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新课标三维人教语文选修语言文字应用第二课第四节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

2016新课标三维人教语文选修语言文字应用第二课第四节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
2016新课标三维人教语文选修语言文字应用第二课第四节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

第四节

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

主题展示

引子感悟

同韵童趣―→诗歌的押韵?

???? 诗歌的押韵体现在韵脚上诗文押韵的作用????? 富有文采富有音乐感、韵律美朗朗上口,易于记忆和诵读 活动探究

韵里情思?????意蕴之美声韵之妙?????遣词造句韵脚考究?????ɑ、ɑn 、ɑn ɡ、en 、en ɡ 欢乐 雄壮o 、ɑi 、ɑo 、ou 温和 轻松i 、u 、e 、ei 、ie 低沉 婉转 哀伤 悲愤

要点归纳

1.诗歌百花园

(1)诗歌的分类

诗歌??????? 按类型????? 古诗律诗绝句按格律?????

古体诗

近体诗按字数????? 五言诗七言诗按时间????? 古代诗歌现代诗歌

(2)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凡不受近体诗格律束缚的,都是古体诗。

近体诗:以律诗(格律诗)为代表,用韵、平仄、对仗都有许多讲究。

格律诗的特点????? 每首限定八句押平声韵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每首在规定的位置要有对仗

2.押韵与和谐美

3.平仄与参差美

平仄是对整首诗中每个字的要求。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值得注意的是古代入声在普通话中都并入其他三声了。

课文以五言律诗为例谈了诗歌的平仄格式。其基本格式包括:

(1)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2)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4.对仗与对称美

对仗也就是对偶。格律诗中的对仗不但要求上下句的字数要相等,而且相对字的意义、词类、平仄也都要一一相对。

一、本题的主要目的是考查同学们对古代诗词的掌握情况。各句出处:①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唐·杜牧《过华清宫》,绝句)。②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古体诗)。③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唐·张志和《渔歌子》,词)。④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宋·苏轼《惠崇〈春江晓景〉》,绝句)。⑤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古体诗)。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

霭沉沉楚天阔。(宋·柳永《雨霖铃》,词)。

参考答案:A.①②③⑤。B.C。

二、本题的主要目的是考查同学们对平仄、押韵、对偶等知识的掌握情况。

1.根据绝句押韵的原则,D“柳条折尽花飞尽”应该是第三句,因为其他三句的最后一字都押韵;再根据绝句对偶、平仄规则——A“杨柳青青着地垂”(平仄平平仄仄平),C“杨花漫漫搅天飞”(平平仄仄仄平平),以及D“柳条折尽花飞尽”,判断应该先写“杨柳”,后写“杨花”,判定应该先A后C。

答案:A-C-D-B

2.“梨花院落溶溶月”是“花+处所+形态+自然景物”,只有A“柳絮池塘淡淡风”符合要求;B“榆英临窗片片雪”是“花+动作+形态+自然景物”;C“带水芙蓉点点雨”是“动作+花+形态+自然景物”;D“丁香初绽悠悠云”是“花+动作+形态+自然景物”。

答案:A

3.①清风“拂”面,轻柔、生动。其他的或缺乏美感,如“吹”;或太猛烈,如“掠、袭”。

②月“落”繁星,有动感。其他的或不合当时场景,或太普通,缺乏动感。③船“横”浦口,有动感,船随水轻荡,很形象。其他的没有这种形态感。④“一声”与“数只”相对,声音清晰明亮,穿透力强。其他的缺乏美感,也对不上“数只”。

答案:①D②A③C④D

1.下列关于诗歌押韵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诗词对押韵的要求比较严格,现代文的写作在文句上有时也是讲究押韵的。

B.所谓押韵,就是韵脚的字必须同音。这里的“韵”,指韵脚字的韵母。

C.押韵可以使诗歌曲调和谐悦耳,富有韵味。

D.从押韵的要求看,“安(ān)、烟(yān)、弯(wān)、冤(yuān)”相互可以押韵。

解析:押韵是指韵脚的字必须同韵。这里的“韵”指韵脚字的韵腹、韵尾和声调的平仄都相同。

答案:B

2.下列对诗歌中平仄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平仄是针对整首诗歌而言的。

B.“平仄”中“平”就是平声,“仄”就是指上、去、入三声。普通话中的阴平和阳平都是平声。

C.古体诗的仄声就是指现代普通话的上声和去声。

D.七律的平仄格式是五律的扩展。

解析:C项,古代诗歌中的有些仄声转为现代汉语中的阴平和阳平了。

答案:C

3.下面一首七言律诗中所缺的一句诗应是()

社南村酒白如饧,邻翁宰牛邻媪烹。插花野妇抱儿至,________。淋漓醉饱不知夜,裸股掣肘时欢争。去年百金易斗粟,丰岁一饮君无轻!

A.老翁堑水西南流

B.老叟无衣犹抱孙

C.曳杖老翁抚背行

D.负鼓盲翁飞作场

解析:根据对仗特色来判断。

答案:C

4.集联是一种特殊的创作手法。它从古今文人的诗词、赋文、碑帖等中分别选取两个有关联的句子,按照对联中的声律、平仄、对仗等要求组成联句。请用集联的手法完成下面对联,并注明对仗类型。

(1)上联:夕阳无限好

下联:________________()

(2)上联:劝君更尽一杯酒

下联: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高处不胜寒宽对

(2)与尔同销万古愁串对(流水对)

5.阅读《春暖花开》歌词片段,仿照“生命如水,有时平静,有时澎湃”,写一句歌词,注意押韵。

春暖花开,这是我的世界。

每次怒放,都是心中喷发的爱。

风儿吹来,是我和天空的对白。

其实幸福,一直与我们同在。

春暖花开,这是我的世界。

生命如水,有时平静,有时澎湃。

穿越阴霾,阳光洒满你窗台。

其实幸福,一直与我们同在。

我的世界,春暖花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生命如歌,时而舒缓,时而慷慨。

具体的题型有对联题、鉴赏诗歌的语言、仿写句子、拟标题、写广告词、写宣传语等。

对联属于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考查的范围,也属于仿写句式考查范围,是语法知识、文化知识和思想积淀的综合体现,它直接指向对考生素养的考查。

对联的考查从2004年开始,以后每年都有若干考区的试题对此有所涉及。有的单独考查,有的则与语言简明、连贯、得体等结合起来考查。

[例1](湖南高考)为上联“心平浪静,秋月芙蕖湘水碧”选择下联,最合适的一项是

() A.志远天高,春风杨柳麓山青

B.情深海阔,夏日荷花潇江红

C.气壮山威,鲲鹏展翼楚云飞

D.身正才卓,冬雪松竹衡岳高

[解析]根据对联的特点,“山”对“水”,“春”对“秋”的特点来判断。

[答案]A

[例2](天津高考)学校成立若干学生社团,请你从下列选项中选出三副内容适合的对联,分别送给戏剧社、文学社和摄影小组,以示祝贺。

①现出庐山真面目留住秋水旧丰神

②藏古今学术聚天地精华

③常向秋山寻妙句又驱春色入毫端

④天涯雁寄回文锦水国鱼传尺素书

⑤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题目中提供了五副对联,要求考生从中选取三副分别送给戏剧社、文学社和摄影小组,以示祝贺。仔细阅读五副对联,不难发现它们都是行业联。第①副适用于照相馆,当然适用于摄影小组;第②副则适用于图书馆;第③副适用于文学社;第④副适用于邮局;第⑤副适用于戏馆,当然适用于戏剧社。

