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的佛教信仰与创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维的佛教信仰与创作

摘要:王维是唐代伟大的诗人和画家,是继李白、杜甫以后,盛唐时期杰出的文学家。有唐一代,诗人文学家比比皆是,各有各的特色,无论在文学的哪个方面,都大放异彩、灿若群星。但王维的诗,另辟蹊径,具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尤其是晚期的诗作以及与佛教的结合,其禅意和意境,在唐代以及后世的文学创作中,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地位。

关键词:禅意佛教特色

王维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他的诗作,提高了山水诗的韵味,把山水诗的意境、禅意、诗味、韵味都提高到了一定的高度。尤其是其晚年的创作,把自己对仕途的超脱和人生的感悟,凝结在自己的诗作当中,读来使人意味深远、含蓄隽永。

在王维出生之时,其母夜梦维摩诘菩萨入室,故名王维,字摩诘。开元中,进士及第后,出仕为官,累有升迁,后官至右拾遗给事中。安史之乱,长安失守,服药不死,被迫任官。乱平,降为太子中允,未几又升为尚书右丞,时称王右丞,不久辞官,过着半隐半世的生活。从王维的名字当中,就有对佛教的偏爱,也许是受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后又经历了上层官僚到隐居居士的转变,国家也从繁荣昌盛到战乱频仍,更因为是自己的宦海沉浮,所以把自己的生活感触和对世界人生的感悟都凝结在作品当中,使我们读起他的诗,总是有说不出的

蕴藉。

王维把诗的创作和作画有机地结合起来,用画作的意境融汇到诗中,这得益于他的博学多才,使我们读起他的诗,既像是在鉴赏画作,也是在欣赏他的诗歌。

苏轼《东坡题跋》卷五《书摩诘<蓝田烟雨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王维山水诗歌的显著特色,也是后人对于他的山水诗的有力概括。画作需要用线条和立体感,或再现现实(写实派画作)或抽象地概括来作画(象征派画作),因此线条、墨彩以及抽象的意境和立体感是画作的基本要素,但诗歌是纯文字游戏,用文字或写实或抽象或含蓄地表达思想,使读者自己去再创作和想像诗歌所要表现的意境和作者的意图,因此,画作是直观的,而诗歌则是非直观的。因此,在有唐一代,能同时擅长诗歌和作画的人并不多,在历史上也不多。王维能把诗歌和作画的表现手法结合起来,那是难能可贵的。因此,“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王维独有的诗歌创作特色。恰巧南宗画创始人王维也是神韵诗的大师,而且是南宗禅最早的一个信奉者,因此,画和诗在王维的手中,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除了用诗歌的意境在表现以外,王维的诗歌语言也是独到的。在王维的各个题材诗歌当中,山水诗所达到的高度和意境,也是其诗作能够流传至今、脍炙人口的重要原因之一。

王维受其母影响,更是因为其宦海沉浮的经历,以及唐朝从安史之乱开始的全面衰弱等等各种原因,导致了王维必须去寻找自己的精神

寄托,来舒缓自己的过剩精力。于是,佛教成了他的归宿和思想寄托。唐代从世界上繁盛的王朝到四分五裂、战乱频仍,不过短短的几十年时间,从鼎盛到衰弱,诗人的感触很深,于是,王维的佛教思想大行其道、根深蒂固。

佛教从东汉末年传入中原,到唐代已经数百年时间。佛教经过传道的佛教徒的努力,慢慢的经过了长期的中国化过程。从三藏法师去天竺取经,大慈恩寺的数载翻译工作。佛教已经被逐渐的本土化,使其更加的适应中原文化,这也有利于佛教这个外来宗教在中原的传播。这个过程经过了几百年的发展,到了唐代,佛教已经逐渐的被中原文化所包容和本土化。因此,印度的佛教和中国的佛教还是有一些个明显的区别的。唐代执行思想兼容并包的政策,使的各种思潮和文化都能够和平共处,所以,儒释道在唐代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因为宗教可以缓解人们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化解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矛盾,因此,唐代统治者也提倡各种宗教思想并行共存。思想的多元化和唐代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相适应。

