晚,

华为国际化战略分析(DOC)

华为国际化战略分析

华为国际化战略分析 摘要: 本文通过对华为公司的基本情况、国际化战略的阐述分析,并结合国际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相关理论知识,采用SWOT分析方法对华为采取的国际化战略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通过本文的分析,意在让读者对华为的国际化战略有所了解,并对战略的重要意义有所认识。华为的国际化战略的成功实施,也为其他中国企业提供了很好的借鉴。通过对华为国际化战略的深入了解,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以创新与研发为利剑,拥有锐利的战略眼光的民族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披荆斩棘、所向披靡的壮阔场面。华为为中国企业国际化提供了一个本,华为是中国的骄傲。 关键词:华为国际化战略渐进式分析 引言 华为,作为中国企业的领跑者,世界最大的通信设备制造商,用自己的“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逐步撬开发达国家的大门,走在了中国民族企业国际化的前列,是中国民族企业的骄傲。在中国著名的通信设备企业中,“华为技术是国际化最成功的企业”,这是TCL总裁东生的话。近几年来,华为在国际市场上的出色表现,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二十五年时间里,华为在高速运转中,根据国际需要不断调整,不断总结,否定自我,学习和积累“自生经验",又不惜巨资大规模引入国际先进管理经验,在学习控制矛盾和动荡的过程中,进行中西经验的碰撞、磨合和融合。在大型企业的管理方面,做出了勇敢的探索。这种吸收西方管理精髓,并与中国本土管理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成为中国企业界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在一句“雄赳赳,气昂昂,跨过太平洋”的号召下,1996 年,华为开始了艰辛的国际化之路。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和经营,华为似乎渐渐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国际化道路。但在华为国际化发展的道路上,它面临这发展过程中遗留的历史问题和面向世界和未来的动力和机制创新等一系列问题。华为无疑交给了世界一份满意的答卷。 本文希望通过对华为国际化战略的分析,使读者明白战略对于一个企业的重要作用,同时,给中国的外向型企业带来借鉴。

日本环保产业发展的特点及启示

常 杪1,杨 亮1,王世汶2,松原乔1 (1.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环境管理与政策教研所,北京 100084; 2.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北京 100732) 摘 要:日本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积极改善环境质量,目前在环保治理技术领域已走在世界前列,带动了环保产业的快速发展。日本环保产业经历了高速增长扩张期、稳步发展期、转型期,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产业发展体系。文章分析了近年来日本环保产业发展呈现出的新变化及特点,并结合其产业发展的经验及教训,为快速发展的我国环保产业提供了启示与建议。 关键词:环保产业;日本;转型升级 中图分类号:X3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5377(2016)01-0060-06 日本环保产业发展的特点及启示 日本目前定义的环境产业所包括的范围广泛,相当于我国的节能环保及新能源产业。具体包括环境污染防治、气候变化对策、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利用、自然生态保护等四大领域。日本由于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来自于政府投入,虽然国内没有大型环境基础设施投资建设与运营公司,但环保装备制造业非常发达。本文以环保产业中的环保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为重点,解析了日本的发展历程与特点,旨在为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提供启示。 日本的环保产业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分水岭为2000年前后。1 2000年前的日本环保产业发展概况 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本环保事业的发展经历了3个主要发展阶段:20世纪60~70年代末的工业源污染集中治理阶段;20世纪80~90年代生活源污染集中治理与提标改造阶段;2000年以来大规模集中建设期结束后的综合环境质量改善阶段。日本环保产业在不同的时期呈现出了不同的发展特点,为推动日本环保事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 1.1 工业污染集中治理阶段 20世纪60~70年代是以工业污染治理为主要需求的“公害对策阶段”。此期间日本迎来了经济的高速成长期,从60年代中后期开始,日本经历了以“四大公害病”为代表的环境问题。为应对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日本政府加速环境立法,加大了环保投入,推进产业 注:本文由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课题“流域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集成及效益评估”(2014ZX07510) 资助。 感谢国家环境保护技术管理与评估工程技术中心开放基金(No.GCZX20150004)对本文的支持。