[答案]戏剧社:⑤文学社:③摄影小组:①

[例3](山东高考)用下面的短语组成两副有关春节和端午节的对联。要求:上下联各为七字,语意连贯,符合节日和对联特点,不得重复使用短语。

门上桃符碧波竞舟江边柳线青艾驱瘴

迎春绿十里欢耀眼红千家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符合节日和对联特点”既是解题的要求,也是答题的

线索。首先,根据节日特点,尝试着将提供的短语分成两组(初步分组,因为有的不太容易看出来是属于春节的还是属于端午节的):一组表现春节——门上桃符、江边柳线、迎春绿,一组表现端午节——碧波竞舟、青艾驱瘴。然后根据节日特点和对联要求,尝试着进行组合:“门上桃符”可以和“耀眼红”组合,因为桃符是红色的;“江边柳线”可以和“迎春绿”组合,因为柳树是绿色的;“碧波竞舟”和“十里欢”组合,因为龙舟竞赛有十里之遥;剩下的“青艾驱瘴”和“千家乐”组合,因为挂艾草是在家里,驱瘴是为了生活的安宁。这样两两组合完毕后,再根据对联的特点——出句末字一般是仄声(三四声),对句末字一般是平声(一二声),就可以得出答案了。

[答案](春节)江边柳线迎春绿门上桃符耀眼红

(端午节)青艾驱瘴千家乐碧波竞舟十里欢

1.对联的特点

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都必须具备以下特点:一要字数相等,句式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尾字用平声。三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横批就形式而言应该是一个四字短语,就内容而言应该是对上下联内容的概括。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2.对联的分类

从上下句所表达的意义关系看,对联分为正对、反对、串对三种。

(1)正对:就是上下句各自具有一个完整的意思,但两者又和谐地统一在一个意境之中,上下两句所表达的内容相同、相似或相关。正对是对联中最常见的。例如:

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2)反对:顾名思义,上下两句意思相反,它们一正一反,意思互相映衬,形成对照,主题表现得更为深刻、鲜明,艺术效果更加突出。例如:

破千年旧俗,立一代新风。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又叫流水对,指上下两句的意思是顺承的、连贯的,只是把一个意思分成两句话来表达,如果将上下句独立起来,意义就不完整。串对的上下句一般都有因果、连贯、递进、条件、假设等关系。例如:

聚来千亩雪,化作万家春。

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是百年人。

3.对联的写作方法

(1)对联的内容都相关,在解答对联题时,就可以借助联想,利用相关、相似、相反的联想。先把一句拆成几个词组,利用联想的方法,给每个词分别作对,再把这些对出的词连缀成一句。例如全国卷出的上联“扫千年旧习”可拆成“扫——千年——旧习”,与“扫”相关的词有“除、革、去、改、破、树、立、乘、展”等,与“千年”相关的词有“万载、百岁、三秋、四时、一代、几辈”等,与“旧习”相关的词有“陋俗、歪风、恶俗、新风”等,从中选词连缀成句就可以构成“除百岁陋俗”“树一代新风”等。

(2)一副对联就像一首浓缩的诗歌,也要注意立意。或写景或言志或抒情,或深思历史,或剖析现实,歌颂什么、批判什么,得有明确的感情,思想内容要积极向上。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注意选取符合这一立意要求的意象。

(3)平时应该多积累,很多名言警句都是工整的对联,如“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读得多,记得多,对写对联大有裨益。

4.写对联的一般思路

对联要求的对仗,实际就是我们所说的修辞中的严式对偶。而在撰写对联的时候人们一般遵循这样三种思路:一是正对,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又如“科学能致富/勤劳可兴家”。二是反对,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三是流水对,例如“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又如“一代园丁乐/九州桃李荣”。除了以上三种思路,还有一个比较通用的规律,即上联往往写物,下联往往写人。如“春晖盈大地/正气满乾坤”“爆竹声声脆/祖国日日新”等。

本节训练点:撰写对联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贴春联是中国人过年时的一项传统民俗活动。人们通常在除夕这天,将写好的春联贴于门上,春联的字数可多可少,但上下联必须构成对仗,如四言联“春安夏泰,秋稔冬祥”。六言联“冬尽梅花点点,________”。春联寓意吉祥,言简意赅,深受人们喜爱。

春联是仅在春节这一特定时节张贴的对联,而对联还有其他种类,如婚联、寿联、挽联,以及为园林建筑题写的楹联等。对联的撰写,往往注重其内涵与品味。尤其是名联佳对,文辞讲究、意蕴丰富,吟咏起来朗朗上口,齿颊留香。对联或镌刻或书写,楷行隶篆,其中不乏艺术精品。

(1)在文中横线处填入下列语句,恰当的一项是()

A.万户杨柳依依B.千家喜气洋洋

C.春回爆竹声声D.春来微风缕缕

解析:本题考查对联及修辞的运用。对联要求上下联对仗,词性相同,字数相等。题目中和“冬”对应的是“春”,排除A和B,第一段写过年习俗,所以应该选C。

答案:C

(2)下列关于“对联”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字数限于四言和六言

B.上下联讲究对仗和押韵

C.只适合在喜庆场合张贴

D.常常与书法艺术相结合

解析:此题直接考查对联的相关知识。对联字数上不固定,不只限于四言和六言,故A项错;对联不必押韵,故B项错;对联不只适合在喜庆场合张贴,在丧葬等场合也可使用,故C 项错。对联的书写是书法的一项重要内容,所以D项正确。

答案:D

2.(江苏高考)下列诗句与“墙头雨细垂纤草”对仗工整的一项是()

A.水面风回聚落花B.数峰无语立斜阳

C.楼上春容带雨来D.蝉曳残声过别枝

解析:本题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偶。对偶,首先要注意词性相对。先分析题干诗句,“墙头”是名词,“头”是对“墙”的补充;“雨”是名词,“细”补充说明了“雨”的状态;“垂”是动词;“纤草”是名词,且“纤”是形容词,说明了“草”的状态。然后分析选项:A项,“水面”对“墙头”,“风回”对“雨细”,“聚”对“垂”,“落花”对“纤草”,意义相称,词性相同,对仗工整;B、C、D三项中的“数峰无语”“雨来”“蝉曳残声”词性都与题干句不对仗。

答案:A

3.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春蕾文学社决定举办一次宣传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活动。为营造氛围,彰显主题,请你从清明、端午和中秋三个节日中任选一个,为它们撰写一副对联,要求突出特征,主题鲜明。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清明节:春风重拂地佳节倍思亲

端午节:拴五色线挂荷包吃粽子度端午饮雄黄酒去百病赛龙舟过夏日

中秋节:三秋桂子十里荷一轮明月两地心

4.下面是一副对联的上联,请根据对联的特点,写出下联。

上联:上知天文,下晓地理,中通孔孟儒家道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纵观千里,横溢才华,独尊韩非法家术

5.阅读下面四首杜牧的诗,把下面四句诗分别填入到上面四首原诗中去。

《赠别(其一)》: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①________

《遣怀》: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②________

《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③________

《叹花》:自恨寻芳到已迟,往年曾见未开时。

④________

A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B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C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D .如今风摆花狼藉,绿叶成阴子满枝。

解析:这四首都是绝句,都应该符合基本的押韵规则。选项A 韵脚是“箫”,与之相配的是第三首诗《寄扬州韩绰判官》,韵脚字“凋”;选项B 韵脚是“名”,与之相配的是第二首诗《遣怀》,韵脚字“轻”;选项C 韵脚是“如”,与之相配的是第一首《赠别》,韵脚字“初”;选项D 韵脚是“枝”,与之相配的是《叹花》,韵脚字“时”。

答案:①C ,②B ,③A ,④D 。

6.将下面的短语组成两副七字对联,并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芝兰绕阶 黄牛耕地 翠柳迎春 桃李满园

千里绿 春绣锦 座凝香 万山金

新春对联?

