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优质校为核心,建设区域大教研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优质校为核心,建设区域大教研圈

区域教研圈的最初形态是具有共同愿景的学校教师以研究、改进工作和自我发展为宗旨,通过自愿组合而形成的非固定、非行政意义上的组织。但近年来,随着教育发展的民主性和现代性的进程,一定区域内不同学校校际研究活动的开展,逐渐出现了以优质校为核心的区域大教研圈的新型教研形态。

一、区域大教研圈建立的前提条件

区域大教研圈的建设,目标直指实现均衡发展的根本途径——加强人的培养,通过对教研队伍有意识和有策略的培育,获取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并通过生动的教学实践,使理论真正服务于现实,并不断化到教师的日常行为之中。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区域大教研圈的建设打破了以往行政命令下的教研格局。基于此,几年来,我们依托华东师范大学的理论与实践指导、淮阴师范学院导师的日常组织与跟进、市教育行政成立的“新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以市直属学校淮师一附小为核心,牵手清河区的淮师附小集团、清浦区的人民小学集团,淮阴区的二附小等学校创建教育教学的研究共同体,在提升和开发潜能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不仅激发了教师的参与热情,更为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创生及在不同学校间的辐射并实现区域教育均衡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作用。近年来,这种新型教研机制正受到越来越多的

关注,并成为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新方式。

(一)参与学校校长办学的开放心态

区域教研打破了狭隘的封闭办学传统,研究直指日常化的管理与教学,是一场学校学习的革命。参与学校开放发展中的问题,坦承管理理念的滞后、育人价值的贫乏。同时,随着新的思维方式的建立和新的育人价值的引领,学校固有的管理模式和教学秩序必将面临着更新的巨大考验,这一切都需要校长有着坚忍不拔、持之以恒的研究精神,有着整体转型与变革的勇气和决心。因此,参与学校校长的开放心态将会成为推动校内外教研稳步发展、真实研究的有力保障。

(二)参与教师的正确价值取向

随着实验成果的初步形成,区域均衡教育研究的推进,共同体学校老师急于寻找沟通交流、相互学习的途径,校长们也期待着借力发展、主动规划学校发展之路,搭建教师成长发展平台,因此,“大教研圈”是时代发展呼之欲出的教育研究方式。参与教师以研究为载体,以发展为旨归,从当下的课堂教学出发,直面“现实是怎样的”“为什么会这样”,深刻剖析,解读行为背后观念的缺失,并积极引导“究竟应该怎么做”,真实、朴实的教研之风使得参与教师在正确的价值取向中感受学习发展的必需,重新认识职业的崇高和生存的价值,从而获得深层次的精神愉悦和满足。

(三)教研活动有严密的安排和制度保障

探索中,以优质校为核心的共同体学校,逐步建立了“三级两层面”的互动交流教研秩序:三级是学校决策层、教研组长和骨干教师;

两层面是研究层面和个人成长层面。共同体学校在管理变革、团队建设、内力驱动、外力推进等方面相互学习、分享经验、信息交换、共谋发展。常态式的学期例会和有序安排的不间断动态跟踪,初步形成了校际共同体学校发展不可或缺的平台。大教研圈中的教师在相互支持中多元转化,逐渐形成秩序。目前,大教研圈已经成为地区推进均衡教育的有力措施和保证。

二、区域大教研圈活动开展的基本策略

区域大教研圈的建设是整合教学资源,实施区域推进,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途径。为此,我们对区域大教研圈的活动开展进行了相关探索与尝试。

(一)骨干先行,优先发展

在平等均享的大教研圈建设中,尤其需要先行组织骨干力量学习和实践,以“骨干为抓手”的管理模式培育教研组的灵魂力量。大教研圈中的学校组建骨干教师成长档案,通过派骨干参加区域教研活动,给骨干教师压担子,组织他们先实践,后反思,在理论与实践并行中培育,促进其迅速成长,并在自己校内发挥以点带面的作用。校内教研则有计划地安排骨干力量汇报学习收获,每月跟踪做研究课,组织专家导师有效指导,然后再重建内化,在实践与思考中不断推动骨干教师成长的步伐。

(二)突破时空,网状教研

大教研圈不同于常态下的校内备课组研讨,教研的目的性加强、选择性增加、动态性增强,活动的开展也呈现出多种方式。

1.变“横向沟通”为“多维互动”。大教研圈发展初期,校际间可能只有同一年段备课组来往,一至六年级相互对应结对。随着研究的推进,骨干的成长,年段之间关系被打通,低、中、高段骨干教师共研同一专题,分析阶段的生长点、提升点,同学段教师研究单元课时的递进性目标,不同课时课堂教学节奏。研究纵横交错,经纬交织,打通了学习的时空,凸显了发展的差异。新颖的研究方式有效吸引了更多教师参与和思考,日常课堂得到辐射与影响,促进了教师教学行为的改进。

2.变“对面交流”为“多元互动”。除了有制度保证的常态化的面对面研讨,大教研圈中的骨干教师主动建立了QQ群,及时交流,还搭建专题研究的网络互动平台,完善了校际间的教研组织方式和研讨方式,进一步提升了团队的研究力和执行力。在这样网络式的立体教研圈中,教研组的研究力不断提升,一大批骨干教师迅速成长起来,主动策划教研组和个人发展,有效推进了校际间的均衡发展。

3.变“单向结对”为“多向互动”。每一所学校都有着自己的本色文化特征,大教研圈中的学校也是如此。在交流互动中,各所学校多了开放办学的机会,且是纯教研意义上,没有检查督导之区别。校际间的交流由以往的结对互助式变革为共同发展的集团式,学校之间成多元关系。在这样的大气候中,教师真的成为了系统人,大家相互捕捉课堂的不足,学生习惯养成的欠缺,在问题诊断与不断改进中获得师生的成长,教师们在不同的文化熏陶中求真、求善,培养理想新人的目标落实在了常态教研中。

(三)直面差异,丰富研修

当然,从教师认识的变化到教育教学设计的改变,再到教学实施,最终进入反思和重建阶段,它关系到教师教育实践的全过程,其中每一阶段都渗透研究的因素。区域教研活动中,优质校还要利用自身的优势针对校际差异、教师差异,积极推行多元化的教师培训,保证师资力量的迅速提高,有效推进大教研圈内教师的共同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