日本泡沫经济的破裂对中国的启示

日本泡沫经济的破裂对中国的启示 日本经济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出现了严重的泡沫。90年代初,日本泡沫经济破裂,经济发展出现长达10年左 右的萧条。尽管中日经济有很大的不同,但很多专家仍然警告当今中国经济发展中有一些迹象与泡沫经济破灭前的日 本相似,在深刻了解日本泡沫经济形成的前提下,分析我国现阶段与日本那段时期的差异和共性,探索中国预防和应对泡沫经济的措施,从而使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日本泡沫经济介绍 泡沫经济的形成过程。日本泡沫经济的形成经历了两个过程。第一个过程,日本于1984年5月发布《关于金融自 由化和日元国际化的现状和展望》,随后实行了一系列的金 融自由化政策,包括外汇资金可自由转换为日元并可作为国内资金使用,实际需求原则的废除,日元转换限制的废除。第二个过程伴随着《广场协议》和金融缓和措施的实施。1985年9月达成《广场协议》后,日元大幅升值,日本海外投资受到巨额的外汇风险和外汇估价损失。日本政府通过抛售美元、购买日元操作来干预外汇市场和接二连三的调低贴现率等积极的金融缓和措施,引起了国内货币供应量猛增,但猛增的货币供应量并没有通过物价上升(流量)而被吸收,而

是急剧扩大了面向不动产的贷款,成了导致存量价格飞涨的原动力。 泡沫经济的膨胀期。银行扩大与中小企业的交易。由于大企业利用通过直接金融方式筹集到的大量资金来偿还银 行借款,因而日本的金融机构迫不得已将重点转向扩大与中小企业之间的交易。中小企业中资金需求旺盛的有流通服务行业、建筑行业、不动产行业、金融和保险行业、租赁行业,上述贷款都是抵押贷款,向这些非金融机构贷款和不动产贷款导致了泡沫经济的膨胀。同时,市立银行不经由中小企业而直接扩大以住房贷款为中心的面向个人的贷款。股票期货交易的扩大,在金融自由化浪潮的影响下,1988年9月起,开始了东京证券交易所股价指数和大阪证券交易所日经平 均股价为对象的股价指数期货交易,更促进了泡沫经济的膨胀。 泡沫经济的崩溃过程。日本的股票市场自1989年12月29日东京证券交易所收盘价创下历史最高纪录(38915.87日元)以来,在一年内股票大幅跌落了两次。接着,三重下跌的结构使泡沫经济彻底崩溃。1990年,在到4月10日为止的时期内,东京股票市场经历了10次股票大幅下跌,在股价下跌的同时,引人注目的是还出现了日元贬值、债券下跌的现象,即所谓的三重下跌。 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与当前中国经济的差异

我国中小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面临的困境及对策分析 2

学号: 题目类型:论文 (设计、论文、报告) 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我国中小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面临的困境及对策分析 系 ( 院 ):管理学院 专业(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 班级: 学生: 指导教师: 2011 年 5 月 17 日 目录 引言

一、中小企业的界定标准……………………………………………………… (一)国外对中小企业的认定标准 (二)我国对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 二、我国中小企业走国际化道路的必要性……………………………………………………… 三、我国中小企业的对外贸易的现状……………………………………………………… 四、中小企业面临的问题及困境……………………………………………………… (一)没有一个良好的外贸环境,政策 (二)生产经营成本升高,企业利润空间缩小 1、人民币升值 2、劳动力成本上涨(以广东各个市为例) 3、融资成本有所上升 4、原材料价格上升 (三)融资困难 (四)市场信息不畅,对国际市场缺乏深入了解 (五)缺乏拥有国际化经营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六)产品科技含量低,缺乏国际竞争力 (七)国际贸易的风险 五、对策分析……………………………………………………… (一)国家应多加扶持中小企业,为其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贸环境 (二)应对成本上升的策略 (三)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 (四)市场信息化促进中小企业管理升级的有效手段 (五)建立激励机制,吸引并留住外贸人才 (六)网上预警平台 结论………………………………………………………………………………………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我国中小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面临的困境及对策分析