???? 上联下联 教师办公室对联?????

上联下联 解析:对联讲究字数相等,意义相关或相反,结构相同,平仄相对。从结构上看:四字短语都是主谓结构,但“芝兰”“桃李”为并列式,“黄牛”“翠柳”为偏正式;三字短语中“千里/绿”“万山/金”结构一样,“春/绣锦”“座/凝香”结构一致。然后依据平仄确定上下联:上联最后一个字多为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则应为平声。

答案:新春对联:翠柳迎春千里绿 黄牛耕地万山金 教师办公室对联:桃李满园春绣锦 芝兰绕阶座凝香

7.有人读完《水浒传》和《西游记》后,写了一副对联,下面是下联,请你拟出上联。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梁山好汉疾恶如仇杀富济贫得人心

答案:(示例)西游师徒从善如流降妖除魔应天道

8.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析字联”又是对联中的一朵奇葩,变化无穷,妙趣横生。

据说,有两家联姻,男方姓潘,女方姓何,在举行婚礼这天,有客人赠联祝贺:嫁得潘家郎,有水有田方有米;又对下联:娶得何家女,添人添口便添丁。上联以“水、田、米”合成“潘”字,下联以“人、口、丁”合成“何”字,既暗含双方的姓氏,又反映了双方的愿望,幽默诙谐之中增添了喜庆的气氛。

传说,康熙求才若渴,一旦发现,便不拘一格地重用。一天,康熙听说一位和尚很有学问,便请他来宫中下棋。康熙连输三盘,出上联试和尚:“山石岩下古木枯,此木为柴。”此联析“岩”“枯”“柴”三字而成,文字连贯。和尚随口而出:____________________。康熙一听,和尚也妙析了三字,对得无懈可击,心中十分高兴,便委以重任。

请你写出和尚对的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白水泉边女子好,少女更妙

9.请用对偶句描述下面《红楼梦》中宝黛初会的情景,字数不超过30字。

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注意满足三点要求:①描述宝黛初会的情景;②用对偶句;③不超过30字。

答案:(示例)娇黛玉一见惊疑似何处见过宝哥哥

痴宝玉初识欣喜如梦里重逢林妹妹

10.把下列对联补充完整。

(1)朝霞映窗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开卷读美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月色与灯光辉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晨曦中书声琅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七尺小屋,承载父母殷切希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1)晚灯伴书声;(2)抚琴奏妙音;(3)天籁共琴声奏鸣;(4)月光下琴音泠泠;(5)三更灯火,照亮学子锦绣前程。

11.请根据下列内容,拟写一副对联,再加一个四字横批。要求对联能从“形、色、香、味”四个方面概括龙井茶的特点,横批对龙井茶作总的评价。

龙井茶素以“形、色、香、味”俱佳而闻名于海内外。它的色泽并非翠绿,而是嫩绿中略透

黄色;悠悠的香气沁人脾胃,有芝兰似的清香;外表扁平光滑,中间宽,两头稍尖,有人说像麻雀的舌头;细细品饮有淡淡的甜味,浓醇可口。

对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横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形如雀舌色(呈)黄绿,香似芝兰味(觉)甘醇。四绝佳茗或驰誉海内。

12.请运用相关知识,把下列短语组合成一副赞颂我国南宋一著名诗人的对联。

池馆重新接草堂宦游西蜀烟尘誓扫还金阙志复中原诗继少陵派开南宋更入清风明月高吟铁马铜驼

对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宦游西蜀,志复中原,高吟铁马铜驼,烟尘誓扫还金阙;诗继少陵,派开南宋,更入清风明月,池馆重新接草堂。

13.下面这副对联明显有对得不工整的地方,在不改动字句的前提下,请分别调整上下联词语顺序,使上下联对仗工整,合乎对联的要求。

纵目登阁鸢飞鱼跃千帆竞

览胜抒怀水木清华万类荣

修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登阁纵目鸢飞鱼跃千帆竞;览胜抒怀水清木华万类荣。

高考语文语言文字应用综合复习试题(带答案)

高考语文语言文字应用综合复习试题(带答案) 语言文字应用综合练习题 1.植树节到来,请你给每位社区居民发送一条短信,倡议号召他们认捐、认种、认养花草,共同美化家园,美化家乡。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60字。答:1.回赠自然一棵树、回护社区一花园、回报家乡一片林,天蓝、地绿、水净,建设美丽家园,有你更精彩! 2.根据下面一则新闻材料,给新落成的国家博物馆正大门拟一幅有横批的对联。据《北京晨报》报道,位于天安门广场东侧的历时3年多改造扩建后的国家博物馆将在2011年4月1日,重新开馆。国博现拥有展厅49个,所珍藏的文物几乎从新石器时代到明清时期的所有代表性的都有,在当代藏品中,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发射台也被收藏。同时还有包括为举办国际展览而设的亚洲厅等四个国际厅。国家博物馆的场馆规模和硬件设施都已达到或超过世界发达国家现代化博物馆的水平。答: 2.上联:乘火箭到石器,尽览古今珍藏;下联:由四海至九州,通显中外博物;横批:物华天宝 3.仿照下面的例子,在①②处各写一句话,要求与前句内容一致,句式相仿,在③处写一句结论性的话。我渴望智慧,上帝却给我问题,让我解决;我渴望财富,上帝却给我体力和头脑,让我工作; da3我渴望健康,上帝却给我病痛和时间,让我锻炼。上帝不会直接给你你所需要的东西。 4.请用整齐的句式分别点评下面两篇课文的内容。《蜀道难》:4.《蜀道难》:雄健奔放的山川画卷,穿透历史的喟然长叹。《祭十二郎文》:《祭十二郎文》:天人永隔诉骨肉至情,宦海沉浮感人生无常。 5.仿照示例的格式,另选话题写一首小诗。示例: 垂柳没有松柏的挺拔没有梅花的孤傲却以回吻大地的柔情告白 ──什么是感恩!答: 5.示例一:示例二:礁石种子没有高山的巍峨没有鲜花的绚烂没有沙粒的平和没有虬枝的沧桑却以 直面巨浪的姿态告白却以开石破土的力量告白──什么是坚守! ──什么是执着! 6.请按下列情境要求完成试题。高中即将毕业,你的班级欲组织毕业晚会活动。根据节目表,合唱《让我们荡起双桨》之后是舞蹈《友谊地久天长》,请你为连接这两个节目写几句串台词。在生活的长河中,我们伴着优美的旋律荡着双桨,度过了难忘的三年,

小学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评价体系

XX学校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评价体系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时代的进步要求学生具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对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语文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研究并建立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评价的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一、评价内容 第一学段(1~2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4.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5.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6.学习独立识字。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学会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 (二)阅读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 3.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4.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5.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6.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7.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三)写话