印度佛教在创立之初,侧重点在关注人的生死问题。现世的修行是为了死后能够得道成佛,在遥远的彼岸得到永生。强调“知解”,“知解”是对佛教的完全解读,主张“顿悟”。而中国化的佛教,基本不再像印度佛教一样,那么关注关于生死的问题,而是通过中原本土的文化,来解读正统的佛教文化。注重更加理性的“知解”。这种本土化的佛教,更加的关注理性,这和中国传统诗歌有了契合点。传统的诗歌用含蓄蕴藉充满禅意和意境的特点,和佛教的“禅”有了共同点,

中原诗歌讲究言志和抒情,现实地表现诗人的内心、个性,因此,传统诗歌的创作意图完全可以用本土化的佛教来表现。诗人的领悟与佛教徒的领悟有了更多的相同点,因此,中原诗歌有了新的使命,就是宣扬佛理,阐明佛道。佛教为诗歌美学的进一步开拓和发展创造了条件。著名评论家元好问在《答俊书记学诗》中提到的“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正是表达了诗和禅的辩证关系。

王维擅长各种诗体,尤以五言律诗和绝句著称。前期诗歌,富于进取精神,讥刺贵戚宦官,谴责纨挎子弟,反映边塞生活,抒写游侠意气,情调慷慨激昂,充满浪漫主义豪情。后期诗歌,因世途险恶,崇奉佛教,而以描写田园山水景物、表达闲情逸致、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为主。所写山水田园诗,数量多,艺术成就高,最能代表王维的艺术风格。而充满禅意的山水诗,则完全不同于魏晋时期的玄言诗,魏晋的玄言诗也是诗歌和佛理的结合,它虽完成了佛理和诗歌的结合,但佛理的过度讲读,削弱了诗歌言志抒情的基本功能,诗歌完全为佛理服务,成为了佛理的载体。魏晋玄学提倡“得意忘象”,所以自然景物也往往作为领略玄趣的。“言象”出现在玄言诗人的笔下,使佛理和诗歌的第一次结合就使其发展到了另一个极端。而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歌,用景物山水来表达自己的禅理和意境,达到了山水田园诗歌的另一个高度。

王维山水诗的特色体现了诗人当时的惬意心情对大自然的热爱。比如其名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表现出了十分悠然自得的感情,让人顿生一种很舒服和惬意的

感觉。这样的诗作,是王维“清丽”诗风的代表作品。而晚年的王维和佛教徒的交往,更加促进了王维诗风和佛教的进一步结合。宦海沉浮的痛苦和国家逐渐衰弱和离乱之感,增加了王维的不安全感,于是,清心寡欲的佛教为他提供了良好的精神家园和思想的寄托。王维有禅理的诗歌,表现题材多为清寂空灵的山水田园,抒发自己恬静安宁的心境,这同他所信仰的佛教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其名作《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乍一看无非是一首空寂清丽的山水诗,但仔细揣度就会发现,诗人喜欢这种清冷孤寂的环境,这和佛教宣扬的“识心见性,自成佛道,无念为宗”的思想相契合,诗人把自己不满现实的孤寂之感,融汇到清幽孤寂的环境描写当中,表达了一种孤寂清幽的禅意。在王维的禅理诗作中,人生本来如镜花水月,是虚无缥缈的东西,不值得去留恋。因此,在清丽隽永的环境描写当中,总是能让读者体味到一种估计空灵和落寞之感。

王维诗作的总体特色就是“清丽”,在“清丽”的总体诗风的领括下,诗作用相当多的景语情言,抒发作者的悠然自得和孤寂空灵之感。最值得注意的是其大多数在句末的带有禅意的诗句,摆脱了齐梁魏晋时代玄言诗的单调,王维独辟蹊径,为山水诗和佛理的完美结合提供了典范。佛成了落寞上层官僚的精神家园和寄托,在儒释道的结合下,王维兼容并蓄,多少也带有老庄的“无为”和随遇而安,这也许是王维晚年生活的最好选择和发泄情感的最终归宿。但在文学史上,则为后世留下了很多禅理山水诗歌的佳作。魏征认为:唐代诗歌“文质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