中国当前与日本80年代对外投资的比较及启示

未经允许请勿引用 经济预测分析 第 17 期 国家信息中心2015年5月25日中国当前与日本80年代对外投资 的比较及启示 内容摘要: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日本开始大规模对外投资。从产品输出到资本输出是日本经济在世界经济 版图中不断升级的过程。当前,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外 部环境与当时的日本具有一定相似性,比较这两个时期中 日经济的发展,对加快我国对外投资步伐、推动经济发展 方式转变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中国正进入对外投资快速增长阶段 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自贸区战略的推动下,中国经济步入新的发展阶段,由资本净输入国变为资本净输出国。 1、对外贸易难以继续拉动经济快速增长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推进,我国对外贸易的世界份额快速提升,尤其是2001年加入WTO后,我国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经济发展的外向性提高,贸易顺差逐年增加,对我国经济增长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2006年,我国超过日本成为第一外汇储备大国,连续8年稳居世界第一位;2010年经济规模跃居全球第二;2013年成为全球第一货物贸易大国。但当前,我国外贸已进入低增长的新常态,进出口规模占GDP比重在2006年达到63%的高点后,呈现持续下降趋势。(参见图1)从未来世界经济走势和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看,外贸将难以继续发挥以往在拉动经济增长中所起的作用。与此同时,巨额的贸易顺差既造成了中国外汇储备额的迅猛增长,也引发了不少贸易摩擦,更带来了人民币升值的巨大压力。在此背景下,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开始实施,活跃的海外投资日渐成为中国经济新亮点,并形成新的增长潜力。 70% 60% 50% 40% 30% 20% 10% 0% 19801982198419861988199019921994199619982000200220042006200820102012 中国出口占GDP比重中国进口占GDP比重中国进出口占GDP比重 图1 中国进出口占GDP比重变化情况 2、对外投资实现跨越式发展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大规模净资本流入,

日本1989年泡沫经济危机的启示

1992年,查莫斯·约翰逊的《通产省与日本奇迹》中译本在原版发表10周年后问世,甫经推出,顿时风靡国内发展经济学界。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就在学人热议“日本奇迹”之成因时,它却正在以一场愈陷愈深的经济萧条贡献给世人一个新的议题——“失去的十年”。 事实上,就宏观统计数据、特别是GDP与政府 负债比率的变化而言,当今日本失去的或许已经是20年了。总体说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经历过五大经济危机:1970年代的石油危机、1989年的泡沫经济危机、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危机以及最近的全球经济危机。创伤最深者,莫过于1989年末那场似乎祸起萧墙的泡沫经济大崩盘。1989年底至2001年秋,日经平均指数由38915.87点直线下挫到10195.69点,缩水70%;而1991年至2002年,日本住宅用地价格累积下跌36%,商业用地价格下跌了62%,其中东京、大阪、名古屋三大城市圈,跌幅高达 52.1%和76.1%。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不仅刺痛了日本社会,也撩动着许多中国人的敏感神经。因为今日中国与经济泡沫破碎前夜的日本有许多类似的表征:中国已经成为美国最大的债权国、中国已经开始向海外大规模输出资本、所谓的“北京共识”或“中国模式”为许多国际学者所追捧……在种种“历史惊人的相似”中,人民币面临的巨大升值压力与以房地产为首的资产价格飙涨更让人们疑问:“中国会不会是下一个日本?”本文结合时代大背景来透视1989年的危机,以便更深入地理解日本经济危机的启示意义。 对比:时代背景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马克思主义学者看来,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生的周期性昭示着这样一个论断:发生经济危机是不可避免的,问题在于它什么时候发生、诱因又是什么。对于1989年日本经济崩溃而言,通过事后的回顾,许多人得出了《广场协定》签署——日元大幅升值——房地产等资产价格飙涨——经济泡沫破碎这样一个线性的因果链。有人甚至以阴谋论的解释认为日本遭遇了一场“货币战争”。这也成为某些经济学家担心中国重蹈日本覆辙的基本逻辑。无疑,他们接受了这样一种假设,那就是当年的日本如果能采取更合理和稳健的经济政策,如暂缓日元升值、及时提高储蓄利率以及其他相对紧缩的货币政策,本可能降低经济泡沫膨胀的风险。这当然有一定道理,只是,如果站在历史大背景的视角下梳理基本史实,我们或许可以摆脱一味评判经济政策得失的窠臼,对1989年日本经济危机的必然性有更全面的理解。 二战后日本遭遇了第一次经济大危机——1970年代的石油危机。这次危机的起点在能源供给领域,对日本整个产业结构的既有格局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不过相比1989年,日本卷入这场危机具有客观上的无奈性,因为当时美苏冷战正在进一步向第三世界蔓延,南北矛盾激化之下,日本作为资本主义阵营的一分子被拖拽进这场整体性的危机。石油危机并没有导致日本经济的长期低迷,这恰恰是因为日本尽管经济实力猛增,可尚未被要求在国际经济格局中承担领军性的责任。虽然美日贸易不时擦出火花,可美国及其盟国(特别是一些东南亚国家)相对开放的市场与原料供给一直是日本维持出口导向型经济的根本前提。在金融秩序方面,布雷登森林体系虽然渐渐走向末路,但还在确保日本企业享受固定汇率的便利。 到1980年代后半期,时代背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际格局多元化的趋势让日本对自身的定位产生了重新判定——它在国际上越来越渴望充当游戏规则的制定者而不是美国身后的游戏参与者。对此时的日本来说,要实现“政治大国”的身份,首先就要正式确立自己世界经济新中心(至少是中心之一)的地位。1985年,日本政府发表了《关于金融自由化、日元国际化的现状与展望》公告,拉开了日本经济金融全面自由化及国际化的序幕。这是一项壮举,因为在之前的石油危机时代,美日之间曾经就日本减少金融贸易的国内壁垒而进行了拉锯战式的谈判,最后美国是以政治筹码为要挟才取得了有限的成果。由此看来,似乎并不能轻易惋叹说当时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种冒失的经济金融战略,因为就当时历史契机来