山东财经大学大学语文选修课复习提纲加答案

一、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少女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请结合具体作品说明。 拥有天真善良、温柔清纯。纯洁活泼,柔情似水等特质 《边城》是一曲充满爱和美的田园牧歌。翠翠俨然是爱和美的化身。她是一个刚刚脱离脱离儿童气的船家少女,一举一动带着稚气,体现了一种童贞美。她和外公相依为命,对外公关心备至。因为外公不理解她的心事,她就幻想出逃让外公去寻她,可是想到外公找不到她时的无奈,又为外公担心起来,为自己的想法的后果害怕自责,体现了她天真善良的本性。她爱上了傩送,感情纯洁真挚。傩送远去后,她又矢志不渝地等待着心上人的归来,表现了她对爱的执着。她对爱情的渴望不表现为强烈的追求,而是少女的朦胧向往,表现出山村少女的害羞矜持。她心灵美好,犹如一曲湘西边地的纯朴、天真的歌谣。通过翠翠的形象,作者淡化了现实的黑暗与痛苦,讴歌了一种古朴的、象征着爱和美的、人性的生活方式。 二.分析《围城》中方鸿渐的人物形象。 方鸿渐正直善良,聪明幽默,但意志薄弱,优柔寡断,既缺乏明确坚定的人生信念,又不懂得人情世态的炎凉。所以他极易受环境支配,被他人牵制,常常陷入尴尬境地。他为满足岳父、父亲的虚荣心而买了一张假的博士文凭,但他并非真想当骗子。他饱受炎凉世态的折磨。方鸿渐的一生始终不断地从这一座“围城”走进另一座“围城”,永不安分、永不满足,因而永远苦恼。 方鸿渐的思想性格,实际上反映了当时一部分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方鸿渐的遭遇,也正是当时一部分较正直的知识分子的遭遇与困厄。然而又缺乏真正献身祖国的民族解放事业的精神、理想,于是在崎岖的人生道路上苦苦挣扎,处于彷徨、苦闷的境地,方鸿渐正是这样一个知识分子的典型。 三.评赏苏轼词作《江城子》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赏析:这首词是苏轼为怀念亡妻王弗而作,时熙宁八年,苏轼刚到密州任知州。王弗在世时对苏轼关怀备至,二人情深意笃,恩爱有加。苏轼与朝中权贵不和,外任多年,悒郁不得志,夜中梦见亡妻,凄楚哀惋,于是写下这篇着名的悼亡词。 词的开头一句就说已经和妻子死别十年了。“生死”,是说彼此一生一死。“两茫茫”,是由于生死隔绝,互相情况茫然。“茫茫”,是迷糊而看不清的样子。不是一年、两年,而是长长的十年;不是暂别,而是生死的永别;不是互通音信,而是什么情况都不知道。这句词看来只是简单地记叙了事实,实际上,充满了感情。“思量”,是想念的意思。作者接下去说,十年来,对于死去的妻子即使不特意地思念,也自然地难以忘怀。一个“自”字,突出了感情的深挚真诚。王弗的坟墓远在四川彭山县,距离作者当时所在的密州有几千里之遥,所以说“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话”,当说讲。正是在“自难忘”的思念中,作者由自己的寂寞联想到亡妻的“孤单”,也痛感到千里阻隔,甚至连到坟墓前一诉衷肠的可能也没有。因此说,亡妻孤单单埋在几千里之外,他的寂寞、悲伤又能和谁去诉说呢!“相见”,当然已经不可能了,使作者更为悲痛的是,就算是彼此重逢,由于他十年来的奔波劳碌而灰尘满面、鬓发如霜,恐怕妻子也难以相认了!这里在夫妻之情中又织进了仕途失意、饱经风霜的身世之感。 词的上片写出了自己对亡妻的无限怀念和人世沧桑的悲戚。把现实中对妻子的怀念和个人遭遇的哀伤交融,既写出了千里孤坟的凄凉,也写出了生者人世的辛酸。 下片以“夜来幽梦忽还乡”句过渡,写梦境相逢的情景。作者选取妻子生前闺房生活的细节来描写。凸现妻子临窗而坐,对镜梳妆的场境,表现了昔日夫妻和睦幸福的生活,也反衬出如今“无处话凄凉”的悲伤。蓦然相逢,“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酸甜苦辣霎时

人教版语文选修语言文字应用随堂练习 6.3

第三节淡妆浓抹总相宜——语言的色彩 记一记 1.语言的色彩差异包括、、。 答案:语体色彩感情色彩形象色彩 2.词语的感情色彩有、、。 答案:褒义色彩贬义色彩中性色彩 3.词语的语体色彩有、。 答案:口语色彩书面语色彩 4.词语的形象色彩包括联想和联想。 答案:视觉形象听觉形象 辨一辨 1.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国家预算中消费支出增加了,就应该相应地积累,基建,保持国民收入中生产和分配之间的平衡。 ②我们村的时候,看见一位中年农民正跟不少人第二天买化肥的。 A.减压进商谈问题 B.减少压缩进商量事 C.减少压缩进入商谈问题 D.减压进入商量事 解析:第①句有较强的书面语体色彩,选用双音词显得庄重、严肃些;第②句则是口语化,要用通俗明快的语言。 答案:B 2.期中考试,小明成绩滑坡,心里很难过,班主任想找他谈话。下面四种说法,效果最理想的是() A.你怎么搞的,考成这个样子!往后怎么办?还会有希望么? B.你这次是考得不理想,你难过我理解。但不能灰心,我相信下次你会考好的。 C.考坏了,难过不中用,该找找原因才是,下次争取考好!

D .你这次考不好,早在我预料之中。这叫作自作自受,还难过什么!不好好反省反省,下次会更糟。 解析:A 项,完全是训斥,指责语气,不会有好的效果。C 项,也带有责备语气,效果也不好。D 项,不但指斥,而且嘲笑,效果更不好。 答案:B 填一填 将下列口语转换成书面语。 (1)我说到这里,话已说完了。你不要把我的话当作没听到似的。 答: (2)国家与国家之间有问题要好好商量,和和气气地化解,不要动不动就动刀动枪的。 答: 答案:(示例):(1)我言尽于此,你不要置若罔闻。 (2)国与国之间要和平解决矛盾,不可动辄诉诸武力(兵戎相见)。 理一理 词义的语体色彩????? 口语色彩????? 用于日常交谈例如:脑袋、歇、溜达书面色彩????? 用于庄重、正式的场合例如:头颅、休憩、徜徉 词义的感情色彩????? 褒义词????? 表现的是肯定、赞许、喜爱的态度如:成果、聪慧、顽强、鼓励贬义词????? 表现的是否定、贬斥、厌恶的态度如:后果、狡猾、顽固、怂恿中性词????? 没有感情色彩如:人、桌子、联合、制造、大、小 词义的形象色彩????? 意义:由词内部的组成成分所引起的对事物视觉形象或听觉形象的联想类型? ???? 摹状:天蓝、橘黄、马尾松、席卷拟声:布谷鸟、乒乓球 感悟体会

高考语文语言文字运用题目答题技巧大全

高考语文语言文字运用题目答题技巧大全 高考语文,一个高深莫测的科目,一个让同学们神魂颠倒的科目,一个让大家束手无策、摸不着门路的科目。要想考好语文,必须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下面是wtt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考语文语言文字运用题目答题技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语言文字运用答题技巧 1. 【字音辨析题】 常见字注音正确的可能性小;生僻字一般不会标错音。审清题干,用排除法是较好的选择。 2. 【字形辨析题】 常出现“形近而音不同“的别字;生僻字一般不会错。平时要注意多积累。 3. 【词语运用题】 凭语感去选择自己认为对的最佳答案,一般有两种类型: (1)对词义的理解,先拿你最会的词语去排除,对词语的运用,一定要在上下文中找到相应的信息,重点是使用场合上的搭配。 (2)注意采用排除的方法,将最容易辨析的词语先排除,逐渐减少选项。 4. 【熟语(成语)辨析题】 第一,逐字解释熟语(成语),运用熟语(成语)结构特点把握熟语(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 第二,体会熟语(成语)的褒贬义等感情色彩;