美国波士华城市群发展对中国的启示

美国波士华城市群发展对中国的启示 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以纽约为核心城市,又称为波士顿-纽约-华盛顿城市群,简称波士华(Boswah),是世界上首个被认可,也是目前实力最强的城市群。它北起缅因州,南至弗吉尼亚州,跨越10州,由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华盛顿5大都市和40多个中小城市组成,这个城市群的层级结构以金字塔形存在。 该城市群几乎囊括美国东北部所有的大城市以及部分南部城市,绵延600多公里,总面积约13.8万平方公里,人口约4500万,城市化水平达90%。该区面积虽只占美国国土面积不到1.5%,但却集中了15%左右的美国人口,是美国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其中仅纽约大都市区2001年总人口就达2087.2万人,占全国人口的7.3%,城市群制造业产值占全美的30%以上,被视为美国经济发展的中心。 篇章1:城市群的起源 城市群的发展与世界经济重心的转移密切相关。18世纪后,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经济增长中心,伦敦和英格兰中部地区形成以伦敦至利物浦为轴线的大片城市带或城市群。到19世纪,欧洲大陆的兴起,使西欧地区成为世界经济增长中心。在法国大巴黎地区、德国莱因-鲁尔地区、荷兰和比利时的中部地区,以巴黎、布鲁塞尔、阿姆斯特丹、波恩等大城市为中心形成了规模大小不等的城市群,并共同组成了“人字形”的发展轴。进入20世纪后,世界经济增长中心从西欧转移至北美。在美国东北部和中部地区形成了波士顿-纽约-华盛顿城市群以及五大湖沿岸城市群。50年代后,美国的经济重心向中西部转移,从而推动了该地区城市群的发展,形成了旧金山-洛杉矶、达拉斯-休斯顿以开发高新技术产业为特色的新兴城市群。随着日本经济的崛起以及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在日本东部地区形成了以东京-大阪为轴线的庞大城市群。 1、形成与演化 城市群发展经历过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870年以前的各城市孤立分散阶段,这一阶段人口和经济活动不断向城市集中,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但各城市均独立发展,城市之间联系相对薄弱,众多小城市呈松散分布状态,地域空间结构十分松散。第二阶段是1870-1920年的区域性城市体系形成阶段,这一阶段随着美国产业结构的变化,城市规模急剧扩大,数量显著增加,以纽约、费城两个特大城市为核心的区域城市发展轴线形成,区域城市化水平提高。 第三阶段是1920-1950年的大都市带雏形阶段,这一阶段美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工业化后期,城市建成区基本成型,中心城市规模继续扩大,在单个城市中的人口和经济活动向心集聚达到顶点的同时,城市发展超越了建成区的地域界线,向周边郊区扩展,逐渐形成大都市区。第四阶段是1950年以后的大都市带成熟阶段,这一阶段科技迅猛发展,交通和通讯发生革命,城市的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换代,城市郊区化的出现,导致都市区空间范围扩大,并沿着发展轴紧密相连,大都市带自身的形态演化和枢纽功能逐渐走向成熟,波士顿、纽约、费城和华盛顿四大都市群横向蔓延,相互连接,最后发展为跨越数州的波士华城市群。 2、核心城市发展历程 波士顿,是美国麻萨诸塞州的首府和最大城市,也是新英格兰地区的最大城市。该市位于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创建于1630年,是美国最古老、最有文化价值的城市之一。由于波士顿是美国距离欧洲最近的一个主要港口,因而它迅速发展了海外贸易,向欧洲出口朗姆酒、鱼、食盐和烟草,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富裕的国际商港之一。从1630年到1890年,通过填平沼泽、海滨泥滩和码头之间的缝隙,波士顿的城市发展迅速,规模扩大了三倍。19世纪中叶,波士顿的制造业在重要性上压倒了国际贸易。此后直到