第三,要注意熟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 第四,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 第五,四个选项权衡比较,选出认为最符合要求的。 要正确理解熟语(成语)的整体意义,要注意语境的组合与搭配情况,越是想让你在字面上理解的熟语越要注意。往往特别陌生的熟语是对的。 5. 【病句辨析题】 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歧义)、不合逻辑等。 判断病句用排除法居多,试着回忆那些常见病句的标志。 做题的思路通常是:检查句子的主干,看是否缺成分——推敲词语运用,看是否搭配得当——心里默读,看是否有不同的句式混用——综合思考,看是否符合逻辑思维——凭借语感。 特别注意以下几种情况: (1)以介词“关于”“对于”“对”等开头的句子,要注意看是否存在主语残缺的情况。 (2)类似于“A”是“B”的句子,注意“A”“B”的协调,有可能是句式杂糅。 (3)动词后有很长的修饰词语,注意看是否存在宾语残缺的情况。 (4)用&;和&;&;或&;以及顿号连接的并列成分,注意看是否存在歧义,或者看其内在逻辑顺序是否失当,又或者看看是否存在意义上的从属关系。 (5)前半句使用了“能否”“可否”等双面词语,注意看后半句是否与前半句协调。 (6)反问句及疑问句注意看是否存在表意相反的情况。 6. 【标点符号题】 注意试卷中常考标点(顿号、引号、破折号、括号、分号、问号)

小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评价体系

小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 力评价体系 Document number:BGCG-0857-BTDO-0089-2022

小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评价体系 我校把推广普及普通话作为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把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和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要求纳入学生的培养目标,作为教育、教学和学生技能训练的基本内容;还把语言文字规范意识的培养纳入学校课程标准,在学校培养目标中明确规定:“学校全面推广国家通用的普通话(以《汉语拼音方案》为准),推行规范汉字(以《汉字简化方案》为准)。 学校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提高学生能力是学校的重要教学任务。语言文字能力作为学生工作、生活、学习的基本能力,必须要得到提高和强化。基于学生对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要求,结合学校课程教学,我们可以构建一个相对独立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教学与实践体系。教学内容上主要由两个方面构成,一是语言应用说,二是文字应用写,也就是书面表达和口语表达两个方面,从手段上分为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 校内首先可以通过开设相关的一系列课程来实现。其次,学校可以搭建更多的语言实践平台,让大部分学生有机会参与,我校每学期举行朗诵比赛、演讲比赛等。将语言文字规范化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加强学生普通话训练和书写规范化训练,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和文化修养”。学校规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规范的普通话。学校教师之间、教师学生之间对话交流使用规范的普通话,尽管人际交往中存在着口语、俗语、甚至口头禅,但都统一采用标准的汉民族语言文字,努力使交流顺畅,不存在语言沟通上的障碍。切实发挥语言课的主渠道作

用,加强对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培养。并将语言文字规范化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加强学生普通话训练和书写规范化训练,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和文化修养。从学校实际出发,我校就分别从口语表达、写作,课内训练等方面制定学生语言文字能力要求和各项培训工作,并认真落实,效果良好,我们有培训内容,有能力目标,在师生努力下,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提高了,能情景对话,即兴演讲。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我校注重听说读写能力训练的常规化,重视语言习惯养成,狠抓预习常规,诵读常规,明确提出诵读要求,加强听课常规和作业常规检查,开辟阅报栏,开放图书馆,办手抄报,多写精评。 在写字教学与训练方面,我校做了以下工作: 一、明确规定写字教学的要求。 二、全体老师应重视写字教学:每学期举行一次写字基本功比赛。 三、加强写字教学常规管理,为写字教学创造良好环境。 四、开展学生书法比赛系列活动,如钢笔、硬笔书法比赛作品展。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字是载体的载体。语言文字的工具性决定了其应用能力的高低关系到个人素质的高低。教师必须重视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充满沟通表达的自信意识。这不仅仅是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需要,更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大学语文选修课试题2

一、判断题 (×)1.《诗经》在诗歌创作上确立了我国浪漫主义传统。 (×)2.屈原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的诗歌创作道路。 ("O )3.迄今有案可查的最早的一首文人五言诗是东汉班固的《咏史》。 ("O )4.《左传》是先秦历史散文中艺术性最高的著作,对后世史传文学影响深远。 (×)5.荀子是先秦法家的集大成者。 (×)6.《孟子·天时地利人和章》认为“天时”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 (×)7.成语“破釜沉舟”出自《史记·项羽本纪》中的“鸿门宴”这一历史事件。 (×)8.初唐四杰是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陈子昂。 ("O )9.北宋后期的“江西诗派”以黄庭坚为代表,提出了“无一字无来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等诗法主张。 (×)10.“不平则鸣”、“惟陈言之务去”的观点是欧阳修提出来的。 (×)11.《史记》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的历史著作。 ("O )12.《诗经·黍离》采用了重章复沓的结构和反复咏叹的抒情方式。 (×)13.《汉乐府·上邪》的抒情特色是委婉含蓄。 ("O )14.《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是一首思妇诗,感情表达曲折细腻、委婉含蓄。 (×)15.《左传·郑伯克段于鄢》中的郑庄公聪慧机敏,竭尽孝道。 ("O )16.中国古代戏曲具有写意性的特点,即略其形而求其神。 ("O )17.代表“五四”初期新诗最高成就的诗人是郭沫若,他的《女神》传达着“五四”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开一代诗风。 ("O )18.提出诗歌“三美”理论的是诗人徐志摩。 ("O )19.赵树理《传家宝》中的“传家宝”是指李成娘想传给儿媳妇的三件宝贝:一把纺车、一个针线筐和一口装着破布的箱子。

("O )20.沈从文的《边城》是有关“湘西”主题最成熟的作品,也是“京派小说”的代表作。 答题指导: 判断题主要考核文学常识、文章基本特点、古诗词句等,属于客观题,难度较低,但覆盖面较广。答题时一定要回忆已学知识,做到知识的准确完备。 二、选择题 1.《乐府诗集》的编撰者是( B ) A、汉代的刘向 B、宋代的郭茂倩 C、清代的赵殿成 D、近代的王国维 2.中国最早的一部文人词总集是( C ) A、《乐章集》 B、《东坡词》 C、《花间集》 D、《漱玉词》 3.有中国文言小说压卷之称的作品是( C ) A、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B、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C、曹雪芹的《红楼梦》 D、西周生的《醒世姻缘传》 4.其词作表现人生失意、抒写羁旅行役之思,大量写作慢词,并善于使用铺叙手法的词人是( B ) A、苏轼 B、柳永 C、晏殊 D、李清照 5.20年代,文学研究会“人生写实派”的代表作家是( D ) A、郭沫若 B、郁达夫 C、巴金 D、叶圣陶 6.苏轼《前赤壁赋》所表达的主导思想是( D ) A、人生短暂、无常 B、人生永恒无尽 C、消极悲观 D、旷达超然 7.下面作品属于五六十年代的政治抒情诗的是( B ) A、雷抒雁的《小草在歌唱》 B、郭小川的《青纱帐——甘蔗林》

语言文字运用

语言文字运用 高考语言文字运用部分有三道客观题、两道主观题,共计20分。分值超过文言文(19分)、诗歌鉴赏(11分)、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一系列试题。 考纲要求三、语言文字应用正确、熟练、有效地使用语言文字。1.识记A⑴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⑵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2.表达应用E⑴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⑵辨析并修改病句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⑶选用、仿用、变换句式,扩展语句,压缩语段⑷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常见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⑸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⑹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考纲解读1.识记(A)层级的两条内容中,字音多年未考,在可预见的未来也不会重新考查;汉字书写的考查,已纳入到作文的评分标准中。看来,字音字形是不会单独设置试题考查的。 2.表达应用(E)层级中的“正确使用词语”和“辨析并修改病句”在前文已经分析。 3.“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主要体现在作文评分标准“标点错误多的,酌情扣分”中。(但阅卷时如何酌

情扣分?阅卷教师有时间和精力判断标点的问题吗?不得 而知。)此外,在高考试卷的所有阅读中都隐含着这种考查。试题分析1.除成语和语病试题外,2016年之前的语言文字 运用部分客观题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形式为衔接或者排序。2016年考查了关联词的选用,2017年又改为考查“语言表达得体”。有人说“语言文字运用”中的主观题是高考的试验田,题型经常变换。近两年的高考试题,语言文字运用客观题的考查内容和形式也多样起来。 2.2010年以来,课标卷语言文字运用部分的两道主观试题中,考查的形式包括:语句仿写(考查重点是“仿用句式”“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语段补写(考查重点是“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图文转换(包括图标和构思框架,考查重点是“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鲜明、生动”)、句式变换(具体考查的是长句变短句)(考查重点是“变换句式”), 近几年一直没有考查扩展语句和压缩语段这两个内容。 以上内容复习时要点面结合,不能遗漏,同时还要抓住重点。2010年起全国课标卷语言文字运用主观试题统计年份主观 试题类型2010语段补写仿写2011长句变短句仿写2012语段补写仿写2013语段补写图标要素寓意2014语段补写构思框架2015语段补写图标要素寓意2016语段补写构思框架2017语段补写推断

学生自觉要求规范使用语言文字

学生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和能力培养方案 一、语言文字规范的现实背景 1、小学生作业本中的错别字越来越多。学生进入中高年级后, 随着识字量的增加,错别字量也随之猛增。错别字的存在,不仅影响句子意思的表达,而且对学生提高整体语文素养带来极大的障碍。 2、社会不规范用字屡见不鲜。汉语言是我们的母语,学生从小到大每天都在说着、听着、看着。但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商家招牌、广告宣传、电视媒体却常常是错字百出、繁简不分。小学生好奇心强,接受能力强,但是辨别能力不强,这些随处可见的用字不规范的现象给他们对语言文字的学习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3.网络语言也渐渐成为小学生的潮流语言。很多调查显示:中小学生使用的规范词汇量大幅度减少,多使用网络用语,且很不规范。如,“头要爆炸了”,“很”、“非常”等表程度的副词已悄悄地被“超”所取代。如再不加以及时正确的引导,学生极可能养成不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习惯,最终导致表达交流的混乱。面对复杂的语言环境,强化学校在学生学习使用规范语言文字的作用,让学生从小认规范字、读规范音、知规范义成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问题。我们必须针对这些问题,采用多种形式强化语言文字的规范教育。 二、语言文字规范化的意义 1.是遵法守法的体现。1998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指出:“全面推进学校语言文字工作,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中小学、师范院校要继续把说好普通话、写好规范

字、提高语言文字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1999年12月,教育部、国家语委联合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普及普通话和用字规范化工作的通知》,指出:“说好普通话、用好规范字、提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2000年10月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用法律形式明确规定:“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这一切都确定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在学校教学中的法律地位,说明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语言文字工作是遵法守法的体现。 2.是贯彻《语文课程标准》精神的要求。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以后,对通过写字实现的书面交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对写字提出了第一学段“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第二学段要求“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通过书法训练达到“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第三学段)“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第四学段)等要求。要正确、端正地书写,就要严格遵守国家主管部门发布的有关字形、笔顺等一系列语文法规的规定,写规范汉字。只有大家都按照统一的规范标准写字,社会的书面交际才能顺利、高效、快速。 3.是积淀学校文化底蕴的需要。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是学校文化底蕴的重要部分。语言文字更是国家历史和文化的积淀,是展示国家形象的窗口,正确、规范地使用母语是每个炎黄子孙应尽的责任。同时,规范使用我国的语言文字,丰富其内涵也是我们进入新的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供参考)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适用专业: 编制人: 编制单位: 审核人: 系部主任: 编制日期:

目录 一、课程基本情况 (1) 二、课程概述 (1) (一)课程的性质与定位 (1) (二)课程基本理念 (1) (三)课程设计思路 (2) 三、课程目标 (3) (一)知识目标 (3) (二)能力目标 (3) (三)素质目标 (4) 四、与前后课程的联系 (4) 五、课程内容标准 (4) (一)课程总体设计(课时分配表) (4) (二)项目(单元)设计 (5) 六、课程实施建议 (12) (一)教学组织实施 (12)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 (12) (三)师资条件要求 (12) (四)教学条件基本要求 (12) 七、教学资源基本要求 (13) (一)教材的选用与编写 (13) (二)网络资源建设 (13) (三)其它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3) 八、考核方式与标准 (13) 九、说明 (14)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情况 二、课程概述 (一)课程的性质与定位 大学语文是当代高校开设的一门素质教育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程和重要的工具课。它在培养学生的独立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审美能力、表达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大学语文是一门公共必修课,具有审美性、人文性、工具性的特点,是一门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结合在一起的课程,蕴藏着丰富的政治、社会、历史、自然等各种形象化的具体感性的知识,是学生学好其它各门课程的先行课,是实现我校“厚德崇信、博学尚技”的办学理念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课程之一。 本学科是全校一年级学生的公共基础课。它是集工具性、基础性、审美性、人文性、趣味性、综合性于一体的课程,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体的文化与文学的主要载体之一,凝聚着深厚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本学科作为培养健全的大学生的合力因素之一,旨在通过教学,提高大学生的语文水平(阅读、写作、赏析),提升其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拓展其观察世界的视野、挖掘其认识世界的深度。 (二)课程基本理念 本课程具有“文道结合”的特色,在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向各专业学生传播中华民族优秀的思想文化,进行思想、道德、情操以及审美的教育。因而大学语文是一门适应现代高校素质教育,培养学生人文精神,进行审美教育,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世纪人才的重要基础课程。要求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语言文字应用”第三课第1节《字之初,本为画—汉字的起源》优质教学设计(7页)-精选

《字之初,本为画》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汉字的起源及汉字形体演变的过程和规律,掌握汉字的造字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合作探究理解汉字字形与意义的关系,掌握汉字的造字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汉字与中华文化的关系,加深对悠久丰富的中华文明的情感。 通过对汉字的欣赏,充分感受汉字的魅力,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2学情分析 《字之初,本为画》这篇课文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语言文字应用》第三单元第一课。作为高二学生,对汉字已经很熟悉,并且有了一定的领悟能力,能写字,会读音,理解字义,有一定的语文素养。所以在此基础上学习本文,难度并不大,而且学生也会很感兴趣。但是对于汉字的起源、形体演变及汉字的造字方法学生仍然是一知半解。一些认知仅来源于书本或是纪录片。高中阶段对于学生的语言文字知识有较高的要求,要求学生对语言文字知识需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鉴于此,教师在《字之初,本为画》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对祖国汉字的兴趣,结合教学内容挖掘汉字知识的趣味性。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获取知识,能够主动自觉地运用所学到的汉字知识去解决语言文字现象问题。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汉字的造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汉字指事、会意、转注、假借等造字方法。 4教学过程 4.1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 在上课之前,老师在黑板上给同学们写一个字,“亚”,同学们猜测一下这是什么字?这个字读“亚”,那么它是什么意思呢?“次之、第二的意思”,为什么这个字具有这样的意思?下面老师给同学们讲解一下这个字,这个字像什么?像一个剜去四个角的正方形,非常好,这是我国古代埋葬王室和贵族成员的地下墓室俯视图,之所以要剜除墓室的四角,是为了避免潜藏恶灵。埋葬死者的仪式以及祭奠亡灵仪式的司职者被称为“亚”,“亚”是由有权有势的氏族里的人从事的,他们使用着一种“亚”字形的,中间写有氏族名的徽章。比如这个人姓“陈”,他就会把他的姓刻在“亚”字形中间,这种图形被称为“亚”字形图形。亚职者为从事圣职的神官,其地位仅次于族长,故“亚”含有次之、第二之意。这就是我们的汉字,以其独特的方块骨骼支撑起中华文明,它跨越千山万水,冲破千年时间的阻隔,悄然将中国文化带到了我们的身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汉字,感受《字之初,本为画》的魅力。活动2【活动】谈一谈,关于汉字起源有哪些学说? 结绳记事说 八卦说 仓颉造字说 图画说 活动3【活动】说一说,汉字形体演变主要经历了哪些阶段?