TCL国际化案例分析

《TCL的国际化之路》 一、案例背景 (一)通过并购快速实现国际化 在2002年10月以820万欧元收购德国的施奈德彩电公司,2003年初曲线购买美国彩电销售商Go-Video公司。在2003年11月4日,TCL宣布并购法国汤姆逊公司,重组其彩电、DVD业务,缔造年产销量1800万台的CRT彩电企业。2004年7月29日,TCL与法国汤姆逊共同出资4.7亿欧元,其中TCL出资3.149亿欧元占67%的股份,汤姆逊出资1.551亿欧元持有另外33%的股份,合资组建的全球最大彩电企业TTE在深圳隆重开业。 (二)国际化后面临的难题 2005年,TCL的股价巨幅缩水,从最高时9.46元跌至2005年2月的3.23元跌幅达60多。为此,众多证券公司调低TCL的信用等级。公司业绩不佳。2004年度净利润同比下降56.9%,同时,公司利润总额、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同比下降78.63%,73.47%,20.71%。手机业务方面,TCL通讯在2005年净亏损达16.08亿港元。2006年9月,TCL多媒体在欧洲业务已经累计亏损达1.59亿欧元。 (三)重组渡过危机 1.“瘦身行动” TCL组织结构趋于扁平化。总部由原来的12个职能部门调整到3室6中心,减员近30%。原来横在总部与子公司之间的事业部这个层级也被砍掉。之后通过股权置换,将TCT和TTE做实。从而更好、更快的做出市场抉择。至2006年第三季度,TCL通讯在国内市场上开始扭亏为盈。 2.业务重组 对TTE业务重组的核心为除OEM(贴牌生产)业务额外的所有电视机销售和营销

活动终止;对TTE欧洲公司目前在欧洲从事欧洲业务的大部分员工进行重组;TCL 多媒体将以新的业务模式,即扩张其在欧洲现有的OME业务为主要目的。 3.扭亏为盈 2009年TCL实现了自2004年国际化并购以来首次收入正增长。2009年实现营业收入442.95亿元。TCL多媒体在全球液晶电视市场排名第七。TCL通信在全球手机市场排名第七。 二、TCL应重点解决的问题 “TCL”面临的困境:核心技术能力不足,截至2006年底,TCL集团欧洲业务亏损已经超过20亿港元。为阻止亏损扩大,TCL集团与汤姆逊集团达成一项谅解协议,促成TCL欧洲彩电业务的重组,全面停止其在欧洲的彩电销售和营销活动,而改为OEM模式。特别是“TCL”对“阿尔卡特”的并购过于草率,整合效应没有充分发挥,导致其严重亏损,以至影响了“TCL”的国际化战略,而且“TCL”并没有从跨国并购中获得应有的技术,也没有处理好海外并购面临的文化冲突。因为缺乏管理大型国际化企业的经验,“TCL”往往在完成交易以后才发现之前过于乐观,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目前,“TCL”所暴露出的最大问题便是核心技术能力的差距。2006年度获得美国专利局专利批准前10名的跨国公司中,“TCL”仅有266项,其中大多数是实用新型专利,没有能在代表核心技术的发明专利方面取得大突破。与外国跨国公司相比,核心技术的差距也影响了“TCL”的国际化进程。 面对困境,TCL在2005年开始了公司战略的重大调整。 TCL表示,公司新的战略调整已经开始,未来会更加专注于消费电子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并以电视机、手机、电脑三项业务为核心,以期在3C融合时代赢得先手,将继续重组非核心业务,所有产业去或留的调整将围绕此展开。 2006年2月,TCL集团内部架构进行了重大调整,集团原有的7个事业本部近日已全部撤销。调整的目的是通过减少管理层,使管理架构更加扁平化,从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