人教版高中语文语言文字应用练习:第六课 3 第三节 淡妆浓抹总相宜——语言的色彩 课后落实·应用提高

一、基础考查 1.下列交际用语使用不.得体的一项是() A.某人写给一位慕名已久的诗刊编辑的一封信的正文:寄上拙作《秋月》,望拜读。敝人素喜诗歌,学习之余,附庸风雅,凑成几句,微瑕颇多,但自己不能修改,望您于工作之暇给予斧正并不吝赐教。 B.穆天宇给余爷爷留一张便条:余爷爷,获悉您老病了,家父让我登门探望,未能见面。现敬献鲜花一束,祝早日康复! C.下面是一位记者对接受采访的某著名作家之子说的一段开场白:大家都知道令尊是一位著名的作家,作品广为流传,在文坛小有名气。我在上中学的时候就拜读过他的不少作品,至今还能背诵其中的段落。您是他老人家的儿子,能在百忙之中应邀接受我的采访,我对此表示感谢。 D.下面是某学生向老师祝寿时发言的一个片段:这次我们专程从全国各地回到母校,给我们精神矍铄的恩师俞老师做寿。俞老师视名利淡如水,看事业重如山,八十高龄还在做学问。俞老师又把最近出版的大作赠送给我们几个学生,我们都感到十分高兴…… 解析:选A。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A.“望拜读”不得体。“拜读”是敬称,指阅读别人的作品,不能用来指别人读自己的作品。这里可以用“过目”或者“垂阅”。 2.下列句子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抱歉打扰您了!我想跟您垂询一下如何解压,尽快消除心理阴影的问题。”——记者小张采访心理学家王教授。 B.中国政府历来主张,地区间的矛盾应以和平方式加以解决,不能两句话说不到一块儿,就动刀动枪的。 C.王灿在学习上得过且过,不求甚解,老师意味深长地对他说:“‘学而不思则罔’,你可不能总是浅尝辄止啊!” D.燃烧的岁月,已将您的生命焚尽,但那坚强的信念,仍在您的额头闪光。您的爱护、关怀和勉励将伴我信步风雨人生。祝父亲节快乐! 解析:选C。A项,“垂询”中的“垂”为敬语,多用于尊称长辈、上级对自己的行动的询问,不合语境;B项,应用严肃庄重的书面语体;D项,“已将您的生命焚尽”不合情理,可将“生命”改为“青春”。 3.下列各句中,所引名句最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春天是最富有生命力的季节,诗人们总是喜欢用春天来比喻美好的事物。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显然,这一慎重研究、修改后的表述,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核心: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语文课千变万化,语文教师千千万万,但都必须围绕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个核心。课标《修订稿》又坚守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这一“基本特点”。这样的表述,我以为,就会把大家从“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 的争论中摆脱出来,又引导大家把目光投向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去关注和研究语文的特质。叶圣陶先生早就揭示了语文的特质。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两个观念,其一便是“在教学的时候,内容方面固然不可忽视,而方法尤其应当注重”。他进一步指出了“语文教学特有的任务便是重视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便是要重视语文的形式和方法”。 语文课程的特点,也就决定了学习语文的方法一一在实践中学习。语文课程 不像其他课程一样,教材是什么,就要学什么。语文课就是要通过一片片文质优美的文章,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达到能够准确的明白(听或读)对方的意图,同时还能够恰当、充分的表达(说或者写)出自己的意图。阅读是过程,写作是结果,让阅读为写作服务。不管是阅读、说话、写句,都要关注激发学生的兴趣,读写结合,引领学生学以致用,为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服务。文章所呈现的内容、思想、情感,不需要强加给学生,而是需要通过对文章语言文字的品味、揣摩、涵泳,自然而然的受到熏陶。正如人们品尝美食一样,我们需要的是用心的感受食物带给我们的享受,而食物带给我们的营养,是在我们品尝时自然而然的被我们吸收了。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要始终围绕学习语言运用这个核心,在这个基础之上来达到其他目标的渗透。

小学生语言文字能力现状及对策

小学生语言文字能力现状及对策小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低,根本原因是语言文字的教学没有占据语文教学的核心地位,也就是说语文课的本质属性--工具性没有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那么要尽快改变这种现状,应从哪些方面着手呢? 一、破除传统的读解理论,走出讲解分析的误区 语文课的大部分时间是用来讲读课文的。在绝大多数教师心目中,不管是采用讲授式,还是启发式,最终就是要达到让学生理解并归纳出课文中心这个目的,而每篇课文的中心都见于教学参考书,几十年不变。于是教师在课堂上千方百计让学生的思维符合既定的设计,最后归拢到一个中心上来。一旦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总结出了中心思想,似乎就是读懂了文章,受到了教育。出于这种模式,生字生词属“扫清障碍”之列,教师处理字词是为了便于讲解文章,而不是利用语境帮助学生学习这些字词,并有选择地延伸到语言应用中去。对于语句,则是和理解中心有关的才作讲解分析,而这种讲解分析也只是为归纳中心服务的,并没有从语言交际的角度,结合语境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来理解学习。语文课不去引导学生感受、学习那变幻无穷,多彩多姿的语言,而是一味以图解文章中心为己任,这是传统的带有封建印记的读解理论在作祟。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并不排斥品德情操的教育,但这种教育只能是渗透在语言文字之中,是潜移默化式的。传统的读解理论认为文章的

意义是作者赋予的,是早已确定在文章之中的,它追求绝对唯一的解释,执着于“至上至善”的向往,所以语文教师的神圣职责就是每讲一篇课文都要挖出一个既定的意义并塞给学生。现代的读解理论赋予读者以再创造的权利,认为文章的解释随时代而产生,又随时代发展而变化。文章的解释实际上是读者将自身的生活体验和理解置入文章之中而产生的一种创造,它带着鲜明的时代性。语文教学必须走出传统的讲解分析的误区,就每篇课文的“语言窗口”调动学生去比较、体味,承认每个学生有权利自主地读解文章,展开创造,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才能使语文课从“解经”的禁锢中解放出来,从而使语言教学成为语文课的主角。 二、打破文选模式,编写单项训练教材 我们认为文选式的教材模式必须破除。文选式教材的弊端至少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文选占去了教材的绝大部分篇幅,分析课文自然成了语文课的主要内容,传统陈旧的读解便占据了主导地位,而语言文字教学的内容自然成了点缀和附庸,语言文字应用的训练也因此被架空了。其次,文选式教材无法使教学成为有序的活动,每篇课文给学生讲什么,训练什么,有很大的盲目性、随意性。往往是该讲该练的没讲没练,该多讲多练的没多讲多练,反之,不该多讲多练的却在做无效的重复。过多的重复和程式化的教学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甚至造成了许多人学和不学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上没有差别的可

如何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不是简单的拼凑,而是要让二者有机地融为一体。不能把信息技术强加在语文教学中,使其成为一种累赘,也不能把整合当成一种负担。需要找出二者的“结合点”,使之顺其自然地融合在一起,达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目的。“整合”是二者双向互动的过程。如果语文学科原来的一套东西纹丝不动,肯定只能和信息技术勉强“掺合”在一起;如果使用信息技术时不考虑语文教学的特点,便成为勉强“贴”上去的负担。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教学设计、教学创意、教师对学生的热爱以及人格魅力同信息技术一样重要。我认为,在一个学校,能利用信息技术,让“多媒体计算机进一步把电视机所具有的视听合一功能与计算机的交互功能结合在一起,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能够立即进行反馈”。这样一种交互方式对于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 一、以计算机为\"教材\",拓展语文的学习内容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整合,必然引发语文教材的变革,不但在语文教材的编排上将增加信息技术与语文学习、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内容与形式,使语文教材更容易吸纳信息技术的精华,更富于时代性和现代化;而且,信息技术在语文学习中的广泛运用,可以通过网络,使世界各地的各种语文资源与现行语文教材或紧密结合,或遥相呼应,最大限度地拓展语文学习内容,突破教材的极限,弥补教材的缺陷,改变当前教材单一、内容狭窄的状况,使语文教材更富于针对性、实效性和多元化、立体化。 二、运用信息技术巧妙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对学生而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动力之一。每当学生进入多媒体教室的时候,他们的心情往往非常愉快,兴致也很高,他们被周围的环境、先进的教学设备所吸引。教师要将这种兴趣及时引到教学内容上来,效果就会很明显。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加上设置新的教学情景,巧妙引入新课。通过这样巧设新课引入背景,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在教《狐狸和乌鸦》时,我播放了一段动画片,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细心揣摩、体会“狐狸”、“ 乌鸦”,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分角色扮演练读人物对话,为动画配音。在动感画面的刺激下,学生练读兴趣盎然,扮演自然到位,充满了情味、趣味和生活的气息,同时也明白了道理。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意境,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 审美感知是人对于能够引起愉悦的事物完整形象的反映,感受美是审美过程的起点。学生对于艳丽的色彩、和谐的声音有一种天然喜爱的倾向。根据这一点,把语文课文中美的形象、事物通过录象、投影、计算机展现出来,创设一定的意境,让学生感知审美对象、产生美的情感,陶冶其情操,直至使学生拥有语文课文中有许多优秀教材。如《三峡之秋》、《葡萄沟》等展现自然美的课文。还有许多生动丰富的语句,诗情画意是一大特色。借助录音、录象、投影等多种教学媒体,把优美的大自然景观展现在学生们面前,使他们深刻地体会到三峡之秋早晨、中午、下午、晚上的美景;新疆吐鲁番最有名的葡萄干——色鲜味甜,老乡——热情好客。再加上优美的乐曲,我声情并茂地讲解,将观察、阅读、思维、审美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激发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还受到了美的情感的熏陶。可见,加强多媒体教学,运用画面、音乐等媒介将课文中抽象的文字,转变为具体可感的审美形象,这也是增强审美感知力的重要途径。 四、让网络走进学生生活,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学习工具。 我总是设想为我们班的学生、家长搭建了一个全心的、宽广的交流学习平台,带领孩子们真正走进网络。在这片广阔的天地里,让孩子们一次次地感受网络带给我们的神奇与精彩。

高考语文语言文字运用答题技巧及模板参考.doc

高考语文语言文字运用答题技巧及模板参考 “语言表达运用”是整个高考试卷中时代感最强、变化最繁妙、样式最灵转的一片风景,下面是高考语文语言文字运用答题技巧,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语言文字运用: (13-17题,20分,力争14分以上)[约20分钟] 【总原则】 读题要细心,对所用的语言材料要逐字认真看,忌一目十行。尤其是对选对与选错的题干要求,一定要把握正确,不能大意。 另外要充分调动已有的解题灵敏性和思考的兴奋点,确保在一定成就感的状态下完成。 熟语部分 熟语:看《高考一轮》上的词语辨析,重点是错题本、笔记本、《天天练》及模拟试卷中所整理出重点词语。 【友情提醒】 成语是常用而定型的词组或语句,具有丰富的内容和精练的形式。 成语使用的主要考虑角度:切忌望词生义、注意成语的感情色彩、注意成语的使用范围、注意使用时的重复等。 有些成语从意义上看似乎符合句意,没有错误,但从逻辑事理的角度推敲则存在问题,主要表现为前后矛盾。

如:“拖拉机司机急于赶路,不走公路,另辟蹊径,沿着江边小道行驶,不料驾驶失控,出了车祸。”“另辟蹊径”原意是另外开辟一条路,即比喻另创一种风格或方法。这里如用原意,与“沿着江边小道”相矛盾。 褒贬失当。如:“由于目睹家乡农民生活艰难,加上社会上各种腐败现象如雷贯耳,他的心中甚感迷惘与失 望。”“如雷贯耳”是褒义词,只能形容名声大,不能形容腐败。 语境不合。成语是在具体语言环境中使用的,这就必须与所在的语境保持协调一致,否则就会犯不合语境的毛病。如:“王润兴饭庄早已琵琶别抱,湮没在历史长河中。” “琵琶别抱”专指旧时妇女改嫁。 重复赘余。成语的部分意思与句中的某个词意义重复,造成成分赘余。如:“至于马先生所担心的会让人贻笑大方更是无稽之谈。” “贻笑大方”表示内行的人笑话(一般用以表示谦虚)。前面不能再加“让人”。 【小窍门】 1、越是想要你字面理解的成语越要注意陷阱。 2、四个选项权衡比较,选出认为最符合要求的。一般是选择正确的一项,但也得注意是不是选择不正确的一项。 3、特别陌生的成语往往是对的。 4.、注意语义重复。

小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评价体系

小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评价体系 我校把推广普及普通话作为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把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和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要求纳入学生的培养目标,作为教育、教学和学生技能训练的基本内容;还把语言文字规范意识的培养纳入学校课程标准,在学校培养目标中明确规定:“学校全面推广国家通用的普通话(以《汉语拼音方案》为准),推行规范汉字(以《汉字简化方案》为准)。 学校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提高学生能力是学校的重要教学任务。语言文字能力作为学生工作、生活、学习的基本能力,必须要得到提高和强化。基于学生对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要求,结合学校课程教学,我们可以构建一个相对独立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教学与实践体系。教学内容上主要由两个方面构成,一是语言应用说,二是文字应用写,也就是书面表达和口语表达两个方面,从手段上分为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 校内首先可以通过开设相关的一系列课程来实现。其次,学校可以搭建更多的语言实践平台,让大部分学生有机会参与,我校每学期举行朗诵比赛、演讲比赛等。将语言文字规范化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加强学生普通话训练和书写规范化训练,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和文化修养”。学校规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规范的普通话。学校教师之间、教师学生之间对话交流使用规范的普通话,尽管人际交往中存在着口语、俗语、甚至口头禅,但都统一采用标准的汉民族

语言文字,努力使交流顺畅,不存在语言沟通上的障碍。切实发挥语言课的主渠道作用,加强对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培养。并将语言文字规范化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加强学生普通话训练和书写规范化训练,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和文化修养。从学校实际出发,我校就分别从口语表达、写作,课内训练等方面制定学生语言文字能力要求和各项培训工作,并认真落实,效果良好,我们有培训内容,有能力目标,在师生努力下,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提高了,能情景对话,即兴演讲。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我校注重听说读写能力训练的常规化,重视语言习惯养成,狠抓预习常规,诵读常规,明确提出诵读要求,加强听课常规和作业常规检查,开辟阅报栏,开放图书馆,办手抄报,多写精评。 在写字教学与训练方面,我校做了以下工作: 一、明确规定写字教学的要求。 二、全体老师应重视写字教学:每学期举行一次写字基本功比赛。 三、加强写字教学常规管理,为写字教学创造良好环境。 四、开展学生书法比赛系列活动,如钢笔、硬笔书法比赛作品展。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字是载体的载体。语言文字的工具性决定了其应用能力的高低关系到个人素质的高低。教师必须重视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充满沟通表达的自信意识。这不仅仅是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需要,更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